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品读老子领导之道
26971700000006

第6章 道经(6)

高肇虚惊一场,不久又恢复了常态。他的一位心腹对他说:“皇上有病,你那么紧张,可见你对自己的前途并没有十足的信心。趁现在一切安好,你若辞官归隐,就不用担心以后的麻烦了。”

高肇也有这样的心思,但他贪恋富贵,始终下不了决心。

宣武帝死后,继位的明帝在高肇哭祭宣武帝时,派人用绳子勒死了他。

高肇千方百计地谋取了权利,明知前路凶险而又不肯撒手,直到他死时还幻想着无事,这是他刚愎自用的应有下场。

无独有偶,清朝乾隆帝时的大贪官和珅也是因为贪慕富贵,不肯放弃达官贵族的地位而落得个身败名裂的结局。

和珅是乾隆帝时的首席军机大臣,又兼管吏、刑、户三部事务,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乾隆帝当上太上皇以后,嘉庆继承皇位。嘉庆帝早就不满和珅的所作所为,只因乾隆帝还宠信他,只好将和珅留在朝中。

为了压制和珅的势力,嘉庆帝准备将自己的老师、两广总督朱珪调到朝中,予以重用。和珅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有了警觉,他对自己的心腹说:“皇上要任用自己的老师,看来他并不是真正信任我,这是个危险的信号,我该怎么办呢?”

他的心腹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很正常的事,无论你怎么讨好皇上,他还是会把你当作外人,看来只能阻止皇上的行动了。”

和珅觉得他说的很对,便准备向乾隆帝进谗。这时,和珅的另一个心腹劝他不要如此行事,他对和珅说:“太上皇年事已高,时日无多,一旦太上皇不在了,你就再也没有依靠了。你现在即使能阻止皇上的任命,也只能招来皇上的怨恨,皇上日后一定会报复你的。依我之见,皇上既然不喜欢你,你也只有隐退才能避祸,此事要当机立断,越早越好,只怕稍有耽搁,就要追悔莫及了。”

和珅听后心里很是惶恐,嘴上却安慰自己道:“皇上离不开我的才能,就算是他恨我也不得不用我啊。我要先给他个下马威,让他不敢对我下手。”

于是,和珅诬告嘉庆帝讨好自己的老师,使乾隆帝制止了嘉庆对朱珪的任命。嘉庆帝对和珅更加厌恶,乾隆帝刚死,他就马上除掉了和珅。

危机没有真正到来之前,人都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可以躲过灾难,所以很少有人能主动告退。而在辉煌时期的人要自我求退,更是一件难事。而实际上,灾难总是在人们极不情愿的情况下降临的,它不会屈从于人的意志,也不会特别关照一个人以前的丰功伟绩。

只有智者才能够及早地看到这种危险,舍弃炙手可热的功名,退隐全身,最终换得个完满的结局。因此,见好就收、激流勇退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第十节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精气同形体合而为一,能够不分离吗?呼吸吐纳、运气周身达到心平气和,能够达到像婴儿一样的状态吗?清除内心的杂念,能使心如明镜没有瑕疵吗?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够不用聪明才智,自然而为吗?人生存在万物运动变化之中,能够做到宁静柔弱吗?通晓天下事理,能不将机巧掺杂其间吗?

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产生万物而不占有,推动了万物发展而不自恃其功绩,滋养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本章要旨]

本章进一步发挥无为的思想。

[评析]

本章进一步发挥无为的思想。老子非常重视“无为”,所以他以“无以为”和“有以为”来分别上德和下德,具体而有力地从六个方面阐述个人修身养性的工夫以及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指导思想。

第十一节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环绕着一个轮毂,有了毂中间的洞孔,使车子得以运转,成就了车的功用。糅合粘土制作成的器皿,有了器皿的空虚处,使其可以容纳东西,才有了器皿的功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房屋中间的空处,房屋才有了住人的功用。

所以,任何东西的实有部分要给人带来便利,是靠空虚部分发挥作用的。

[本章要旨]

本章阐述有与无的关系:无为本,有为用。

[评析]

本章阐述有与无的关系:无为本,有为用。这是老子辩证思想的具体阐述,道是“有”和“无”的辩证统一,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和“无”的对立统一。老子阐明了“有”与“无”,“利”与“用”的依存关系和相互作用。

[实例应用与分析]

能容则有——要有容人之量

《道德经》中的“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原意为:有了毂中间的洞孔,使车子得以运转,成就了车的功用。糅合粘土制作成的器皿,有了器皿的空虚处,使其可以容纳东西,才有了器皿的功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房屋中间的空处,房屋才有了住人的功用。所以,任何东西的实有部分要给人带来便利,是靠空虚部分发挥作用的。

在这里,我们引用、理解为:“要有容人之量”。

老子的劝告很实用,为官者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复杂局面,比如说同僚、对手、敌人、下属等等,磨擦和纠葛是常有的,为官者不同平常百姓,有了容人之量,行事才能够做到以大局为重,否则,可能因一时的不能自控而“一招棋走错、满盘皆是空”。

纵观历史,有雅量的人物可谓比比皆是,可是到了近世,这样的人却越来越少了,这主要是因为近世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人事间的争斗也是越来越激烈。

而近代的历史人物曾国藩却可称得上是大有古风之人,他的大度可与他和左宗棠的交往中体现出来。

曾国藩为人真诚但语言迟讷,而左宗棠却恃才傲物,自称“今亮”——自比诸葛亮。与人交往时,经常语言尖锐刻薄,锋芒毕露。曾国藩和左宗棠虽然并非同僚,却同在湖南,因此常有接触。

有一次,曾国藩见左宗棠为夫人洗脚,于是笑着说:“替如夫人洗足。”左宗棠立即讽刺道:“赐同进士出身。”左宗棠傲慢的性格可见一斑。

左宗棠颇有策略,但其好直言不讳。咸丰四年四月,曾国藩初次出兵,败于靖港,投水自尽未成后回到省城,左宗棠对其一阵数落,曾国藩只是沉默不语。

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在江西瑞州营中闻父丧,便立即返乡。左宗棠认为他不待君命,舍军奔丧,是很不应该的,湖南众多官员也都这么认为,这使曾国藩颇失众望。

第二年,曾国藩奉命率师援浙,路过长沙时,特登门拜访,并集“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为联,求左宗棠篆书,表示谦恭之意,这才使两人的关系趋向缓和。

特别能显示曾国藩的宽宏大度、不计前嫌的胸怀的,是其对左宗棠的举荐。曾国藩一方面请求辞掉自己节制浙江军务的谕令,一方面把左宗棠推到了浙江的最高位置上。他在奏折中写道:“以臣遥制浙军,尚隔越于千里之外,不若以左宗棠专办浙省,可取决于呼吸之间。左宗棠前在湖南抚臣骆秉章幕中赞助军谋,兼顾数省,其才实可独当一面。”

同治二年三月十八日,左宗棠被授命为闽浙总督,仍署浙江巡抚,从此与曾国藩平起平坐了。曾国藩如此宽容、不计私心让左宗棠十分感动,他在曾国藩死后的挽联中深情地写道:“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曾国藩宽广的胸怀不仅使他多了一个莫逆之交,而且还为国家举荐了一位人才,这其中的得与失,不问便知。

那些真正有雅量的人,往往能出人意表,忍别人之所不能忍,因此也就能成别人之所不能成之事。很多时候,同僚之间相互宽容则有利于局,而为国君和统帅,则必须有容人的胸怀,才是国家稳定繁荣的根本。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很有容人之量。

楚庄王有一次打了胜仗,班师回朝后,在宫中大摆宴席,招待文武百官并赏赐有功之士。宴会上大家喝的都很高兴,不知不觉地天渐渐黑了。

正当大家酒兴正浓时,忽然一阵大风吹来,竟把蜡烛给吹灭了,宫中顿时一片漆黑,众人乱做一团。这时,楚庄王最宠爱的妃子觉得有人在拽她的衣服,欲行非礼。

黑暗中,妃子与那人争执起来,妃子一下抓到了那人的帽缨,顺势抓了下来。此时,蜡烛被点燃,妃子气急败坏地告诉楚庄王,黑暗中有人对她非礼,要楚庄王抓到那个人,为她出气,并拿出帽缨对楚庄王说:“我拽下那人的帽缨!”

楚庄王听后赶忙让人吹灭蜡烛说:“今天我大宴众将以示庆贺胜利,大家尽兴,喝的多了,难免就会有些失礼,他们都是英勇无比的臣子,我怎能为显示你的贞节而去加罪他们呢?况且追查起来,势必牵扯无辜,岂不扫了大家的兴?”

说罢,楚庄王端起酒杯,对大家说:“众臣今日与我同乐,大家把自己的帽缨拔光!”

文武百官纷纷拔出帽缨,抛向空中。庄王这才令人再重新点燃蜡烛。

三年后,晋军进攻楚国,楚军失利,陷入重围之中。

忽然,军中冲出一员猛将,带领一队人马杀向晋军,如猛虎冲入羊群一般,个个奋勇争先,竟杀出一条血路,救出了楚庄王,晋军见势马上退兵。

楚庄王惊魂未定地对那人说:“我平时待你一般,并无优待之处,你何以这样奋不顾身地救我呢?”

那人答道:“我只是报答三年前您对我的大恩,那日庆功会上,我酒后失德,冒犯了妃子,可大王您却宽容了我。从此,我便暗下决心,为报此大恩,我为您甘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原来他就是当年那个被拔下帽缨的人,只见他再次奋身杀入晋军之中,楚国军威大振,而晋军为之胆寒,楚军乘胜追击,大败晋军。从此,晋军元气大伤,不敢再与楚国争雄,楚国在通向霸业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楚庄王是英明的,他知道如何在关键时刻收买人心,他更知道待人以宽,于己方便的道理。为官者,尤其是身为君主的,就应该胸怀宽广,否则,凡事都斤斤计较,时间一长,就算不被别人气死也早已被自己的“多虑”拖垮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丈夫做事就应该宽宏大量。历史上著名的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就是宽宏大量的典范。

据《史记》记载,蔺相如出使秦国,完璧归赵后,被赵王任命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甚为不满,他气愤地对别人说:“我担任赵国的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口舌立了点小功劳,职位却在我之上,他本是地位低贱的人,这让我感到羞耻,等我遇到他,一定要侮辱他!”

蔺相如听说廉颇的话以后,不肯与其会面。每逢上朝的时候,蔺相如常常借病罢朝,他不想在朝堂上与廉颇争执。

有一次,蔺相如出门时,望见了廉颇,赶忙掉转车头躲避。

这时,蔺相如的门客们一齐进言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服侍你,只因仰慕你的高义。如今你和廉颇同朝为官,廉将军口出恶言,可你却畏惧、躲避他,未免有些害怕的太过分了。况且普通人都感到羞耻,何况身为将相的人呢!我等不才,请允许我们告辞。”

蔺相如听后忙劝慰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强?”

门客们回答说:“廉颇不如秦王。”

蔺相如说:“像秦王那样的威势,我尚敢在朝堂上大声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们,相如虽然愚笨无能,难道独独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进兵侵犯赵国,只是由于有我们两人在。现在如果两虎相争,势必不能共存。我这样做的缘故,是因为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把私人的恩怨放在后面。”

门客们听完后,无不敬佩蔺相如的大量,而廉颇听说后,自感惭愧,他袒露着肩膀,背着荆条前往蔺相如的府上请罪。他说:“我这个浅薄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胸怀宽阔到这种程度。”

两人终于释疑,结成了生死不渝的朋友。

正是由于蔺相如的容人之量,才避免了赵国两员大将之间的龙虎相争,秦国对赵国也就没有了可乘之机。蔺相如也成为了心胸宽广的代名词,让后人深感钦佩。

后来也有一些贤相良辅,能像蔺相如这样,不计个人私怨,宽厚待人。唐朝的房玄龄与李吉甫就是这样的人。

房玄龄任尚书左仆射时,曾大病一场,尚书省的郎官们要去探视,户部郎中裴玄本说:“若房仆射可痊愈,应去探望;若病重不堪,不久于人世,则不必探视了。”

此话传到房玄龄那里,属吏及宾客们都忿忿不平,要求房玄龄重罚此人。但房玄龄却对人们说:“我自己本来就喜欢说笑,他这是跟我开玩笑呢!”

房玄龄病愈后,回到尚书省处理政务。此时,裴玄本忐忑不安,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殊不知,房玄龄看到裴玄本后,只是半开玩笑地说:“裴郎中来,玄龄不死矣。”

唐德宗时的宰相李吉甫为人公允、平和,在其早年,陆贽为相时,曾怀疑他与别人结为朋党,遂被贬为明州长史。

陆贽为人性情刚直,以天下为己任,屡屡犯颜上谏,触怒了朝中权要与德宗,被贬为忠州长史。权臣裴延龄欲置陆贽于死地,遂奏请德宗,任命李吉甫为忠州刺史,他认为李吉甫曾被陆贽贬斥,结怨已久,肯定会设法加害陆贽。

但李吉甫到任后,非但没有加害陆贽,反而与之置怨结欢,人们无不钦佩他的气量。

大度之人都能把事情想的很开,那些无关痛痒、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去斤斤计较。容忍他人的小节,把精力用在更重要的国计民生上,才能成就一番骄人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