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哲理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000000042

第42章 寓言的哲理(1)

东郭先生

春秋时期,有个东郭先生要到中山国去。

他早晨起来赶着瘸驴驮着书在路上走。突然有一只狼跑到他面前,伸长脖子可怜地望着东郭先生,哀求他说:“先生,现在赵简子打猎正在追赶我,我眼看就没命了。如果您肯把我藏到口袋里,救我一命,您的恩德就好像让死者复生,使白骨生肉了,我一定会报答您。”

东郭先生说:“啊呀!我私藏你这只狼,触怒了赵简子我可是要犯死罪的,他可是赵国的相国。到时候,我连我自己的命都保不住,哪里还能保得住你的性命呢?更不敢指望你报恩了!不过,看你怪可怜的,即使有祸我也在所不辞。”

于是东郭先生就倒出袋子里的书,把狼小心翼翼地往袋子里装,前边怕碰了狼的下巴,后边怕窝了狼的尾巴,装了三次才装好。然后把口袋放到驴背上,牵着驴躲到路边。

不一会儿,赵简子带着一群武士追来了,他看见狼突然失踪就有些怀疑,愤怒地拔出剑来砍断车辕一头,对着东郭先生骂道:“谁隐瞒狼逃跑的方向,就让他和这车辕一样。”

东郭先生急忙跪在地上说:“我早晨起来迷了路,怎么会知道狼的踪迹呢?您位高权重,我再愚蠢也不会隐瞒狼逃跑的方向。狼的本性贪婪狠毒,作恶多端,您除掉它是大快人心的事呀。再说大路岔道很多,谁知狼从哪条路逃走了。”

赵简子听了,觉得东郭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便掉转车头走了。

过了一会儿,见赵简子走远了,东郭先生便把狼从口袋里放出来,让它赶快逃命。

狼得救了,却一点也没有像它承诺的那样报答救命恩人,反而咆哮着对东郭先生说:“现在我饿极了,如果吃不到东西饿死,那还不如死在猎人手里呢。既然你救了我,那就救到底,请把你的身躯献给我填饱肚子吧!”狼说着便扑向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一边和狼搏斗一边骂道:“你这个忘恩负义的狼,真是丧尽天良,我救了你一命,你不报答我就算了,竟然还恩将仇报!”眼看着东郭先生满头大汗就快支撑不住了。狼很得意,因为它知道,东郭先生马上就会成为它的口中餐。

这时有个砍柴的老人经过,他看到这种情形,立即劝住了狼,问狼:“你为什么要吃东郭先生呢?”

狼狡辩说:“他想把我装到口袋里闷死。”

老人又问东郭先生:“你为什么要把狼装进口袋里?这好像就是你的不是了。”

东郭先生把刚才事情的经过对老人讲了一遍,老人这才明白了一切,对狼说:“我不信,这么小的口袋怎么会装下你这么大的狼?”

狼为了证明自己有理,又钻进口袋让老人看。

老人连忙把口袋用绳系住,然后拿起手中砍柴的斧头将狼砍死,并对东郭先生说:“对害人的禽兽决不能手软。”

绝不能怜惜像狼一样的恶人,因为他们害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人为财死

永州地方的人都很会游泳。有一天,江水暴涨。有五六个人划着一只小木船横渡湘江,船到中流,被激浪打翻,大家都落进水里,拼命向岸边游去。

其中有一位汉子在这些人当中的游泳水平是最高的,可是所有人都快到岸上了,他却使出全身气力,也游不了几尺远。

同伴奇怪地问他:“平日你最会游水,怎么今天落到后面去了?”

他喘着粗气回答:“我腰上缠着1000枚大钱,重得很,所以游不动啦。”

同伴说:“怎么还不丢掉呢?”他不回答,只是摇着头。

不一会儿,他更加游不动了。已经上岸的同伴对他大声呼叫说:“你好愚蠢,你被金钱迷得太深了。命都顾不上了,还要钱干什么?”他翻着白眼,还是摇着头。

最后,他沉下水底淹死了。

贪财好利的人,如果不猛醒回头,最终逃脱不了灭顶之灾。

以金赎尸

洧水洪水泛滥,有个富人渡河时淹死了。

有人捞到尸体,拖回家里藏着。然后让家人去对富人家的儿子说:“你爹的尸体现在在我家,如果想要的话,就带着金子来赎。”

富家的儿子听到以后,就赶紧派人拿着金子来赎,结果那家人说他根本就没有诚意,嫌带的黄金太少。于是不同意他们把尸体带回去。

当时,他们村里有一个智者,名叫邓析,富人家的儿子就把这件事情告诉邓析,邓析说:“不要慌,尸体是你爹的,只有你们要,别人要他又没用,放心吧,他不会把尸体卖给其他人的。”

过了几天,尸体开始腐烂发臭,藏尸体的那个人也发慌了,也来找邓析。

邓析对他说:“放心吧,别人是不会要那具尸体的,除了他家,没有人再会来买这具尸体的。”

就这样,一家人不买,一家人不卖,结果,尸体腐烂了。

“模棱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这种否定是非客观标准的诡辩论是非常不可取的。

屠夫遇狼

从前有一个屠户在市场卖肉。有一天天色渐黑,屠夫挑着担子从市场回家。肉都卖光了,竹筐里只剩下一堆骨头。

在经过一片荒丘的时候,他听见背后有沙沙的声音,回头一看,有两只饿狼瞪着绿眼睛,龇着白牙,紧紧地跟着他。屠户走,狼也走;屠户停,狼也停。

屠夫吓得心惊肉跳,连忙从竹筐里丢出几根肉骨头,想把饿狼打发走。谁知一只狼啃着骨头停下来,另一只狼仍然尾随不舍。屠夫又丢出一根骨头,这只狼低头大啃,后面那只狼又舔着嘴巴追上来。没过一会儿,骨头就丢完了,两只狼见屠户不再扔骨头了,又并肩紧跟在他的后面。

屠夫急得浑身冒汗,唯恐狼从两面夹攻,腹背受敌,那样可能就没命了。他急忙向四周打量,远远看见田野上有个打麦场,场上堆着高高的麦垛,像小山一样。他慌忙奔过去,背靠麦垛,扔下担子,手里举起明晃晃的割肉刀。

这一下,狼不敢轻举妄动,只好用贪婪的眼光盯着屠夫。相持了好一阵,有一只狼仿佛等不下去了,扭转屁股远远走开了。另一只狼蹲在地上,好像疲倦了似的,慢慢合上眼睛,神态悠闲,打起瞌睡来了。说时迟,那时快,屠夫看到狼没有防备,唰地跳起来,冲到狼的跟前,一刀劈中狼头,又接连几刀,结果了这只狼的性命。

屠夫松了口气,转身回去拿担子刚想走,忽然发现麦垛里面有东西在轻轻动弹。他悄悄绕到麦垛后面定睛一看,原来是先前走开的那只狼正悄悄地拱进麦垛,身子已经进去一半了,只露出半截屁股在外。屠夫放下担子,急忙上前,奋起一刀,将狼劈做两截。

屠户这时才醒悟过来:原来一只狼佯装瞌睡,诱他麻痹,为另一只狼作掩护;另一只狼则假装远去,其实想拱进麦垛,从背后袭击他,多么狡黠啊!

敌人是凶恶而狡猾的,与坏人周旋,必须万分机警,不可掉以轻心。

负暄献曝

宋国有一个农夫,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由于他的条件有限,所以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了一块碎麻,于是就披着这块碎麻熬过了冬天。

来年开春,太阳暖洋洋地普照大地。农夫在田里耕作,晒着太阳,感到浑身惬意,他不知道天底下原来还有广厦温室和丝袄狐裘。他越晒越得意,回头招呼妻子说:“这般享受的办法,别人一定还不知道,待我们去告诉国王,肯定会有重赏哩。”

当一个人囿于主观感觉,看问题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容易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浅尝辄止。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应该力戒这种主观片面的局限性。

曲突徙薪

有一客人到主人家拜访,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没有答应。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及时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没有邀请提“曲突徙薪”建议的客人。

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也不会有火患。现在按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

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是很重要的。如果故事中的主人事先能少一些自以为是,听取一下客人的意见,他就不会遭受如此惨重的损失了。

和尚安在

从前,有一个官府的差役押解一个犯罪的和尚向府城走去。走到天快黑了,他们就投宿到了一个客店里。犯罪的和尚一路都在寻找逃跑的机会,这时,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他买来酒菜,与差役对饮,不久,就把差役灌得烂醉如泥。和尚迅速找来一把剃头刀,把差役的头发剃光,然后把自己的和尚衣服脱下来,给差役穿上,自己却穿着差役的衣服逃跑了。

第二天,差役醒来一看,呀,和尚不见了,大吃一惊,于是他屋里屋外四处寻找,均无结果。这时他找到了一面大镜子并照了照,看见了剃着光头,穿着和尚服的自己的形象,立即大喜道:“谢天谢地,原来和尚在这里!”可是转而一想,又迷惑起来,“不对呀,那么我到哪儿去了?怎么不见我了呢?”

那些一直看不清自己的人,是没有前途而言的。试想,连自己都看不清,人生,前途,命运,又该如何把握呢?要想改变命运,先看清自己。

取勺尝羹

有个人熬好一锅菜羹,他用木勺舀了一勺尝尝,觉得味道太淡,就抓一把盐撒进锅里,然后再尝尝木勺里的羹,还是觉得太淡;于是再抓一把盐投进锅里,又去尝木勺里的羹。

如此几番周折,他把一大瓦罐盐统统倒进了锅里,羹还是味淡如故。这个人惊奇得张大嘴巴,以为活见鬼了。

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的,正如锅里加了盐的羹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同于勺中的羹了。在客观事物已经变化的情况下,仍然固执原来的观念,头脑僵化,用老眼光来看待新事物,就会闹出这种“取勺尝羹”的笑话。

一叶障目

楚国有个人家境破落,他不去好好劳动,整天想着能发一笔横财。

有一天,他在《淮南方》(相传为淮南王刘安编撰的一部方术之书,今已失传)里翻到这样一段话:螳螂捕蝉,全靠有树叶给它遮身,人要是得到那片树叶,就可以隐身。

于是,他丢下书,跑到树林里仰头张望。好半天,总算发现有一只大螳螂躲在一片树叶背后,举起双臂朝蝉扑去。他急忙攀上树杈,伸手去摘那片树叶。可是过于心慌,树叶落到地上。地上原来就铺着厚厚一层落叶,他无法分辨,只好干脆把地上的树叶统统扫回家,竟装了满满几大斗。然后他举起一片树叶,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

妻子正忙着织布,回头说:“看得见。你这是干吗?”

“不要你多管,”他换了一片树叶又问,“还看得见我吗?”

“看得见。”

从正午一直到日头偏西,楚人不停地拿起树叶问妻子。妻子实在厌倦不堪了,只好随口回答:“看不见了。”

“真的?”

“真的。”

这一下,楚人高兴极了,径直朝市场跑去。市场上车水马龙,十分热闹。他一手举着树叶,一手就去店铺上拿东西。手还没有来得及缩回来,别人就怒喊着朝他扑来,将他扭送到县衙门去了。

人的目光如果为眼前细小的事物所遮蔽,就会看不到全局或整体。这种主观片面性的产生,往往因为沉湎于私利,被个人利益(这片树叶)遮住了眼睛。

牛缺遇盗

从前有个读书人名叫牛缺。有一天,他赶着马车经过深山老林,突然听见一声呼哨,路旁闪出一群强盗,个个举着明晃晃的尖刀,把他的车马、银钱统统抢走,连他的衣服也剥得干干净净。

强盗们走出几步回头看看牛缺,只见他端坐路边,脸上非但毫无忧惧之色,反而显出一副轻松得意的样子。强盗们觉得很奇怪,问他:“喂,老子抢走你的钱财,刀也搁在你面前,你好像一点也不害怕,这是什么道理?”

牛缺斯斯文文地回答:“车马不过是给人坐的,衣服不过是遮蔽身体的,你们拿去与我何妨?圣人是不会用这些身外之物来损害自己的身心道德的。”

强盗们你看我,我看你,然后一齐哈哈大笑说:“咱们虽然不曾念书,也听说过这种不谋财利的人乃是世上圣人。像你这般圣人见了官府,定要告发咱们这等不圣之人,不如先把你宰了吧!”说完一刀砍去,牛缺连哼一声也来不及就丧命了。

在凶恶的敌人面前,既不敢于抗争,也不善于抗争,却高谈仁义,以清高自许,实在愚蠢可笑。

完美的弓

古时候有一个人得到别人赠送的一张弓,弓背由黑檀木所制,弓弦是鲨鱼筋绷成,这张弓射出去的箭又远又准。因此他十分珍惜它。

这个人经常把弓拿在手里把玩,有一天,他仔细欣赏着手中的弓时,突然觉得这张弓上好像缺了点什么,看起来有些单调,暗淡。要是能让它更显眼些岂不是更好?他思忖着。

于是,他把这张弓送到一个很出名的工匠那里,请他在弓背上雕刻上精美的图案。工匠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上面雕了一幅完美的行猎图。这个人高兴极了,“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他看着心爱的弓自言自语道。

他回到家,拿出箭来。“好久没用过它了,可得好好玩玩。”他搭上箭,拉紧弓弦,“啪”的一声,弓断成了两截。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若你一定要让某一件事情或某一个东西完美的话,你必定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而这个代价是得不偿失的。

揠苗助长

有个宋国人,他的性子非常急躁,他总盼着田里的稻子长得快些,一天,吃过早饭,他跑到田里去看稻子长得怎么样。吃过中饭,他又去看,还用手量了量,发现稻子跟早上没有什么区别。

“怎么不长啊?”他想。

吃过晚饭,天还没黑,他心里想着稻子,坐不住了,又去看了一回,发现稻子和早上还是没什么区别。

“怎么才能让稻子长得快些呢?”一个晚上他都在想着这个问题。突然,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稻子不长,我把它们往上拔一拔不就行了吗?”想到这里,他从床上跳起来就往外冲,冲出门才发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他只好回到屋里,焦急地等待天亮。等呀等呀,天总算亮了,他饭也顾不得吃,就向稻田跑去。

把稻子一棵一棵地拔高,也不那么容易,干了一整天才干完,他筋疲力尽地回到家,告诉家里人说:

“真累啊!不过田里的稻子总算长高了不少。”

他的儿子听他这么一说,连忙跑到田里去看。稻子确实高了不少,只是叶子都开始枯萎了!过了几天,田里的稻子全死了。

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不尊重客观规律,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燕石珍藏

宋国有个蠢人,在梧台东面的燕山拾到一颗有彩纹的石子。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回到家里,用丹黄色的丝绢包起来,一层又一层,足足包了十层。这样他还不放心,又用雕花木盒装起来,一只套一只,一连套了十只木盒。

有个客人听说后就对他说:

“听说你得到一块宝玉,能不能拿出来让我开开眼界?”

这个宋国人起先不肯,经不住客人再三请求,勉强答应了。他为了表示虔诚和慎重,事先就薰香沐浴,然后再戴上冠冕,穿上玄色的长袍,最后才恭恭敬敬地请出木盒子,一层又一层地揭开,亮出了那颗石子。

客人仔细看了他的宝贝后,捂着嘴笑弯了腰,后来实在忍不住,干脆哈哈大笑起来。

“这是燕山下最常见的石头,和破瓦片没什么两样。”客人一边大笑一边说。

宋国人顿时勃然大怒,认为别人是在眼红他的这件宝贝而有意贬低。从此以后,他更加小心翼翼地把那颗石子珍藏起来。

无知还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加固执。无知的人还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增长智慧,无知又固执的人却连学习也不可能。因为他不承认自己无知,自然也就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

棘刺雕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