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大国海军
26995100000035

第35章 逆天而行,日本海军暗中发展(4)

这么大的排水量,已经接近英国“无敌”级轻型航母。即便“大隅”级不作更大的改进,比如在上面不加装滑跃起飞甲板,像“海鹞”式这种垂直起降战机,完全能够在“大隅”级上面起降。当然,如果再对它的舰首做适当的改动,那么它完全能够滑跃起飞。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大隅”级如果进行一些比较大的改动,同样能够“摇身一变”成为一艘轻型航母。

退一万步说,航速只有22节的“大隅”级,姑且将它定位为一级两栖攻击舰的话,那么现在这两年刚刚走入人们视野的、以所谓载机驱逐舰名义发展的“日向”级,就更令人放心不下了。

在2007年8月23日这天,一则消息成为了亚太地区的关注的焦点,一艘编号为“16DDH”的大型驱逐舰在日本横滨市举行下水典礼。这艘驱逐舰被命名为“日向”号,舰长197米,宽33米,标准排水量13500吨,满载排水量18000吨。这是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建造吨位最大的军用舰艇,它甚至比一些国家的小型航母还要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被明令禁止拥有航空母舰,此番在众目睽睽之下打造如此巨舰,究竟是有什么样的目的?这一动作,引发了周边国家的广泛质疑:联合舰队的航母舰队难道真要死灰复燃了?

早在2004年时,日本海上自卫队就开始建造“日向”级大型直升机驱逐舰。按照日本海军舰艇命名传统,“日向”这个名字来自日本古时候的国号。

作为拥有舰队“旗舰”功能的大型战舰,“日向”号配备了完备的综合指挥系统,可搭载11架直升机,不但可执行扫雷、反潜等任务,还有条件承担对岸垂直兵力投送和对陆攻击任务。该舰建成后将成为护卫舰队的指挥舰,这将极大地提高舰队的指挥和通信能力。

尽管“日向”号的外形酷似航母,但日本官员一直坚称,它们不具备搭载固定翼战斗机的能力,所以不能称其为航空母舰。

目前,日本的“日向”级大型水面战舰,已经有两艘入役,首舰181舰是“日向”号,二号182舰是“伊势”号。

说了这么多,人们不禁要问,“日向”号到底算不算航母?

下面这个事实就说明了一切。美国的短距离起降舰载战斗机,完全能够在现在的“日向”级上起降,而且不用弹射器,只用滑跃起飞的方式就可以了。

看明白了吗?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如今已经达到18000吨级排水量的“日向”号,在战前或者临战的时候,它可以根据战争需要在一两个月时间内,对舰首进行简单的改装,装上一个滑跃甲板,就能成为一艘名副其实的搭载短距起降飞机的航母。

面对重重阻力,战后日本海上自卫队总是不断地运用“偷梁换柱,藏头掩面,打擦边球”的伎俩去建造准航母。如果说目前海上自卫队正在发展的“日向”级,还仅仅是让朦朦胧胧地感觉到它走向远洋的野心的话,2006刚刚列入计划的,下一代直升机驱逐舰“22DDH”,应该说让这种感觉变为现实了。

正当世界各国对日本的所谓直升机驱逐舰“日向”号和“伊势”号议论纷纷并且表示怀疑之际,日本又有了新动作。2009年12月,日本政府从年度预算中拨出巨款,准备用于建造一艘所谓的新型直升机驱逐舰。

编号为“16DDH”的“日向”号,定型于2004年,正好是日本平成十六年,新一代驱逐舰定型于2010年,也就是平成二十二年正式开工建造,编号为“22DDH”。据媒体曝光,新的“22DDH”舰长248米,宽39米,排水量超过24000吨,这使它几乎比“16DDH”的尺寸大了50%,如此庞大的身躯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埃塞克斯”级航母比肩,以至于很难再用“驱逐舰”来称呼这样的战舰。

从现在的“16DDH”到未来的“22DDH”,日本海上自卫队这条远洋之路,究竟将走向何方?

如今的“日向”级,181舰的首舰,它的舰首还装备有一个密集阵的舰炮,安装这样一个密集阵舰炮,会影响飞机、尤其是固定翼作战飞机在这个地方的起降。换言之,不去掉这个东西,美国的F—35B就无法进行起降。但未来的“22DDH”,它的舰首已经是全空出来的全通甲板了。这意味着什么?

此外,现在的“日向”级,它的两部升降机是分别部署在飞行甲板的前中部和后中部的,而未来的下一级替代舰,巨大的升降机已经被挪到了舰体右舷舰岛的后部。换言之,整个飞行甲板已经全部让出来了。这一举措的目的何在?显然不是为了仅仅满足起降直升机的需要。

从13000吨的“大隅”级到18000吨的“日向”级,再到未来25000吨级的“22DDH”,可以看到,日本海上自卫队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走向远洋的这种决心。如果说,以前的日本海上自卫队还是没有航母,没有攻击型核潜艇的缩微版的美国海军舰队,那么现在看到的,或者说将来即将呈现在面前的,以“22DDH”为核心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它完全有可能成为2万吨级的搭载F—35B这种垂直起降、短距起降固定翼作战飞机的重型载机作战母舰。

日本在拥有了“准航母”——“大隅”级两栖运输舰时,迈出了其重圆航母旧梦的关键一步,而轻型航母的建造计划也即将完成。日本航母计划几十年来的起伏,反映出了日本谋求军事大国乃至政治大国的真实用心。

寻求新作战对象,向海外挺进

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了,日本的安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海上自卫队开始寻求新的假想敌。基本战略是以《日美安保条约》为基础,以保卫一千海里海上交通线为主要任务,积极向海外挺进,显示军事实力,并主动参与联合国的维和活动。近几年来,日本把中国列为潜在作战对象,军事战略重心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转移。无论是日本高官还是海军要员,都有人叫嚣要在钓鱼岛同中国展开一场马岛式的战争。正是在这一潜在意识的激励下,日本海上自卫队以“国际维和”、对付“周边事态”为借口,大力发展大型舰艇,尤其是大批“航母型”战舰服役,已令日本海上自卫队获得飞跃式发展。美国著名军事评论家巴克尔说:“如今日本海上自卫队已成为西太平洋地区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之一,而且,日本政府从来没有停止海上自卫队现代化的努力……”

从上世纪90年代始,20年内,日本以“大隅”级两栖舰、“金刚”级防空驱逐舰和“村雨”、“高波”级通用驱逐舰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作战、支援舰艇先后服役。很多人认为日本没有真正的航母,所以没把日本海上自卫队放在眼里。千万不要忘了,日本海上自卫队是站在旧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肩膀上,向着未来迈进的。这跟中国海军从零起步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尽管日本海海上自卫队在没有它梦寐以求的大型航母,但是以日本的工业实力,如果没有外在的压力,日本军工业能够造出它所希望的任何作战平台。而这仅是时机和时间问题。

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拉开了世界资源争夺战的大幕。日本海上自卫队也把注意力转向了更为深远的海洋。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国际政治学者高坂正尧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邻近东洋却不是东洋,我们飞离西洋却不是西洋。不过,这给日本带来诸多烦恼的同时,也给日本提供了在世界政治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我们可以限制军事力量采取妥当的防卫政策。或许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人口过剩的国家,但是它同时却具有‘通商国民’这一巨大优势。今后是一个开发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也许日本已经没有多少能够开发的国土,但是,我们可以开发的领域是浩瀚的大洋。我们的强大并不体现在一个宏大的计划上,而在于使小计划的集合变成可能的无限的适应力,以及能够生成冒险精神的生命力。从这些意义上讲,日本是一个海洋国家。而且,发掘海洋国家这种伟大的能力,靠的是能够把‘英雄主义’和‘冒险’结合起来的政治技巧,以及需要慎重但同时又不以慎重为结局的广阔视野。我把它称为地平线,那里就是日本的未来。”

高坂所提出的“海洋国家日本的构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研究“海洋国家”问题的先声。日本一些战略问题研究家和学者认为,进入21世纪后,世界秩序仍旧继续受上述两大趋势影响。日本首先应该重新审视和适时调整自己的大战略,明确提出把海洋战略作为国家战略,力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其次,日本之所以重视海洋战略,是因为它一贯性地对海洋的依赖。此外,日本将目光投向海洋,还有日本力争成为政治、军事大国的潜在战略动机。日本在海上与俄罗斯、中国、韩国等国有领土争端和海上划界问题,但日本更关注作为战略通道的台湾海峡和南海。而所有这些海上问题,都涉及了中国。用前海上自卫队参谋长石川亨在题为《海洋国家日本的未来》的访谈中所说的话讲,就是要从“冷战落幕,东海浪高”的现实着手,将夺取海洋资源和守卫海洋国土列为日本的最高国防战略。为此,海上自卫队的战略从确保海上运输线扩大到保卫海洋国土和维护海洋权益上。说白了就是要再次准备“开拓万里波涛”,着眼点还是准备对中国海上作战。只要了解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所谓日本在东海及其他国家的争端,都是日本对外侵略的产物。它抢了人家的地盘,还赖着不还,因此产生了争议。忘战必危,中日东海问题,将演变成一场21世纪的大海战,这也在日本海军的发展战略中悄悄地孕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