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大国海军
26995100000021

第21章 称霸百年,英国海军盛极而衰(4)

在盟军的强大打击下,德国法西斯一步步走向灭亡。曾几何时不可一世的德国海军也成了泄了气的皮球,再也蹦不起来了。那些曾经扬威海上的纳粹潜艇此刻都成了孤魂野鬼,犹如一条条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1945年5月,第三帝国彻底战败,希特勒畏罪自杀。那些游荡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德国残余潜艇,只得纷纷浮出水面,就近向各个反法西斯国家举起了白旗。

夕阳西下,

“日不落”大厦轰然坍塌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用来概括英国的海上霸权史是再合适不过了。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海上横冲直撞的长盛期后,随着其他海上力量的兴起,英国的太阳也只好如往常一样东升西落了。

当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对海洋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海洋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中的重大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各大国对海洋的争夺也日趋激烈,老牌的海上强国面临来自新兴大国的强大挑战。山雨欲来风满楼,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大国在海洋上的争夺此起彼伏,英国的海洋霸主地位已是遥遥欲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由于海军实力不足,无法在全球展开作战,只好将主要作战力量部署在欧洲,海军主战兵力集中于本土附近海域和大西洋来对付德国海军,同时还要在地中海对付德国和意大利海军,因而在印度洋地区的海军兵力极其微弱,在太平洋地区更是力不从心,只好依赖于美国。

鉴于此,在大战中,英国守不住缅甸、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被日本纷纷占领。大战结束时,在美国的强大攻势席卷之下,英国才乘机收复了这些殖民地。但是,这些殖民地在危难时,英国难以提供军事保护,因而在恢复和平后产生的离心倾向已难以逆转。

可是,丘吉尔仍然迷恋昔日的辉煌,力图挽回英国的颓势,保持英国的大国地位,提出了著名的“三环外交”方针。早在大战接近尾声时,丘吉尔就提出了“三个大实体”的计划,即英国在大战后的世界上应扮演三重角色:遍及五大洲的英殖民帝国和英联邦中心;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的一个主要大西洋国家;支撑着欧洲大陆上大致均势的一个主要欧洲大国。

他于1946年9月19日在瑞士苏黎士以“欧洲的悲剧”为题发表演说时,提出了体现英国国际地位的“三环”外交总方针:一个英美联盟,一个联合的欧洲,一个英联邦,构成了英国外交的三环。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再次阐述道:“在此关系到人类命运的变革时刻,在展望我国未来的时候,我感到在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个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个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在内,及美国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一个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连接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或力量的结合足以推翻它们,或敢于向它们挑战。现在你们想象一下这三个相互连接的环,就会看到,我们是在这三环中的每一个环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的连接点上。由于我们这个岛国是海运线的中心,或许还是空运线的中心,我们就有机会把它们都连接在一起。”

丘吉尔的目标是,努力确保英国在欧洲和北大西洋集团中的大国地位,坚持守住英联邦政治体系,继续剥削亚非拉殖民地的巨大资源。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丘吉尔的“第一大实体”殖民地帝国就纷纷崩溃。缅甸是在战后第一个退出英联邦而独立的国家。随后,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斯里兰卡获得独立、马来西亚联邦取得独立、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在亚洲民族独立革命风暴的打击下,英国的势力逐步退出东南亚和南亚。

在中东地区,约旦、伊拉克独立,在巴勒斯坦地区被迫撤军,埃及南邻苏丹获得独立。

塞浦路斯经过流血牺牲的斗争,终于1960年独立,从而使英国在东地中海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点。

1974年,马耳他人民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获得了独立,从而结束了英国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

在非洲东部,索马里于1960年独立,坦噶尼喀于1961年独立,桑给巴尔于1963年独立,肯尼亚于1963年独立,赞比亚和马拉维于1964年独立。在非洲西部,黄金海岸加纳于1957年独立,尼日利亚于1960年独立,塞拉利昂和喀麦隆于1961独立,冈比亚于1965年独立。在非洲南部,南非于1961年退出英联邦,博茨瓦纳于1966年独立,南非莱索托于1966年独立,斯威士兰于1968年独立。至此,英国在整个非洲大陆的殖民地丧失殆尽。

英国殖民帝国在拉丁美洲也陷于崩溃。加勒比海的牙买加、西印度群岛最南端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于1962年同时独立,西印度群岛的最东端的巴巴多斯、北濒大西洋的圭亚那于1966年独立,西印度群岛北端的巴哈马于1973年独立,西印度群岛南部的格林纳达于1974年独立。至此,英国海军的势力的影响在加勒比海大为缩小。

在印度洋,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失去了科威特、马尔代夫、南也门、毛里求斯四个重要战略支撑点。

1968年瑙鲁宣布独立,1970年汤加和斐济也相继独立。

在世界性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风暴席卷之下,英国无法逆转殖民帝国的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从西方世界领袖的位置降了下来,成为美国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的小伙伴。美国实行全球扩张战略和包围欧亚大陆的边缘战略,必然要渗透到英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之中,并且还攫取英国的诸多海外军事基地。

在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1940年英国在大战早期忙于欧洲战事,美国乘机接管了大英帝国在西半球的防务,将加拿大纳入美国统一指挥的北美军事体系,还取得了在西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地区英国海军基地99年的使用权。这些基地主要有:百慕大群岛、巴哈马群岛、牙买加、卢西亚、巴巴多斯、特立尼达、英属圭亚那等地的海军基地。

在地中海,英国在马耳他的海军基地被纳入北约的体系而供美国海军使用,1963年塞浦路斯岛发生内部种族冲突时,美国海军乘机进入这一战略要地。

在印度洋,1966年美英两国达成协议,决定英属查戈斯群岛南部的迪戈加西亚岛由两国合伙经营;1971年英国撤离苏伊士以东驻军后,美国乘机攫取了英国在波斯湾的巴林岛陆海军基地,其中海军基地可停泊航空母舰。

在太平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的海军基地都已处于美国海军的控制之下,1951年美国又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英联邦自治领地也纳入了其防御体系,英国曾要求加入,但遭美国拒绝;1971年英国关闭了在新加坡设立长达100余年的远东司令部,划归“澳大利亚新西兰武装部队总部”,新加坡也与美国的防御体系挂了钩。

这样,英国散布在全球的海军基地基本上置于美国的控制之下,昔日海上霸主并不能单独制订和推行英国的全球海军战略,而只能在美国全球海军战略的指挥棒下,作为美国的配属而行动。英国在军事上受制于美国,就难以形成独自的全球海军战略,即便是处理或教训英联邦范围之内的成员,也必须得到美国的认可或默许,英国海军才能行使其独立的权威。

远征马尔维纳斯:

烟波浩渺间的蓝色争夺

随着帝国体系的崩溃,英国海军在世界各大水域的势力范围不断收缩,这时美国海军势力也不断乘虚而入,从而最后取代了英国在世界海洋的霸主地位。英国已由一个世界性的海军强国,向一个区域性的海军强国继续衰退。此后,英国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

1983年,马尔维纳斯群岛附近的海域变得波涛汹涌起来,乌云低低地飘拂在空中,让经过的船只上的人回想起多年以前那些在海上发生的可怖的战争。

此时,战争的硝烟即将从马尔维纳斯群岛上腾空而起,这里是什么地方?世界各国都步入了现代化发展的年代,还有什么争端值得大家开出战舰,真的大干一场呢?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它是由200多个岛屿组成的大型群岛,总面积约1.19万平方千米,英国人称它为福克兰群岛,阿根廷人称它为马尔维纳斯群岛。

马尔维纳斯群岛原本是阿根廷的领土,但自从西方列强踏上美洲大陆后,它先后被好几个殖民国家占领过。到了19世纪初叶,大英帝国的势力急剧扩张,从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列强手中抢夺来好多殖民地,马尔维纳斯群岛就是其中的一个。自此以后,这块土地就没再换过主人,一直被英国管辖到今天。

20世纪80年代初,阿根廷在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大规模的反对以加尔铁里总统为首的军政府的运动。阿根廷军政府试图通过对马岛采取军事行动,来转移民众的视线,以缓解国内的危机。

于是,阿根廷当局于1982年3月雇用了一群废五金商人向马岛进发,强行登陆了位于马岛以东1390千米处的南乔治亚岛。这批废五金商人当中应当是有某些阿根廷军人,他们迅速在南乔治亚岛建立了营地,将阿根廷的国旗插在了那里的最高处。

英国皇家海军获悉后,觉察到了阿根廷有入侵马岛的企图,立刻派出“坚忍”号破冰船前去拆毁这个营地。但实际上“坚忍”号只是一艘很普通的破冰船,没有任何武器装备,甚至连一支像样的军队都没有,这艘船只的船长带着一个排(据说是陆战队队员)登陆了,试图将这些不打招呼就插上国旗的阿根廷人赶走。但是就在这时,阿根廷海军5000吨的“喜事湾”号濒临海岸,从这艘船上走下了100名士兵,并且向着阿根廷的国旗向前推进。

发现这支阿根廷部队的英国人赶忙回到了“坚忍”号上,船长命令起航。

对于这件事也有不同的说法,但是英国人没有兴趣弄明白这宗悬案,即使阿根廷派遣了一支小部队登上南乔治亚岛,英国当局也依旧没有作出任何反应,甚至没有通过外交部向阿根廷就此事通气,随后英国国防大臣约翰·诺特让“坚忍”号从马岛撤离。不多久,《英国国籍法》宣布,限制给予马岛居民全面的公民权,这一消息让加尔铁里即刻认定,此刻是阿根廷用武力夺取马岛控制权的最好时机。

加尔铁里召来了海军司令霍黑·阿那亚,向他详细说明自己的计划,命令这位经验丰富的海军将领负责制订登陆马岛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