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自控力成就杰出少年(你在为谁读书系列)
27034000000020

第20章

学生们开始回顾过往的时间。他们差不多都是同时起步,从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在最初的几年里,都是每周练习2~3个小时。但从8岁开始,差别开始显露出来。第一组的学生练习的时间开始多于其他学生。9岁时每周16小时,这样一步步增加练习时间,一直到20岁的时候,他们还在不断练习,每周时间超过30小时。实际上,到20岁时,他们已经练习了10000个小时。与他们相比,第二组的学生练习的时间为8000小时,第三组的学生练习时间只有4000小时。

埃里克森又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棋手,甚至惯偷进行试验,都发现他们练习了超过10000个小时。据此,他提出了“10000小时天才规则”,也就是说,一定程度的紧张练习,对于那些能够承担重要使命的卓越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需要一遍遍研习专业技能。

10000个小时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练习3个小时,一周练习20个小时,总共练习10年。

你或许会说,天才肯定不用这么久吧。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莫扎特的成长史。在所有的艺术家中,莫扎特无疑最具天才气质。

首先来看他的创作数量。为了让冰冷的数据更具说服力,我们可以拿另一位巨匠贝多芬来做个对比。

莫扎特

贝多芬

歌剧

20部

1部

钢琴协奏曲

23部

5部

交响乐

41部

9部

此外,莫扎特留下来的手稿有23000页,如果一个人按每天抄录2页计算,将整整耗费近30年的时间。要知道,这些作品只是莫扎特短暂35年生命中的一部分,而贝多芬活到了57岁。他3岁就被称为即兴演奏大师,5岁时被称为杰出的作曲家。

看到这里,我想谁都会感叹,不是天才,何以为此?

这样的评价当然很动听,但莫扎特若是地下有知,却会大摇其头,因为他自己就曾与朋友说过:“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埃里克森对莫扎特的生平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莫扎特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父亲列奥波德致力于对孩子的音乐训练。在训练莫扎特姐姐娜奈尔的过程中,列奥波德掌握了科学的训练方法,并将之用在了莫扎特身上。莫扎特受到言传身教,早早地坐在钢琴前,一遍遍演奏乐曲。当他陶醉于音乐中时,列奥波德受到鼓励,付出了更多的心血,让他得到快速的进步。

平心而论,莫扎特早期的作品,要么是模仿而成,要么是在其他音乐家的帮助下完成的。直到21岁时,他才创作了被世人公认为杰作的作品。为此,他已努力了18年。甚至有音乐评论家认为,莫扎特是在20多年的作曲训练后,才创作出传世佳作。

原来,莫扎特也难以超越“10000小时天才规则”。只是,他起步早,有灵气,加上家庭的熏陶、父亲的指导、有效的训练,才使天赋破土而出,赢得举世瞩目。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天才不是成功的原因,而是努力的结果。只有在训练自己的过程中,才华才得以涌现,而没有实践,便无所谓才华,更不必说天才。

有球迷问篮球巨星科比·布莱恩特:“你是怎么练成篮球绝技的?”

科比反问:“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

球迷摇头:“没有。”

科比说:“我每天都能见到。”

的确,科比在训练方面的玩命是有目共睹的,他基本上每天凌晨四点钟便起床,五点开始训练。先花几个小时做力量训练,然后再投2000次篮,日复一日,雷打不动。科比说:“我觉得训练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自残。但不这样,球场上就不会有好的状态,所以我仍然享受于此。”

无独有偶,阿诺·斯瓦辛格也说过类似的话。他以健身运动员出道,因主演《终结者》而声名鹊起,此后成功竞选加州州长。他一直以勤勉刻苦、坚忍不拔而著称。

一次,他在奥地利参加鸡尾酒会,一位时尚男子问:“您是怎样练成这么迷人的二头肌啊?这样壮硕的肌肉,真让人羡慕。可以分享一下秘诀吗?”施瓦辛格说:“你真的想知道?”

“当然。”

施瓦辛格凑近年轻人,说:“那好,我告诉你我的秘密,但是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只要每天双手撑地倒立,然后不停移动,连续练十年,你就可以拥有像我一样的二头肌了。”

原来,你看到的是他们人前的辉煌,而没有看到他们在人后的艰辛。所谓天才,通常不过是那些在发现自己特长,并且坚持不懈、没有放弃的人而已。

值得追求的东西,都不会是轻易能到手的

不过,肯定会有人提出反驳。我开车都10年了,也没有成为赛车手啊。或是,我写作10年了,也没有写出佳作来。我天天跑步,都坚持10年了,也没能跑进奥运会啊。

问题是,我们每天开车、跑步,都是惯常行为,并没有刻意去钻研技术。研究证明,单纯只靠花费时间,对一个人成为顶尖人才帮助不大。

出色的运动员、音乐家,他们在这10000个小时,或是10年的训练里,并非机械式的重复,而是刻意训练。

艾瑞克森给“刻意训练”下了个定义:“刻意训练是一种特殊的训练,与平常无目的的训练有很大区别。它并不是在重复运用已经掌握的技能,而是不断地尝试着超越当前的水平。”

刻意训练是很难的,它让人很痛苦。但它有用。这样的训练越多,成就越大。大量的刻意训练,等于卓越。

刻意训练需要一种对现有能力永不满足的心态,需要经常自我批评,或接受别人批评,需要近乎病态的坚持、不断超越的激情,只有这样才能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地付出。

神经生理学家发现,通过反复的刻意训练,相应的神经元上会生成髓鞘,就像金属电线外面包了一层塑料圈一样,保证了电流高效快速地传送。要给一个庞大的神经回路包裹上髓鞘质,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唯有全力以赴,才能达到巅峰状态。

英国乔治国王为国事操劳,但成效不大。一天他访问一家小型陶器作坊,看到两只花瓶放在一起。他停下脚步,仔细端详,发现两个花瓶图案一模一样,材料也完全相同。但是其中一只花瓶光鲜亮丽,另一只却黯淡无光。

他很奇怪,便询问作坊老板:“为什么要把这两只花瓶放在一起?它们差别这么大!”

老板回答说:“原因很简单啊,一只经过烧制了,另一只还没有。”

经过烧制的陶器光彩夺目。人也一样,要经历磨难,才会成为璀璨的艺术品。同样,如果我们选择刻意训练,那么我们也就经历了一次浴火重生。

尽管这个过程并不总是愉快的,但任何值得追求的东西,都不是轻易能到手的。

付出心血,人生就有了意义

郭德纲是近年来相声界的怪才,一段相声就能让人笑得前仰后合。所以很多人以为他是喜剧天才。其实不然,在引起满场笑声之前,他经过了多年的刻苦训练,说学逗唱样样精通。为了编写相声段子,他和德云社的同行们戮力合作,精心研究,耐心得如同刺绣,把一个个笑料搜集起来,编织在一起,再经过反反复复地删除和修订,然后进行试演,从中剔除不足,最终制作出令人笑破肚皮的炸弹。

正是因为这个高强度的刻意训练,郭德纲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刻意训练有几个特征:它是为了提高绩效而被设计出来,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它会重复道单调乏味的程度;要及时看到反馈信息,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而既然是刻意训练,就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在那方面提升。为此,密歇根大学教授诺尔·迪克用三个同心圆阐述了这一观点。他将最里面的小圆称为“舒适区“,中间的圆为”学习区“,外面的圆是”恐慌区“。只有通过在学习区内训练,我们才能进步。

比如,我们想要一副好身材,就必须针对某些肌肉,进行刻意训练,一次次加重杠铃的重量。这个过程显然并不愉快,而且几天之内或几个月之内看不到明显效果,但是从长远看,我们将拥有坚实的肌肉,健康的身体。

在学习中同样也是如此,当我们想要写一手好文章,就不能草草应付,而是精心组织文字,用更简练的语言,用更生动的修辞,用更巧妙的结构,才能逐步提升文字能力。

经常有人告诉我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我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一个有效的写作方法,那就是富兰克林的默写法。他看到一篇好文章,便默读数遍,然后放在一边,自己再写一遍,两相对照,找出差距,加以修改。

谁都希望自己文思如潮,倚马千言。但这种境界,源于此前的千万次训练。

其它学科也都如此。

如果学习数学时,如果不去背现成的公式,而是自己推导一番,自然记忆更为深刻。因为后者是刻意训练。

如果做物理题时,可以针对一道题目,采用多种解法,那么效果胜过做十道同类的题目。因为前者是随意训练,后者是刻意训练。

如果练习英语听力,不是听一篇文章做好五道选择题,而是下点狠劲,将这篇文章全部听写下来,从单词到语法全部做到精准,那么听写一篇文章,其效果胜过做二十篇听力选择题。因为后者是刻意训练。

如果学习历史时,不是单纯地背书本,而是针对每一重大历史事件查阅相关资料,写作一篇论文,其效果十分惊人。因为这是刻意训练。

略略,你在初三暑假里,曾和我一起写过一本书,后来还非常畅销。这对于你而言是件好事,让你更有信心。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过早的成功,会让你自认为很有天分,甚至会守株待兔,等待灵感降临再去写作,这将会耽误你的一生。因为灵感不是写作的原因,而是写作的结果。

要想成为作家,甚至文学巨匠,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每天笔耕不辍,专注于遣词造句,并且反复修改;阅读甚至背诵名作,博采众长;洞察人世百态,博学又不失赤子之心;同时耐住寂寞,积累十年,二十年,才能有所成就。

你能做到吗?

这个过程很艰辛,但如果你真的热爱,就会乐在其中。《小王子》里有个精彩片段,小王子在自己的小星球上,精心侍弄一株玫瑰,以为它独一无二。来到地球后,才发现玫瑰俯拾皆是。但他还是觉得自己的玫瑰最为珍贵,因为他为它付出了时间。

为心爱之物付出了心血,人生就产生了意义。

正如我爱你,儿子,所以我写这封信时,觉得快乐,满足,如沐春风,仿佛农民抚摸着丰硕的稻穗,画家欣赏着笔下的佳作,小王子静静地守着自己的玫瑰。

祝福你。

你的大朋友

倪甫清

10月20日

杨略看完信,已经是深夜。小区里很安静,他却心绪难平,于是推开了窗子。农历正值月半,天空中一轮明月,在墨蓝色的天幕上静静地放射着柔和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