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大国海军
26995100000018

第18章 称霸百年,英国海军盛极而衰(1)

英西争霸,“无敌舰队”并非无敌

英国主要由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的东北部以及大不列颠岛周围若干群岛组成。英国北临挪威海,西濒大西洋,南隔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海峡,与欧洲大陆上的法国相望,东临北海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日德兰半岛的丹麦、欧洲大陆上的德国、荷兰、比利时相望。英国的岛国位置和特征,决定了英国的历史与海洋、海上贸易、海上力量和海洋霸权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英国国家不大,但是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在英国漫长的殖民扩张中,英国的皇家海军充当了急先锋。一提起英国皇家海军,大家也许就会想起两次世界大战中与德国潜艇的激战,想起八十年代初与阿根廷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战斗。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英国皇家海军打胜的第一场载入史册的海战,是在什么时候打的,又是跟谁打的呢?

那还是在400多年前,当时的海上霸主还算不上英国,而是老牌殖民国家西班牙。自从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的派遣,率领远洋船队去寻找印度,到头来却发现美洲大陆后,西班牙殖民者依仗着火与剑,四处掠夺吞并,一鼓作气占领了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大片土地。在西班牙王国势力最强盛的时期,太平洋简直就成了西班牙的内湖。

英国是后起的殖民国家,无论是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从掠夺殖民地财产、争夺海上贸易权来看,英国首先必须干掉西班牙这只拦路虎。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英国海盗式的劫掠成为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

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大力支持下,英国通过起用海盗出身的“海盗将军”约翰·霍金斯,海军力量有了飞速的发展。约翰·霍金斯出身海盗世家,具有丰富的航海经验和海战经验,是一位臭名昭著的海盗头子和奴隶贩子,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海军改革家。被伊丽莎白一世看中后,他出任英国海军的财政官,并直接领导英国海军的舰艇改造工作。在他的极力主张下,英国海军在海战中使用了枪炮和机动作战,并在舰艇上安装了新型的火炮,扩大了海军舰艇的作战范围。正是他对英国海军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才使英国有可能战胜强大的海上霸主西班牙。

女王指示海盗霍金斯和德雷克表兄弟,要竭力从那些老牌殖民国家嘴里抢下几块肥肉。二人指挥英国私掠船不断袭击西班牙的海上航线,公然打劫西班牙运载金银的船只,打击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从而激起了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国本土的战争。

被惹恼了的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二世,于1588年派出一支由130艘战船、27000名将士组成的庞大舰队,号称“无敌舰队”,沿海北上,大有一举踏平英伦三岛的架势。

英国自然不会束手待毙。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下令海军出海迎战,以便将敌人挡在国门之外。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尊贵的英国女王不惜利用霍金斯将杀人越货的大小海盗也搜罗到自己队伍中来。就这样,英国也凑足了100多艘战船和15000名士兵,去和“西班牙斗牛士”决一死战了。

尽管西班牙“无敌舰队”船多将广,可他们采用的是老掉牙的战术,即遇到敌舰时用铁钩将其钩住靠近,然后派出士兵跳上敌舰,与敌人展开白刃战。

偏偏英国人已摒弃了这一传统的海战方法,不等西班牙人挨近,便用舰炮猛烈轰击,打沉了一艘又一艘敌舰。西班牙士兵空握刀剑,却一个人也登不上英国战船。

这场激烈的战斗打了一星期,英国人损失很小,西班牙人却损兵折将,伤亡惨重。

战争进行到后来,“无敌舰队”再也无法“无敌”,相反脚底擦油,抢先逃离战场。

西班牙人不敢原路返回,舍近求远地绕道北海、大西洋,试图远远地躲开英国人。谁料到又遇到天灾,残破的“无敌舰队”逃经大西洋时,遇到了2000年前波斯人入侵希腊时曾遇到过的风暴,一场狂风恶浪将几十艘西班牙舰只送入海底。到最后,只有寥寥数艘破船逃回本土。从此,“西班牙斗牛士”再也没有了威风,彻底地退出了海洋舞台。而英国人凭借其强大的海军,一步步把米字旗插到世界各个角落。

打败荷兰,开拓万里波涛

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后,英、法、荷开始瓜分西班牙国王宣称的属于他的领地,并破坏西班牙的海上贸易。他们起初还算小心谨慎,后来胆子就越来越大。在北美,英国军队控制了从新思克舍和圣劳伦斯河流域一直到佛罗里达的大西洋沿岸。而法国人在圣劳伦斯和新思克舍立下标界,说这些地区是属于他们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7世纪后半叶,荷兰对哈得孙河流域提出领土要求,且在富庶的曼哈顿岛保持他们的殖民地。在西印度群岛,英、法、荷兰的冒险者占领了西班牙人立足未稳的岛屿。后来,法国和荷兰在南美大陆,英国人在中美洲取得了立足点。

在海上贸易的激烈竞争中,荷兰很快地超越了所有的竞争对手,成为一支新兴的海上力量。在长期以来同西班牙的战争中,荷兰早在1609年就已经取得胜利并得到独立,使它自己那支逐渐强大的舰队不断扩展航线,以保护海上贸易。荷兰政府很重视商业,这是它决定性的优势所在,它不断支持和鼓励为繁荣商业而进行冒险。通过侵占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荷兰这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亚洲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日本、印尼等地建立了殖民据点,在北美洲通过西印度公司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殖民地,在非洲的南非建立了海角殖民地,还侵占了中国的台湾。

荷兰兴起后,与英国展开了在海上霸权及海外殖民地的争夺。那时英国国内由于国王和国会之间的钩心斗角而呈现分裂状态,而法国也陷于国王同贵族之间的冲突中。因此,荷兰逐渐地控制了波罗的海、中东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命脉。同时,它利用合法和不合法的手段从美洲争得很多贸易。与此同时,荷兰人已在运输船、捕鱼船和捕鲸船方面在欧洲获得主导权。无论在海上任何地方,那些想发财的英法国商人都遭遇了来自荷兰的强大竞争。当他们打算参与香料经营时,发现荷兰早已控制了东印度群岛,无奈之下只好把兴趣转移到印度这个地方。荷兰人的垄断,令它的竞争对手变成了敌人。想要打破这种垄断,坚持商业至上主义,只能把希望寄托另一个海上强国的崛起上。

正在这时,英国当仁不让,首先站出来向荷兰发起挑战。但是由于它对自己的海上力量底气不足而姗姗来迟。因为那时,伊丽莎白女王缔造的海军力量由于詹姆士的无能而遭到严重的削弱。当詹姆士的继承人查理一世打算征收“造船税”重整旗鼓时,国内政敌把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借口,于1642年发动了内战,查理被自己的臣民送上了断头台。

代表商人利益的克伦威尔掌握了政府领导权之后,英国人不得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准备展开实际行动。新成立的共和政体通过变卖从贵族那儿夺来的财产,大力扩展海军力量。他们改善了水兵的薪资和生活条件,制订了一条发放“奖金”的激励政策,专门奖励那些击沉或俘获敌舰的士兵,改组和加强了与海军有关的政府机构。最后,由于有了纪律严明、装备精良的舰队,议会建议向荷兰发起挑战。在1651年,英国颁布了针对“海上马车夫”荷兰的《航海条例》,这个条例规定只能使用英国的船把海外物资运入英国及其领地,或由货物出口国负责运输。这个条例是直接针对荷兰的中转贸易而定的,它引发了英国和荷兰之间的第一次战争。

而此时,荷兰显示出了严重的虚弱性。首先,它只有依靠海运事业才能生存,而英国已经控制了通往荷兰海岸的水上通道;其次,由于荷兰有像海岸那样大的陆地边界需要守护,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建造陆上军事设施,并保持一支常备陆军;最后,尽管荷兰海军有数量众多的舰船,但体形较小,船底很平,难以操纵,且仅能停靠像荷兰那样的浅水港;最后,英国海军一直想方设法在战术上走在荷兰的前面。

最后一点是令人感到震惊的,这是由于在世界上,荷兰的海军将领是被公认为最优秀的。另一方面,最初的英国海军根本不是由海军军官统率的,而是由那些被称为“海上陆军将军”的陆军将领掌管的。这些陆军将领在海军任职是克伦威尔任命的,因为他怀疑海军将领中有人拥护君主制。

在1652至1654年发生的第一次英荷战争中,英国统帅海军的陆军军官们见到海战混乱的情况时都被吓得惊慌失措。3月,他们发布了一套新的《海上作战条例》。其中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三条:“各个分舰队的战舰都必须与其分队长保持一线队列挺进……”这一条改变了战舰的集团混战,建立了“纵队”这个海战场上的标准队形。

这种舰队纵列队形被称为“单行纵列”。这个战术理论的出现是战舰安装舷炮的必然结果。军舰按照这种纵列队形作战,舷炮火力就不会被自己的舰只遮挡住。这种队形还能够使各舰互相支援形成合力,防止敌人强行登舰和被敌人分散力量。

当这场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的时候,英军在接二连三地痛击了荷兰舰队之后,又封锁了荷兰沿岸,直到他们认输。在荷兰答应赔款并签署条约,承认英国与其有同等权力在东印度群岛进行贸易时,克伦威尔才放了荷兰海军一马。

1660年,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复辟君主制,登上英王宝座,授予英国海军“皇家海军”称号,并任命他的弟弟约克公爵——詹姆士为最高指挥官。詹姆士公爵对共和政体遗留下来的海军并未进行改革,他全部沿用了原海军的战斗条令。在这部战斗条令的指导下,于1665至1667年进行了第二次英荷战争。

荷兰面对海上的惨败和皇家海军不断侵袭其海岸的局面,曾要求议和以结束战争,但查理二世拖延了谈判时间。在这期间,大量的皇家海军战舰却被“马放南山”,水手们都被遣散。这个短视的行动,使英国人在荷兰的反击中颜面尽失。1667年6月,荷兰舰队横冲直撞,一鼓作气便驶入泰晤士河入海口,夺取了英国海军的大量补给品,炮击了查塔姆,击沉了7艘大型战舰,且俘获了皇家海军“查理”号旗舰。然后,荷兰海军严密封锁了英国的海上贸易。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准备议和。准备议和期间,双方均有所得失。英国放弃了对东印度群岛的一切要求,更改了《航海条例》,荷兰承认西印度群岛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并割让新阿姆斯特丹和哈得孙河流域的殖民地给英国。英国将新阿姆斯特丹更名为纽约。

1672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企图兼并荷兰,贿赂查理国王与其一起行动,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查理的海军在海上向荷兰的商船发动突然袭击,接着路易入侵荷兰。在荷兰,奥伦治的威廉用打开堤坝,放水淹没农田道路的方法阻止了法国从陆地上的进犯。

虽然荷兰没有损失一寸土地,但在三次战争后元气大伤,其军事和商业都遭到了严重削弱,再也无力称霸海洋。只有英国是战争的获利者,因为越来越多的利润,较大的运输贸易从筋疲力尽的荷兰转到英国商人的手里,最终把荷兰海上霸主地位驱赶下来。荷兰从一个商业大国沦落为一个依附英国的二等国家。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海上征战,特别是相继打败海上强国西班牙、荷兰之后,英国一度成为世界海洋上的唯一强国。然而,英国真正要登上海上霸主的宝座,还有一个强大的对手—法国—在牵制着它,也正是在海上彻底挫败法国的锐气后,英国才达到了其逐鹿万里海洋的顶峰,在海上霸主宝座上稳稳当当地坐了一个多世纪。

二虎争锋,

英国对法兰西的百年战争

大量史实证明,法国历来是英国的对手,从1680年到1805年的100多年间,英法展开了占领殖民地和控制海外贸易的激烈竞争,两国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霸权争夺。

在打败西班牙和荷兰之后,英国几乎成了海上的霸主。但是,就在与之一海之隔的彼岸法国,资本主义也正在蓬勃发展。尽管从传统上来说法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但它也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资本主义在原始积累中的扩张本性同样也在法国资本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17世纪20年代,法国著名的红衣主教黎塞留担任首相后,法国的海军力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因而在扩大海外贸易和争夺海外殖民地上必然与英国产生矛盾和冲突。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英法之间的争斗也就构成了当时整个世界格局的主题。

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英法两国先后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对抗,虽然对抗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或导火索,但其争斗的本质是欧洲霸权的争夺、控制海洋贸易以及争夺海外殖民地。

从1688年到1697年的九年中,在法国与德意志、奥地利、西班牙、荷兰等国组成的“奥格斯堡反法联盟”的“九年战争”中,英国为了打击将来的海上潜在对手法国也加入到了这个联盟之中。虽然这次战争法国失败了,英国在海上对法国的打击也获得了胜利,但是,法国海军正是在这次小试牛刀的英法海战中意识到,保持一支强大海上力量的重要性,这为后来英国压制法国控制海上贸易的一系列争斗增添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到1740~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爆发时,英国又站在了法国的对立面,从海上不断攻击法国的海军。

在战争结束之后,法国的海上力量遭到重创,但是,法国并没有就此失去同英国对抗的资本,英法之间更大规模的对抗远远没有结束。起于1756年止于1763年的“七年战争”是英法海上争斗的高潮期。在这次战争中,英国一方面在欧洲大陆支持反法联盟打击法国的陆上力量,自己则在海上大规模攻击法国的海军舰队。最后,法国因反对联盟力量太强而再次落败,在海上也失去了与英国争斗的本钱,大部分海外殖民地也被英国抢去。至此,英国才真正感到自己拥有了世界海洋霸主的地位。

尽管在以后的北美独立战争中,法国对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提出了多次严峻的挑战,但大势已定,英国在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角大海战中彻底扫荡了法国的海上力量,强有力地巩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从此开始了长达100多年的“英国海上称霸时代”。

殖民全世界,

成为“日不落海上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