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铃木贯太郎向记者发表谈话的内容是:“这个宣言只不过是在炒《开罗宣言》的冷饭,日本政府不会重视这个宣言,只是采取‘默杀’的方法,我们要把战争进行到底。”
7月30日,美国巡洋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在马里亚纳群岛西部的提尼安岛卸下了原子弹。
8月6日早晨8时11分,B—29新式轰炸机在日本九州岛的广岛上空出现,因为只有3架飞机,所以没有引起人们注意,大家都以为是来进行侦察飞行的。然而,8时15分30秒,B—29新式轰炸机在日本帝国最重要的军事和工业基地之一的广岛上空扔下了那颗有名的“小男孩”,当时广岛市35万人口中有14万人就死在了这个“小男孩”手上。
日本时间7日黎明,杜鲁门发表声明:“16小时以前,美国空军飞机在日本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广岛上空投放了一枚炸弹,这枚炸弹的威力相当于两万吨以上的TNT炸药,破坏力比现在英国人拥有的最大的超级炸弹还要大两千倍以上……这种炸弹是原子弹。
我们为了从完全毁灭中拯救日本人民,在7月26日发出了最后通牒,而日本领导人拒绝了这个最后通牒,如果他们不接受我们的条件,毁灭将像未曾有过的大雨一样从空而降在他们头上”。
8月9日,B—29新式轰炸机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8月3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百万大军从东、北、西三路进军中国东北,并进入朝鲜,击溃日本关东军。18日,苏军在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登陆。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国投降签字仪式,美国、中国、英国、苏联、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的代表分别在日本国投降书上签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成立海上自卫队,重燃复国梦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美国没收了日本海军舰队的武装力量,将日本一百多年的海上努力全部清零。1951年9月8日,根据《美日安保条约》,美国向日本租借了300吨级登陆支援艇50艘、450吨的塔科马级巡逻舰18艘。这些舰艇划归当时的海上保安厅所有,并以此成立了海上警备队。1954年,随着《防卫厅法》的实施,日本海上自卫队正式成立,在联合舰队覆灭9年后,新日本海军又复活了。
复活的新日本海军没有获得联合舰队的一艘军舰,但却继承了旧日本海军的全部精神衣钵。早在日本海上警备队成立以前,为了筹备新日本海上力量,曾担任海军大将的参议员野村吉三郎就倡议,秘密成立了一个名叫“Y委员会”的组织。这个Y委员会的头目就是原海军少将山本善雄,他曾经担任过海军军务局长,其成员大多是原海军人员、海上保安厅职员以及其他14名委员,负责接收那些美国借贷舰,并召集组员训练和编制舰艇部队。其实,Y委员会就是日后重建日本海上力量的骨干组织。从日本战败那天起,日本帝国的旧政客和旧军人就开始做起了复国梦。新海军的建立,是这一复国梦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日本新海军还在襁褓时期的时候,山本善雄就卧薪尝胆,开始总结旧海军联合舰队的经验和教训,以备未来的日本海军借鉴。山本善雄认为,联合舰队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同海上大国结成军事同盟,积极引进并消化其先进军工技术,以奠定新军队的硬件基础。这是大战略层面的第一步,也是其深谋远虑的一招好棋。在日本联合舰队初创时期,日本同当时的海上霸主英国结为盟国。英日同盟的建立,不但让日本在与俄国东亚之争中获得了一个强大的后盾,更为当时还处于蹒跚学步阶段的日本海军找到了一个良师益友。通过从英国购买海军装备,日本联合舰队很快就建立了起来;通过引进英国海军制度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各种军规,日本海军迅速迈上了正规化轨道;通过从英国引进先进的军工技术和造船设备,日本得以快速地建立起了自己的造船工业。联合舰队之所以日后能够稳中求进、坚实发展,关键取决于这一正确的联盟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逐渐衰落,于是日本又选择了美国作为自己的头号盟友。美日结盟,让重建后的日本海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装备来源,同时,在工业发展上,也从美国引进了很多核心技术。如今,除了美国宙斯盾舰、核潜艇和最先进的航空母舰及核动力以外,其他军舰日本都能够自制。日本很清楚,海战打的就是国家的工业实力。所以,工业和技术实力是日本海军的坚强后盾。另外,日本的军事潜力和动员能力也非常强大,以当前的日本综合国力和技术实力,一旦进入战争动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情形还会再现,只有美国才能扛得住。
拥有制海权的军事战略思想是联合舰队的第二大精神遗产。日本海军建设中的最高指导原则,是强调通过获取制海权来赢得战争主导权。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陆海统筹兼顾的全面作战计划,在黄海海战中,联合舰队重创中国北洋舰队、控制黄海之后,战争的胜败就有了定局。在日俄战争中,这一经验指导着日本如法炮制。为了夺取黄海制海权,在开战前,日本偷袭了旅顺港的俄国舰队,迫使俄国舰队龟缩在旅顺港内不敢出动,从而使陆军免除了后顾之忧,向中国东北的俄国陆军发起攻击。日俄战争以海战开始,也以海战结束。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更是明确地贯穿了“夺取太平洋制海权”的战略指导思想。自日本海上自卫队成立之初,就将部队的远洋作战能力培养列为海军建设的核心内容,之后,更在国防战略中明确提出“一千海里制海权”概念。今后,随着日本海军力量的加强,这一范围还将扩大。
重视日常训练,培养精兵强将,是联合舰队留下的第三大经验。日本海军最早受英国海军影响,十分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在联合舰队成军之日起,就在江田岛设立海军院校培养海军军官,并由此形成了极端重视军事训练的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海军的军事训练强度之大和科目之繁杂,均居世界海军列强之首,其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的选拔淘汰率相当高。太平洋战争之初,日本联合舰队能够纵横驰骋所向披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海军人员的战斗素质。在日本海上自卫队重建过程中,全盘吸收联合舰队重视训练的传统,并针对将优秀兵员都放在一线而造成后继乏力的缺点,进行了富有革命性的改进。如今,在日本海上自卫队的编成中,设有专门的训练部门,其各个舰种都配有专门的训练舰只以供学员实习之用。这样系统全面的培养体系,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海上自卫队的人员素质都出类拔萃。人们能够见到的日本海军人员和军舰也许并不多,但那都是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精兵强将。
突然袭击和速战速决,是联合舰队留下的最后一个精神遗产。日本根据自己国力和军力无法保障持久战争的现实,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一击必杀”战术,就是用不宣而战的方式突然袭击,力争在第一次袭击中就对敌军造成毁灭性打击,继而毁灭敌人的战争能力和战争意志,快速结束战争。甲午战争就是这样,日本政府经过多年的谋划和充分准备,于1894年7月25日,突然袭击了清政府的军舰“广乙”号和“济远”号,在陆地上又突然对清军发动进攻,通过不宣而战偷袭成功。日俄战争更是如此。在发动战争之前,日本利用外交等一切手段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1904年2月6日,日军已在仁川登陆时,日本政府还发表声明说:“在宣战之前,不会实施任何军事行动”。但2月8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突然向俄国舰队发动进攻,直到12天后,明治天皇才正式向俄国宣战。日俄战争后,日本根据战争经验,认为“不宣而战”是夺取战场主导权的实用方法。1925年,这一思想正式写入日本陆军大学的教科书。后来,日本又如法炮制偷袭了珍珠港,3天内取得太平洋的制海权。只是由于日本并未歼灭美国海军的主力航空母舰,使得美国有了还手之力,才令日本没有得逞。尽管海上自卫队一直没有正式宣布其真正的作战指导方针,但作为联合舰队的直接继承者,海上自卫队一直把偷袭和反偷袭作为自己最主要的作战模式。我们可以断定,日本海军是不会丢弃这一军事传统的。谁不幸成为日本的敌人,那么未来谁就要小心日本海军背后伸出的黑手。
关于联合舰队失败的教训,山本善雄等人总结指出:
首先是必须高度重视远洋航空战力。就是说日本海上自卫队必须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并使其成为整个海军的核心力量。日本是世界上首个建成真正航空母舰的国家,联合舰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取得的战绩也主要取决于海军航母编队的战斗力。但是,当时日本海军决策层中的大部分人,尤其是主帅山本五十六,顽固坚持已经过时的“巨舰大炮主义”,最终战败。日本是一个十分注重吸取教训的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败让日本人对航空母舰有了近乎崇拜的情结。在海上自卫队成立之前,以山本善雄为首的Y委员会的《新日本海军再建案》提出,要与美国合作建造341艘战舰和750架飞机,其中包括4艘航空母舰,这令美国人吃惊非小,被断然拒绝。此后几十年间,日本海上自卫队千方百计地想拥有航母,如今终于欲盖弥彰地拥有了“日向”号等跛脚版的轻型航母。日本绝不会满足于此。美国也不会一直绑缚着日本的手脚。将来完全存在着美国默许日本制造中型航母的可能,这取决于美国对中国和俄罗斯战略意图的分析。
其次,要高度重视反潜能力,以保卫日本海上经济命脉,即如今日本海上自卫队强调的“封锁与保交”作战思想。这一战略思想是根据《日美安保条约》的法律依据、日本现实环境和联合舰队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教训制定的。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对潜艇作战能力一直未予重视,结果商船队中的2/3以上的船只都被美国潜艇部队击沉,彻底切断了联系日本本土和占领地之间的运输线。战后重建的海上自卫队,面临的首要威胁就是苏联海军的太平洋舰队,而苏联海军恰恰奉行“大潜艇主义”,把潜艇看作整个舰队的核心。所以,日本的“封锁与保交”政策就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封锁对马、津轻、宫古三海峡和保护“一千海里”海上交通线为主要作战任务。苏联解体后,日本海军的注意力已不仅仅停留在这3个海峡上。日本四面环海,离开海上运输将无法生存,可以说,日本海上自卫队几十年的发展,都是围绕“反潜保交”这一核心战略进行的。如今日本海上自卫队拥有的反潜飞机数量和战力仅次于美国海军,其反潜能力在亚洲更是首屈一指。
建立强大的反水雷封锁能力是旧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遗留下的最后一个教训。一种细菌被药物杀伤,会产生基因变异;一种动物受到某种打击,也会留下恐怖的记忆而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日本也是如此。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发动了名为“饥饿战役”的封锁作战,以水雷封锁日本航道、海峡和港口,切断其海上补给线,从而令日本海上交通陷入瘫痪状态。“饥饿战役”历时4个半月,美军出动轰炸机布雷一万多枚,共炸沉炸伤日军船只670余艘其中包括“海鹰”号航母在内的65艘军舰,总吨位140余万吨,相当于日本船舶总吨位的3/4。美军此次布雷攻势,平均每布设21枚水雷就能炸沉一艘日本船只,而美军仅损失15架飞机。“饥饿战役”远比原子弹给日本造成的伤害更大,4个半月内,日本的进口物资下降了90%,粮食、煤炭、石油等维持战争所急需的战略物资供应几乎接近中断;军事工业由于原料断绝,纷纷关闭或停产;日军大批舰艇和飞机由于极度缺乏燃料而被迫停航、停飞,直接影响各个战线的作战。由于航运中断,250万吨大米堆积在朝鲜半岛的港口,国内的粮食供应也极其困难,民众几乎食不果腹。有此切肤之痛,日本海上自卫队在战后将反水雷作战列为和保交护航并立的建军重点。经过多年经营和发展,如今日本水雷战部队无论在实际作战能力、舰艇性能、装备数量和兵员规模上都数一数二。
准航母服役,野心昭然若揭
作为交战的一方,并且是作为战败的一方,如今的日本海上自卫队,恐怕对当年那支拥有几十艘航空母舰的强大的联合舰队始终具有挥之不去的留恋。
长期以来,日本人都具有一种浓厚的航母情结。早在航空母舰刚刚问世的时候,日本就萌发了要成为航母大国的强烈冲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败后,日本人的航母之梦并没有破灭,尽管战后受到种种制约,但日本军方一直在谋求恢复联合舰队当年的雄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和平宪法,日本“自卫队”不能拥有进攻性武器,航空母舰的研发和建造受到严格的限制。但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善于打“擦边球”的日本人以曲为直,采取渐进式路线,以所谓“直升机护卫舰”、“运输登陆舰”和“补给舰”之名建造准航母,离真正意义上的航母仅有一步之遥。
日本军事专家认为,他们需要“防卫型航母”。1998年,日本海上自卫队战后最大的坦克登陆舰“大隅”号正式建成服役,“大隅”号采用全通甲板右舷岛式结构,标准排水量达8900吨,舰长178米,舰宽近26米,它由两台柴油机驱动,最大航速为22节。“大隅”号的建成,创下了战后日本海上自卫队舰艇史上的几项第一:作战舰艇中标准排水量第一;舰体长度第一;在两栖舰船中,第一次采用隐身设计,装备两座“密集阵”近防炮,没有前开门,能够搭载气垫登陆艇和直升机。
另外,“大隅”级一共下水了3条舰,首舰“大隅”号、二号舰“下北”号,三号舰“国东”号。如此大规模的舰艇,超过1万吨的满载排水量,全通式甲板。这几个词,放在一起,你还能联想到什么?
在全世界都惊呼这无疑就是“航母”时,日本人却“淡定”地说他们造的是“新型运输舰”。就“大隅”级目前所拥有的主要的战术技术性能参数而言,“大隅”级到底是不是航母呢?
我们可以先看看“大隅”级目前的状况:它的标准排水量不到9千吨,而它的满载排水量接近了15000吨。根据这个吨位,可以看出它具有充分的改装余地。但是,日本之所以称它为大型登陆舰或者输送舰,是因为“大隅”级上面没有带固定翼飞机,只有舰载直升机,并且仅仅用于登陆作战。舰上甚至连机库都没有,几架直升机只是停在甲板上。这就是日本否定“大隅”级是航母的主要理由。但是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设施都能轻而易举地得到改装,具有了15000吨级的排水量,就意味着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