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左手老子右手孙子:千古成大事之道
26972700000012

第12章

[评析]

本章重在戒贪戒欲,这样就能避免战争。本章前一部分讲述战争的影响,没有战争的太平盛世。后一部分主要讲述战争的根源来源于人的私欲、不知足。从而提出解决战争的方法。

[应用]

咎莫大于欲得——贪心不足会生害(第四十六节)

《道德经》中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原意是:祸害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罪恶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贪心不足会生害。

老子说,祸害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罪恶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奢者富而不足,因为他挥金如土,永远填不满欲壑。野心家“不知足”,篡权夺位,最终会落得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老子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这话是极有见地的。只有知道满足,才能永远感到满足。不仅身居高位要满足,做普通百姓也要满足;春风得意要满足,处于逆境也要满足;腰缠万贯要满足,身无分文也要满足……满足本身是一种幸福。如果永远不知道满足,那么,危害就在不远处。

战国时期的燕王哙,是为了求取虚名而亡国丧命的。他耳朵根软,被人奉承几句,就飘飘然了。当时有个叫子之的大臣,很会迎合他的口味,因此而受到宠信,一直做到相国,权力越来越大。

后来,子之干脆独断国事,拉拢一帮大臣,专为自己说话。这帮大臣奉子之之命是从,还劝燕王哙把国君的权力让给子之。有个叫鹿毛寿的人,以上古圣人尧为例来劝说燕王哙。他对燕王哙说:“尧之所以被尊为圣人,就因为他曾将天下让给许由,而许由却不肯接受,但尧却有了禅让帝位的美名,其实他仍然执有天下。所以说,大王如果把王位让给子之,子之也是不敢接受的,这样大王就可以享有尧一样的圣名了。”燕王哙听信了鹿毛寿的话,就宣布要把国家托付给子之,而子之却没有谦让,毫不客气地坐上了王位。

后来,又有人以上古圣人禹为例来劝说燕王哙。他对燕王哙说:大王要吸取禹的教训啊!禹开始将权力交给益,只让自己的儿子启做益的下属。到了晚年,禹将国家大权传给了益,但启和他的同伙却拥有实力,夺取了益手中的国家大权。现在燕国的大臣,大多是太子的人,这实际上是让太子掌权。”燕王哙听了这话,就把三百石以上俸禄的大臣印信,全都收上来交给了子之。结果,子之立刻就称王,执掌国政,要燕王哙称臣了。后来,燕国大乱,燕王送了命,燕国也差点断送在子之的手中。

这就是因为贪图虚名而丧命亡国的故事。

人生在世,谁不想风风光光?当了小官想当大官,发了小财想发大财,百万富翁想当亿万富翁呢……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该得三分四分的,总想得个五分六分;该得七分八分的,总想得个九分十分。殊不知水满则盈,月满则亏,登上顶峰,就意味着要走下坡路了。

一个人对钱财、事业与名誉热衷地追求不是坏事,这会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且有意义。不过,如果过份地追求钱财、事业、名誉而忽略了其它的一切,那么,结果必将是弊大于利。

谁都知道,美国人的梦想就是从零开始积累大量财富和资产,风风光光地过下半辈子。面对这样的人,你有什么理由指责他呢。可是,米勒德·富勒虽然在30岁时赚到了百万的身家,却因此而失去了更珍贵的东西。可以说,人人都梦寐以求的巨大财富使他的美梦变成了噩梦。

在米勒德30岁时,他已经挣到了百万美元,他拥有一幢豪宅,一间湖上小木屋,2000英亩地产,以及快艇和豪华汽车。可是,他还要向着更大的目标奋斗——他雄心勃勃想要成为千万富翁,同时他也具备了这种能力和基础。

米勒德的行为自然无可指责,可是,他不顾一切追求钱财的行为却给他的人生带造成了负面影响——由于忙于工作,他常常胸痛,而且妻子和两个孩子很少见到他。他的领域不断壮大,而他的婚姻和家庭却岌岌可危。他得到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金钱,却要失去弥足珍贵的健康与家庭。这就是上苍给他的惩罚。

后来,米勒德得了很严重的心脏病,发病时他的心脏几乎停止了跳动。就在那天,米勒德的妻子琳达对他说,她已经感觉不到在自己身边还有丈夫的存在,她也不能肯定自己是否还爱他,她要好好地考虑一下才能做决定是要留下来还是要离开。米勒德听到这些话惊呆了,他给了她金钱能够买到的所有东西,可是琳达怎么会想离开他呢?

一种从未有过的悲伤、悔恨排山倒海般地涌入了米勒德的心房,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对米勒德来说,是一生中最为孤单、最痛苦的日子。他意识到自己的事业是他所有珍贵的东西换来的。他明白他得不偿失,于是,他决定重新确定自己生活的目标。

米勒德请求琳达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让她重新认识他。为了迎接这个新的开始,他们感到首先有必要消除他们之间的隔阂。

他们卖掉了所有的东西、包括公司、房子、游艇,然后把所得收入捐献给教堂、院校和慈善机构。米勒德的这些举动,使他的朋友们都认为他疯了,但米勒德从没有感到比这更清醒过,他已经感觉好多了。

之后他们访问了克拉伦斯·乔丹,克拉伦斯·乔丹是一位穿工装裤的神学家,克拉伦斯带领米勒德参观距离亚特兰大市以南140英里、乔治亚州西南部小镇亚美利卡斯,周围乡村那肮脏道路两旁失修的棚屋,是成百上千个贫民家庭的家。

米勒德、克拉伦斯以及几个合伙的工人开始为那些贫民窟的人修建房屋。开始只为一两家,后来逐渐发展到为更多更多的家庭建设新居。米勒德看到简朴而得体的房屋给这些家庭带来的巨大影响时,被深深感动着。因此,米勒德得到了巨大的精神安慰,他此刻才真正地感受到自己生存的价值。

后来,米勒德和琳达又到了中非的扎伊尔,同新教堂地区组织合作,用三年的时间成功地在全国为贫民建设新家园。1975年,他们返回乔治亚州发起了建设国际性的“人类家园”的倡议。

米勒德曾有这样一个目标,就是拥有1000万美元家产。但现在他有了新的目标。他想为1000万人建设家园!为什么不?为什么不去为更多的人建设家园呢?

几乎每个美国人都看到过前总统吉米·卡特和第一夫人罗莎琳·卡特身着工装裤的照片。照片上的总统夫妇正在正午的烈日下挥动锤子钉着钉子,锯着木头。米勒德向总统夫妇提出了请求,他们表示支持。

事后米勒德说:“我向总统提交了15项议案,本来只希望总统能同意其中的一两项,但令我高兴的是,总统通过了所有的议案。”

米勒德创建的不仅仅是房子,还为人们创建了家庭、社区和希望。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米勒德和琳达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人生在世,如果刻意地、过份地去追求什么,反而会得到负面的东西。如果你以一颗平常的心态去做事情,可能会得到更大的、更有意义的收获。

大事业家富兰克林深知其中的奥妙。在他25岁的时候,虽然他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但是,他并不企图通过行为来为自己沽名钓誉,虽然他有这样的机会。首先他创立了费城图书馆。在创立图书馆时,他借用的是朋友们的名义。后来他又建立了一个学院(也就是今天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而在建立学院的时候,他也极力隐瞒自己是创始人的真相,而把它归功于一帮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人。在这两项事业里,他总是尽量保持低调“不出面”,以免给人以“沽名钓誉”的感觉。

可是,真相还是渐渐被人们知道了。因此,富兰克林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富兰克林是这样说的:“做一件有益于人类的事业时,不该老是想着表现自己,因为这样的话,别人就会很自然地以为你是沽名钓誉之徒,这样也会使某些人心里感到很不舒服,而正是这些人将对你成就自己的事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总之,暂时的牺牲一些自己的虚荣心,以后一定可以得到更大的补偿。”

可以说,凡是那些被人称颂的大人物,他们处理问题的出发点总是以他人为重,而把个人的得失看得很淡。

哈里曼是伟大的铁路建筑家,他身边的人这样说“他有一种伟大力量,这种力量会使那些和他接触过的人都会忠实于他。他之所以能具备这种力量,一方面是因为他能慧眼识人才,另一方面是他能使四周的人对他具有深切的信仰,坚信他的目的是为大众谋幸福,而不是为个人的私利,他的志向比任何人的都要博大高远。”也正是因为如此,哈里曼迎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

老子希望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因为他深知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有些人似乎生来只是为了做利欲的奴隶,在它的驱使下永远忙忙碌碌。其实,人生如果只为满足欲望而活着,那么永远满足不了。因为即使满足了一种欲望,同时就有十种欲望受到压制,又有百种欲望随之产生……它们不可能一一得到满足。如果一个人总是为满足欲望而劳碌,为欲望未能满足而烦恼,就活得太愚蠢、太辛苦、太疲累了。只有窥破利害、少私寡欲、知足长乐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才能活得轻松、潇洒。

第四十七节

[译文]

不出门口,就能够知道天下的事情。不望窗外,就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与外界接触得越多,反而知道得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用行动就能掌握信息,不用观察就能明事物;不挖空心思去作却能成就大事。

[评析]

本章说明认识的重点不是外在经验而是在于直观内省,阐述圣人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情,不亲自观察、动手就可以成就大事,这是唯心主义的、不可取。现代社会讲求积极追求,此章显然与现代社会不合拍。

第四十八节

[译文]

学到的知识越多,修道的成果就越是减少。减少了再减少,一直到返朴归真以至什幺都不知道,而任其自然的境地。要想夺取天下,就应该不做出什幺举动。如果显示有什幺行动,那幺就不可能夺取天下。

[评析]

本章认为应弃绝探求外物的认知活动,这样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从“为学”、“为道”谈起,主张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反映了老子最终是追求“有为”的:是帮统治者取天下而出谋划策。让百姓却除私欲,安分守己,而统治者要无所行动而取得天下。

第四十九节

[译文]

有“道”的“圣人”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私心,以老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想法。对我友善的人,就对他友善。对我不友善的人,也对他友善,这样就能使他变得友善了。信任我的人,我信任到他。不信任我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就能得到他的信任了。有“道”的人在统治地位上,将收敛自己的意欲,使人心于混沌、纯朴。百姓的耳目都注意着他的一举一动,而他将百姓们都当做小孩来看待。

[评析]

本章说明理想的统治者不应以主观的是非好恶为标准,而应以“百姓心为心”,落脚点仍在于无为。得道的圣人是老子理想中的君主,他没有自己的固定的意志,对待善良的人、不善良的人,诚实的人、不诚实的人都“善之”、“信之”,并收敛自己的欲望。

第五十节

[译文]

人出现于世上就是生,入于坟墓就是死。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是什幺原因呢?因为奉养得太过分了。曾听说过,善于保存自己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用避犀牛和老虎,在军队中打仗不必穿铠甲、带武器;犀牛角触不到他,老虎爪碰不到他,兵器伤不到他。为什幺呢?因为他没有可以致死的地方。

[评析]

本章说明养生的最好办法不是厚生而是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讲述了人生在世,大约有十分之三长寿,十分之三短命的,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寿,但因种种原因却夭折,主要是因为奉养过分了。

第五十一节

[译文]

“道”产生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都有各自的形状,从而成为有个性的各种具体事物。因此万物都尊崇“道”并重视“德”。“道”所以受尊崇,“德”所以被重视,并不是出于谁的意志,而是因为它们对万物不加干涉,从来都让万物顺任自然。所以,“道”产生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展,使万物成熟结果,对万物爱养、保护。道产生万物而不据为已有,辅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养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评析]

本章申论道是万物本源和主宰,阐述万物形成、生长的四个过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道”虽然创造了万物,“德”虽然畜养了万物,但是“道”生长万物不据为已有,协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主宰他们,从而达到德的最高境界。

第五十二节

[译文]

天下万物都有起点,把这起点作为天下万物的根源。既知道了万物的根源(母),就能认识万物(子);既认识了万物,就必须坚守住万物的根本。这样,才能终身不会失败。塞住人们耳目,关闭他们嗜欲的门户,终身都不会有劳扰的事情。打开嗜欲之门,助成他们求知逞欲的事,就终身不可治理。能看到精微之处,叫做明。能保持柔弱的部位,叫做强。能以自己智能之光,回复到明察秋毫的境界,便不会给自己留下灾祸。这就是因袭不变的自然规律。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