书城励志青少年幸福行动力(你在为谁读书系列)
27034100000016

第16章 道法自然:你在未来如何生存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

1、养活人类,需要几个地球

杨略沉醉于大山的美景之中,身心宁静地消磨了半日。外面风雨渐止,太阳重又穿透云层,撒下万道金光,山林之上悬挂着一挂彩虹。

在这种美景之前,杨略心生敬畏之意,只敢静静地站着,看那天地之间色彩的逐渐变化。然后他不由想到,如果人口愈加庞大,消耗能源更多,那这片美景会不会也会消失?而自己也是帮凶之一。

“爸爸,我们是不是真要做一块岩石,一动不动,才对环境没有影响呢?你看,吃饭要粮食,要锅碗,要火;外出要车,要油,要钢材;学习要纸,要墨,要灯;连睡个觉,都得消耗木材和棉花。更不用说我们还要旅游,看电视,玩手机,哪一项不得消耗大量能源呢?”

爸爸却笑了,走下台阶,到树林里去,指给他看那大树的叶冠,树下的蕨类,还有草丛中的蘑菇。

“略略,地球是活的,生机勃勃,每时每刻都生出大量的有机物,还有很强的净化和再生能力。只要在限度之内,我们当然可以尽情消费。”

“那,这个限度在哪里呢?”

“把全球生态足迹限制在全球生态承载力之内。”

两个极其陌生的概念,让杨略一时有些发愣。

“这是什么意思?”

“先说生态足迹吧。它是指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包括提供人类所消费资源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以及吸收废弃物土地面积之和。”

爸爸像个机器人一样在背书。

杨略摇摇头。他觉得文科生真是没用。

“还是不懂。”

“那说得再明白一点。拿个人来说,他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它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你明白了吗?”

这下杨略彻底明白了,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只巨大的脚,从半空中落下来,重重地压在森林和草地之上,大地为之震颤不已。它留下的,是一个巨大的扁平脚印。

“那生态承载力呢?”

“它是指满足生态足迹需求的所有可用的可再生能力。”

“爸爸,你是不是想说,当人类这只大脚印比生态承载力小,那么生态危机就不会到来呢?”

“这种情况,叫做生态盈余。”

“我们现在还有盈余吗?”

“很不幸的是,从1976年开始,生态盈余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态赤字。目前赤字不断扩大。到2010年,全球人均生态足迹2.7全球公顷,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1.8全球公顷[数据源于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生产力报告2010》。全球公顷: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单位,指一公顷土地或渔业用地面积全球平均生产力,]。这就是说,要想养活人类,得需要1.5个地球。”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地球要用一年半的时间来产生当年使用的资源及吸收当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人类像个败家子,花钱越来越没节制,不仅花了本年的收入,还开始动用地球以前的存款。如果有一天存款花完了,人类就到了绝境。”

“那我怎么知道自己的生态足迹有多大?”

“计算公式非常复杂,不过有些网站制作了生态足迹计算器,你可以大概了解自己的脚印有多大。”

杨略拿出手机,登陆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网站[亲爱的读者,你可以登录世界自然基金会网站http://www.wwfchina.org,查看一下你的生态足迹有多大吧。]将自己在衣食住行中所耗费的物品一一输入,最后得出了计算结果:

“您的生态足迹为1全球公顷。如果地球人都向你这样,需要0.6个地球。”

“爸爸,这是不是说明,我还算是环保的?”

“当然,你还是学生。等你参加工作,有了稳定收入,开上了汽车,买高档衣服,时常乘飞机满世界出差,生态足迹就大了。”

“那我必须严格自律,时刻绷着一根弦,不让生态足迹超标。”

“所有人都得自律,地球才有希望。可惜的是,富裕国家如阿联酋10.7全球公顷、卡塔尔10.5全球公顷、美国8.0全球公顷,可谓穷奢极侈。巴基斯坦最低,为0.8全球公顷。而且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条件的改善,人均生态足迹越来越大。如果长此以往,地球就被耗竭了。”

杨略听到这里,又有些心寒,用一种戏谑的口吻说:

“人类得考虑星际移民了。”

“确实有人在动这个脑筋了。美国天文学家于2010年宣布,他们发现了太阳系之外第一个可以支持生命存活的星球,一颗名为‘格利泽581g’的行星。”

“它将是地球的替代品吗?”

杨略不由兴奋起来。作为男生,他看了许多科幻电影,从小到大,一直幻想着乘坐威武的飞船,在茫茫的宇宙中旅行。

“可问题是,它太远了,距离地球有二十光年。”

杨略顿时丧气了,二十光年啊,就算人类真的能到那里,还需要重建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又不知得耗上多少年。

“反正我这辈子是没指望了。”

“就算有指望,又能这样呢?只要人类不改变目前的生活方式,过不了多久,新的家园又会被耗尽。他们又开始寻找另外的星球。这将是人类未来的状态吗?”

“或许人类就是迫于生存压力,才开始宇宙航行的呢,就像当年的大航海时代一样。”杨略的脑海中,总有许多壮阔的想象。

爸爸知道他的想法,硬是要给他泼一点冷水。

“就算我们科技进步神速,某一天制造出以光速运行的航天器,可按目前的状况――资源衰竭加速、生态超载持续来看,人类能否等到那一天依然是个未知数。再加上巨大的投入,未知的风险,这些难道会比每人减少生态足迹,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更容易吗?”

“那该怎么办呢?靠敬畏生命、天人合一?这些伟大的理念,碰到具体问题,基本上是以卵击石,或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嘴。”

“所以我们需要具体的方法。”

“什么方法?”

“道法自然。”

“这又是一个理念而已啊。”

“不,我对道法自然的理解,就是师法自然,让人类的行为方式遵循自然的规则。”

听到这里,杨略来了兴趣,知道爸爸的核心理念要提出来了,不由全神贯注。

“这些规则有哪些呢?”

爸爸用异常庄重的口吻说:

“第一规则,有限性。地球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杜绝生态赤字。方法之一是遏制人口增长;二是大家一同厉行节俭,用精神的满足代替物质的奢侈,缩小人均生态足迹;方法之三是通过科技,增加生态承载力,让科技不再是破坏自然的恶魔,而是成为维护生态平衡的天使。”

“那第二原则呢?”

“第二是循环性原则。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在不停地循环。”

“还有呢?”

“第三规则,共生性。人在进化过程,无论身体与心灵,与自然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于是表现为人类的亲生命性。生态的稳定性。”

“亲生命性?我对这个很感兴趣,能说得详细点吗?”

“生态系统本身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作为其中一员,要向自然学习生态学原理,保持生物多样性,并设计出更好的城市、乡村,让人诗意栖居,身心和谐。好了,我们详谈亲生命性。”

2、我们曾有过的美好家园

“略略,如果你有足够的钱,有足够的选择自由,你愿意住在什么地方?”

杨略开始畅想。住山林里当然好。不过如果能去海边,像马尔代夫那样的地方,那就更棒了。有个面朝大海的房间,拉开蓝色的窗帘,眼前金黄色的沙滩,几座翠绿的山岬伸向蔚蓝色的大海,那里波澜起伏,天光云影共徘徊。房屋旁边,还有高大的棕榈树,或是椰子树,亭亭地伸向天空。

“还有,还有……”他幻想起来就没完没了。

爸爸说:“华盛顿大学动物学家奥瑞恩斯对此问题进行调研,发现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一样的。在他们的心目中,完美家园是这样的:房子地势较高,旁边是一片清澈的湖泊,或是面迎碧蓝的海洋,有河流、溪水、瀑布,也都不错,总之,要有水的灵气。房子周围,要有一片公园。有开阔的草地,开满灿烂的鲜花。草坪边缘,有高大的树木,树冠宽广,贴近地面,长满细小美丽的叶片。树上有五彩的羽禽,有灵活的松鼠。”

“对啊,我想这是最美的家园。”

“让人惊异的是,完美家园,恰好就是非洲热带大草原的形貌,而非洲正是人类的发源地。这是巧合?显然不是。数百万年的进化史中养成的生存习性,不可能在短短几千年的城镇居住历史中改变。在人的深层意识中,总想着回归故土。”

杨略想想,确实如此。在钢筋水泥柏油的城市里,眼前满是灰色的建筑,连天空也很少有清澈蔚蓝的时候,住久了,内心难免有种焦躁。一到周末或是暑假,总希望邀请好友三五,去植物园走走,或是去名山大川跋涉一番,内心就宁静而快慰了。他也曾有过些浪漫的想法,像梭罗那样,离开城市,在乡村里居住,一间房,几亩田,亲自耕作,闲时读书,在山林中散步沉思。

“所以乡村生活更符合人性,对吗?”

“的确如此。”

“可是,我们终究只能住在城市里吧。”

“不错,这是大势所趋,”爸爸看着山脚下的几个烟村,“不仅仅是因为在城市里可以享受种种便利,享受多样化的文化,享受各种顶级的娱乐还因为乡村居住方式太消耗能源了。”

“嗯?”杨略十分诧异,在他看来,乡村融入自然,满目青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应该最是低碳的生活方式啊。

爸爸继续说:

“在富裕的乡村中,或者在别墅区内,大家都独门独户住着,墙体、公共空间都不与人共享,外出干点事,就要长距离的开车或坐车,也产生着各种生活垃圾。他们的生活方式,表面上是温和地融入了自然,但实际上却需要更多的能源。当然,城市因为人口、污染、能源需求的绝对数量,而遭到了种种责难。可是,你想过没有,如果把同样消费水平、同样数量的人住在更分散的地方,会是怎样的状况?”

杨略细细一想,确实如此。就拿自己家所住楼房来说,占地面积不大,却有三十层,每层三个单元六个房间,可以入住一百八十户人家,将近六百多人,相当于一个村庄。但真要在农村里,这点地皮,只能建五幢房子,住五户人家,就算四代同堂,顶多住四十人。如果他们也有钱,也都开着SUV逛来逛去,他们对环境的破坏更为严重。

看来大家以后都只能挤在城市了,毕业后,就在抽屉般的办公楼中占据一个房间,朝九晚五,在汽车尾气中为生计而奔波,渐渐容颜憔悴。想要亲近生物,就只能养几只宠物,种几盆花草,聊以自慰罢了。

爸爸看到他眼中的失落:

“略略,你心目中的城市,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城市,还能怎样?”

杨略嘟哝道。城市,除了高楼大厦,街道纵横,商铺如云,汽车如梭,空气中弥漫着烟尘,还有什么其它形态吗?

“其实城市可以是非常美好的?”

“有吗?”

“至少曾经有过。比如说,丽江。”

这个清丽的名字一响起,美好的记忆一下子都回来了。高考结束时,为了奖励杨略的好成绩,爸爸抽了一周时间,着轻衣,携背囊,来到云南,在丽江古城住了些时日。

丽江古城,也是一座城市。可它美到简直让人意识不到,它居然一座城市。

古城不大,靠近玉龙雪山。小城北边,便是清澈的黑龙潭。一股清水从这里出发,流进小城里去,于户户流水,家家垂柳。溪水将缤纷的色彩揉碎了,理顺了,添上点水草和游鱼的柔曼,流到小城四处。

小溪边上就是街道,但见处处商铺,游人如织。店铺都是老房子,雕梁画栋,卖的是民族服装、金银饰物,也有铃铛、板画之类,都装饰着奇异的东巴文字。但一切都是和谐的。透过灰色的屋瓦,能看见青蓝的天,还有远处一痕曲折的山影,那是神圣的玉龙雪山。

那一天,他们沿小溪往上走,渐渐看到一方清池,池边垂柳依依,藤蔓下垂。池底呈淡蓝色,青藻之间,游鱼往来自在。水面微微有些涟漪,才让人意识到水的存在。

在池边小坐片刻,耳中传来吉他声。循声看去,只见池水下游有一座小桥,桥上有一男子,正弹着吉他。格子棉衬衫,戴眼镜,生得清秀,四十左右,留着一圈胡子,有些花白,却显得十分干净。他们走过去,也坐在桥栏上,一女子递来一本册子,里面都是歌词。

“这都是我们自己写的,唱给有同感的人的。”

他们点了几首,听那男子自弹自唱,树间凉风习习,桥下流水淙淙,耳中吉他清脆,不免有些陶醉。爸爸与他们聊天,得知他们是“自然之子生活馆”的成员,来自香港,在繁华都市打拼多年,身心俱疲,因爱上音乐,就开始做起这一行。六年前来到丽江,觉得有归属感,就在旁边小村定居,平日以耕作为乐,以音乐会友,宣扬一种和谐、轻松的生活方式。

爸爸当时说:“这种轻松、简单、身心俱宁的生活,才是丽江的神韵。”

想到在丽江的岁月,杨略依然心驰神往。

“爸爸,那是古城,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现在只能当做景点。现代都市只能像摊大饼一样越摊越大,堆积木一样越堆越高,才能容纳膨胀的人口,哪里还有什么精致和谐呢?”

“存在也许合理,但未必最佳。人类居住的发展方向是城市,而城市的发展方向,则是生态城市,让城市融入自然。”

“生态城市?”

“我们该去看看生态城市的样子。不过,在路上,我们会先看到未来的乡村。好吧,我们出发。”

3、在未来的乡村里漫步

和以前一样,场景在扭曲着变化,等稳定下来,杨略发现自己置身于一架小型的飞机上。飞机几乎是贴地飞行,透过窗口,看到了那么蓝的天,蓝得像矢车菊,蓝得像童话,白云很低,仿佛就在头顶,变化着各种形状。

他往下看,只见山岭起伏,河流曲折,是明亮的绿色和蓝色。偶尔可见几个乡村,依山傍水,隐没在绿色之中,只能看见几个屋顶。村落周边是农田,但不再是一整片的水稻或是玉米地,而是切成一块一块,各类庄稼果树间杂,错落有致,高低有序。中间有一个圆池,颜色却是棕褐色的,不知是什么东西。

爸爸解释说:“那是堆肥池,将粪便、树叶等等堆在里面,掺进雨水,充分发酵后,就打开阀门,让肥料通过埋在田里的管道,直接渗进农田里去。”

“哦,这是有机肥。旁边那块地怎么空着了?你看,全是杂草!”

“那是在养地呢。”

“养地?”

“对啊,人工作久了,得休息一下。土地种上三四年,也得休息几年,长长草,养养虫,肥力慢慢恢复了,蚯蚓、蝼蛄把地也翻松了,光脚能踩出坑,脚趾间涌上细腻的黑泥,那才是好地,种什么庄稼都能有好收成。”

“那为什么要把庄稼混起来种呢,多麻烦啊!”

“这样可以不用农药。因为喜欢吃水稻的蛾子,却怕高粱的气味。吃玉米的蚜虫,又挡不住芝麻的独特分泌物。这真是相生相克,你看,自然界就是这么奇妙!”

杨略连连点头:“这叫生物防治吗?”

“这是其中一种。还有更奇妙的呢,你看到那片橘子园,那里曾有大量昆虫的肆虐,其中最猖獗的是蚜虫,它们吸食植物树液。当它们吸食光合作用的产物后,就破坏了果树结果实的能力。你要是看到满树都是昆虫,该怎么办?”

想到满树都是毛毛虫在蠕动,吸食树液,蚕食叶片,他不寒而栗。

“用杀虫剂喷啊。”

他一时觉得,端着喷雾器,就像端着机关枪一样,把杀虫剂猛烈地扫射过去,让毛毛虫纷纷掉落,也是特别过瘾的事情。

爸爸摇摇头。

“杀虫剂是能杀死蚜虫,但也把它的天敌瓢虫杀了。没了捕食者,怎么办?只能一次又一次喷洒杀虫剂。如果蚜虫产生抗药性,那就得更新杀虫剂。在这样的赛跑中,没有谁是赢家!况且,杀虫剂还会杀死蜜蜂与蝴蝶,没有它们传播花粉,果园就得绝收。用人工授粉?果园里起码有上亿朵花。另外,我们还没讨论杀虫剂的残留对人体的危害呢!”

“那该怎么办?”

“果农们听从了科学家的建议,从澳大利亚引入了129只瓢虫。大约一年后,瓢虫就清除了这些昆虫。”

“那瓢虫作为外来物种,会不会泛滥成灾?”

“不会。因为瓢虫以这些昆虫为食,所以捕食者和猎物相互制约,保持着数量上的稳定。”

“也就是说,那些害虫还是存在的?”

“对啊,果农必须要承受一定的损失。但这种损失,远远小于使用杀虫剂。”

“生态农业,原来有这么多讲究!”

飞机又往前飞了一阵,眼前出现了一个湖泊,正如一枚蓝宝石,镶嵌在青山之间。白云倒影其中,青山倒影其中,都变温柔了,渗透开去,将化未化,心里泛起缠绵的念头,是国画的笔法。旁边有许多小鹿,有些静静喝水,有些在蹦跳嬉戏。

爸爸说:“在这个时代,动物都交给大自然来管理了,它们就像在几万年前一样,在地球上自由迁徙。铁路和公路不会硬生生切断它们的家园了。你知道,一条铁路,看似不宽,但却将将原本一体的环境切成了一个个孤岛,除了鸟,其它动物不能往来,破坏了许多动物的生活规律。”

“那铁路和公路会消失吗?”

“不会,但增加了生物通道。你看——”

脚下一条高速公路,在树林中延伸,过不了多远,就会凌空架一座桥,桥下或是流水,或是树林,以供动物往来。公路遇到一座山,就穿凿而过。山上绿树葱郁,也是一个生物的走廊。

爸爸说:“人类居住在密集的城市里,其它的区域,除了乡村、农田和工厂,人类都不再去打扰。万类竞自由,于是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一切都变得美好了。”

杨略不由地悠然神往。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飞机在一处树林边上停下了。

爸爸走在前面,对杨略说:“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就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他们走进丛林里去。在丛林边缘,杨略说:

“爸爸,你好像已经说过了呀。什么保障生态平衡之类的。”

“但我还没有说生物的直接用途呢。目前大约40%的药品是从野生物种身上提取的。你知道,经过生命进化的长河,所有生物体经过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无数次实验后,都能够分泌出一些化学物质,用来控制自身的癌变,消灭寄生虫,排斥捕食者。这种物质,常常可以用来给人类治病。”

“那现在生物制药,是怎样做的呢?”

“先发现有效的反应,再寻找相关的分子,提炼出来后,进行试验,如果有效,就用人工合成,大量生产,用于治病救人。”

说到这里,爸爸指着一棵大树的根部。

“你看到那个精美的生物了吗?”

在葛藤和枯叶之间,杨略看到的是一只蛙,黑色的皮肤上,点缀着橙、红、黄、绿构成的图案,在墨绿色的丛林里,显得鲜艳夺目。它在枯叶当中缓缓地爬行,即使他们走近了,也不慌不忙。

“这是什么蛙?”

“这是厄瓜多尔箭蛙,丛林中的毒王。它的背部能分泌毒液,这么一只小箭蛙,身上携带的毒素,足以毒死十个成年人。”

杨略倒吸了一口气,急忙往后退去,惊叹道:

“越是漂亮精美的小东西,危险性越大啊。”

爸爸微笑着点点头。

“这也算生存法则之一吧。你看,它不仅精美,而且行动缓慢,很容易被捕捉,那说明它的毒性很可能是致命的。”

“唉。”

“也许你想象不到,在它的毒液的启发下,一种新的麻醉药得以诞生。而且和普通的麻醉药相比,它不会让人上瘾,而且对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毫无影响。”

“毒素也能做药啊?”

“印第安人一直用箭蛙的毒液制造毒镖,一点点剂量,就能让美洲虎、野猪迅速昏迷。科学家沿着这条线索,找到了箭蛙,从它的背上提取出一种液体,分离出毒素分子。在实验室里,科学家发现,老鼠服用少量的毒素后,镇痛效果是鸦片的两百倍,而且还不会上瘾。经过一番改进,一种新的高效麻醉药就此诞生。”

“这真是太神奇了。”

“谁说不是呢。试想一想,如果这片雨林已被砍伐干净,用作香蕉园或是稻田,那么这些箭蛙也将因为失去栖息地而灭绝。那这种新药就不可能诞生了。”

爸爸指着眼前茂密的丛林。

“谁也不知道,这当中蕴藏着多少良药。可惜,在我们真是的世界里,寻找天然药物是科学发展和物种灭绝的一项竞赛。随着更多的森林被砍伐,珊瑚礁变白并分解,情况变得越来越危急。”

“爸爸,你这样说,似乎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源于敬畏生命,而是功利心的驱动啊。”

“对于住在丛林中的人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他们才不管什么生态平衡呢。如果能让他们从生物制药中受益,间接地保护自然,那就足够了。”

杨略看着脚下有一群蚂蚁,正扛着一只苍蝇赶路。旁边的枯叶中,一只蜈蚣露了一下身影,让他有些害怕。

“的确是这样,很多人不知道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一些物种的消失,他们的反应往往是无动于衷。在高中生物课上,老师说要关心生物。有同学说,有什么好关心呢?谁在于那些没用的小草小鱼?什么虱子草,螺镖鲈,听都没听说过!现在许多生物灭绝了,但我们照样活得挺好,没什么异样啊。”

爸爸仰着头,看高大的树冠上,停歇的一只鹰隼。

“普通人的感觉确实是这样。我们做这样的比喻,生态系统就像一架用铆钉装备的飞机,每个物种就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一个铆钉。有些铆钉用来固定机翼,因而比较重要。而有些铆钉似乎无足轻重,掉下个把似乎无关紧要,但如果相当多的铆钉脱落,飞机的损坏是迟早的事情。”

这样的比喻,让杨略非常信服。大局观念,这不是关心生态、关心未来的人所应当有的胸怀吗?

爸爸继续说:

“物种的灭绝越来越快,生物圈岌岌可危,人类正大举消减生物多样性的宝藏。不远的将来,人类遭遇的最糟状况,并不是能源短缺、经济崩溃;发生小规模核战争,或是遭到强权国家统治。这些当然可怕,但它们几百年内就可恢复。可一旦摧毁天然栖居地,减损物种多样性,那才是难以补救的罪行!”

4、在未来的城市里深呼吸

飞机重新起飞,不多时,前方的地面上出现了一个奇异的图形。中间一个大圆,周边六个小圆,像卫星一般整齐分布,每个圆周边都有一圈白线,中间色彩斑斓。圆和圆之间,都有白线相连。其余的空隙,则全是绿色。

爸爸说:“这就是未来的生态之城,当中是中心城市加上六个卫星城市,把一个大都市分解开来,避免摊大饼现象。”

“现在这样,不是摊得更开了吗?”

“每个小城都各自为政,因为高楼林立,居住紧凑,所以上班地点都很近,靠步行骑自行车就可到达。想去另一个小城,可以搭乘轨道交通。小城之间的绿地上,有山、有水、有林,保证空气的清新和风景的秀丽。而城市的旁边,则是大片的农田和果园,收获起来,直接供给城市,不再需要长途运输。汽车用得越来越少。”

“真是太棒了!”

“好了,我们下去近距离看看吧。”

飞机很轻盈,在一个卫星城市边上缓缓降落。走出小机场,边上就有自行车租赁,他们各骑上一辆。

机场外是大片的麦田,在阳光的照耀下异常青翠,放眼远望,云彩、小鸟、肥沃的土地尽显眼前,似乎走进了一个大乡村。

往前骑了不远,就看见了城市。边缘是环形车道,跨过车道,就进入小城了。

城市边缘是两三层楼为主,往前走三四个街区,出现了五六层楼,街道上也明显热闹了些。他们看到了一个较高的错层建筑,上面的阳台和露台依次递减,这是一个三维的、复合设计的体育馆。周围好安静,没有汽车的喧嚣声。楼上的人可以斜靠在阳台上,与下面的人谈话,而不必担心谈话声会被汽车的轰鸣淹没。

各种高层的建筑,通过天桥、廊道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楼顶、阳台、窗户上种着植物。几株水杉挺出屋顶,枝叶摩擦着浮云。水果、浆果和鲜花,吸引着蜜蜂、蝴蝶和各种鸟类。屋顶有风车、太阳能装置,温室反射的光,在树枝、灌木丛和藤蔓中闪烁。向日葵在楼上对他们点头。

小城中间有一条小河,清澈地流淌而过。几道拱桥跨越其上。桥边是一片空地,布置了许多长椅。许多市民在那里晒太阳,聊天。小孩子在喂鸽子。鸽子不怕人,扑啦啦展开翅膀,飞了一段,息羽在小孩的胳膊上,啄食他手里的玉米粒,逗得小孩子咯咯直笑。

杨略他们停下车子,感受到那种温馨的气氛。

爸爸说:“在未来的城市,这样的开放空间越来越多,就像古希腊的广场一样,吸引不同的人群聚在一起,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并培养出一种宽容、智慧、共有、互相尊重的气氛。”

杨略看到一些年轻人聚在一起,似乎在争辩什么,声音有些激越,但表情都是轻松愉快的。而在他的学校里,大家都忙着准备考试,这样的辩论、思维碰撞,是很少见的。他内心有些怏怏地说:

“在这里,或许会冒出许多个苏格拉底呢。”

他们上了小桥,往前骑行了一段,就出了卫星城。进入了通往中心城市的干线。一座天桥飞架,铁轨上磁悬浮列车在飞速驶过。他们并不着急,于是缓缓骑车,看看路上的风景。这里又像进入了农村,果园、农田、树林,随处可见。这时,一个奇怪的建筑吸引了杨略的注意。

看上去像是脚手架,搭了约有百来米高,里面却没有什么建筑,而是一层一层的杂草,藤蔓在上面攀爬垂挂。

爸爸说:“那是真正的鸟巢。”

果然,许多鹞鹰、燕子、乌鸫在旁边飞行,不时落到架子上,躲进草丛里,像进入了一个安心的港湾。

杨略不由赞叹:“这真是一个别致的设计。”

“这些鸟经常去城市里作客,不仅能除去蚊蝇,还能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很快,他们就到了中心城市。这里高楼林立,是政治经济的核心所在,因而颇为壮观。不过,和杨略习以为常的大厦不同,这里的建筑不仅有斜坡,像金字塔一样,表面还凹凸不平,像许多抽屉被拉出来,没有推回去,并且从头到脚都种了葱郁的树木,可以称得上一小片森林了。

杨略问:“大楼之间有那么多天桥?”

“在这些高大的建筑物上,每个五层,就会有天桥相连。这是便于市民往来,去另一幢楼,不必上楼下楼,从而节省大量时间。”

他们忽然听到瀑布的声响,并且还有包含水分的凉风袭来,让杨略一时置身于山林之中。

“这是什么声音?”

“瀑布啊。”

“怎么可能?顶多是喷泉吧?”

他们拐了个弯,眼前果然出现了一挂瀑布,从一幢大楼的六七层楼上倾斜而下,跌入楼底的水池里,水雾弥漫开来,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甚至出现了一道彩虹。

“真是不可思议!”

“这个瀑布是个宏伟的设计,当然费了些能源,但夏天的时候,水雾净化了空气,还把周围的建筑都降温了,省下了大笔的空调费呢。”

杨略的心里畅快极了,深深地吸了口气。一时有些错觉,眼前这些绿色的建筑,似乎钟鼎形的山丘,与远处的山脉,山脉上堆积的白云,都是那么和谐。

正在这时,一片阴影在街道上蔓延开来。是乌云翻卷而来吗?举头一看,是一大群飞鸟经过城市上空。那么多翅膀一起拍打。所有的人都仰起了头,脸上挂着幸福的笑意。

“略略,你现在看到的,还只是表面的风景呢。一个生态城市得以实现,关键还在于看不见的地方,比如能源的利用,管道的铺设,废物的循环利用。”

“能仔细说说吗?”

“比如这座大楼,”爸爸指着刚才他们驻足很久的大楼,“这就是生态设计的杰作。外墙和顶部是太阳能板,楼下有吸收地热的热泵,提供建筑内能源需求。大楼到处有通风设计,植物可以隔热。整幢大楼冬暖夏凉。楼内还配有雨水和家庭废水的收集系统,用来灌溉植物,以此节省淡水资源。此外,居民的排泄物、有机废弃物和树木的枯枝落叶,经过细菌发酵,产生甲烷,用于照明、煮饭。而燃料的副产品就是植物的肥料。如此循环利用,大楼就模仿着生态系统。其实,整个城市都是这样的。”

“真是太完美啊!”

“不仅城市如此完美,连工厂也实现了生态化。你知道,在以往的工厂里,只有一部分原材料变成产品,其余的就成了危机人类生存的污染物。而在生态产业园,不同行业相互交叉,上一级的排出物成为下一级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物质的再生循环,实现整个系统的零排放。”

“看来,所有人类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都可以从大自然中寻找到解决的方法,对吗?”

“确实如此。生态城市、乡村、工厂的智慧,就是生态仿生。人向大自然的学习,就可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演化了几十亿年的大自然,其宏观的生态系统,永远都是人类的老师啊。”

杨略站在城市的广场上,从两座大楼之间,看到了远处则是起伏的山脉,碧蓝的天空。周围都是人的欢笑,没有机械的嘈杂,空气中夹带着青草味儿、雨水味儿,一起扑面而来,仿佛要渗入皮肤,顿时无处不舒适。

闭上眼睛,似乎身体已不存在,一并融入空气中去了。然后深深呼吸,浑身的触觉集中在鼻腔上,感觉清冽的空气从这里经过,顺着气管缓缓灌满双肺,再散入四体百骸。再睁眼,但觉耳聪目明,身心俱宁,眼前的蓝空白云,也更添一番明丽气象。

连普通的一次呼吸,在这里都成了无与伦比的享受。

然而,他内心里还有无数的疑虑。觉得眼前这一切,或许只是一些美妙的幻景。

“爸爸,这一切真的会到来吗?”

“一定会的,因为人类别无选择。或许是因为能源耗尽,人类遭受巨大的灾难,然后才痛改前非。或许是人类看到了严重后果,现在就幡然悔悟,用理性来指导自己,进入可持续发展。”

“你这么相信人的理性吗?”

“必须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