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自控力成就杰出少年(你在为谁读书系列)
27034000000010

第10章

校长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小男孩艾克经常与家人一起打扑克牌。有天晚上,他连续几把都抓到烂牌,就不高兴了,开始抱怨起来。母亲正色说道:‘如果你要玩,就必须把手上的牌玩下去。发牌的是上帝,你能做的,就是把手中的牌玩得最好。生活就是这样。’后来,艾克在遇到生活困境时,总是会想起母亲的话,尽力调整心态去适应环境,面对挑战。他从一个平民家庭走出,从士官而成为上校,后来成为二战时的盟军总司令,最终成为美国总统。他就是艾森豪威尔。”

杨略说:“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们面临的现状,就是这样的高考方式,为了能走向更宽广的世界,我们只能选择适应,学好各门学科,并且在高考中取得佳绩。对吧?”

校长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不错,要积极适应,除了应对考试,还要强调个性化。我听说,你父亲曾给你讲过人生规划,对吗?我想,人生规划其实就是个性化教育,发现个体特长,是真正的因材施教,能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目标,真正焕发强大的学习动力。”

“嘿,我爸也这么说。”

“我也听说了你爸的主张,其实,我也想在学校里推行生涯规划的课程呢。”

杨略从校长室出来,如释重负,一路跳跃而归,感念着宋校长真是通情达理。他原本是准备接受处分的,但校长根本没一句批评,倒是充分理解他的心理,进而条分缕析,说明高考利害,让他自己去领会,进而选择。

回到教室,同学们纷纷围过来闻讯,他大手一挥:“没事了,没事了!”并把校长的意思简要说了一下,同学们也都纷纷感叹,回到座位上,各自陷入思考。

当晚,杨略情绪极佳,学习效率也很高。晚自修后,他在月光之下独自骑车,不由心潮澎湃,一路挥扬着手臂,唱着汪峰的《怒放的生命》,声音高亢激昂。回到家后,欢快地吃完妈妈准备的营养加餐,回到房间,一打开电脑,就收到了爸爸的来信。

他诧异的是,爸爸竟然这么快就知道了他的事情。

第三课发掘内心的使命感

亲爱的杨略:

见字如面。

从新闻里看到了你的事迹,虽然有点年少冲动,但爸爸为你骄傲。因为在你身上,我看到可贵的使命感,面对现实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就算这声音很稚嫩,但却能说破皇帝新衣的真相,因此难能可贵。顺着你的事迹,今天我们谈使命感。

你可能会奇怪了,我们不是在讲自控力吗,怎么又和使命感扯上了?其实这两者大有关系。

对自己的人生有使命感,就会积极上进,不让人生虚度,毕竟我们是如此难得才到世上走一遭,谁会忍心浑浑噩噩地过呢?其次,对家庭有使命感,就会用感恩之心,催发自己前进。尤其是一些寒门子弟,一想到父母谋生之艰难,期望之殷切,就不敢松懈。除此之外,对社会和世界的使命感更会带来源源不竭的自控力。

可以这样说,使命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与格局。你的心有多大,舞台就将有多大。

你在自我设限吗?

我有过不少学生,天资聪颖,学什么都快,但一旦略有成就,他就沾沾自喜,停留在原有的成绩上,做一些不费力的事情,从不去挑战自我,勇攀高峰,于是自我设限,水平停滞不前,成就也非常有限。

为什么会这样呢?

对此,心理学家斯坦利·库帕史密斯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一群中学生去投篮,每人允许投六下,位置任选。

有人站在篮框底下,基本上百发百中。

有人站在罚球线上,他们有机会投进,但需要技巧。

有人站在三分线外,大力扔球,但能否投进,全凭运气。

看到这里,请你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你会选择站在哪个位置投篮?

第二,你觉得选择哪个位置投篮的学生最有进取心?

有人这样回答:“第三类人最有进取心,他们有勇气,有魄力,敢于突破自己。而第一类人显然是窝囊废,最不思进取了。”

其实这两类人一样,都非常害怕失败。这么一说,你肯定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呢?他敢站得那么远扔球,还会怕失败吗?”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心理。第三类人站在三分线外,学生如果走运,球扔进去了,当然是个奇迹,他们一跃而成为天才。如果扔不进呢,他们会若无其事地摇摇头,说:“你瞧,我站得这么远,扔不进是正常的,这不是我的真实水平。”你看,他们用这个策略,回避了挑战,保全了自己的面子。

第一类人不可能失败,风险最低,成功是理所当然,但也毫无价值。这说明他们只愿意成功,不愿意失败,所以永远做着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不思进取。

而只有站在罚球线上的学生,认真地投篮,努力争取成功,每一次投掷都有非凡的意义。因为他们在训练自己,挑战自己。而唯有这样,他们才会提高球技,才会成长。

在后期的追踪观察中,库柏史密斯发现,站在篮下和三分线外的学生自我评价都很低。成功没有意义,失败又会影响自我评价,让他们感觉越来越糟,所以他们逃避挑战,躲进龟壳里。

对此,心理学家罗洛梅总结说:“许多人觉得,在命运面前,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打破现有的框架需要非凡的勇气,因而许多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安于现状,这样似乎更舒适些。所以,在当今社会,勇敢的反义词已不是怯懦,而是因循守旧。”

那么,到底是什么局限了我们的潜能?

为什么有人自轻自贱,不思进取,生了翅膀,却飞不起来?

为什么曾经取得小小成功的人沉醉于昔日的荣光,固步自封,在人生的长跑中逐渐变得落后?

为什么经历小小失败的人从此封闭雄心,在抱怨和自卑中消磨岁月,不敢去尝试着锻炼并发挥自己的才能?

听起来,这就是一个“失败魔咒”。那么,如何才能破解这个“魔咒”?

提高自我效能,激发强大的自控力

所谓自我效能感,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所提出,是指人们对实现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说白了,就是:“我可以!我能胜任!”这种心态,对学习具有巨大的影响。

1983年,贝聿铭和女儿贝莲走在巴黎的大街上,一个法国女人看到他们,擦肩而过时,朝贝聿铭的脚边吐了口浓痰,然后扬长而去。贝莲十分惊讶,半晌无语。贝聿铭却淡淡一笑:真有意思。

他知道接下改建卢浮宫的工程后,自己成了过街老鼠。

卢浮宫是气势宏伟的皇家宫殿。但到了近代,卢浮宫成了一个破旧不堪的博物馆,灯光昏暗,积满灰尘,卢浮宫入口处标志不清,让游客晕头转向。

密特朗出任总统后说,挑中美籍华人贝聿铭来改建卢浮宫。整个巴黎都大吃一惊,尽管此时贝聿铭已名满天下,但这项任命引起了法国各界的强烈不满,许多人还恼羞成怒,纷纷在报刊上撰文怒骂:“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建我们最重要的建筑?他会毁了卢浮宫。”

贝聿铭毫不在意,开始紧锣密鼓的勘察与设计,而最具代表性的设计,是他准备在拿破仑广场修建一座玻璃金字塔,旁边三座“小金字塔”侍立,还有三个水池,三角形,池水清冽,涌出喷泉。

这样大胆的想法又引起了轩然大波。法国舆论开始尖叫:“怎么可以在拿破仑广场盖东西?你们会毁了全世界最重要的都市景观!”

强大的批判阵势,几乎让贝聿铭难以承受。但他顶住了万千压力,1988年,卢浮宫终于改建全部竣工。当大家走进灯火通明的金字塔,原本阴森漆黑的卢浮宫被六百盏聚光灯照得闪闪发光。金字塔晶莹剔透,堪称奇景,让人叹为观止。法国人曾经极力反对的金字塔,一跃成为他们的骄傲,巴黎人倾城而出,来卢浮宫欣赏最新的“纪念碑”。

贝聿铭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在回忆往事时,他由衷地感叹:“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维持十足的信心,你必须对自己说,如果我相信我是对的,就不必在乎我是谁。旁人接受不接受对于我并不是最重要的。我自己接受不接受比较重要一点。总而言之,觉得应该做的,觉得是对的,那就应坚持。客观怎么说,这个我不知道,要等历史来评判,再过几十年再看旁人怎么批评。”

从他的坚持,我们可以看到,他具有很强的自我效能感。

心理学家戴尔·申克发现,学习自我效能低的学生会逃避很多学习任务,尤其是那些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自我效能高的学生渴望解决这些具有挑战的学习任务。与自我效能低的学生相比,自我效能高的学生更有可能把学习任务坚持到底。

那么,自我效能感到底是怎样影响着我们的自控力呢?

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我们的选择。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面临着许多选择,比如考什么层次的大学,今天完成什么难度的习题,怎样去行动以及努力多久。积极的自我效能感,能让我们做出积极的承诺,并为之付出努力。

其次,自我效能感能决定耐挫力。遇到障碍时,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越具有力度,越能够坚持下去,而对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容易放松努力,或完全放弃。

爱迪生发明电灯做了一千五百多次实验都没有找到适合做电灯灯丝的材料,有人嘲笑他说:“爱迪生先生,你已经失败了一千五百多次了。”爱迪生回答说:“不,我没有失败,我的成就是发现一千五百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电灯的灯丝。”他显然是个自我效能感很强的人。

第三,自我效能感影响心态。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接受任务时,眼睛盯着自身不足,夸大潜在困难,容易想到失败,而不是如何实现目标;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关注于目标本身,遇到障碍时会想办法解决,而非畏惧退缩。

所以,自我效能感强的人深知自身能力,拥有积极心态,选择合适的目标,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主宰自己,并以韧性促进自己前进,所以他们勇于挑战,最终可以不断超越自我。

而这种自我效能感如何培养呢?

第一,精心选择自己的长期目标,总是想有所作为。

马克·吐温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往生者在天堂遇到了圣彼得,便问:“我一直对军事很感兴趣。请问,谁是史上最伟大的将军呢?”圣彼得指着角落里的一个人,说:“你瞧,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就是他。”往生者疑惑地说:“真的吗?这、这怎么可能呢?……这个人我可熟悉得很。他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商人啊。”圣彼得说:“没错,他的确是个普通商人。不过,他曾经有机会成为伟大的将军。哪怕他试上一试呢,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就非他莫属了。”

故事有点荒诞,对吗?但没有良好的自我期许,的确容易浪费天赋,光阴虚度。孟子曾豪气冲天地说:“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我们未必一定要平治天下,但通过人生规划,每个人都将选择一个行业。那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凭什么就得是别人,为什么不能是我?

第二,选择中等难度的短期目标。

正如库帕史密斯的实验显示,真正有效的目标既不能唾手可得没有一点成就感,也不能难度很大只能凭运气,而是要通过奋斗可以达到,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们不要脑子一热,就不顾实力如何,就选择申请美国常青藤院校,而是要选择比自己目前实力稍高一点的学校作为奋斗的目标。

第三,得到及时反馈。

我们要定期获得成就感,才能促使我们继续努力。正因如此,每个阶段的考试,都是我们自我检测的极佳机会,从而了解自己是否有所进步。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源于一次次迎接挑战,逐渐获得进步,对自己的能力有进一步了解,并且接受更高的挑战,并努力获得成功,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当个人使命与社会目标一致

作为中学生,每天埋头做题,以分数为追求目标,这无可厚非,但我们在追求分数的同时,还要强调目标的崇高化。在规划人生目标时,应该考虑一个问题:个人目标是在社会中实现的,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一致时,才会产生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如果一个人感觉不到自己属于更伟大更长久的事物,他就无法过上真正出色的生活。

而且,当我们与世界融为一体,从事一项为之自豪,为之激动流泪的事业,那么我们将具备强大的动力,以及矢志不渝的自控力。

著名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在《意志力》一书中讲到一个事例:

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遴选队员时,要经历魔鬼训练周,其残酷程度令人发指: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其余时间不停地跑步、游泳、攀爬,并接受教官的凌辱。由于身心备受煎熬,一般而言,每个海豹班至少有3/4的人完成不了训练。教官们发现,最后通过考验的人,不一定是肌肉最强壮的,而是那些能够超过个人痛苦,思考怎么帮助队友的人。他们不仅有勇气和体力,还有一颗博爱之心。

这个结论是让人惊讶,也让人振奋的。历史上大凡意志如钢者,都不是蝇营狗苟谋求私利之人,而是那些胸怀天下,心系民生的伟丈夫。因为他们在事业中找到价值,充满了崇高的使命感,鞭策自己孜孜以求,表现出强大的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