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笨人的成圣之道:曾国藩
2690700000021

第21章 绝地大暴走(1)

1.英法联军来了

咸丰帝既然将大权委任,重用曾国藩,就只能推心置腹,以换取曾国藩的卖力与忠诚。在实授曾国藩两江总督后,曾国藩上谢恩折,咸丰帝批曰:“卿数载军营,历练已深,惟不可师心自用,务期虚己用人,和衷共济,但不可无定见耳。”

咸丰帝的意思是:“老曾,以后全看你的了,论一根筋朕真的玩你不过,以后你说啥是啥,但有一点,事先跟朕打声招呼,行不?”

行,这有什么不行的。于是曾国藩根据战场上的形势,首先抄袭胡林翼,把长围坐困的绝活拿到安庆来运用。他雇用了饥民,于安庆城外开挖两道长壕,深、宽各一两丈,内壕困安庆守军,外壕拒太平军援师,而湘军于两壕之中扎营筑垒,踏踏实实过起日子来。

这一招极狠,顿时令安庆太平军傻了眼。但胡林翼的这个办法,也是在长期实战中逼出来的。

胡林翼打武昌的时候,最痛苦不过的就是太平军出城突袭。你湘军来打城,太平军高踞城池,置之不理,等你累得半死,卷旗回营要吃饭时,太平军却突然间城门大开,生力军凶猛杀出。首创湘军的罗泽南就是栽在这招之下,盖世英雄,一代大儒,至此翻为画饼。

以后湘军就长了心眼,未攻城,先筑垒,未克敌,先护己。每次扎营时都要先挖壕筑垒,保护好自己。随着战事的持续,湘军的壕沟越挖越深,堡垒越筑越坚固。久而久之,胡林翼就醒过神来了,咦,我何不把壕沟挖得深深的,堡垒筑到最坚固,然后我就跟你比拼趴窝功呢?

胡林翼这一手终于掐到了太平军的死穴上。盖因城中的太平军,粮食是有限的,耗上一段时间就会陷入饥饿之中,而湘军以两壕坚垒的结构,把战争变成了漫长难熬的消耗战,最终生生耗死太平军。

这个招数与曾国藩的一根筋合钉合卯,让曾国藩爱不释手,欢喜不尽,从此成为湘军的终极战法。

曾国藩这边开心了,太平军那边却是感受到了无限的惶恐。于是天京城中,太平军再次召集军事将领开会,仆佣出身的唯一高级知识分子洪仁玕主持会议。要说洪仁玕这些年的仆佣真的没有白干,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应对曾国藩的长围坐困。

洪仁玕指示,太平军兵分两路,英王陈玉成由长江北岸进兵,忠王李秀成率李世贤、杨辅清、黄文金由长江南岸进兵。两军会师于武昌、汉阳城外,合取武昌、汉阳。后世的史家高度赞扬这一方略,认为洪仁玕是位不世出的军事家。但实际上,这一招固然高妙,可用来对付曾国藩的一根筋,未免显得单薄。

攻城的战术有了,下一步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扎营地点,能够机动灵活地俯瞰江西、浙江和江苏三省的战事。曾国藩千挑万选,选中了皖南丘陵山区的一块小盆地,这里就是祁门。

对于曾国藩挑选的这个怪地方,李鸿章表示了最大程度的不满。他声称祁门是兵家绝地,坚决反对曾国藩的观点——实际上,李鸿章这厮是因为宿松群英会后的极端心理不平衡。会后诸人齐齐上奏保左宗棠,让咸丰帝吃惊又欣慰,遂从谏如流,赏给了左宗棠四品卿衔,让这个上访的刁民眨眼间变成了高级领导人。

咸丰帝是不知道如何使用左宗棠这种大才的,就聪明地把这活推给曾国藩。于是曾国藩乐不可支,赶紧把左宗棠写进自己幕僚的名单里。意思是说,你左宗棠目中无人是吧?也不过是我老曾的食客而已。意思虽然是这个意思,但曾国藩绝不会浪费左宗棠此等大才,遂派了左宗棠去湖南募兵,让老左自己带人去景德镇打天下。

李鸿章最渴望的,就是也跟左宗棠一样,能够获得保举独统一军。他知道,以他自己的能力,只要获得这样一个平台,一飞冲天等闲事耳。可曾老师不给他这个机会,非要让李鸿章趴在案板上抄写文案,试想李鸿章如何不火?

李鸿章之吵闹,实际上只是为了提醒老师,他在这儿熬着呢,快写奏折推荐吧,快点……可吵了半晌,也不知曾国藩是真不明白,还是假装糊涂,竟然不见半点效果。李鸿章一生气,甩袖子走人了。

李鸿章爱走不走,曾国藩一点感觉也没有,照旧从宿松动身,船行至东流,然后进驻祁门。据曾国藩的日记记载,祁门当地的人文风情,特点就是粪桶奇高巨大,人要蹬着梯子上去,这让曾国藩惊奇不已。

曾国藩进驻祁门之后,就在这里安顿了下来,每日里的工作就是翻翻书,下两盘围棋,他的棋瘾极大,每天多半的时间都花费在和幕僚下棋上。曾国藩也知道这样下去影响不好,于是就试图克制自己的棋瘾。克制的结果是以前他要自己下两盘棋,现在是每天看别人下四盘棋,从早晨看到天黑,竟然一点正事也没干。

这就是最高明的管理者,一切都安排得稳稳妥妥,属下员工各司其职,大老板只需要下棋读书,修身养性就可以了。

所以,尽管曾国藩每天沉溺于棋盘之中,但战场之上,太平军的实力却在日见削减,一天不如一天。

正值无所事事之际,自己跑掉的李鸿章,在各处转了几圈,发现根本找不到个落脚之地,就又溜溜达达,假装没事儿人一样回来了。

幸亏他回来了,替老师曾国藩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麻烦。

就在曾国藩沉溺于棋盘的日子里,咸丰皇帝的霉催日子来临了。

北京出大事了,英法联军合力撞破北京城门,占领了国都。霉运当头的咸丰帝,带着东宫娘娘慈禧和西宫娘娘慈安,仓促逃往热河。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

2.最完美的执行是不执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于当时的广东巡抚叶名琛拘捕了英轮“亚轮号”上的中国水手,并拔掉了英国国旗。英国人当然不依,提出强烈抗议,叶名琛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并唆使城中暴民驱逐洋人,于是暴民四起,尽焚英、美、法各国商馆及十三家洋行。英人遂挥师而入,驱散乱民,捉走叶名琛,把他送到加尔各答,关在玻璃笼子里收门票展览。

叶名琛人在玻璃笼中,仍然是每天顶戴花翎,吟诗作赋,替洋人赚了不知多少门票钱。而清朝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并约定于北京城换约。

英人乘兵船换约来了,可咸丰帝超级讨厌这些黄毛鬼佬,于是咸丰帝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郭嵩焘在日记里详细记载了事情经过:“……怡亲王至营,言奉旨密商一语,如夷人入口不依规矩,可悄悄击之,只说是乡勇,不是官兵。予曰:凡事须是名正言顺,须缓缓商之。怡邸愦愦可笑。僧邸商酌再三,欲令其由北塘入口,绕道至天津。辩论再三始定局,附片奏明。”

情况就是这样,咸丰帝不得不与洋人签约,签约之后又不想遵守,就采用宫廷阴谋的手法,企图算计英国人。等英国人的兵舰来到,用重炮狠狠地轰,轰完了之后把两手一摊,说:“不是我干的呀,这是爱国群众自动自发的行为,你等我劝劝他们……”按咸丰皇帝的主观想法,这时候的英国人,应该是气得趴在地上呜呜哭,一点办法也没有。

前面的事都让咸丰帝算准了。英国人来到之后,清兵勇猛地开炮,当场把英国兵炸死炸伤四百三十人、法国兵炸伤十六名,击沉炮舰四艘。

接下来的事也让咸丰帝预料到了。英国人和法国人果然要气疯了,就以巴夏礼带了三十九名随从来北京城上访。前来与之谈判的僧王僧格林沁,见巴夏礼极凶,猜测其人多半是个亲王之类——实际上,巴夏礼只是个铁匠的儿子,因为在国内混不下去,才跑出来混世界——僧格林沁不知,以中国的皇权模式猜测英国,将巴夏礼当场拿下,并在监狱里将其所带随从虐死二十人。

接下来,咸丰皇帝认为,这时候的英国人只会气得半死,不会有任何办法。但这次咸丰皇帝猜错了,英国人没有气死,而是开着兵舰打了过来。这时候咸丰皇帝傻眼了,他万万没想到,他打别人,别人居然会还手——他是真的想不到这一点,因为在天朝,无论他打哪个,对方不仅不敢还手,还要跪下叩谢皇恩。可英国人不睬你这个棒槌,这就是咸丰帝的悲剧了。

无奈之际,咸丰帝匆忙逃离北京城,临逃之前当然要下圣旨,传曾国藩派湘军中最猛的鲍超火速北上,勤王护驾。

危难之际,首先想到曾国藩的湘军,这是咸丰帝的习惯性思维——可是他偏偏忘记了,曾国藩这厮,忠君爱国是肯定的,只是一根筋。

一根筋的曾国藩,现在铆上了太平军,那么他就会在解决太平军之前,什么事情都不管,国都攻破,皇帝危难算什么?这点小事不在曾国藩的一根筋考虑之内。

虽然不在曾国藩的考虑之内,但国都被攻破,皇帝亡命天涯,这事总是要开会讨论一下的。于是祁门湘军大营,曾国藩与幕僚们共聚一堂,研究商量这次事件之于湘军的意义。

会议开始,大家众口一词,都认为必须马上行动,调集兵马粮草,速速北上护驾。皇上危难,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所谓功高莫过于救驾,这节骨眼上你哪怕行动上稍有迟缓,让皇帝受到惊吓,都是不忠,难保皇上日后不跟你秋后算账。

可是,如果调猛将鲍超北上,这边对安庆的长围坐困就遇到了麻烦。攻打安庆的兵力不足,倘李秀成、陈玉成突然给你来个回马枪,只怕大家会死得很难看。

难看也得护驾,这是大家一致的意见,没商量。

曾国藩心乱如麻,举棋不定,此时是进亦忧,退亦忧,真的毫无办法了。忽然间他看到弟子李鸿章,满脸的不服不忿,脸冲着墙,不睬大家。曾国藩就随口问了句:“少荃,你的看法如何?”

李鸿章说:“我看,这道圣旨就算了吧。”

“啥玩意儿?”曾国藩以为自己听错了。

李鸿章提高了声音:“我是说,这道圣旨,咱们就不必执行了吧,执行起来也没什么意思。”

“怎么没意思呢……”曾国藩反应不过来,“洋人侵凌北京城,皇上危难,怎么可以抗旨不遵呢?”

“这个……”李鸿章说,“老师,你要是不太缺心眼,想一想就会明白,洋人攻入北京城,想干什么?想取代咸丰帝当皇帝吗?肯定不是这样。洋人是一夫一妻制的,当了中国皇帝还得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这个洋人恐怕不会习惯。所以呢,洋人攻下北京城,只是仗恃兵船火枪犀利,想讨要点银两而已。”

李鸿章继续说道:“真正对皇上有威胁的,是天京城里的洪秀全。如果北上护驾,让洪秀全乘机发难,搞到最后,这江山归属了谁,都是说不准的事了。”

“有道理!”曾国藩连连点头,“太有道理了,那么这道圣旨,咱们就甭执行了吧。”

最强大的执行力,就是不执行那些没必要执行的指令。

好了,湘军拒绝咸丰帝的圣旨,不派鲍超北上,这就写奏折告诉咸丰吧……等等,这奏折怎么写?难道还能直说:“陛下,你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吧,我懒得理你……不能这么说,这么说太没品位了。”

于是曾国藩就让最聪明的幕僚动笔,看看怎么写才不会让咸丰帝生气。接连几个聪明的幕僚写过,曾国藩都是摇头。最后没办法,曾国藩只好自己上阵,可是他发现自己也摆弄不了这怪活,要直截了当地抗旨,还要让咸丰帝龙颜大悦,这难度可太高了。

曾国藩终于碰到了难题,郁闷之下,只好说:“少荃,要不你来试试?”

就听李鸿章冷笑道:“我来就我来。”操起笔来刷刷刷一挥而就。曾国藩拿起来一看,顿时击拍称赞:“李少荃,你果然不负老师所望,这奏折写得太好啦!”

李鸿章的奏折是怎么写的呢?

大意是:陛下,闻听洋人攻打北京,臣忧心如焚,臣之忠君爱国之心,天日可鉴啊,值此君父危难之际,臣将不顾一切,马上就和胡林翼动身,不顾自己老迈之躯,北上护驾,陛下休要担心少要害怕,老臣来也……对了陛下,你看我和胡林翼哪个去更合适呢?请陛下点名吧。

李鸿章这一手,真的是太绝了。

他没有明着拒绝咸丰帝的圣旨,圣旨你怎么可以拒绝?拒绝圣旨可不是忠臣该干的事。相反,他表示对于咸丰帝的要求,要不打折扣地执行,立即执行,而且由曾国藩和胡林翼两人亲自来执行。可咸丰帝自己也清楚,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不是图谋他的江山,对他江山最大的威胁是天京的洪秀全。曾、胡二人乃稳定国家的柱石,纵曾国藩、胡林翼百般表态要亲往护驾,咸丰帝绝不会答应。

再加上路上圣旨往来,时日拖延,逃亡到了热河的咸丰,陷入了对曾国藩赤胆忠心的感动之中,却忘记了调任鲍超的事。

有分教,老曾抗旨硬不遵,赤胆忠心忽悠君。咸丰脑子不够用,玩得脑胀头又晕。曾国藩的祁门生活,就是这样快乐有趣。

4.稻草人事件

李鸿章露了一手老辣的谋略之术后,就又和曾国藩闹翻,并第二次离营出走。

曾国藩保荐了左宗棠,让老左终于获得机会,一飞冲天。这让李鸿章极为不平衡,他知道自己的才略不在左宗棠之下,可是曾国藩却始终不肯推荐他,尤其是在巧妙拒绝了咸丰帝北上护驾之后,李鸿章认为自己已经有足够的资本跟曾国藩叫板了。

想叫板,机会总是不缺的,近视眼李元度事件,就成为这起师徒争吵的导火索。

曾国藩建湘军,士兵易募,将才难求。搞到最后,高度近视的李元度硬着头皮出来带兵,居然成为湘军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但李元度终究不是将才,能把一支军队拖着到处走,就是他的本事之极限了,倘战场上交锋,这事九成九要吃瘪。

前者,李元度的平江勇曾被太平军攻破,全军覆没,唯独他这个高度近视的家伙逃了回来。

清廷律令,对败军之将惩罚极重,但李元度是个例外,他是个文人,追究他或是不追究他,意义都不大。因此他非但未受追究,反而继续受到重用。实际上他就是起个稻草人的作用,吓唬数量少的太平军,同时起到给大家壮胆的作用。

此番曾国藩移师祁门,祁门的门户徽州,就需要一员上将来把守。可这年月去哪儿弄什么上将去?还得近视眼李元度来。

于是李元度奉曾国藩之命,赴湖南募得乡勇三千,兴冲冲地拉到了徽州。临走之前,曾国藩千叮咛万嘱咐:“你就是个稻草人,千万别拿自己当回事。倘叛军来攻,打死也不要给他们开门,记住了没有?”

李元度确实记住了,可问题是,以他一个书生的身份,要压制杀人不眨眼的大头兵,这难度确实不低。结果,当太平军的侍王李世贤率大军气势汹汹赶到,李元度顶不住部属急于立功的压力,打开了城门。

说起这李世贤,他虽然不是什么名将,但比李元度可强多了。结果双方一出真招,李元度这边就顶不住了。当时李元度就吓坏了,丢了部队不顾性命地狂逃,也亏他那双近视眼,居然成功逃生了。

虽说李元度已经习惯了战场上的失败,但这次有点不同。这次他竟然弃军而走,恐怕曾国藩也不会跟他有完。李元度心里害怕了,不敢回来,就在浙江和江西的边境上,摸索着溜达了一个多月,后来溜回来,偷偷地找到粮台,把自己的薪资全部领出来——可见曾国藩这边的财务管理不规范,老板没签字,财务人员就可以给员工发薪——然后李元度就逃走了。

李元度失阵私逃,临逃之前还偷领薪资,这可把曾国藩气坏了。尽管李元度追随他最久,历尽了患难,但曾国藩还是决定惩治李元度,就命人起草奏折——现在他的奏折到咸丰帝面前就能批准通过,虽然能通过,但也必须要有个折子递上去,表示政令仍然是出自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