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品读老子领导之道
26971700000035

第35章 德经(12)

李膺的属下原以为李膺会正义言辞地拒绝,没想到他看了看送来的礼金后,竟然痛快地收了下来。李膺的家人也禁不住十分诧异,因为李膺一向都秉公执法,从不收受贿赂的,便问其缘由。

李膺微微一笑,说:“这不过是我的迷敌之计罢了。现在张让一定已经将张朔藏了起来,而我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如果兴师动众地去抓,很可能会被他们让反咬一口。那可就不划算了。所以我假装已经答应他们的条件,如此一来,他们必然会防备松懈,我便有机会去抓人了。”

李膺表面上不动声色,暗中却派人四处打探,多方调查,终于掌握了张朔的犯罪证据,确认了张朔躲在张让家的事实,并连夜带人闯入张让府邸,一举抓获了张朔,将其逮捕归案。

张让非常生气,指责李膺言而无信,李膺说:“我不假意答应你,你怎么会露出马脚呢?这可是你自作聪明了,我怎会收受贿赂放过罪犯呢。”

张让还没来得及向皇上求助,张朔就被李膺快速地处死了,因而事情就再也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李膺之所以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并且获得成功,最关键之处在于他行事谨慎。张让手握重权,要想成功地法办他的弟弟张朔,行事谨慎是必要前提。

否则,不仅会遭到失败,还会被他们反咬一口,祸及自身。这就体现出了行事谨慎的重要。

遇事要多加考虑,尽量将一切都想得更周全一些,才能降低失败的可能性。面对复杂的事情和强大的对手时,如果将各种情况都考虑到了,那么当意外发生的时候,也就不会惊慌失措,手忙脚乱了。

宋仁宗时,文彦博和刘沆同朝为官,开始两人的关系特别亲近,彼此间称兄道弟,往来密切。

后来有人提醒文彦博说:“刘沆看上去好像很正直,其实为人阴险毒辣,满肚子都是坏水,你怎么能和他交好呢?小心日后会被他咬一口!”

文彦博听后,便开始留意观察刘沆,见他为人处事果然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人面前说人好话,背后却又诋毁人家,认清了刘沆的真面目后,便与他疏远了,并开始对他有所防范。

当时,宋仁宗年事已高,精神不好,疾病也常常发作。有一次,宋仁宗的病又犯了,文彦博便留在宫中值班,处理政事。到了半夜,开封知府王素前来求见文彦博,说有要事禀报,文彦博考虑到宫中皇帝的安全,没有马上见他。

第二天一早,文彦博赶紧找来王素,向他询问昨晚有何事。王素说,有一名禁卒告发禁军头目要谋反,让文彦博马上抓捕他。

文彦博大吃一惊,他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万一抓错了人,自己一定会被皇上怪罪,因此他决定慎重行事。他找来禁军总指挥许怀德,就此事向他征求意见。许怀德说:“禁卒告发的这个人我最了解,他一向忠心耿耿,绝不可能有谋反之心。如果大人不相信,我可以用我的人头来担保。”

又经过一番调查后,真相大白了,原来是禁卒对禁军头目有私怨,于是诬告他。文彦博主张将禁卒斩首,以示惩戒,当时大臣们都没有异议。

此时,文彦博基于对刘沆的戒备,暗中观察了一下他的表情。只见他面露一丝得意之色,虽然是一闪即逝,却被文彦博注意到了。这让文彦博觉得事有蹊跷,思量了一番后,决定小心谨慎为上。于是在签署行刑命令时,文彦博坚持让刘沆签名。

果然,当仁宗病情有所好转时,刘沆为了扳倒文彦博,便诬告文彦博瞒着皇上,自作主张处死告发谋反的禁卒。这不禁让仁宗对文彦博产生怀疑,立即将他召来质问。文彦博当即拿出有刘沆签名的行刑命令,就这样刘沆的毒招被化解了。

身处官场之中,身边常常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陷阱,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落入对手的圈套。因此,为人处事时,时时刻刻都不应忘记风险的存在,应保持谨慎的态度,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是如此,这才能够躲避危险,保全自身。

可以说,谨慎行事是成功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古往今来,能够成事的人无一不处世谨慎,极少有冒失鬼误打误撞取得成功的,他们即使拥有超人的智慧,做事的时候仍然不能有失小心谨慎,不敢稍有疏乎大意。

谨慎行事,在某些时候就是要顺应形势,随机应变,不可固执莽撞。遇事要看清问题的症结,谋求最好,虑及最差,这样才能控制冲动,掌握出手的最佳时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进可以成功,退可以安全。否则,很可能一着不慎,而导致满盘皆输。

清朝嘉靖皇帝在位时,奸臣严嵩仗着自己受皇帝恩宠,总是对不顺从他的大臣横加迫害。徐阶就是其中一个受迫害者。

尽管徐阶在朝中很有威望,严嵩仍旧明目张胆地多次设计陷害他。面对这种情况,徐阶一直装聋作哑,处处忍让,从不与严嵩发生争执。

为了整治徐阶,严嵩曾指使儿子严世蕃对徐阶无礼。一次,严世蕃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羞辱徐阶,徐阶竟然没有一点怒色,还不断向严世蕃赔礼道歉。有人为徐阶打抱不平,要弹劾严嵩,徐阶连忙阻止,他说:“一切都是我的错,我自愧还来不及呢,与他人何干呢?严世蕃能够指出我的过失,这是为我好,你不要误会他了。”

徐阶的家人都忍耐不住了,多次对徐阶说:“严嵩如此加害于你,你应当揭发他的罪行,向皇上申诉啊。你也是朝中重臣,现在却只知道退让,终有一天他会害死你的。”

徐阶则说:“你们不知道我的苦衷啊。现在严嵩正得皇上崇信,如果我去控告严嵩,皇上怎会听从我的话呢?到头来倒霉的人一定是我!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谨慎行事才可。”

原来,徐阶心中自有打算,认为现在不是同严嵩对抗的时候,所以才这样忍气吞声,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将来能一举除掉严嵩。

徐阶在表面上对严嵩十分恭顺,甚至还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严嵩的孙子,和严嵩结为亲家,以此来麻痹严嵩。就连后来,严嵩已经被嘉靖皇帝勒令退休,严世蕃也被逮捕了,徐阶还亲自到严嵩家去看望他。

徐阶的儿子实在不理解父亲的行为,说:“父亲,您受了这么多年的委屈,难道都忘了吗?现在严嵩父子已经获罪下台,你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向皇上指证他们的罪行呢?”

徐阶回答说:“严嵩已受宠多年,皇上做事又喜好反复,万一事情有变,我这样做也能有个退路。因为此事关系着许多人的生主死,我怎敢疏忽大意呢!还是看看情况再作定夺的吧!”

直到严世蕃谋反的事成为铁案,徐阶这才解除一切顾虑,立即上书告发严嵩父子想当皇帝的事实以及其他累累罪行。徐阶的告发也让嘉靖皇帝下了决心,将严嵩父子彻底地铲除了。

徐阶一忍再忍地等待时机,始终谨慎对敌、小心周旋,这就是他最终胜利的最有力筹雄码。事实上证明,真正有气量、做大事的人,都不会为眼前的得失而逞匹夫之勇,否则,一步棋走错,满盘皆是空。

古人云,“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说出了为人处世小心上这一道理。因为,有些时候祸事的酝酿往往就在不经意的言谈举止之间,如果让别人将自己的里里外外都一览无余,那么便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失败的危险。

所以说言谈要谨慎,甚至为了赢得最终的胜利,在某些特殊时刻,还要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以此来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胜算。

东晋明帝时,温峤在朝中掌握机要,深得明帝的器重。大将王敦领兵在外时,起了反叛之心,他知道温峤是难得的贤才,担心他会对自己的事情形成阻碍,于是请求明帝派温峤到他的军营中任职,同时也试图拉拢他入伙反叛。

王敦对温峤说:“你有勇有谋,是一个应当干大事业的人。如果有做大事的机会,你敢不敢干呢?”

温峤完全知道王敦的用意,但此刻,他必须顺从王敦才能保全自身,因此他故作痛快地说:“你是做大事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乐意跟从你啊。如果有机会建大功,请不要忘了我。”王敦对这个答案十分满意,误以为温峤也是追求权势的人,自此放松了对温峤的戒备。

温峤虽然暂时稳住了王敦,但他还是不断找机会规劝王敦放弃谋反之心,为国尽忠。王敦对他的劝说当然听不进去,温峤无奈之下只好放弃了努力。

温峤对自己的心腹说:“王敦反意已决,不能再劝了。我现在只能处处小心,否则自身难保,一定会遭他毒手。”

温峤的心腹劝温峤逃跑,他说:“你在这里受尽委屈,稍有不慎就有被杀身的可能,不如一走了之。”

温峤说:“王敦已经派人监视于我,我哪里跑得掉呢?即使我有逃跑的机会,也有被王敦抓回来的危险。何况他现在反叛未明,我逃出去也会被他加上罪名,我不能不慎重行事啊。”

此后,温峤开始极力巴结王敦,说他有不凡之相。而无论王敦说什么,他都极力表示附和,从不发表反对意见。温峤还刻意和王敦的亲信钱凤交往,常常找他把酒言欢,夸奖钱凤智勇双全,渐渐地钱凤把他当成了知己。

温峤的努力没有白费,后来,钱凤推荐温峤去任知府一职,利用这个机会,温峤终于脱离险境,顺利地返回了京都。他将王敦欲反的消息奏报给朝廷,使朝廷有了充足的防范,最终平定了王敦的叛乱。

温峤的亲历可谓虎口逃生了。多亏他行事谨慎,否则,换作鲁莽之人,早就惹祸上身,命丧黄泉了。

温峤在危险时时逼近的危难之际,仍然能保持着清醒,冷静、从容而又加倍谨慎地对敌,他的谨慎小心使敌手产生了误判,为自己赢得了生机,才有了转危为安的大好结局。

第六十五节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译文]

古来善于以“道”执政的人,不是使人民狡猾明智,而用“道”使人民淳朴自然。百姓之所以难统治,就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智慧。所以用智慧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不用智慧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泽。

懂得这两者之间的道理,就是深远的“德”。这“德”是那样的深、那样的远,与万物同归到“道”,然后达到自然顺畅的地步。

[本章要旨]

本章认为治国不是要教民机巧,而是要引导人民保持淳朴。

[评析]

本章认为治国不是要教民机巧,而是要引导人民保持淳朴。老子认为,好的政治决定于统治者的方针、政策。如果统治者崇尚智慧,则百姓多巧智,如果统治者真诚,则人民真朴自然,人民才相安无事,社会才稳定。这是提倡愚民政策,不可取。

第六十六节

[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河大海所以能成为百川汇聚的地方,是因为它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才能成为百川归往的地方。因此,有圣人想要统治百姓,必须用谦卑的言词对待面姓;想要领导百姓,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的利益之后。

因此,圣人处于百姓之上而百姓不感到有负担;领导百姓,而百姓不感到有妨碍。这样,天下的人都乐意拥戴他,而不讨厌他。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才没有谁能够与他争。

[本章要旨]

本章说明统治者只有“不争”,才能“天下莫能与之争”。

[评析]

本章继续向君王阐述治理国家的道理、方法。说明统治者只有“不争”,才能“天下莫能与之争”。要想统治人民,必须居于人民的后面,这是值得推崇的。

第六十七节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

天下的人都说“道”是博大的,它不像一般东西。只因为大,所以它不像任何东西。如果它像什么具体东西的话,它早就是渺小的了!

道有三件宝贝,掌握并保持着它们。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第三件叫做不敢处在天下人的前边。因为慈爱,所以能让将士勇敢;因为节俭,所以能富裕;因为不敢处在天下人的前边,所以能做万物的领袖。

现在,舍弃慈爱但要将士勇敢,舍弃节俭但要富裕,舍弃谦让但要成为领袖,结果只有灭亡!慈爱,运用它去作战就能获胜,运用它去守卫就能巩固。上天要帮助谁,就用慈爱去保卫谁。

[本章要旨]

本章说明在政治、军事、做人方面的三个原则“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评析]

本章字面讲“道”在政治、军事上的应用,说明在政治、军事、做人方面的三个原则“慈”、“俭”,都是值得提倡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敢为天下先”却显得懦弱,不符合现今社会进步。

[实例应用与分析]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慈爱的力量无穷

《道德经》中的“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原意是:慈爱,运用它去作战就能获胜,运用它去守卫就能巩固。上天要帮助谁,就用慈爱去保卫谁。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慈爱的力量无穷”。

老子说,上天要帮助谁,就用慈爱去保卫谁,可见老子将“慈爱”看得非常重要。

人活在世上,要想得到爱,就首先去爱别人,学会了爱别人,就能赢得他人的帮助了。因为,一个爱他人的人,不仅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关爱,能够变恶为善,有时候还能够为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