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小老板掌控人脉36计
27012500000016

第16章 巧言沟通:人脉与财富的转换器

适时说出客套话

客套话是人际交往中必备的方式之一,更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生存智慧。擅长交际的人们同样熟谙客套话,得体的客套话同美好的仪容一样是你最佳的形象体现。

你可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偶然走入一个地方时,那里有你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他们看见你来了,立即起身相迎,对你表示欢迎,然后请你坐下,给你冲上一杯茶,再接下来,双方寒暄几句,客套一番。这样一来,对方的感觉会很好,自己的感受也会很好,双方可以由此变得更加融洽,从而增进好感,使友谊更进一步。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为你求人办事打开了方便之门。可见客套在求人办事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起着前叙铺垫的作用。

也许许多人会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既然是朋友,还在意什么客套?”这种想法是千万要不得的。客套是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一种礼貌,是求人办事的前奏曲。如果你去找人办事,别的不讲,就直接说出你要办的事,对方肯定会觉得很突兀,感情上也接受不了,办起事来就会大打折扣。

著名幽默大师林语堂总结中国人求人办事时,像写八股文一样,寒暄和客套是少不了的。如果像“此来为某事”那样直截了当地开题,就显得不风雅,如果对方是生客就更加显得冒昧了。

有人说,客套多,朋友多;朋友多,好事多。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客套和寒暄可以帮助你认识许多朋友,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而促成两人的交往。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诸如“谢谢您”、“多谢关照”、“劳驾”、“拜托”之类的客套话。这样的客套话可以向别人表示感谢,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建立融洽的人脉关系。在获得别人的帮助之后,应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如果你不说一声“谢谢”,只把感激之情埋在心底,对方会有一种不快的感觉,认为你不懂礼貌,今后也不会再帮助你。同样,在打搅别人、给别人添麻烦时能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对方的气就会消减一半,从而避免进一步的争吵。在人际交往、求人办事时,客套话的作用更不容低估。

很多时候,客套话能表示尊重对方,表示礼节和谦虚,比如有人作报告或讲话,总要借助这样的客套话:“我水平不高,研究不够,恐怕讲不好。”或者是“我讲得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诸如此类的客套话,表面上看是随口而出,是习惯用语,实际上起着表达讲话者谦恭虚心的作用。

客套话是人脉车轮的润滑剂,能减少前进中的“摩擦”、“噪声”。请人办事,说一声“劳驾”;与客人临别,讲一句“慢走”,能显示出你的礼貌周到,谈吐文雅。

有些人容易把应酬、客套、寒暄等这些基础的交往行为看做是虚伪、庸俗和毫无意义的东西,在思想上加以排斥,在行动上加以抵制。殊不知,这样的人违背了人性,会在交际上屡屡受挫,连连吃亏,也是天生不会维系人脉的人。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松下幸之助是个很会运用客套话的人。他在交托下属去执行某一件事时,会说:“这件事拜托你了。”遇到努力工作的员工时,他会说“谢谢你”、“辛苦了”之类的客套话,有时会亲自给员工斟一杯茶,或者送给员工一件小礼物。松下幸之助就是善用这种客套话来激励员工为公司毫无怨言地效力做事的。

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建立人脉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出于人类感情交流的需要。客套话暖人心,能缩短双方的距离,加深双方的感情,建立起紧密的人脉关系。彼此之间的关系往往因为客套而发生变化,这样,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感情就有了呼应和共鸣,对方在兴奋欢悦之余会给予你更多的关照、更好的回报。

巧言化解尴尬

生活中总有尴尬情景发生,比如某个人的过失被曝光在众人面前。若处理不好,很有可能损坏自己的形象或使他人很没面子,从而影响现场气氛或彼此间的关系。那么,当尴尬发生时,该怎么处理呢?你在交谈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首先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其次,在尴尬情况已经出现时,则应该学一点化解它的话语技巧。

在广州某著名的大酒家,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茶点,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装内侧口袋里。服务小姐看到后,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子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有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你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餐厅主管批准,我代表本酒家,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且经严格消毒处理的景泰蓝食筷送给你,同时按照优惠价格记在你的账簿上,你看好吗?”

那位外宾当然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谢意之后,说自己多喝了两杯“白兰地”,头脑有点发晕,误将食筷插入内衣袋里。并且聪明地借此台阶,说:“既然这种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旧换新’吧!”说着取出内衣口袋里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过服务小姐给他的小匣后,付了账。

服务小姐的做法十分聪明,既没有“大喊捉贼”让外宾没有面子,下不来台,又成功避免了餐厅的财产损失,不能不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聪明之举。

对于误解引起的尴尬和争执,想要化解或打破僵局,也需要一些技巧。

一个端午节的晚上,街道旁边一位妇女正在卖粽子。先是一块钱一个的卖,后来又说两块钱一个。一位老大妈买粽子时就责问着说,刚才不是还一块钱一个,现在怎么就两块钱一个了?结果卖主却是理直气壮地说,她这是一分钱一分货,一块钱是一块钱的,没法和两块钱的比。最后还出言不逊地说了句,“真土”。老大妈的脸色一下变了,开始跟卖粽子的妇女争执。一场战争即将爆发。这时旁边一个人灵机一动对老大妈说:“阿姨您听错了。她不是说您‘土’,是说粽子有点苦呢。”老大妈的脸色逐渐好转,笑着说:“真是年纪大了,耳朵都不灵了。”

这位路人的巧舌化解了即将爆发的一场大战。其实无论是家庭纠纷、亲戚朋友之间的争执,还是同事之间的争吵、陌生人之间的纠纷都会经常发生,如果不及时地加以解决,无疑就会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动之以情,劝中带威,巧言相劝,就会化干戈为玉帛。

恰到好处的“拐弯抹角”

按说坦坦荡荡做人,说话也应该有啥说啥,直截了当,让人一听了然,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适当地“拐弯抹角”有时会比直来直去产生更佳的语言效果。

正话反说是拐弯抹角的一种形式。说话、写文章应该有什么说什么,是什么写什么,正面的意思用正面的语言来表达,反面的意思用反面的语言来表达。但有时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也可以用正面语言表达反面意思,或者用反面语言表达正面意思。这种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手法,也叫“反语法”。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能言善辩的人名叫优孟,他善于在谈笑之间劝说国君。楚庄王有匹爱马,平时对它的关爱程度远远超过人,比如他为马披上锦绣的衣服,将它养在华丽的马厩里,并用枣脯来喂它。可是,马因为吃得太好太多,不久就患肥胖病死了。庄王非常难过,不仅下令准备给马做棺材,还要让全体大臣给马戴孝,并且要用大夫的礼仪来安葬马。群臣对楚庄王的做法都非常反对,纷纷上书劝庄王别这样做。然而楚庄王对群臣的劝说十分反感,并下令说:“谁再敢对葬马这件事进谏,格杀勿论!”

由于庄王的淫威,群臣们都不敢再进谏。优孟听说这件事后,马上来到殿门,刚步入门阶就仰天大哭。庄王见他哭得这么伤心,觉得很惊奇,问他为什么大哭。

优孟说:“这匹死去的马是大王最疼爱的,楚国是堂堂大国,用大夫的礼仪来安葬,太薄了,一定要用国君的礼仪来安葬它。”

楚庄王听到优孟不像群臣那样拼死劝谏,而是支持他的主张,不觉喜上心头,很高兴地问道:“照你看来,应该怎样办才好呢?”

“依我看来,”优孟清了清嗓子,慢慢地说,“选派全国最好的工匠,用耐朽的樟木做棺材,以上等木材围护棺椁,派士兵挖掘墓穴,命男女老少都参加挑土修墓,齐王、赵王的陪祭在前面,韩王、魏王的护卫在后面,用牛、羊、猪来隆重祭祀,给马建庙,封它万户城邑,将税收作为每年祭马的费用。”说到这里,优孟才将话锋一转,指出了庄王隆重葬马之害:“这样,诸侯听到大王对死马的葬礼如此隆重,都知道大王认为人卑贱而马尊贵了。”

这样一来,优孟的话就点到了庄王葬马的要害,一个统治者竟会“贱人而贵马”,必然为世人所厌弃。问题到了这样严重的地步,不能不使庄王大为震惊,说道:“寡人要葬马的错误竟到了这么严重的地步吗?那么该怎么办才好呢?”

优孟说:“请让我为大王用葬六畜的办法来葬马吧:用土灶做外椁,用大锅做棺材,用姜枣做调味,用木兰除腥味,用禾秆做祭品,用火光做衣服,把它葬在人的肚肠里。”于是,庄王听从优孟的劝谏,派人把马交给掌管厨房之人去处理,不让此事传扬出去。

优孟采用的办法就是正话反说,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思,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及众大臣的意愿,让楚庄王接受。

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同一个意思可以由不同的方式表达。直截了当也好,拐弯抹角也罢,贵在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收到最佳的语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