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博的迅速蔓延,杨略的事迹在网上疯传。才过了几个小时,一些报纸电视台的记者已得到消息,纷纷涌向学校,要采访杨略以及校领导。幸亏校长是见过大世面的,学校又是封闭式教学,所以学校大门紧锁,几个保安就将记者挡在了外面。
但也有几个记者锲而不舍,在校园外采访了几个学生,旁敲侧击,加上微博上的视频和照片,中午刚过,就杜撰出几篇报道来,发布在各大网站上,其文章标题不外乎“少年作家红旗下讲话炮轰应试教育”之类,触动社会的敏感神经,成为倍受关注的热门新闻,掀动网友们对教育的批判。
杨略一时成了英雄,下课走在校园里,常有陌生的同学走上前来,拍拍他的肩膀。
“兄弟,我很赞同你的观点!”
羞涩点的女生,就微笑看着他,目光里全是赞美。高中生活紧张单调,一有出格的事情,定然是大受欢迎的。
而杨略却有些忐忑,等待着不可避免的惩处。上课画画就算违纪,在主席台下谴责教育,又在报纸上闹出那么大的动静,该是怎样的罪名呢?葛怡虽也紧张,此刻倒在为他鼓劲:
“怕什么?你说的是真话。学校不是要培养真善美吗?你说了大实话,就是真;替同学们仗义执言,就是善;还有……”她还想说的是,杨略在慷慨陈辞的时候,简直帅呆了,这自然是“美”。不过毕竟少女羞涩,她没敢说出来。
曾泉也说:“就是,现在舆论一边倒,都声援你。学校绝对不敢把你怎么样!”
陶坷坷的一只脚踩在椅子上,做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
“没错,他们要是敢动你一根寒毛,我去找我爸,让电视台、网站、报纸,海陆空全军出击,揭露他们的丑恶嘴脸。”他爸爸是传媒集团的老总,的确有此实力。
“嗯。”杨略还是有些忧虑,但不想在葛怡面前露怯,就做出一脸轻松的样子。
但看书是看不进去了,他满脑子都想着一件事情,那就是过会儿被审判的时候,他该如何舌战群儒,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用少年人新锐的思想,摧枯拉朽,让古板老旧的思想溃不成军,土崩瓦解。他的脑海里闪出一大串精彩的措辞,让他心潮澎湃。
但一切都风平浪静,上课,下课,午餐,作业,一如往常。但杨略知道,这是决战前的寂静,他闻到了四处弥漫着的硝烟味。他脑海里的那些措辞翻来覆去,时间一久,就让他头晕脑胀。一直到下午第四节课后,欧阳老师走进教室,告诉杨略,宋校长要见他。
一听这话,杨略心里慌慌地跳了一阵,但忐忑不安中,又有一种解脱之感。是的,最后宣判到了。他深深地吸了口气,在众人的目送之中,随着欧阳老师来到校长办公室。
开门的是宋校长,一见杨略,脸上顿时满是笑意:“哈,英雄来了!”
校长很少用这种戏谑的语气说话。杨略一时有些尴尬,僵在那里,有些手足无措。他暗暗佩服起好友余振来,那厮初中时调皮捣蛋,时常被揪到办公室,他也不慌,大模大样,见了老师还打招呼,就像到自己家里一样。
校长看出了他的窘态,就让他在沙发上坐了,还倒了一杯开水,放在杨略面前的茶几上,自己则坐在一侧。欧阳老师掩门出去,偌大的校长室,就剩下两个人。杨略愈发拘束了。
还是校长开启了话端。
“杨略,今天让你来,不是批评你,而是想谈谈心,听听你的建议。”
杨略不为所动。校长扬言要谈心,那就是要做思想工作,简称“洗脑”。可他在红旗下批判教育,只是实话实说。校长能颠倒黑白,让他歌颂现在的教育吗?哼哼,真是把我杨略给看扁了。他的嘴角不由露出一丝冷笑。
校长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微微一笑,指了指办公桌上的电脑。
“杨略,看到网上的报道了吗?”
杨略点点头,脸上不由浮现出一点得意之色。
“都说你在大庭广众之下炮轰高考啊。”校长似笑非笑地看着他,让杨略感觉到,这种神情就像欣赏着困境中的猎物一样。这样一想,就激发了他的斗志。酝酿许久的措辞早已锋芒毕露,此刻就要脱鞘而出。
“炮轰,我可没有?那纯粹是记者们语不惊人死不休,断章取义而已,典型的标题党。我所说的,不过是大家的心里话!”
校长哈哈一笑。
“杨略,我看你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呢。”
杨略脸上一红,他选择在红旗下讲话时谴责高考,虽说是出自胸中一腔正义,但的确是想一鸣惊人,有沽名钓誉之嫌。但在争辩的时候,扪心自省,显然有挫士气,于是他选择继续出击。
“校长,可我说得也没错,高考的确是问题多多,甚至是中国教育的罪魁祸首啊。”
听到这句话,校长脸上戏谑的表情消失了,换上的是庄重肃穆,嘴里念叨着:“罪魁祸首?罪?……杨略,你真的这么看?”
杨略看到校长表情骤变,不由有些紧张。
“难……难道不是吗?”
校长摇了摇头。
“杨略,自从我听了你的发言,脑子里回荡着两个字,‘高考’,不禁感慨万千。对于每年一次的高考,你或许已习以为常,还经常抨击其不足。但你知道吗,它作为人才选拔机制,却是来之不易,而且功在千秋。”
杨略不由地正襟危坐。他知道,校长这种神态,这种语气,必然是要长篇大论了。
此刻已是黄昏,窗外夕阳西下,浮云被余晖一照,呈现出淡灰、浅棕,还有明亮的柠檬黄,层层叠叠。远处有车声,近处有清脆的鸟鸣。校长放缓了语速,将每个字都吐得清晰。
“杨略,你读过东晋左思写的《咏史》吗?其中名句有‘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说的是一棵苍松,高达百尺,枝叶繁茂,只因身处山谷,所以被山上的树苗所遮盖,无可奈何。这是一个精确的比喻。在东晋讲究门第的时代,世家子弟虽胸无点墨,却可官居高位;而贫家小户的俊才,只能沦为小官小吏,才华无法施展。那才是一个真正的‘拼爹时代’啊。幸好到了隋唐,科举制度创立,情况有所改观。贫家子弟只要苦读经书,或是苦练武艺,也有希望考取功名,封官拜爵,成为人上之人。于是科举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也算是高考的前身。”
杨略点点头。“这些历史课上我们学到过。”
“但有些东西,历史课上未必会明确说。你知道,我们的历史发生过倒退。在红色年代里,血统论盛行一时,其口号便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最讲究阶级出身。人被活生生地分为三六九等的,其中最吃香的人是‘红五类’,包括了工人、军人、革命干部、贫农、下中农。这些人算是根正苗红,可以享受各种最好的福利和待遇,包括当官、参军、上大学等等。而最倒霉的是叫做‘黑五类’,包括地主、富农、反动派、坏分子、****。”
说到这里,校长停了一会儿,眼睛看着窗外,像是在平息胸中的波澜起伏。霞光映在他眼中,把眼睛都染红了。
“对于血统论,我深受其害。因为我父母曾是共和国的功臣,却被安了个罪名,成了****。我就成了黑五类子女,备受歧视,与上大学、参军无缘。随着年龄渐长,我对前途的忧虑像游蛇一样盘踞在我心里,偶尔想起,就像被蛇咬了一口,冷冰冰地疼。我父母看我喜欢读书,也暗暗叹息,觉得耽误了我的前程。高中毕业了,我十八岁,和你现在一样的年纪,却发现自己无路可走。不能去上大学,不能去参军,连工厂也进不去。我只能下放到农村,习惯于钢笔的双手,操起了沉重的锄头。所有的青春梦想,都伴随着一记记锄地的干涩声响,埋进了黄土。
“‘这是命啊。’我曾听到母亲这样叹息,心像落进了冰窖,开始还挣扎,很快就冻僵了,麻木了。是啊,都是命。我认命了。
“1977年,一个惊人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高考恢复了,以后读大学可以不讲出身,只看成绩。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正在田里插秧,来不及洗干净满是泥泞的腿脚,撒开腿就跑,告诉我父亲,我要参加高考。
“我父亲很惊讶:你三年都没看书了,来得及准备吗?我说:‘你只要给我借到复习材料,肯定能考上。’
“于是,我白天拼命干活,晚上就着煤油灯,看到深夜不知几点钟。那几个月,我学疯了,废寝忘食,啃了几遍高中课本,又做了许多习题,然后踏进考场。幸运的是,我被录取了,从此改变了命运。和我一起还有众多英才通过考试脱颖而出,如今已是成为各界精英。他们一谈起高考,都一往情深。因为有了高考,我们可以编织一个中国梦:人人生而平等,英雄不问出处,凭借胸中大志、腹中才华,经历考试,必能成就一番事业,实现心中梦想!”
校长回忆起那段艰难而辉煌的岁月,脸上满是红光。这让杨略觉得,有这样珍贵的记忆,足以回味一生。过了许久,校长才继续说:
“但尽管我对高考有如此深情,但我还是要承认,现在高考出问题了。正如素质教育专家王全愈所说:‘高考曾让一代人挺起腰杆,现在又压弯了他们子女的腰杆。’我曾听一位父亲说,他为了督促孩子学习,在孩子才二年级时,就在他的书桌前贴了张纸,上面写着:‘距离高考还有3623天。’这是多么可怕的现实!
“许多人认为,高考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原因是高校录取得太少。于是从1999年开始,全国进行了招生******。但这是典型的头痛医脚,高录取率意味着高失业率。于是大家的目标从考大学,变成了考好大学,最好是考名校,高考压力毫无缓解,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素质教育喊了多年,但学生的书包却越来越重,课业越来越难。同时,创造力、想象力之类,却并没有呈现上升态势。
“与此同时,大学生素质普遍下降,就业遭遇滑铁卢。在大城市边缘,出现了庞大的‘蚁族’,他们拥有大学学历,却没法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过着朝不保夕、没有尊严的日子。”
杨略听到这里,内心起了强烈的共鸣。辛辛苦苦考大学,以后却找不到工作,那读书的意义又在哪里呢?这也难怪新一波“读书无用论”在兴起。听到这里,杨略不再是一个批判者了,他也想知道出路何在。
“校长,既然靠扩招解决不了高考的难题。那么,高考的弊端到底在哪里,该如何解决呢?”
“说到这里,我得梳理一下美国的大学是如何招生的。我曾去哈佛大学做过访问学者,了解过美国的高考,以及哈佛大学的招生制度。”
“哈佛是怎么招生的?肯定不会只看高考分数吧?”
校长罗列了哈佛招生的四项考核指标,一是SAT(即美国高考)成绩。他们可以每年参加七次SAT,然后把每次考得最好的科目成绩拿出来,组合成最佳成绩。二是初高中平时成绩。这使得学生平时也不敢怠慢。三是社会活动。包括义务劳动和有偿工作等。前者体现责任心,后者体现社会实践能力。四是个人特长。若在体育、文艺、科技方面有特长,并获得不俗成绩,自然能得到校方青睐。
“这四项指标都优秀者,可谓素质超群,日后能成为各界精英。此外,你一定听说过,哈佛每年都会淘汰一些‘高考’状元,就是因为他们虽然考试成绩好,但其它三项表现不佳。”
杨略大点其头。“就应该这样,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有什么用啊。”
“杨略,对比哈佛的招生制度,你总结一下中国高考的弊端吧?”
“我来总结?这太为难我了吧?”
“那你还敢炮轰中国高考?”
“嘿嘿,”杨略摸了摸脑袋,“那我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者无畏嘛!”
“那你不妨再无畏一次吧。”
杨略看校长这么瞧得起他,也不由起了好胜之心。就是啊,凭什么我不能总结一下,有志不在年高,位卑未敢忘忧国嘛!他思考许久,费了许多脑细胞,才说:“第一,我觉得,中国高考只看高考分数,不管学生平时成绩,也不看学生的特长、品格,这就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看到校长点头,得了鼓励,他说得更流畅了。
“为了让学生考个高分,学校里采用应试教育方式,考什么,就学什么,老师成了研究考试的机器,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而关于怎么做人,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时间考虑,更没有时间培养什么社会责任感。”
“不错,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最大问题。还有吗?”
“还有……那就是高考只有一次,这太少了。这导致考生临近考试,压力巨大,在考试中往往难以尽力展现水平。所以应该增加每年的高考次数,缓解考生压力。”
校长满意地点点头:“略略,你总结得很好,这几点是高考制度最大的问题。当然了,我们也有好消息,那就是许多高校开始自主招生,就是学习了美国的考核制度,尽管还不成熟,但在未来有望改变中国高考,优化中国教育。”
杨略兴奋了一阵,但随后就失望了。
“唉,这事听上去是很美,但要全面推行,就不知道是猴年马月了。我已经高三了,注定生不逢时。”
“那面对现实,你想怎么办?是选择牢骚满腹,还是积极适应呢?”
“肯定得适应啊,我可不敢大喝一声,爷爷我不考了。还不得悬梁刺股,争取考个好大学?”
看着杨略无奈的表情,校长笑了笑。
“杨略,你这还是属于消极适应。”
“那怎么才叫积极适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