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哲理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000000041

第41章 妙语的智慧(3)

田鸠说:“在说到我的老师之前,请允许我讲两个小故事。”

“请说。”

田鸠说:“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他用一种叫做木兰的高级木料做了一个装珍珠的盒子,又用贵重的香料把盒子熏出香味来,还在盒子四周刻了精美的花纹,镶上玉石和翡翠。结果郑国人只买了他的盒子,却没有买他的珍珠。这真是善于卖盒子却不善于卖珍珠啊!”

“当年秦伯把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时,挑选了七十个美貌的女子跟随服侍女儿。到了晋国,晋国的公子却喜欢上了那些侍女,新娘子反而被冷落了。这真是善于嫁侍女却不善于嫁女儿啊!如今的人,一个比一个能言善辩,说起话来都喜欢使用华丽的词语,结果别人只顾注意他精巧华丽的语言,倒把他话里的意思给忘了。”

“墨子的学说,都是传播古代的美德,讲述生活的道理,用来启发众人。如果他把话说得过于华丽精巧,人们就会只注意他的文采,而忽略他的道理,如果这样的话,就和楚人卖珠、秦伯嫁女一样了,所以墨子说话不喜欢讲究技巧。”

形式本来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过分讲究形式,就会掩盖、损害内容。

孔子之贤

有一天,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对其他官员说:“别人都说孔子是大圣人,照我看来,他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的弟子子贡就比他强。”

子贡听说这件事后,就对人说:“这样说就不对了,我怎么比得上我的老师呢?拿房屋的围墙来作比喻吧,我家的围墙只能达到肩膀的高度,谁都可以看见里面房屋的美好。而我的老师的围墙却有几丈高,人们又找不着大门进去,那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壮美和房舍的多种多样啦。能够找着大门进去的人或许不多吧。因此,叔孙武叔老先生那么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别人都认为子贡说得很好。

后来,子贡听说大夫叔孙武叔毁谤自己的尊师孔子,感到心里很气愤,就找到叔孙武叔说:“你不能这样做!我的老师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好比是一座小山丘,还能够超过,而老师的贤能却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没有办法超越的。有人纵然想自绝于太阳、月亮,可那对于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看出他太不自量罢了!”

又有一次,有人对子贡说:“您对孔子那么恭敬,是不是他真的比您强呢?”

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可以表现他聪明,也可以说一句话表现他不聪明,由此可见,说话是不能不谨慎的。我的老师的不可赶上,如同上天不能用梯子一级一级地爬上去一样。”

“我的老师如果当上国家的君主或得到采邑成为卿大夫,他要百姓站住脚跟,百姓便都自然站住脚跟。若引导百姓前进,百姓自然都跟着前进;若安抚百姓,百姓自然都会前来投奔;若动员百姓,百姓自然会同心协力。他老人家生得光荣,死得可惜,我又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人的灵魂和气质决定了他的层次和追求。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总能左右逢源,事事如意。人格魅力是你成功的保证。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帮助,从而让自己的梦想早日实现。

变换角色

春秋时,鸱夷子皮在田成子的门下做随从。田成子离开齐国到燕国,邸夷子皮背着符信跟随在后。

来到望邑后,邸夷子皮问他:“你听说过干水沟里的蛇的故事吗?干水沟里的蛇,准备换一个新居,有小蛇对大蛇说:‘你走在我前面,我跟在你后边,人们看见我们是游动的蛇,一定不会饶了你,不如我们相互纠缠,你背着我,这样人们一定会把我奉为神君。’现在我外表丑陋而您却很漂亮,要是您作为我的使者,人们一定会认为您是一个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国君。您要是作为我的主人,人们会以为您最多不过是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小国君主。这样看来,您还不如装作我的舍人。”

田成子因此背着符信跟在鸱夷子皮后面。到了客舍,客舍的主人果然很恭敬地招待他们,献给他们酒食。

要把问题放到多个角度去思考,这个角度不行,换个角度也许就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踊贵鞋贱

春秋时期,齐景公在位时,刑法相当残酷,动辄就把人的双脚砍掉,这种刑法在那个时候叫“刖足”。它是专门为惩罚那些忤逆、欺君的人设的刑法。

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职业:专门做假脚出售,古代称之为卖踊(踊,是供受刖刑的人穿的鞋子。)

有一天,景公召见了宰相晏子,想叫他换一换住所,对他说:“先生是我国的宰相,位极人臣,当朝文武的楷模,可是您住的地方靠近市场,又狭小,又嘈杂,尘土飞扬,不能居住,就连一个五品的大夫都比先生的住所大,不如寡人再赐你一个既清静又大的住所吧。”

晏子拜辞说;“正因为臣是当朝宰相、文武百官的楷模,更应该以身作则,其他官员才能效仿。如果臣先住大宅、买良田,试问天下人还怎么去以臣为楷模?这样奢侈风气会愈演愈烈,不仅耗费国库钱财,也会增加百姓负担。再者,这里是我父亲住过的地方,臣父原来也是宰相,臣的功德远不及先父,这间住宅对我来说已经够奢华的了。再说,家靠近市场,早晚买东西方便,对我是很有利的。”

景公笑着说:“既然先生住在市场旁边,相必应该知道市场的行情吧,你可知道最近物价的高低吗?”

“当然知道。”晏子回答。

“那么什么东西卖得贵,什么东西卖得便宜呢?”

“贵贱嘛,”晏子答道,“假脚供不应求,天天涨价,鞋子卖不出去,天天跌价。”

景公听出了晏子的言外之意,脸色顿时变得很难看。

后来,齐国就不再滥用砍脚的酷刑了。

有时候采用对比手法,引起对方注意,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题,却更深刻地揭示了本质,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五种昏暗

春秋时期,晋国有位著名的乐师,叫师旷,字子野。他是个双目失明的人,但是在晋国朝野很受重视。

有一天,晋平公闲暇无事,找师旷陪他在旁边闲谈。平公对师旷双目失明很同情,他对师旷说:“乐师出生以来就没有眼珠,太可怜了,你从来没见过太阳是什么形状,云彩是什么颜色,你眼前是一片昏暗,如果寡人能让你的眼睛复明就好了。”

师旷说:“天下有五种昏暗,可是我的这种昏暗并不包括在内,并且我的这种昏暗比不上这五种昏暗中的任何一种。”

晋平公感到很奇怪,于是便问:“难道还有比双目失明更昏暗的吗?乐师说的寡人不明白,您说的这五种昏暗到底是什么呢?”

师旷说:“我所说的自有道理,不知君侯有没有兴趣听?”

晋平公说:“正好今天没事。你细细说来,让寡人听听,这第一种昏暗是什么?”

师旷说:“群臣行贿受贿,追逐名利地位,百姓受害含冤,无处申诉,而君王却不觉察,这是第一种昏暗。”

晋平公问.“第二种昏暗是什么?”

师旷说:“忠臣不受重用,受重用的大臣不忠诚;才能低下者身居高位,不贤者居高临下,凌驾在贤人之上,而君王却不觉察,这是第二种昏暗。”

晋平公问:“第三种昏暗是什么?”

师旷说:“奸臣欺诈,使国库空虚,凭借他们的小聪明,掩盖他们的罪恶;贤才被放逐,奸臣显贵,而君王却不觉察,这是第三种昏暗。”

晋平公问:“第四种昏暗呢?”

师旷说:“国家贫穷,民众疲困,上下不和;当权者贪财好战,他们的欲望永不满足:阿谀奉承的小人,在旁边随声附和,而君王却不觉察,这是第四种昏暗。”

晋平公问:“第五种昏暗呢?”

师旷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办法不明确,法律政令得不到贯彻执行,官员们风气不正,百姓生活不安,而君王却不觉察,这是第五种昏暗。”

晋平公说:“五种昏暗的危害是什么呢?”

师旷说:“国家有了这五种昏暗而不出现危险的,还前所未有!我个人的昏暗,只是小昏暗,虽然我从出生就什么也看不见,看到的只是一片漆黑,但是我却能够弹出最好的曲子,不但对国家没有妨碍,而且还能给大家带来欢乐。”

一个人双目失明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政治思想上的昏暗。

知足的人

孔子有一次对他的学生颜回说:“颜回呀!来!你家境贫穷,居住在偏僻的巷子里,为什么不出仕做官呢?”

颜回说:“做官,是我不愿意的。城郭外我有五十亩田,足够我喝稀饭;城郭内我有四十亩地,种桑栽麻,足够织丝麻做衣服穿。弹琴可以自己消遣,跟着夫子学道可以自得其乐,因此我不愿出仕做官。”

孔子听了动容地说:“你的心愿好极了!我听说:‘知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禄而劳苦自己;有自知之明的人遇到损失,也不会焦虑恐惧;修养内心的人没有什么爵位,也不会羞愧。’我吟咏这话已经很久了,现在在你身上才算真正见到,这是我的收获。”

知足的人不以贫穷为苦,因为他的精神充盈而满足。

蜗角之战

战国时期,魏惠王和齐威王结成同盟,表示两国要互相帮助,共进共退,得天下后共分疆土。

可是没过多久,齐威王背约,这使魏惠王特别愤怒,要派刺客去刺杀背信弃义的齐威王。

将军公孙衍听见了,认为这是可耻的事,就说:“大王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却用一般老百姓复仇的办法刺杀齐王,这实在是太不光彩了,我愿意统率20万大军,替大王攻打齐国,俘虏它的人民,牵来它的牛马,让他们的国君内心忧愁,背上生疮,然后消灭他的国家。在亡国出逃的时候,鞭打齐王的后背,打断他的脊梁。”

魏王同意了公孙衍的建议。眼看一场大战就要爆发,相国惠施不主张同齐国开战,于是请来贤士戴晋人劝说魏王。

戴晋人向魏惠王说:“有种名叫蜗牛的小动物,大王您知道吗?”

“是的,寡人当然知道。”

“从前有一个国家建立在蜗牛的左角上,叫做触氏国;还有一个国家建立在蜗牛的右角上,叫做蛮氏国。这两个国家,为了争夺地盘,经常发生战争,死伤几万人,胜方追逐败方的逃兵十五天才撤兵回来。”

“这估计是你虚构的故事吧!”

“不,请让我来为您解答这个疑问。您推测天地四方有穷尽吗?”

“没有穷尽。”

“大王您应该知道,如果让心神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天地间,再回头想想所能到达的地方,不是小到可有可无的程度了吗?”

“是的。”魏惠王回答。

“在通达的国家有个魏国,在魏国中有个大梁城,大梁城中有大王,大王和蛮氏比起来,有什么分别吗?”戴晋人又问。

“没有分别。”

戴晋人告辞后,魏惠王心中不畅,怅然若有所失。没过多久就取消了对齐国的讨伐战争。

从宇宙的视野看问题,各国君王同浩瀚的宇宙相比,极其渺小,没有任何事值得耿耿于怀,好勇斗狠。

国有三不祥

从前,齐国人将老虎和蟒蛇看做是不祥之物。

有一次,齐景公去野外打猎。爬上山头后,他手持弓箭,去寻找猎物。突然一阵狂啸,从草丛里跳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吓了齐景公一大跳,一伙人跌跌撞撞地扶着齐景公逃到山沟里。

他们在山沟里没走几步,又见一条水桶粗的青皮蟒蛇盘在岩石上,恶狠狠地不断朝他们吐着毒芯。

受了两次惊吓,齐景公感到非常扫兴,什么也没有捕捉到,就惊魂未定地返回了。回到宫中,齐景公急忙把晏子叫来问道:“今天寡人上山见虎,下沟见蟒,这怕是我们齐国的不祥之兆吧?看来下次外出还需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啊!”

晏子回答说:“出门选择吉日纯粹是虚妄之言,大王不要被蒙骗了,我也听说一个国家确实会有不祥之兆,而且有三不祥,猛虎、毒蛇都不算在内。”

齐景公问道:“是哪三不祥。”

晏子回答道:“一是国家有了贤明的人才,而大王不去选拔。二是大王知道了有德才兼备的人,也不愿录用;三是大王虽然录用了贤明的人才却不肯信任他们。所谓不祥尽在于此,至于今天上山见虎,那是因为山是虎的巢穴,下沟见蛇,那是因为沟是蛇的洞穴,这同国家有什么关系呢?怎能说是齐国的不祥之兆呢?”

齐景公听了觉得非常有道理,在晏子的辅佐下,齐国的朝政有了很大的起色。

历史告诉我们,不善于发现、使用和信任人才,甚至糟蹋人才,这对国家的损害是无法估计的。

苛政猛于虎

孔子坐着马车路过泰山旁边时,看见有一个妇女披麻戴孝,正伏在一座新坟上悲哀地哭泣着。孔子停下马车,扶着车轼仔细地听着,又叫子贡上前询问情由。

子贡走到坟墓边,问:“大嫂,你哭得这样伤心,必定是有深重的苦难吧?”

妇女抬起头,抽泣着说:“这一带有猛虎作恶,过去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我怎能不悲伤呢?”

孔子下车问:“既然老虎这样凶恶,你们为什么还不趁早离开这儿呢?”

妇女回答:“这儿地方偏僻,没有繁重的赋税。”

孔子沉默了一阵,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苛政比吃人的恶虎还要凶猛。”

老虎要吃人,贵族官吏的横征暴敛也要吃人,甚至比老虎更厉害。这个故事生动、深刻地揭露了阶级社会剥削压迫的严重程度。

“真诚”的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一生谦虚好学,不耻下问。

有一天,孔子很谦虚、诚恳地向一位道法高深的渔父请教什么是“真诚”的问题。

渔父告诉孔子:“真是人性中最美好、最纯洁的本性,不真诚就无法打动人心。所以,假装哭泣的人虽然悲戚却不哀伤,假装发怒的人虽然严厉却无威势,假装亲善的人虽然微笑却不和悦。真正的悲痛没有出声就能感觉到哀伤,真正的愤怒没有发作就有威严,真正的亲善没有笑容也和悦。真情是发自内心的,神色与外表只是表象,只有从内心发出的真情才是可贵的。”

渔父接着具体说道:“将真诚情感体现在生活中,侍奉父母就是孝顺,辅佐国君就是忠贞,饮酒自然高兴,丧事自然悲哀。伺候父母以和顺为主,辅佐君王以功名为主,饮酒以快乐为主,处丧以悲哀为主,功绩的完美不局限于一种途径。”

“侍奉父母使他们心情舒畅就行,其他的条件和形式都是次要的;辅佐君王以功劳落实为好,不在乎官的大小;饮酒快乐就好,不在乎酒菜的好与坏;处丧哀恸了就好,不拘泥于外在的礼仪。”

“外在的礼仪,是世俗人为的东西,真性是禀受于自然的,不会变易的。所以圣人效法自然而珍惜本真,不受世俗的约束,愚昧的人正好与此相反,他们不去效法自然而珍惜本性,平平庸庸而随世俗变化。”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生活中如果能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相待,使得人与人之间能够心灵沟通,这样遇见困难就会有人帮助,做事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