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好活着(做最有品质的自己)
27015700000013

第13章 2013年首都的第一场春雨(6)

考题出的不是全文,人说约从“夫夷以近”开始,于是,有了考生翻译时的笑话。那则笑话说,有一考生,将“夫夷以近”译成了“姐夫与小姨子不能太近”。东北的民俗中,有关于姐夫和小姨子的笑话,译文因由盖出于此。中国的古代游记作品中,名篇不在少数,但由于那次高考考生的另类解读,使我记住了《游褒禅山记》。

笑话归笑话,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深刻内涵,还是令我获益匪浅。文中谈到的志向与能力,以及努力等这些问题,多年来都让我发自内心地敬畏。想做好一件事吗?想看到远方那瑰伟雄奇的天下美景吗?那你就要付出比别人要多的努力,险以远,才至者少。不付出,想得到,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了,尽心了,没做到,至少不后悔——这才是人生的正确的态度。

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学军拉练,到我们邻近的一个县去访问当时的知青典型刘香玉。我们一个年级400多人都去了,要求每个人背背包负重走几十里地。我们走着去,又走着回。到家的时候,人都走瘸了,腿不能打弯,脚上满是水泡……那会儿,人还小,并不懂得什么志向和能力,只知道大家在一起,尽可能地别丢人。小孩子,当然都是小孩子的思维。

下乡时,有了一点儿成人思考的东西。春种秋收,干着农活的时候,眼见着身边的人,有的参军走了,有的社会招工走了,有的被推荐上学去了……看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望一望浩渺无垠的苍茫天宇,自己将来要过的日子会怎样,命运又将如何?不想不可能,但说真的,由于自己社会的经验和阅历太少、太浅,想也想不了多深。

恢复高考,上了大学;参加工作,到了北京。这一刻,志向与能力,才清晰地有了些眉目。那会儿,就想做个好人,做个好编辑。那时,自己常叮嘱自己,要努力,要不怕吃苦。当编辑,也没有什么捷径好走,多干多思考,个人的悟性与努力至关重要。记得1980年代的某一年,盛夏时节我出差到西北,一路走完,最后一站要从兰州回北京,车次少,又要赶时间,自己硬是买站票,站到的北京。那时,有一股想拼命干好工作的欲望。生活中有的事情是忘不了的!记得出差西北之前的前一年,我到西安出差。工作的空闲当口,一位文学圈的朋友陪我去了一趟骊山。骊山是西安有名的名胜,该去。华清池,杨贵妃芙蓉出浴,倾国倾城;捉蒋亭,近现代史西安事变的一段佳话。据说,骊山山顶,还有可供善男信女进香的去处,有人说很灵。那一天,我和朋友看了华清池,到了捉蒋亭,之后又往山顶处想到上面看一看。开始身边上山的人还不少,渐渐的,越往上走,人越少。及至快要到山顶的时候,身边已近无人。我与朋友对视一笑,决定打住,学世人不再往上迈步。正此刻,上来两位老太太,拄着杖,一步步神情庄重地往山上攀去。经过身边的时候,我和朋友都没有和两位老人打招呼,生怕打搅了老人那种坚定的情怀!做事要有始有终,那天,我跟朋友虽然都没有到了山顶,但我们从老人的身上,领悟到了一种精神。

人生的很多事,我的态度是:尽人事,听天命。所谓尽人事,是要求自己凡做事情,都要尽心竭力,都要努力为之。所谓听天命,是说,之于结果,我们力求其完美,但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想完美就可以做到完美——不认命又如何!谁都知道宿命不好,但有的时候,有点儿宿命会让我们活得轻松一点儿。需要把握一个度,即“宿命”不等于颓废和无所作为。

趁着年富力强,多做一点儿有益于社会、有益于集体、有益于别人,也有益于自己的事情吧。今年早春,我上了一趟黄山,朋友安排的。朋友说,文化工作,离不开个人的修身养性,要关注个人的修养,要注意陶冶自己的情操。人要有境界,我深以为然。我们是天擦黑的时候到的黄山,我们住的北门。这个季节,来黄山的人很少,湿润的空气,让我们这样的北方客很受用。夜半的时候,下了点儿小雨。等到天亮后,雨虽停歇,但湿气却明显增大,不知今天的天气如何,是否会影响我们欣赏黄山的美色。一丝忐忑中,我们出发了。我们进的是北门,工作人员说,黄山北秀南险。以我和同伴的实力,估计要在一天内走完南山、北山,肯定是做不到。既如此,我们干脆就只走北峰算了。我们的估计是对的,我们从早上不到8点乘坐缆车到的丹霞站,而后便用脚丈量了北峰几乎所有的景点:飞来石、光明顶、猴子观海、妙笔生花、始信峰、狮子峰……我们用时约6个小时。山路台阶湿滑,忽而上山,忽而下山。上山时,双腿往前使力地支撑;下山时,双腿又使力后坐。慢慢地,大腿、小腿的肌肉就开始了控制不住地疼!至最后,腿已好像不再是自己的,不再听话,若想照张相,支撑腿便哆嗦抖颤不停。这个时候,全凭的是意志。我不得不感叹,有意志,有志向,倘无好的身体,失去了能力,做事也是万万不能的。

及此,我方始明白,“近”或“远”,之于自然,是给年轻人出的题目,从老年人考量,想“远”并不容易;之于人生,是给我们活着的所有的人出的题目,我们要尽可能地去求其由“险远”而来的美好!

2013-3-26

关于罪己

最近,对“罪己”这个词忽就感了兴趣。中国人,一般都爱往自己的脸上贴金,说自己好的多,极尽粉饰之能事;说别人好的少,你好了我怎么办?怎么可能让你来挡我的路?于是乎,便极尽诬蔑诽谤之能事,不把你搞垮不罢休。如此的国情下,谁在罪己?谁有如此的胸怀?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是什么?会有这样的事吗?一番刨根问底,终还有收获。

“罪己”一词很有历史,也很有来头。“罪己”一词最早出现在上古,够有历史的吧。《左传·庄公十一年》记载:“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你说早不早?说有来头,那是因为罪己专属古代帝王,只有帝王,才有颁布《罪己诏》的权力。

《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通常情况下,《罪己诏》有3种情况才出现。其一,君臣错位;其二,天灾造成灾难;其三,政权危难之时。中国古代帝王颁布《罪己诏》的人,据统计有79位。稍加留意,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有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唐德宗的《罪己诏》、清世祖顺治帝的《罪己诏》。

《资治通鉴》评价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后人总结说与其晚年能够颁布《轮台罪己诏》,及时反省自己的错误,调整政策,使汉朝的统治方针发生转变,回到了予民休息、重视发展经济的轨道,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秦亡后,汉初的几任皇帝吸取前朝的教训,推行无为而治、予民休息的政策,国力渐强,至武帝即位时,国库丰盈,为武帝大展宏图奠定了比较好的经济基础。但后来,由于连年征战和肆意挥霍,国力渐衰。武帝晚年,吏治腐败,重用亲信,皇帝依靠内侍近臣集大权于一身,随一时喜怒对大臣或晋官或杀伐,朝纲混乱,莫须有的罪名满天飞,社会动荡。广大贫苦民众不堪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压榨,于武帝统治的中后期接连爆发起义,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就是基于这样的社会危机时的帝王“自我批评书”。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诏,诏中说:

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能够清醒地面对社会危机,能够做到改弦易辙,重归予民休息、发展经济的轨道上来,汉武帝算得上一个不讳疾忌医的帝王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