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小老板掌控人脉36计
27012500000015

第15章 以和为本:一团和气,人脉通畅

人和人脉广

无论在商海还是在人海中,如果你不想孤立,那么就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为人外世的过程中难免与人发生口舌之争,聪明的人知道以和为贵,尽量避免争论,从而赢得别人的好感。如此,他们就不再孤立。

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罗吉斯在他的《如何做人》一书中写道:“当我尝试去了解别人的时候,我发现这真是太有价值了。我这样说,你或许会觉得奇怪。我们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在我们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大部分的反应是评估或判断,而不是试着了解这些话,在别人述说某种感觉、态度和信念的时候,我们几乎立刻倾向于判定‘说得不错’或‘真是好笑’、‘这不正常吗’、‘这不合情理’、‘这不正确’、‘这不太好’。我们很少让自己确实地去了解这些话对其他人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总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相信自我的做法。因而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遭遇到太多的争论,造成太多心与心之间的嫌隙。在那些自以为是的争论中,我们竭尽全力地维护那些并不全面、并不成熟的观点。对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或不足称道的异己意见,我们给予太隆重的对待。一场狂风暴雨般的唇枪舌剑过后,我们得到的仅是“心乱”,失去的却是“亲密无间”。

卡耐基曾说过:“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也还是输了。”在争论中,并不产生绝对的败者。因为,十之八九的争论结果都只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即使你感到自己的错误,通常也不会在对手面前俯首认输。在这里,心服与口服没法达到应有的统一,人的固执性会将双方越拉越远。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允许争论,而是在为人处世时,应和和气气,有损别人面子的事情尽量不要做,有损别人面子的话也尽量不要说,这样,当请别人为你办事时,别人才不至于拒绝。不给人面子带来的后果有时是很严重的。

三国名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擂鼓三通斩蔡阳,“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耳”。然而,这位叱咤风云、威震三军的一世之雄,下场却很悲惨,居然被吕蒙一个奇袭,兵败地失,被人割了脑袋。

关羽兵败被斩的最根本原因是蜀吴联盟破裂,吴主兴兵奇袭荆州。吴蜀联盟的破裂,原因很复杂。但与关羽其人的骄傲有着密切的关系。

诸葛亮离开荆州之前,曾反复叮嘱关羽,要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但关羽对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瞧不起东吴,也瞧不起孙权,致使吴蜀关系紧张起来。关羽驻守荆州期间,孙权派诸葛瑾到他那里,替孙权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求结两家之好”,“并力破曹”。这本来是件好事,以婚姻关系维系政治联盟,历史上多有先例。如果放下高傲的架子,认真考虑一番,利用这一良机,进一步巩固蜀吴的联盟,将是很有益处的。但是,关羽竟然狂傲地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不嫁就不嫁嘛,又何如此出口伤人?试想这话传到孙权那里,孙权如何吃得消?又怎能不使双方关系破裂?

关羽的骄傲,使自己吃了一个大大的苦果,被自己的盟友结束了生命。

俗话说:“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以尖酸刻薄之言讽刺别人,只图自己嘴巴一时痛快,殊不知会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生意场上,原本没有那么多的矛盾纠葛,往往只是因为有人逞一时之快,说话不加考虑,只言片语伤害了别人的自尊,让人下不了台,心中怎能不燃起一股邪火?有了机会后反咬一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此,只要不是违反根本原则,损害根本利益,万事还是以和为贵,毕竟“人和人脉通”嘛!

做生意应以和为贵

商人求财,贵在人和。在生意场上商人要笑脸迎客,用脑也要用心,以此达到人脉通畅、生意兴隆的目的。总之,和气生财是商人必须谨记的商业本质。

“和”,一个再通俗不过的字,通俗到人们似乎根本不需要去联想就可信口说出“和”的缤纷意象:和平,平和,和谐,和合,和睦,醇和,和气……以至纷纭世界里,真的少不了这一派祥“和”的气象,这些绝对是中国的,而且绝对是东方文化区别其他文化的最本质的标记。

“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历经5 000多年而心心相传,“和”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和”(和而不同)、“合”(天人合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它纵贯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积淀于各个时代的各家各派思想文化之中。《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不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谓运用礼义教化可使各种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因此,它体现着中国思想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

“和”的精神蕴涵发源于中国,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将其发挥得非常完美。

日本人与“和”结下了不解之缘,日本人的传统服装称为“和服”,称自己为“大和民族”,其民族精神也被称为“和魂”。日本企业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也是其管理的一大特征。

日本企业经营效率极高,在世界市场一直保持经久不衰的竞争力,这得益于他们具有“和”的团体精神,这种特殊的团队精神一直被认为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核心内容是和谐、团结和合作。“和”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格格不入,因为“和”需要不同个体之间有相当大的一致性。按照“和”的观点,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要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限制:即需要与他人相处,需要合作参与共同的活动,需要建立并保持和谐的关系。这种“和”的团队精神认为适当的行为是经他人认可的行为,是由一套个人间的伦理关系来确定的。

几乎所有的日本企业都强调团队精神。这种团队精神不仅体现在同行之间关系和谐与精诚合作,甚至在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间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举个例子:索尼公司前总裁盛田昭夫认为,企业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什么理论计划或是政府的改革,而是与员工建立起一种健康的关系。在企业内部创造出一种家庭式的和谐感情,这种感情会使管理阶层与员工有着一种命运相连、同舟共济的精神。盛田昭夫试图使员工树立一种“只要是索尼公司的员工,不管他身在何处,都是索尼大家庭的成员”的观念,为了培养索尼公司上下级一体的工作关系,盛田昭夫几乎每天晚上都与许多年轻的中下级管理者及员工一同吃晚饭,并且聊到很晚。

在日本,员工无论是被解雇还是主动辞职的现象都很少见,他们强调“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即使有了困难,也很少靠裁员来缓解,而是大家努力共渡难关。在西方则完全不同,上下级关系泾渭分明,员工“跳槽”或被解雇也都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儿。

儒家“和为贵”的和谐团队精神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个高效和谐的团队,可以使团队成员间相互协作,融为一体,从而对团队事务全身心地投入,形成对团队的强烈荣誉感与归属感,为企业发展提供旺盛生命力的原动力。

孟子讲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排出了天时、地利、人和三种因素的主次关系,强调了“人和”首居第一。而荀子讲的“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强调的是三种因素必须同时具备。其实两种说法并不矛盾,都主张“顺天时,占地利,得人和”,才可百事振兴。光有客观的优越条件,而无主观的积极努力能行吗?反之,只凭主观的一相情愿,而不考虑客观环境,岂不和“无头苍蝇”一样,毫无头绪了?

总之,作为老板,你要懂得:小生意做事,中生意做市,大生意做和。“和”为至高境界。于世、于人、于商,“和”蕴涵五千年炎黄文化之精髓。和则生聚,散则消亡;和则兴旺,散则衰萎。从商之道,和为上;为人之道,和为贵。义利相生,取和为上。为商如烹鲜,百料调和,百味聚生。凡事得天时、地利、人和者方可谋势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