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计篇》第—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人民的生死,是国家存亡攸关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所以,要从敌我双方的五个方面去研究它,从敌我七个方面去比较它,以求得对战争情势的正确认识:一为治道,二为天时,三为地利,四为将才,五为法令;治道,就是国君平时修明政治,从而使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与君主生死与共,不存二心。天时,就是阴雨、晴天、祁寒、炎暑、春夏秋冬。地利,就是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地、地域宽窄、死地生地。将才,就是将领所具备的智慧、威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法令,就是军制、军需、组织、纪律以及调发粮饷、供给军用等情况。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不了解的就不能胜利。
所以,要用“五事”、“七计”比较敌我优劣,以求得对战争情况的认识:哪一方君主的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的才能优越?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法纪严明?根据这七种情况,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要是听从我的计谋,用于作战必然会胜利,我就留下来;如果不听从我的计谋,作战必然会失败,我就离去。
利于战争的意见已被采纳,然后就要造成有利的态势,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战争,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却装作不能战,要战而装作不想战。要攻近处却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却装作近攻;敌人若是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敌人若是混乱,就攻取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范他;敌人兵力强大,就要避开他;敌人容易忿怒,就去激怒他;敌人谦卑,就要吹捧他;敌人休养得好,就要劳累他;敌人内部和谐,就要离间他。总之,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突袭敌人意料之外。这是军事家制胜的秘诀,不可事先预先传布。
开战之前预计可以打胜仗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预计不能打胜仗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不充足。计算周密,得胜条件充分的就能取胜。计算疏漏,得胜条件不充分的则不能胜利。何况不作计算,毫无得胜条件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分明了。
[评析]
本章在于论述自保获胜的策划与临机应变的各种诡道,主张在开战之前,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作具体比较。本篇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计”字作文章,充分论证了高度重视战争、慎重对待战争、巧于谋划战争的思想主张。这些思想是《孙子兵法》的总纲。
[应用]
“五事”与“七计”——胆识、策略要高明(第一篇)
《孙子兵法》中的“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原意是:所以,要用“五事”、“七计”比较敌我优劣,以求得对战争情况的认识:哪一方君主的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的才能优越?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法纪严明?根据这七种情况,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胆识、策略要高明。
孙子在《计篇》首先提出了“五事”与“七计”,说明要通过它来判断战争胜负的情况,要求决策者们在进行战争之前,要进行周密的计划,对于“五事”与“七计”等进行估计和安排。
我们可以理解为“哪一方的胆识、策略高明,哪一方就能取胜”。
孙膑伐魏救韩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也是重视“五事”与“七计”取得胜利的典型例子。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出兵攻打韩国,韩国不得不向齐国求救。其实,齐王早有讨伐魏国之心,所以立刻召集群臣商议救韩之计。
相国邹忌说:“劳师救韩,得不偿失;万一失败,更加不利。不如不救。”
大将田忌说:“如不救韩,韩国归降魏国,对我们齐国有百害而无一益,应该马上出兵相救!”
军师孙膑对邹、田的意见都不赞成。他说:“魏国攻韩,我们不能不救,但出兵过早,等于是我们代替韩国去跟魏打仗,实在是下策。我们应等到魏、韩两国都打得疲惫不堪时再出兵,这时定能大获全胜。”
齐王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决定派兵援助韩国。韩王得到齐王的许诺,信心大增,命令三军拼死抵抗,给了魏军以极大打击。直到时机成熟,齐国才率兵救援韩国。魏王任命太子申为将军,任命庞涓为大将,率十万精兵与齐军决战。
按照孙膑的计策,第一天撤军,田忌令兵士挖了供十万人做饭的军灶;第二天撤军,只挖了供五万人做饭的军灶;第三天撤军,军灶的数量减少到仅供二万人用。魏军统帅庞涓见齐军军灶的数量急剧减少,不由喜形于色,骄傲地对部下说:“我早就知道齐军怯懦,才进入我境内三天,他们的兵士就跑了大半了。”他嫌步兵行动迟缓,就丢下他们,只带领轻车精骑,一路猛追,沿途又见齐军丢下一些辎重,庞涓认为齐军已经混乱,竟一直深人齐国境地,中了齐国的埋伏,最后庞涓挥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俘虏太子申,十万魏军全军覆灭。
齐国军师孙膑的高明策略既救了韩国,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魏国,为自己除去了心头之患。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要想能够胜过对方,必须在策略、胆识、时机等方方面面下功夫,才可能赶超对方。
人们都知道,瑞士的钟表是全世界闻名的。可是,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日本制表企业“精工舍”硬是凭着过硬的策略、胆识、时机下狠功夫,从而后来居上,赶超了瑞士王国的钟表。
“精工舍”是日本人金太郎创建的制表企业。1913年,金太郎制造出了日本的第一块手表——“月桂牌12型手表”。从那个时候开始,“精工舍”就名声大振,事业蒸蒸日上,突飞猛进。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精工舍”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大型企业——“精工集团”。到了60年代,精工集团推出了“马贝尔”手表,就是这种款式的手表,因为走时精确,在竞争中连续获得三连冠,成为日本最畅销的钟表。
即使如此,“精工舍”的名声仅在日本境内,在国际上毫无声望。“精工舍”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欲使“精工舍”扬名世界,得到全世界人们的认可。可是,这又谈何容易。谁都知道,瑞士钟表一统天下,在瑞士钟表的光芒下,其它任何一个国家的钟表都黯然失色。于是,“精工舍”准备与瑞士钟表一决高下,
他们自信:自己的钟表已经具备了与瑞土钟表竞争的能力,但是却远远没有瑞土钟表的知名度。如果不敢与瑞士钟表争高低,就可能永远都只能甘居二流了,如果敢于与瑞士钟表争高低,自己即使败下阵来,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反而会因为与世界一流瑞士手表集团进行竞争而名声大震。从此,激烈的角逐开始了。
精工集团制定了三步走的策略:首先,他们在争夺东京奥运会“计时权”中战胜了瑞士钟表,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与瑞士钟表争夺东京奥运会的“计时权”,是“精工舍”向瑞士种表挑战的第一步。瑞士是世界最著名的钟表王国,只要一提起钟表,人们首先想起的必然是瑞士。瑞土钟表王国的地位是十分坚固的,谁要是能够向他发起进攻,并且取得胜利,谁就可以领先世界潮流。
恰好,1960年,国际奥委会决定1964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日本的首都东京举行。
听到这一消息,精工集团的决策者和员工都希望借此机会大展身手——向瑞士手表中的名表“欧米茄”挑战。
“欧米茄”是驰名世界的名牌,曾经独占奥运会计时的鳌头达17年之久。当年在罗马举行的奥运会的时候,整个奥运会简直成了“欧米茄”的展览会。对时间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全部是“欧米茄”的天下,而其他的各种项目,也大都在“欧米茄”的占领之下。可以说,“欧米茄”的产品在国际奥委会官员的心目中具有绝对的权威。1964年的日本东京奥运会,“欧米茄”自然凭着自己的实力和权威,当然会争取计时权的。
精工集团发现就是“欧米茄”的手表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机械表,而石英表只有几部。突破“欧米茄”的缺口就在这里,石英钟表正是精工集团的拳头产品。
精工集团组织了精干的力量,为4年后在东京奥运会上取代“欧米茄”而奋斗。他们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制造比罗马奥运会更先进的计时装置”。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这样的口号都是极具号召力和挑战性的。对内来说,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完成最高水平的产品,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对外来说,奥运会的官员当然最欢迎最先进的产品进入奥运会。这是需要胆量的,精工集团具有这样的胆量。
精工集团研制出了一款世界级的产品:石英表951二型。这种钟表主要用于马拉松等长跑项目,重量只有3公斤,两个干电池可以使用一年,平均日差只有2秒,裁判可以用一只手轻松地提起来。原来用来进行这一类比赛的钟表都有一部小型卡车那样大,与之相比,的确是占绝对优势了。
1963年1月,精工集团正式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了一份文件,希望为东京奥运会提供跑表、大钟等精密计时设备。最终,他们成功了。精工集团总裁的服部正次借此机会公开宣布:精工表已经超过了瑞士表,打破了瑞士表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东京奥运会上,精工表出尽了风头,甚至成为了日本的骄傲。
在东京奥运会的“计时权”上战胜瑞士表,并没有使精工表扬名世界,可以说依然是瑞士表的天下。精工集团不甘心,所以,又走出了第二步:参加瑞士的钟表大赛!
为了提高瑞士的钟表制造水平,提高瑞士钟表在世界上的地位,瑞士的纽沙蒂尔天文台每年举行一次钟表大赛。
1963年底,精工集团经多方努力终于取得了到瑞士参加钟表大赛的资格。纽抄蒂尔天文台举行钟表大赛虽然历史悠久,但是都是瑞士钟表互相角逐,外国的钟表向来都是被排除在外的,到那时为止,还没一种外国的产品能参加这种比赛。日本精工集团参加这种比赛,属于绝无仅有的事。
精工表在瑞士的比赛并不是马到成功的。在机械表方面,精工表虽然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惨败而归,只获得了第144名。为此精工集团不服气,他们决心雪耻。1967年,重整旗鼓的精工表再次参加了纽沙蒂尔天文台的钟表大赛。
第二年的春天,精工集团收到一封从瑞士评委会寄来的信,大意是:本年度的钟表比赛不公布名次,从下一年起,终止这种比赛。
精工集团对此大惑不解,直到测定的资料送来后,精工集团才恍然大悟:原来,瑞士钟表被“精工舍”给比了下去:“精工舍”石英表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第五名;机械表取得了第四名、第五名、第七名、第八名。
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瑞士国采取了不公布名次的做法,并且不惜就此取消这项历史优久的比赛。到了此时,可以说日本的“精工舍”已在瑞士钟表面前大获全胜了。
战胜了瑞士钟表,“精工舍”又走出了第三步:在产品的销量上下功夫。为了迎得更多的顾客,他们充分考虑到了绝大多数顾客的消费承受能力。要想获得更多的顾客,必须走平民化的路线。他们认识到,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价格低廉的石英表一定能大受消费者的欢迎。
随后,精工集团把石英电子表投放到世界市场,紧接着,他们又推出了显示式的电子表……精工集团不断推出各种款式的钟表,价格也不断下降。因此,他们迎得了众多的顾客,在销量上绝对胜过了瑞士钟表。
“商场如战场”,要想在硝烟弥漫、变幻无穷的商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有效击败强敌,就必须在策略、胆识、时机等方面下功夫。通过上面这个事例不难看出,“精工舍”之所以能挫败瑞士钟表,全凭着高超的策略、过人的胆识与把握时机取胜的,否则,就没有今天的“精工舍”了。
[应用]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制敌于没有准备时(第一篇)
《孙子兵法》中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原意是:总之,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突袭敌人意料之外。这是军事家制胜的秘诀,不可事先预先传布。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制敌于没有准备时。
孙子告诉人们,在对手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最容易取胜。通过“攻其不备”获得胜利的故事自古就有,这就说明要制敌于没有准备时。
公元1660年5月,郑成功在厦门击溃清军的围剿后,听说台湾百姓受荷兰殖民者的统治,痛苦不堪,于是决心离开厦门东进,收复台湾岛。
为了麻痹荷兰统治者,达到“制敌于没有准备”的目的,郑成功一面招募士兵,修造船只,积极做好东进准备,一面给占据台湾的荷兰总督揆一写了一封信,表示了“对荷兰国的善意”和自己决无对台湾“采取敌对行动”的意图。
揆一早就担心郑成功会到台湾来,荷兰政府为加强台湾的防务,从巴达维亚(雅加达)抽调樊特郎率领12艘战舰和1453人增援揆一。接到郑成功的信后,樊特郎认为郑成功的信“可信”,于是,只留下3艘战舰和600名士兵,率其余的舰只和人员返回了巴达维亚。
郑成功知道机不可失,于1661年3月22日率3万精兵直奔台湾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