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大国海军
26995100000017

第17章 问鼎三甲,中国海军奋起直追(6)

外媒有篇文章提到,中国新研制的反舰弹道导弹可能会结束美军航母在大洋上肆无忌惮的历史。由“东风”导弹改装而成的反舰弹道导弹,射程能够达到1500千米,超越航母舰载战机的作战半径,且具有十倍音速的最高速度,很难拦截。

随着新一代“东风”—21C弹道导弹的公开,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弹道导弹末段制导的能力。特别是近两年,外媒开始聚焦报道中国的反舰导弹,并得到美国军事专家的侧面证实。美国海军及其情报人员认为,中国的反舰导弹是在已有的“东风”—21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开发的,编号可能是“东风”—21D,具有1500~2000千米的射程,在末段主动雷达制导下,大质量的常规战斗部足以令航母非死即伤。

其实,所谓的“反舰”,用专业术语描述就是打击海面活动的慢速目标。在“东风”—21C实现了精确打击固定目标的能力后,打击慢速活动目标的能力也逐渐得到发展,早在新世纪之初中国就公开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如《飞行器攻击慢速移动目标的制导方案研究》,对打击活动目标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原理上论证了末端主动雷达探测目标,弹头机动打击移动目标的可行性。几年后,在《宇航学报》上还刊登了《导弹末端机动与导引一体化设计的新机动模型》的论文,进行导弹末端机动和导引一体化设计的研究,不但把载入弹头的末端制导和机动统一起来,而且具备打击高速移动目标的能力。可以说,从理论上讲主动雷达制导弹道导弹攻击活动目标,特别是杂波比较少的海洋环境下的慢速活动目标,并不存在无法逾越的理论和工程障碍。

据海外媒体猜测,由于“东风”—21C的主动雷达研制时间较早,采用的是成像效果不理想的X波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当前新一代导弹普遍使用毫米波导引头,毫米波雷达能够实现更好的成像效果,如果中国反舰弹道导弹采用毫米波主动雷达,也并不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情。

反舰弹道导弹在战略和技术上具有重大影响,它拥有打击迅速和远程打击的优势,不必付出传统突防的代价,就能够对重重设防的航母战斗群进行打击。由于反舰弹道导弹的威胁,美国海军不得不作出重大战略调整,世纪之初的“由海到陆”战略黯然退场,“反弹道导弹”成为美国海军的首要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同冷战末期美国隐身飞机的战略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防御方都必须花费极大的代价提供自己的防御能力,这将直接导致双方力量的对比,为中国提供了更好的世界安全环境。

美国海军则认为,“东风”—21D导弹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战略武器之一,它的投入使用,足以封锁美军的航母。这说明美国海军极为关注中国部署“东风”导弹,曾经坦言最怕的就是中国的“东风”—21D反舰导弹。按照美国媒体的说法,“东风”—21D导弹能够对进入到中国沿岸200千米范围内的美军航母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首舰入列,中国“辽宁”号续写“瓦良格”号巨舰传奇

尽管航母有很大的风险,但在战略威慑和海战中的巨大作用还是无法替代的。中国海军的“航母梦”由来已久。如今,中国海军拥有500多艘水面舰艇、20多万官兵,然而让军迷们叹息的是,在大型水面舰艇方面总不“过瘾”。这其中,对航母的期待尤为突出。

如今,航空母舰已然成为世界强国的“名片”。不仅美国四处派遣航母战斗群,在马岛战争中英国也出动了航母编队,就连印度也不遗余力地自己造航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海军没有装满舰载机的航母,用什么来保卫神圣的万里海疆?

中国对航母的渴望,还具有十分现实的国防意义。我国具有面积广阔的领海,要保卫自己的海洋权益不受侵犯,就必须在南海、东海等地区投入兵力。然而,南沙最远处距离我国最南面的军用机场1500千米,而当前我空军的主力战机歼—10的有效作战半径仅有1250千米。如果拥有了航母编队,为战机提供可移动的中继平台,则我军能够投放到南沙的军事实力将大幅增强。因此,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关于“建造航母”的传言不断见诸报端。苏联解体后,中国购买了苏联海军退役航母“基辅”号和“明斯克”号。后来,“瓦良格”号航母又被买入并进行改造。

尽管“瓦良格”号绝不是最先进的航母,却堪称当今世界上最受瞩目的航母。这艘原本由苏联研制的航空母舰,没有经历过一次战争,却经历了冷战结束的巨大动荡。瓦良格号庞大的身躯裹挟着舰体上残留的历史痕迹,辗转驶入中国。在进入中国的十余年中,在中国东北慢慢脱胎换骨,由中国续写的巨舰传奇即将震撼登场。

回首当年,辉煌一时的苏维埃大厦轰然坍塌。“瓦良格”号航母因缺乏配套设备供应和财政拨款而被迫停建,此时它已经完成了67%的工程量。在国家解体的情况下,将“瓦良格”号建成已经不可能了。1993年11月,乌克兰政府正式下达停建“瓦良格”号的命令。两年后,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决定将“瓦良格”号的命运交给尼古拉造船厂处置。

那是1999年6月14日的清晨,澳门创律公司雇用了几艘拖船,牵引着没有动力的“瓦良格”号缓缓驶离乌克兰港口。按照新船主的要求,尼古拉造船厂的工人在航母艉部原“瓦良格”号舰名处做上新的标志“Kingstown”,这是标明船旗国的母港名称。据说,在“瓦良格”被拖走的那天,身患重病的船厂厂长马卡罗夫泪流满面,目送了“瓦良格”号的“最后一程”。

时间走到了2002年3月4日,此时只有空船壳的“瓦良格”号航母,经过2年多的辗转驶抵中国大连港。

至此,“瓦良格”号一直是外媒关注的焦点。随着互联网上流传的“瓦良格”号改装图片的增多,人们的猜测逐渐成为现实。

不过,令人们确信的,还是中国官网新华网播出的“瓦良格”号系列照片,特别是冠以“巨舰即将启航,圆70年中国人航母梦”的显著标题,对此,海外解读为,这是中国曲线宣布航母即将改装完工的消息。

经过人们漫长的等待、猜测和关注,整修一新的“瓦良格”号即将成为中国海军拥有的首艘航母。这一点似乎再没有人怀疑了。

由此可以预见,航母战斗群的作战模式构建、作战指挥控制系统调试、舰载机飞行员训练,都会成为“瓦良格”号改装完毕并服役后的主要任务。这必将成为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瓦良格”号在整个改装过程中,能够培养一批中国海军未来国产航母的技术人员,也能为着陆拦阻装置、蒸汽机车设备、涡轮机、大型军用锅炉、特种钢材等航母工程技术的制造和使用积累经验。这些都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实际上,纵观全球海洋强国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美英等国的航母都是由改装起步的。19世纪初,英国海军部下令将“竞技神”号巡洋舰改建成专门搭载飞机的母舰,停机甲板建在船尾,飞行甲板建在船头。“竞技神”号改装完成后,进行了大量的飞行试验,为英国发展更为先进的航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0年,美国海军大型运输舰“朱庇特”号驶入诺福克造船厂,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改造,最终成为美国海军第一艘航母,并命名为“兰利”号。

所以,中国由改装“瓦良格”号起步,去探索自己的航母之路,并非不可取。

海军人士认为,可以肯定,通过大规模的现代化改装,“瓦良格”号将成为中国海军不断测试舰载机、武器装备、电子系统和舰上装置的大型试验平台。而对于航母这一超级武器综合体来讲,不断试验和调试尤为重要。比如,法国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就曾出现过最初设计同现实需求不符的情况,其搭载的预警机在甲板起降期时,无法顺利转弯,“戴高乐”号只得返厂增加了4米长的飞行甲板。

那么,采用常规动力、滑跃式甲板、排水量6万吨左右的“瓦良格”号,能否会成为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的模型?答案恐怕还要等到“瓦良格”号服役后才能确定。不过,有海军人士透露,对于“引进一批—研究一批—成熟一批—制造一批”,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军工模式,在中国航母发展进程中将继续沿用。

军事观察人士认为,在专业人才培养、航母配套战斗群、航母指挥体系、舰载机等方面,中国海军还处于蹒跚学步阶段。要真正令航母形成战斗力,具备远洋综合攻防能力,至少需要大约十年的时间。中国航母的发展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在“瓦良格”号服役后,它将来也将毫无疑问地面临诸多考验。

中国的航母梦源于强国梦,而我们的强国梦又源于被列强欺辱和挨打的痛苦记忆。这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据相关人士预测,瓦良格号航母很可能主要用于科学实验和训练,但也不排除“瓦良格”作为主力战舰发挥作用的可能。尽管如此,这艘外购的巨舰毕竟是中国的首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他将成为中国航母梦的开端,并召唤国产航母的诞生。

2011年8月4日,“瓦良格”上的工作人员开始粉刷甲板上的跑道。改装工作基本完成。

2012年3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二次全体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海军副司令员徐洪猛表示,“瓦良格”号航空母舰目前试航非常顺利,将有计划在今年服役。

作为中国的第一艘航母,它每一次海试都引来外界的关注。在2012年4月26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大校在谈到中国航母平台的最新状况时表示,航母平台前期开展的海上试验均达到了预期效果,后续还将按照计划进行一系列科研试验。

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辽宁舰”,舷号为“16”,在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

大国雄心,地平线上的“无人机航母”

近年来,美、法、英、俄等国由于财政问题不断缩减海军力量,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却在大力加强海军建设。相比之下,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一向低调的中国海军,而不是企图成为海洋大国的印度。

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扩充海军实力,加强海军现代化建设,确保国家海洋领土安全,维护国家海洋利益。当下,中国海军主要致力于在太平洋的海军力量投放,力争遏制美军威胁,打破两级岛链封锁。至于在印度洋水域,中国海军主要任务仅仅是保护海上航道和来自巴基斯坦的能源供应以及打击海盗。

西方国家对中国军舰定期护航不无担忧,认为这将会成为中国确立主导印度洋海权的开端。不过,印度已经采取了有效行动,去阻挠中国扩大在印度洋的影响力,致使中国至今仍不能巩固在马尔代夫的地位,导致潜艇基地建设计划迟迟不能落实。而中印海军在中国南海的对抗却更加尖锐。印度积极加强同越南的军工技术合作,帮助越军改进米格—21战机,向越南供应军舰零配件,并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还共同开采争议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令中方极其不满。

当前,中国海军有200艘左右的现代化舰艇,计划到2020年再造两艘常规动力航空母舰,然后开建大型核动力航母,大力发展国产歼—15舰载机,积极研制酷似E—2的预警机和直—8预警直升机,继续发展导弹力量和潜艇部队。

除了核航母计划外,美海军军事学院研究员威尔逊·沃恩迪克还在詹姆斯基金会网站发表文章称,中国对于发展无人机能力及其海上应用的意识正逐渐深化和增强。中国将来很有可能打造出无人机航母,这对于中国舰载航空及其航母的作战能力来讲,都将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转折。

近几年来,中国海军一直致力于航母舰载机的训练和试验工作。前“瓦良格”号航母的多次出海试航,中国海军舰载机歼—15的试飞,以及中国无人机技术飞跃发展,有可能被融合在一起。如果把这些技术进步和能力结合起来,中国就有可能打造出自己的无人机航母。2010年,在两年举行一次的珠海航展上,中国的25款无人机成为航展的闪光点。但是在伊朗、印度或是俄罗斯的航展上,人们却难以看到这么多款无人机。除此之外,中国的军事报刊和网络上也充斥着关于无人机的文章,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十分热衷于无人机的打造和使用。

无人机集小巧、灵活和经济性于一身,必将成为将来海上作战的撒手锏。假如无人机的重量能够得到适当的压缩,那么,前“瓦良格”号航母的飞行甲板或飞机库就能够容纳多架固定翼或旋翼无人机。这将大幅增加航母载机的数量,从而增强战斗力。

在发展无人机方面,如果中国能跟美国并驾齐驱,甚至超越美国,中国有可能在有人舰载战斗机形成战力之前,就组建起拥有自主作战能力的舰载无人机打击力量。

在配备武器的无人机航母出现之前,中国海军还需要克服巨大的技术瓶颈。首先,中国海军需要在侦察、监视、情报、通信、计算机控制及指挥能力方面取得进一步提升。其次,航母舰载无人机及其后勤补给、零部件和武器需要投入量产,而这似乎还没有开始。最后,需要为航母组建后期支援人员、甲板人员和导航人员队伍,并展开培训。而这也是在发展有人驾驶舰载机力量时必须解决的一些问题。

就战略意义而言,中国的无人机航母能够提供一种取代传统海战理论的新思维。假如中国用一种完全背离传统的美国模式的眼光来看待航母,情况将会怎样呢?如果中国海军不惧怕冒险或者不在乎成本,并强调以数量取胜的话,那么,无人机航母会成为一种可行的非对称作战武器。在各种假设的情况中,中国海军的无人机航母给人们提供了一些意味深长的展望。无人机航母的意义,对于台湾海峡可能微不足道,因为在各方面大陆已对台军拥有绝对优势。然而,不管是南海争端还在是马六甲海峡执行任务,或是在印度洋进行护航,或是执行其他的海外军事行动,无人机航母都将是一种主战利器。中国在上述海域都拥有相当可观的政治经济利益,装备精良的无人机航母,能够轻而易举地应付挑战。无人机航母如果被用来执行非战斗任务,它也能够发挥重要的支援和侦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