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小老板掌控人脉36计
27012500000017

第17章 重在平等: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时刻顾及别人的面子

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因此,不管对什么人来说,面子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每个人都爱面子,一些人甚至把面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一旦伤了人家的面子,就可能会给自己留下无穷后患,因此,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保全别人的面子。

美国成人教育专家戴尔·卡耐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老手”,然而早年时,也曾犯过小错误。

有一天晚上,卡耐基参加一个宴会,宴席中,坐在他右边的一位朋友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健谈的朋友提到,他所引用的那句话出自《圣经》。但卡耐基知道这位朋友错了,他很肯定地知道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

为了表现自己的学问广博,卡耐基忍不住纠正他,告诉他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对方立刻反唇驳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位朋友因一时下不了台,不禁有些恼怒。

当时卡耐基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坐在他左边。他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多年,于是卡耐基就向他求证。葛孟在桌下踢了他一脚,然后说:“戴尔,你错了,他是对的,这句话的确出自《圣经》。”

那晚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对葛孟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

“是的,当然。”他回答,“《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他并没在征求你的意见,为什么不保留他的脸面?”

法兰克·葛孟对戴尔·卡耐基的人生告诫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放过去也无伤大局,没有必要去纠正。这样不但能保全朋友的面子,保持正常的谈话气氛,还能使你有意外的收获——在朋友和在场的人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印象,这无疑有利于自身人气的提高。

有人说:中国人死要面子。“死要面子”,就是说宁愿死,也要面子。因为面子反目成仇甚至生死之争的情况并不少见。

公元前605年,楚人献给郑灵公一个特大的鳖,灵公用它来大宴群臣,却唯独不让子公吃。这是因为一次上朝,子公的食指突然不自觉地动了起来,他便对别的大夫说,我的食指一动,就能尝到非同一般的美味。灵公听后,偏要让子公的话不能实现,这显然是不给子公面子。子公也不是好惹的,为挽回面子,就径直走向烹鳖的鼎前,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子公挽回了自己的面子,却扫了灵公的面子。双方只好翻脸,只不过子公抢先一步,弑杀灵公,并给他弄一个“灵”的谥号,让他永远没有面子。

想想灵公死得真不值,就因为丢了别人的面子,便遭到杀身大祸,死了依旧没有面子。

每个人都需要面子,而且也都希望自己有面子,有面子就能被别人看得起,表明他在人群中间有优越感。懂得这个道理,交友就方便许多,只要你能给别人一个面子,相信你会在拓展人脉关系时获益匪浅。

不过这种面子必须是你给别人的,而非自己争的。争面子于己于友,都没好处,只会伤了和气。

西晋的富豪石崇与王恺斗富,就是典型的面子之争。王恺用麦糖掺米饭擦锅,石崇就用蜡烛煮饭;王恺用紫丝布做步障40里,石崇就做锦布障50里;王恺用赤石脂涂墙,石崇就用花椒和泥来涂。最后,弄得晋武帝也来帮忙,他赐给王恺一棵二尺高的珊瑚树,可谓世间罕有。没想到石崇根本没把它放在眼里,拿起他的玉如意就敲过去,珊瑚树应声而碎,他回头吩咐左右回家取出珊瑚树,让王恺任意选取,有三尺高的,四尺高的,弄得王恺怅然若失,垂头丧气。石崇太过固执,不会忍让朋友,一下子让王恺的面子丢尽。他比王恺富有,这是一个事实,他却非比不可,比的结果,自然是他面子十足。无论王恺接受不接受珊瑚树,有一点是肯定的,面子伤了,交情就谈不上了。石崇大可不必做得如此绝情,假若他若肯处处让别人一分面子,那就是另一种情形。

处世时,首先就是要懂得时刻顾及别人的面子。倘若你自恃自己的面子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碰上死要面子的人,就可能不吃你那一套,甚至可能撕下脸皮和你对着干,这样常常会把彼此的关系弄僵。

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看着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其后果是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别人的错误之前,对方已经准备迎战了,这对你是十分不利的。

为什么要把自己放在别人的对立面呢?为什么要让彼此都下不了台呢?时刻顾及别人的面子,你们才能更好地相处。

朋友间交往要平等

朋友间相处的过程中,你来我往互相帮助是必需的,但要摆脱对朋友的依赖,也要避免事事替朋友操心,拿主意,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朋友的做法。有些人在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去依赖或控制朋友,这些也许只是一种习惯,但它却影响着你与朋友的关系。如果你摆出依赖者或控制者的架势,你就不可能体会友谊的真正含义,你也就没有一位真正的朋友。

如果你事事游移不定,老是向朋友询问,就会使你缺乏自信心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另外,过分的依赖会损害你和朋友的关系。朋友并非父母,他们没有法定责任来指导和保护你,他们可以给你支持,但不可能包办代替,你必须清楚,这只不过是朋友的范畴而已。因此,你应该摆脱对朋友事事依赖的做法。

有的人恰恰相反,他们盛气凌人,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总喜欢指手画脚,不管朋友的想法如何,都要求朋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种做法无疑是为友谊的发展埋下了不好的种子。

丽莎,是一位有三个孩子的年轻母亲,她曾有过一个“女主人”式的朋友卡罗琳。那是在丽莎新搬进这一居民区时,她急于想找朋友。这时,卡罗琳进入了她的生活,像只母鸡似的把丽莎呵护在翅膀下。不久后,丽莎发现,卡罗琳不仅是只“母鸡”,还是个“大王”,她是某社会团体的总裁,所有成员是由她的朋友和配偶组成的。

“起初我挺喜欢她,”丽莎说,“我是她的特别好友,她要我干啥,我就干啥。有时我感到似乎受她的压制,但我不知该怎么办,因为我的确喜欢她,希望与她保持朋友关系。但时间一长,卡罗琳那种事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的做法使我逐步不喜欢她了,也不愿听从她了。”

丽莎意识到,如果卡罗琳真想在朋友间树立威信的话,她应该学会与别人平等相处,有往有来,互相帮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为中心。

过分依赖别人,只会使自己变得懒惰,懒于行动,懒于思考,最后连朋友都会产生厌烦心理,你也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事事都想对朋友说“你应该”、“你不应该”、“你最好”、“你必须”,那么这种做法同样会使朋友感到不愉快,从而影响彼此间的交往。

社会虽有分工的不同,以及身份地位的差异,但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说,都是完全平等的,任何人在这方面都没有特权。如果你渴望着完美处世,你就必须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并自觉地将它贯彻到人际交往中去,切莫因为自身的身份地位与别人不同,而盲目地自信或自卑。总之,只有做到平等地与他人相处,你才能成为一个广受欢迎的人。

要杜绝审问式的交谈

任何人都不喜欢被人像犯人一样地审问。因此,在与人沟通中,审问式的交谈大忌。审问式的交谈方式,会使对方有种被胁迫的感觉,会增加对方的戒心,甚至招致他人的严重反感。

在媒体上,我们都看过审问犯人的场景。的确,那种气氛是比较严肃和死板的。对于刑警们来说,这是一种职业需要和心理战术。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想结交朋友,但与之交谈却是以审问犯人式的口气,如此一来,又会有谁肯跟你结交呢?要知道,对方或许会想:你以为你是谁啊?难道还真把自己当成凌驾一切的“大人物”了不成?

其实,不管是以什么方式与人交往,基本的原则都是平等。站在平等的角度上,说话做事才容易让人接受,同时心中怀着平等的意念,说出的话做出的事才能和对方互动。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平等,才能让对方报以同样的热情。

刘教授是一位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40多年来他不仅致力于教育事业,而且还通过这一特长帮助警察办案,从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许多的案件中,儿童成为目击者或者儿童本身就是行为人的比例不在少数,这些儿童大多由于经历罪案现场而产生心理问题,对破案很不利,同时对儿童自身成长也很不利。

在一次绑架案中,一个台商的妻子被绑架并杀害,同时被绑架的还有他9岁的女儿,后来犯罪嫌疑人将昏迷的小女孩扔到垃圾场。被救后,小女孩拒绝与任何人交谈,并时常做噩梦、尖叫。刘教授第一次接触小女孩时甚至遭到攻击,但是刘教授体会小女孩亲眼看着母亲被害的心情,通过叫小女孩的小名慢慢接近她,每次谈话,他都亲自去小女孩的卧室。谈话中,他以一个亲切的朋友的语气,跟小女孩交谈,而且每次都亲切地问:“这样可以吗?”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赢得了小女孩的信任,使得小女孩向警方提供了事发的全过程,以及关于绑匪的有价值的线索。

在刘教授之前,许多女警员也尝试与女孩交谈,但都没有取得成功。这次案件后,公安部门特聘刘教授为警察上课,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了解案情的时候,如何让你的谈话不像审问。

人的心理是很脆弱的,可以说只要你掌握了谈话的技巧之后是很容易攻破的。一旦和你交谈的人认为你是可信任的,那么他就会喜欢和你交谈。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的交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谈。

由于语言表达和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有些人说话有种咄咄逼人的感觉,就好像在审问犯人,使得谈话的气氛愈演愈僵,这样一来,谈话的目的就渐渐失去了实现的可能性,这样的交谈是失败的。但是有时,这并不是故意导致的结果,有可能是谈话的技巧问题,有可能是对方的敏感性过高,也有可能是谈话者的习惯等。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审问式的谈话,从而让交谈成为一种享受呢?

首先,从外部条件来说,一个适当的环境相当重要。始终要明白自己谈话的目的所在,选取适合讨论的地点,不要距离对方过近,不要总是高声表明自己的观点,自身的姿态也要放轻松。这样可以避免给对方造成压迫感,一个轻松的环境自然能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气氛。

其次,就是表达方式的动作问题。由于谈话所需要达成的目的不同,谈话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对象就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先了解对方比较容易接受的语言尺度,再进行下一步行动,这样循序渐进,自然能实现交谈的目的。

最后,个人的素质和气质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同时,笑容和敬语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有了这些,说话者大都能给人一种亲切和蔼的印象,而不会有压抑感和紧张感,从而让对方乐于和你交谈。

话又说回来,就算真的是在审问,这个过程同样也是为了得到对方的信息,殊不知,越是强迫反而越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站在平等的立场,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信息就是通过这种途径,以自然自愿的方式流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