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品读老子领导之道
26971700000007

第7章 道经(7)

宽容之心,不仅能惠及众生,而且也会使自己从中收益,这其中的道理真是惟有智者才能领悟到的。

于此相反,如果一个君王,没有容人之心,因为个人恩怨而排斥异己的话,最终往往只会导致悲惨的命运。

据《史记》载,魏公子因窃取兵符帮助赵国而得罪了魏国国君,最后因国君轻信谗言后不能容他郁郁而死,魏国也随之灭亡。

魏公子在帮助赵国击退秦军后,因自知魏王怨恨自己偷兵符的行为而独自留在了赵国,并且一住就是十年。秦国听说魏公子在赵国,便日夜派兵向东去进攻魏国。魏王很忧虑,派遣使者去请魏公子,魏公子于是回国。

魏王见到公子后激动异常并马上把上将军的印信授予公子。各国仰慕公子已久,听说公子任将,分别派遣军队来救援魏国。公子统率五国的军队,在河外打败了秦军,赶走了蒙骜,并乘胜把秦军追堵在函谷关里不敢出来。从此,公子的威名震动天下。

秦王害怕魏公子,于是想办法收买了魏国的一个官员,那人在魏王面前毁谤魏公子说:“公子流亡在国外十年了,现在担任魏国的将军,各国的将领都隶属于他,公子想趁此机会南面称王,各国也正想共同拥立他。”

魏王每天都听到这样的话,不禁真的担心起来,最后干脆让人取代了公子上将军的位置。公子从此借病不再入朝,整日饮酒作乐,几年后竟生病死了。秦王听说后,立即派蒙骜攻打魏国,占领了二十座城池,开始设置东郡,这以后秦国逐渐蚕食魏国,十八年后俘虏了魏王,攻灭大梁。

魏王因为不能容纳对国家安危举足轻重的公子而自取灭亡,这是一个悲剧,却也是一个必然的结局。可见,在政治舞台上,一个有气度的君王是何等重要。

除了在政事上,在生活小事与细枝末节中有肚量的人,往往更能够体现出其真正的包容之心。小事的处理方式是人性最真实的反映,是胸怀坦荡之人最直接表露内心的方式。

北宋真宗时宰相张齐贤,生性豁达,在其任江南转运使时,宴饮宾客,一仆人窃银器数件藏于怀中,张齐贤看到后假装不知。

以后,张齐贤三为宰相,家仆门客均得到一定官职,而此仆人却一直未有所获。一次,他向张齐贤求官,边说边哭泣道:“某事相公最久,凡后于某者,均得到一定官职,相公为什么单独不提拔我呢?”

张齐贤说:“我本来想佯装不知,你却前来抱怨。以前你在宴会上盗我银器数件,现在你都忘了吗?我把这个秘密保守了三十年没有告诉别人,就是想给你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没想到你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前来求官。我身为宰相,怎么可能举荐一个盗贼呢?”

仆人听后,拜谢而去。在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张齐贤的为人既有宰相的度量,又不失人格,并不因宽厚而废条章,实在令人钦佩。

而北宋时的另一名宰相韩琦,也是一位于细微处见气度的人。有一次,韩琦夜间读书,令一名侍卒持烛,侍卒不小心使蜡烛燃了韩琦的胡须,韩琦用袖拂灭,继续读书。不一会儿,韩琦回头时,见到侍卒已换了人,知道是管家给换了。

韩琦担心先前的那个侍卒受惩罚,就把他叫了回来,对管家说:“不用换人,他也不是故意的,就继续由他来为我持烛吧。”

还有一次,韩琦宴请一位重要客人,特设下一桌酒席,以锦绣覆盖,将一对玉盏置于其上。这对玉盏表里无瑕,为稀世之宝,只有贵客临门时才摆出来。但一仆人一不小心,将玉盏碰翻在地,两只玉盏都被摔碎,坐客个个惊得面面相觑,恐怕韩琦要发火了。

谁知韩琦神色依旧,笑着对客人说:“凡物之成毁也自有数。”又回头宽慰仆人说:“尔误也,非故意为之,何罪之有?”

其宽宏大量之心,真是常人难以能及。

一个人的度量,在一些生活小事上也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真性情。只有那些有容人之量的人,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尊敬。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其实,上到君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都需有颗容人之心。古语又曰: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任何事都斤斤计较、不肯让步的话,自己的路也会越走越窄,处境也会越来越艰难。

因此,做人要有包容他人之量,宽以待人之心。

第十二节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声音使人耳朵发聋,鲜美的食物,使人味觉迟钝,纵马狩猎令人心思狂荡,奇珍异宝使人行为出轨。因此,圣人只求口福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抛弃物欲的诱惑,而保守内心的安宁,保持心灵固有的纯真。

[本章要旨]

本章认为应该过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精神务于内而不逐于外。

[评析]

本章主张过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精神务于内而不逐于外。老子指出物欲享乐生活的弊害,希望解决基本的温饱平静生活。要是纵情于声色之娱,沉溺于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等,必然会带来恶果。

第十三节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重视祸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什么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呢?得宠应该说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惊恐不安,失去宠爱也感到惊恐不安,这就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重视祸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我之所以有祸患,是由于我有此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若凭着看重自己身体的观念去治理天下,就可以把天下的重担让他担负起来;凭着爱惜自己身的观念去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的重任交付给他。

[本章要旨]

本章认为大患在于有身,如果去身,何患之有?

[评析]

本章反映了老子主张忍辱负重、无我利人的思想。不为个人利益而患得患失,要以自身为天下,这是才是上德的人。能够不为荣辱所移,不为患难所慑,敢于损一身而全天下的人,是最可靠的人。最终,还是这种人得到了天下。

[实例应用与分析]

宠辱不惊——不为名利祸福所牵制

《道德经》中的“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原意为: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重视祸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什么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呢?得宠应该说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惊恐不安,失去宠爱也感到惊恐不安,这就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重视祸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我之所以有祸患,是由于我有此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不为名利祸福所牵制”。

老子说的对,身在官场中的人,难免在名利祸福中起起伏伏,但一切都只是过眼烟云,不会长久不变。因而老子教导世人,受宠与失宠都不要太在意。当你受到荣宠而显贵时,会有人来奉承你;实际上,人们奉承的不是你,而是你的峨冠大带。当你失去荣宠而卑贱时,会有人来侮辱你;实际上,人们侮辱的不是你,而是你的布衣草鞋。

既然人们原本奉承的不是你,受宠显贵时,你就不要得意忘形;既然人们原本侮辱的也不是你,失宠卑贱时,你也不必垂头丧气。面对受宠和失宠,都不要感到惊恐,这样的人生才潇洒!

换而言之,当面临困境时,如果能够保持遇变不惊、临危不乱的风度,不为眼前的困难吓倒,而是积极地寻求出路,那么,往往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化险为夷。

有些人把一生中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追求功名利禄上了,然而,当一个人功成名就时,一切就会随之都称心如意了吗?恐怕谁都不敢这么保证,惟有成功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失败时也不轻言放弃,人生才称得上是真潇洒。

我们来听听唐太宗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就知道这是为什么了。

有一次,唐太宗对众臣说:“有人说当了皇帝就是得到了最崇高的地位,没有任何畏惧了。事实上,我却是常怀着畏惧之心,倾听臣下的批评与建议,一向以谦虚的态度处理政事。倘若因为自己是一国之君,就不肯谦恭而以自大的态度来对待臣下,那么一旦行事偏离正道时,恐怕就没有能够敢站出来指正过失的人了。

“当我想说一句话,做一件事的时候,必定先想一想如此一来是否顺了天意。同时也要问有没有违反了臣民的意向。为什么呢?因为天子高高在上,对底下的事一目了然,而臣民们对君王的一举一动也十分注意,所以我不仅要以谦虚的态度待人,更要时时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顺应天意民心。”

身为皇帝尚且如此谦虚谨慎,可见福祸相依的话真是很有道理。年有四季,岁有轮回。人生在世,有顺境,也有逆境;有飞黄腾达日,也有潦倒落魄时。

这就要求人要宁静、平和,淡然处之。正所谓“居上位而不骄,居下位而不忧”。

人人都渴望和追求荣誉、地位、钱财,为拥有它们而自豪、幸福;相反,人人都不愿受辱,为反抗屈辱甚至可以拼了性命。因而,现实中便出现了各种各样争取荣誉的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反抗屈辱的勇者和斗士;也有为争宠、争荣而不惜出卖灵魂、丧失人格的势利小人。

当然,也有人把荣誉看的很淡,甘做所谓“荣辱毁誉不上心”的淡泊之人。

曾国藩一生在官场中沉浮,曾时时感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但是凭借着他为官的高明和宠辱不惊的心胸,还是一一应付过来了。

咸丰帝死后,肃顺等八人当政,他们把重权交予曾国藩等人,还以“调度有方”为名封曾国藩为太子少保街,以曾国荃“围攻安庆,智勇兼施”为由,封他为布政使衔。曾贞干以同知直隶州知州尽先选用,并赏戴花翎,即使在三河之役中已被击毙的曾国华也加恩予谥。

一门之内,兄弟四人同日俱蒙非常之恩,曾国藩却喜不胜忧。这种遇晋升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境,正是曾国藩做事谨慎,得意时不忘乎所以的思想反映。

曾国藩自知身居高位的危险,从曾国藩的一生来看,确实屡获朝廷重任。对此,他除在一些家信中偶尔表现出沾沾自喜外,更多的则是警觉。

慈禧上台只十八天,便命曾国藩于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之外,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督以下各官,均归其节制。对于这种待遇,曾国藩的感情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他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他又深恐自己会遭遇不测之灾,因此做事格外谨慎。

天京城破以后,曾国藩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达到了鼎盛。他不但头衔一大堆,还直接指挥着三十万人的军队,而且还节制着李鸿章麾下的淮军和左宗棠麾下的楚军。

此时的曾国藩,真可谓是位贵三公、权倾朝野。然而,身处如此显赫之中的曾国藩并没有感到飘飘然,反而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忧虑。他准确的估计自己“用事太久、兵权过重、利权过广,远者震惊,近者疑忌”。

可见,曾国藩大喜的日子里也有诸多隐忧。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能以抱残守缺的态度看待人生,故能乐天知命。曾国藩说:“君子顺境,兢兢业业,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困境,也兢兢业业,常觉天之厚于我,其实并非真厚也,而是与困难的人相比,才觉得优厚的。”古人说的,处困境看不如我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曾国藩可谓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能始终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浮浮沉沉,不是大智之人自然是达不到这种境界,也无法拥有这等的胸怀。

曾国藩感悟人生之深刻,常人难及。

人们都喜福而避祸,祸事就似瘟神般让人人敬而远之。但人生一世,祸事有时是难以避免的。此时,用平常心来看待它方显超脱,真正的英雄是不会被祸事打垮的。

曹操是三国时的英雄。当时,众人中论文韬、武略首推曹操。连智慧过人的诸葛亮也不得不承认:“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可就是这样一位声名显赫、手握百万雄师的曹丞相,却也有失意之时。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一再中计,导致几乎全军覆没的失败。然而,曹操毕竟是真英雄,即使败得如此之惨,依然极有风度。他在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三次中埋伏之前,不是“仰面大笑”,就是“扬鞭大笑”,还有心境指点一番、评论一番,显示出作为一个统帅的镇定自若。

华容道遇关羽断路,曹操军队人困马乏,已无力再战。这时曹操又机智地说动关羽放行,在生死关头再次显示出临危不乱、遇险不馁的英雄本色。

曹操最终能一统天下,成为改朝换代的真正奠基人,绝非侥幸。他对战争的胜负能用平常心来看待,这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内心不受外界事物的牵制,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和全力去实现抱负的激情,有此两点,哪还有办不到的事情呢?

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够拥有荣辱不惊的气度,是多么的重要。即使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不能因此失去理智。此时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样才能心平气和地做事,才能坦坦荡荡地做人。

郭子仪是唐玄宗当朝时的著名将领,他受挫时隐忍不发、蓄势而后击的哲学,今天看来,仍不失为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