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谁主沉浮
26946000000041

第41章 盟友

李在然到大成县报到之后,没有立即开展工作,而是先回到海州住了三天,又跑到省城住了三天。工作早晚都要做,不差眼前这几天。对他来讲,最重要的是需要抓紧把以前的各种关系进一步疏通好。

海州自不必说,他在这里工作多年,又很早就当上了一把手,所以同市里的上上下下都有许多来往。不论是市级领导,还是市直单位的负责人,他都与之建立起了良好关系。省城的关系,主要是在干部学院培训期间建立起来的。虽然他以前负责青年团和汽车办时与省城有关部门有所来往,但是严格算起来,这些来往一方面是比较窄,局限于几个业务对口单位,另一方面是除了业务之外,感情上交流不是太多。对李在然而言,培训期间真正的收获不是知识和视野,而是结交了一批同窗好友。这些同学们来自政府几大班子、省直几大部门企业、公检法系统,还来自省内其他地市。培训期间,每次聚会都会有人提到社会上关于铁杆盟友的几条标准,“一起同过窗,一起分过赃,一起蹲过监,一起嫖过娼”。大伙经常相互恭维说,大家一起同窗的日子是人生最大的幸事。每个人都反复念叨着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成功都是其他人成功的条件。每个人从内心深处都把自己与别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铁杆盟友的关系逐渐建立起来。

李在然心里非常清楚这种关系带来的好处。如果说岳丈是靠山,能够保证自己还能有几年一帆风顺的话,那么这些盟友就是船,是自己成功到达彼岸的保障。旧社会有人把这种关系称为官官相护,李在然觉得这种比喻不太恰当。如果生意人可以互相来往发财,那么官场上为什么不可以互相帮助提携?进一步讲,官商也应该加强来往,否则社会就很难发展。虽然自己讨厌孙莉,但是龙汽的确是冲着她的面子把汽车厂项目盘活了。至于她在其中是否有什么不当得利,李在然觉得不重要,因为客观上对海州带来了利益。老百姓不管你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只要看到经济发展了,只要他们自己也得到实惠了,自然就满足了。百姓痛恨官官相护的原因不在于官官来往,而在于侵占了他们的利益。

李在然觉得自己应把盟友队伍适当扩大,同时也要分出层次。既要有官场上的盟友,也要有商场上的盟友。李在然觉得自己周围除了靠山和盟友之外,还应该有这样的关系:一个是外脑,自己需要有人帮助出谋划策;一个是左膀右臂,需要得力干将来辅助自己;再一个是腿脚,需要有人来具体执行。这三个层次的人分工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当前的李在然已经不是刚入职的青年人,而是要主政一方的大员。单纯靠一种方式或者一个人,都不可能实现晋升,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以前他经常思考务实务虚的问题,现在他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具体事务上,在更深层次和更高平台上来探讨这些问题。

李在然除了厘清这些关系之外,他还在琢磨当初张省长和孙莉的脑子里在想什么。这两个人走的是不同的路子。张省长可以说是靠能力和水平干上来的,自己抓住了几次机遇,获得了快速提升的机会,又在不同的平台上做成了几件事情。张省长的提升之路主要得益于工作,他不是没有靠山,也不是没有盟友。只不过按照他的年龄和当时的体制环境来看,靠山和盟友也更多是建立在对他工作能力认可的基础上。这和孙莉截然不同。孙莉有工作能力,这一点不假。但是这种能力更多的是建立在岗位和平台的基础上。当然,普通人没有机会获得这样的平台,唯有孙莉这样有强大靠山的人才可以。就如同有人说的一样,首先你要行。可是行的人很多,怎么办?那就需要有人说你行。这时候学问就来了,谁说你行呢?是街坊邻居还是亲朋好友?是底下人还是上面人?所以,重要的是说你行的这个人要行。这就是本质所在。孙莉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就是有个很行的人在关注她,在提携她。对孙莉而言,这个人是家庭留下的人脉基础。就如同对李在然而言,张省长自然是自己的靠山。但是孙莉的路子告诉自己,如果要进一步提升,张省长显然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他需要尽快找到新靠山才行。如果孙莉不是势利眼的话,其实能攀上她也算不错,只是可惜自己没有资源作为交换条件。通过张省长的人脉,他在省城学习期间也结识拜访了一些省级要员。但是自己也很清楚,自己是张省长山头的人。别人对自己也仅仅是客气而已。他觉得官场有时候就是这样,这些个山头们都在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底下跟着混的人入了哪个山头基本上就不好轻易改变了。如果跟对了人,自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果跟错了人,或者这一派势力出现问题,基本上大家都前途无望了。李在然经常想,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经常对自己的领头人提出不当指责。殊不知,哪一个领队的不希望自己的队伍能一路凯歌?哪一个当头的不希望自己的下属能够跟着受益?虽然孙莉是个个例,但是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层次与一般人差别太大,她也会像张省长一样,工作上稳扎稳打不说,一定会加强自己势力范围的拉拢和培养。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过去的人以家族为单位来考虑接班人的问题,而现在家族的观念已不复存在,培养接班人必须从更宽泛的范围来选择。

李在然开始考虑省以上的人在关注什么,自己如何能够进入视野,自己现有的靠山和盟友们能够为自己做些什么。他很自然地想到了柳岩,因为柳岩在美国的平台实在是太有优势了。柳岩也经常告诉他说,自己在美国接待了国内来的哪些考察团,既有各个省来的,也有上面来的。柳岩在国内也是经常到各地走动,走到哪里生意就做到哪里。他觉得应该把自己的这些想法跟她沟通一下,听听她的意见,或许柳岩的圈子中已经有适合自己的更大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