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大国海军
26995100000009

第9章 世界第二,俄罗斯海军雄风仍在(1)

三百年海洋逐鹿,缔造辉煌

众所周知,俄罗斯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国家,也是一个面向海洋的国家。俄罗斯北临北冰洋,尽管濒临12个海,却无法直接面向世界大洋。因此寻找出海口特别是温水港,成为俄罗斯走向海洋的唯一选择。

居于俄罗斯境内的斯拉夫东部各族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早在公元3世纪,斯拉夫东部各族就活跃在波罗的海至黑海一线的广大地区。

20世纪之前,在俄罗斯的扩张历史上,其海军的发迹和发展,因其陆军的赫赫战功而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其实,俄罗斯国家的历代领导者,正是为了改变自己被大海和严冰封锁的局面,走出陆地,通向海洋,对俄罗斯海军的建设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精力。俄罗斯在打通走向世界“海洋通道”的过程中,海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1682年,彼得一世还是一个10岁的儿童时,就即位为沙皇。7年后,彼得大帝掌握了实权。为了适应当时封建地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对外掠夺的需要,俄罗斯开始积极寻找海上出口。此时,彼得一世开始感到没有强大海军带来的严重不足。他认为:“凡是只有陆军的统治者,只能算有一只手,而同时还有海军的统治者,才算是双手俱全。”

又过了六年,彼得一世在俄罗斯的顿河沿岸组建了他的第一支正规海军舰队,这就是俄罗斯历史上的首支海军力量。尽管当时因俄罗斯没有出海口而只能在河上建立她的海军舰队,但从此之后的300多年俄罗斯就走上了疯狂的海上扩张之路,俄罗斯海军自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时间走到了1697年,彼得大帝派遣“大使团”去到国外海军强国学习造船业、航海技术和海军战术,他本人也化名“米哈依洛夫”前去考察。他参观了西方强国的造船厂和海军船坞,亲自学习航海技术,并从英国请来了一些海军将领、海军军官和一批海军技术人员,下决心要为俄罗斯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把俄罗斯缔造成一个海洋大国。

到了1700年秋天,俄罗斯发动了历时21年的“北方战争”,终于实现了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梦想。当“北方战争”打了12年后,彼得大帝为表达誓死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的雄心壮志,当俄罗斯对瑞典战争还未见分晓之际,就毅然决然地将首都迁到圣彼得堡。在战争结束4年后,彼得大帝逝世时,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已发展为拥有战列舰48艘和其他各种类型军舰800艘的强大阵容。

对此,马克思评价说:“从来没有一个伟大的国家,会在彼得大帝的国家原先所处的那样的内陆条件下生存下来,也不可能生存下来;同样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甘心情愿地看着自己的海岸和河口被夺走。俄罗斯不能把推销俄罗斯北方产品的唯一通道——涅瓦河口留给瑞典人。”

在同瑞典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同时,俄罗斯的视野从未离开过遥远的东方直至太平洋出海口。在1632年时,俄罗斯在远东的勒拿河中游的雅库茨克建立了向亚洲东北、太平洋沿岸扩张的重要据点。7年后,探险家莫斯克维京在鄂霍次克海北岸的鄂霍次克建立营地,此后发展为俄罗斯在太平洋的第一个海港。又过了一年,探险家阿特拉索夫在堪察加半岛东南的阿瓦琴湾北岸建立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港,从而把俄罗斯海军的触角伸向了浩瀚的太平洋。

在彼得大帝逝世后的十几年内,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继承了彼得大帝寻找出海口的未竟事业。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两次发动了旨在夺取黑海出海口的对土耳其的战争。俄罗斯吞并了临亚速海与黑海之间的克里米亚半岛,获得了亚速海进入黑海的刻赤海峡和第聂伯河与南布格河注入黑海的河口,最后夺取了黑海的出海口,还获得了由黑海进入爱琴海和地中海的自由贸易权。叶卡捷琳娜二世还三次发动了瓜分波兰的战争,夺取了从拉脱维亚经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至克里米亚的广大地区,巩固了波罗的海与黑海两个出海口的统治地位。

时间走到了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面临着国内国外各种矛盾,迫切需要发动一场对外战争,来转移人民的不满,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那么,选择哪个国家来开战呢?沙皇尼古拉一世的目光瞄准了占有巴尔干半岛大片领土的邻国土耳其。

早在16世纪时,土耳其帝国在势力最强大时期,曾占有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大片土地。几百年下来,土耳其早已衰败了,被尼古拉一世称为一个“病入膏肓的国家”。

正所谓“柿子专拣软的捏”,尼古拉一世向土耳其宣战。1853年7月,俄国军队越过国界,开进土耳其在巴尔干的附属国,一场大战爆发了。

由于这场战争在俄国的克里木半岛打得最激烈,所以历史上把这场战争称为“克里木战争”。

这场大战除了在陆地上进行以外,还在俄土两国间的黑海上展开。1853年11月底,俄国黑海舰队利用浓雾作掩护,逼近土耳其在黑海南岸的港口锡诺普,向土耳其的黑海分舰队发起突然袭击。参加战斗的俄国分舰队有6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共720门火炮;土耳其分舰队则有7艘巡洋舰、2艘蒸汽舰、3艘轻巡洋舰和其他几艘战舰,但只有510门火炮。双方舰队各有利弊:沙俄军舰航行速度慢,但火炮数量多;土耳其军舰火炮数量少,但航行速度快,在海上作战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

然而,土耳其分舰队的指挥官并没有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不是让舰队冲出港湾,与敌人在海上决战;相反,却命令自己的舰队按兵不动,仅用舰炮与敌人展开一场炮击。

他们不知道这种打法正是对方求之不得的。俄国方面的火炮比土方多200多门,不一会儿,就把对方的火力给压了下去。土耳其的“阿夫尼安拉”号旗舰和“当兹雷安拉”号巡洋舰先后被击中,燃起熊熊大火,遭到了重创。

在土耳其海岸上的火炮本打算给自家的海军战友撑腰壮胆,不想还没威风两下,就被俄国舰炮给打得没有动静了。

这场海战“只闻炮响、不见船动”,且持续了好几个小时。最后,土耳其分舰队除了一艘蒸汽舰夺路逃走外,其余全部被消灭在锡诺普军港内,死伤3000多名官兵,其余200多人成了俄军的俘虏,其中包括土耳其黑海分舰队司令奥斯曼帕夏和3名舰长。沙俄方面也遭受了重大损失,装有120门火炮、战斗力最强的“罗斯托斯拉夫”号战列舰被击沉,200多名军人非死即伤。

经过这场海战,俄国夺取了黑海的控制权,土耳其海军此后只能在黑海以外活动。

俄国的胜利,却使英国和法国沉不住气了,他们不愿看到北极熊成为巴尔干地区的新霸主,便站到了弱者土耳其一边。英法两国将海军联合舰队开到黑海地区,向俄国开战。经过3年的激战,英、法、土联军最终打败了俄军,俄国黑海舰队几乎被全歼。俄国在太平洋出海口同样受到英法的威胁。克里木战争期间,英法两国为了迫使俄罗斯两线作战,派出联合亚洲分遣舰队远涉太平洋,进抵堪察加半岛附近海面进行武力威慑。

持续3年的克里木战争,以战争发动者的失败而告终。这正应验了中国的一句俗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克里木战争失败后,俄国设立东西伯利亚滨海省,将鄂霍次克海舰队更名为西伯利亚区舰队,把侵略的矛头进一步指向中国。1858年春,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率军舰70余艘,由石勒喀河强行闯过中俄边界,驶至瑷珲,利用英法两国舰队侵华之际向清朝政府进行勒索,逼迫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了中国黑龙江北岸的领土。1860年,俄国公使伊格那提耶夫,自称“调停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功”,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又割去了中国乌苏里江东岸的领土。同年,俄罗斯将海参崴更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即“东方统治者”,并成为西伯利亚舰队的基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俄罗斯自恃联络法国和德国进行“三国还辽”有功,逼迫清政府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取代了日本在辽东半岛的地位,并控制了大连湾,将旅顺口作为俄罗斯远东舰队的温水港。

对此,日本怀恨在心,英国和美国也心存不满。1904年,在英美的公然支持下,日本发动了对俄战争,歼灭了驻旅顺口太平洋第一分舰队,又在对马海峡歼灭了由波罗的海舰队抽调组成的增援舰队,将俄国残存的舰船封闭在海参崴。俄国在波罗的海残存的舰队,后来又受到新兴的德意志帝国海军的严重挑战。至此,俄国的海军力量基本上被列强摧毁得不堪一击了。

三十年战火洗礼,不断壮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俄国迎来了历史的新纪元,世界上第一个红色政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俄罗斯这块辽阔的大地上崛起了。也正是俄国海军“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打响了这举世瞩目的一炮。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围困和封锁,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1918年亲自签署了组建工农红军海军的命令,从此俄国海军开始了新的航程。在苏联近七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海军既出色地完成了很多光荣而伟大的革命任务,也积极地充当了苏联对外扩张的工具。

从俄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将近三十多年的时间内,苏联海军遭受了无数次的战火洗礼,并在战争的考验中不断壮大。在苏联建国之初,海军就积极配合红军进行了反国内分裂、反外国干涉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有力地支持了红军的陆上作战。为了抵御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对苏联进行侵略和干涉,在国家经济状况一团糟的情况下,列宁就加大了海军建设的投入力度,并重点在海军军事人员与海军军官的培养和输送上下足了功夫,明确规定了海军的战斗任务就是配合陆军作战,加强沿海地区的防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苏联海军已经是一支拥有包括大型战列舰和重型巡洋舰在内的约二百多艘水面舰船及一百多艘潜艇的海上力量,成为列编有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黑海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四大舰队的强大海上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苏联海军的主要作战任务是紧密协同陆军进行登陆和抗登陆作战。北方舰队、黑海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在各次重大陆上战役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太平洋舰队在战争初期“万里赴戎机”,去西线战场支援陆军作战。在战争后期,又参加对日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苏联海军的新兵种——海军航空兵在战斗中也出色地完成了自己担负的任务。就像后来的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说的:“海军军人都是勇敢的军人,都是盖世无双的英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苏联海军担负的作战任务来而言,这时的海军仅仅是充当了“陆军的另一只手”,还不是一支独立的战略军种。苏联海军真正在国家武装力量中发挥战略军种的作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并在此段时间内,迎来了俄罗斯海军发展史上新的“黄金时代”。

挑战美国,一时风头无两

苏联是老牌海军强国,曾是世界第二大海军,实力仅次于美国海军,在20世纪60—70年代更是辉煌一时,在全球各大洋与实力强大的美国海军激烈争夺,出尽了风头。其军舰游弋范围涉及世界各大洋,并在印度洋、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国家和南美洲的古巴建立了军事基地。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可以看出,苏联领导人把保家卫国的重任置于陆军的肩上是正确的,但在随之而来的冷战中,他们发现自己面临着海军强国的挑战。这些海军强国显示出它们有能力在远距离上进行和支援两栖攻击。面对着自己的国土有遭受攻击的可能,苏联开始发展海岸防御力量:短程飞机和潜艇,以及水面支援部队。在斯大林时代后期,苏联的决策者注意到美国正在轻率地削减海军实力,开始怀疑海上侵略的可能性,并把力量集中发展远程飞机和导弹上。

后来,美国两次不同寻常的行动,促使了苏联改变了态度,开始争夺海上军事优势。

美国的第一个行动发生在1960年年中。这年,核动力潜艇“乔治·华盛顿”号从水下发射了一枚“北极星”洲际导弹。第二年年初,肯尼迪总统又宣布了加速研制“北极星”导弹的计划,要将洲际弹道导弹的生产速度提高一倍。在苏联人看来,美国发展“北极星”导弹和洲际导弹的计划好像是在准备打核战争。这是一场他们必败无疑的战争。即使苏联的第一次核打击消灭了美国的陆基防御系统,美国还有在海上的潜基导弹进行第二次核打击。苏联有几艘柴油电力潜艇可以发射一枚带核弹头的导弹,但它们只能从水面发射。为了对付美国第二次核打击的挑战,苏联人立即开始建造远程核动力导弹潜艇,这些潜艇在数量和攻击能力方面将赶上或超过美国的潜艇。苏联还在陆基导弹的研制上加紧与美国竞争,或者说大大超过了美国。美国中央情报局知道苏联的潜艇方案,但连续11年中,中央情报局对苏联所能使用的陆基导弹的数量低估了50%甚至更多。结果导致了国防部单方面削减了美国核武器的发展计划。

美国的第二个行动发生在1962年10月。当时,苏联在美国的后院——古巴建设导弹基地,这相当于将刀架在了美国人的脖子上,美国怎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大西洋舰队封锁古巴。当大西洋舰队的航空母舰及各色舰艇浩浩荡荡地开进加勒比海时,苏联招架不住了。相比美国的大型战舰,苏联的潜艇实在是小儿科。此番斗法,苏联海军颜面尽失。事实又一次印证,海上军事力量可以决定大国争斗的结果。苏联外交部第一副部长沮丧地对一位美国官员说:“你们美国人再不能对我们做这种事了。”有绝对核优势的美国迫使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屈辱地退缩了。“古巴导弹危机”事件对苏联海军的刺激不可谓不大。

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美、苏斗法,苏联海军败下阵来。这表明苏联单纯发展潜艇不足以让自己的海上力量强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