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笨人的成圣之道:曾国藩
2690700000020

第20章 曾国藩的游戏(4)

事实上,洪仁玕算是最早追随洪秀全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个是冯云山。当时,洪秀全因为连续十多次科举落榜,急火攻心,精神分裂,产生了幻听幻觉,坚持认为自己是耶稣的弟弟,要求冯云山和洪仁玕膜拜他。这两个坏家伙不说快点把洪秀全送往疯人院,反而认为可以拿洪秀全的疯人呓语蒙骗愚夫愚妇。于是洪仁玕陪同洪秀全,去广州想加入基督教会,但因为教会中一位姓黄的执事担心洪秀全入教后会挤得他无以立足,遂拒绝给洪秀全施洗。

最终,洪秀全在广州的教堂里等了二十多天,直到盘缠用尽,才不得不离开。这时候洪仁玕就已经玩腻了,觉得人应该过一点正常的生活,就去香港揾食,在一户外国人家做佣人。四年后,洪秀全于广西金田起事,派人去接洪仁玕——却不曾想,洪仁玕这一路行来,整整花了八年的时间,才再次见到洪秀全。

有过曾经在外国人家里做仆佣的经历,洪仁玕一跃而成为太平军中素质顶尖的人才。他也果然不负众望,在湘军的步步紧逼之下,献上了围魏救赵之计,认为欲解天京之围,不可力敌,只可智取,须先发一支兵直指杭州,攻敌必救,待清军分兵远去,再回军猛攻江南大营,必然奏捷。

可怜朝廷这边衮衮衣冠,尽皆酒囊饭袋,被一介仆佣洪仁玕玩惨了。太平军依洪仁玕之计而行,清军果然中计,被李秀成、陈玉成、李世贤、杨辅清合击江南大营。那江南大营纵然是铁打的,也禁不住如此重力冲撞。大营被攻破,钦差大臣和春与提督张国梁双双出逃,李秀成衔尾穷追不舍,追至浒墅关,和春自缢而死,张国梁力战,被打落水中丧命。李秀成怜其忠勇,命收其尸骸以掩埋。

太平军继续挺进,占领苏州、常州,从此这两地成为李秀成的大本营。江苏巡抚徐有壬自尽,两江总督率大大小小的江苏官员狂奔逃入上海。值此战局再次彻底扭转,满洲武士灰飞烟灭。被朝廷视为牺牲品的湘军,成为咸丰帝最后的救命稻草。

9.漫天飞来烤乳鸭

江南大营覆亡,曾国藩集团幸灾乐祸,可浙江的官员都快要吓死了。

李秀成以苏州、常州为大本营,浙江就已经沦为他的口中美食。浙江官员大难临头,命在旦夕。浙江巡抚王有龄、杭州将军瑞昌,两人联名上奏,强烈要求朝廷派曾国藩率师东下,两人明显吓得神经短路,奏折上的话,说得已经有点不沾边了:“……惟有请旨饬曾国藩速统全部,克日前来,由徽、宁绕苏、常,以慰江浙军民之望。其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等省,前恳俯如前请,即令该督、抚臣各拨劲旅数千,归曾国藩节制调遣,以壮声威,以资剿办。查现江南三郡,一片逆氛,即使苏、常幸而复全,已有不可收拾之势。臣愚以为,贼以全力注于东南,我亦宜合天下全力以制之,而又得才全德备之臣,如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者,禀受方略,仗钺专征,方足以奏廓清之烈,恐非一二战将所能胜其任也。”

在这个奏折里,浙江巡抚王有龄与杭州将军瑞昌,将曾国藩比作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这种吹捧话,当面时说几句也不过是敷衍而已,居然写到奏折里,而且急切要求朝廷授予曾国藩钦差之权,这表明了局势之危急,已经超过了两名官员的心理承受能力。

实际上,咸丰帝的心理,也在同一时间崩溃了。

就在江南大营崩盘之日,咸丰帝疯了一样,连给曾国藩发了五道谕旨。

前三道,内容一模一样,都是让曾国藩取道宁国、广、建一带,径赴苏州,相机兜剿,以保全东南大局,毋稍迟误。

第四道谕旨,给曾国藩赏加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

行了,咸丰帝前番连个巡抚都不肯给,这次认输认得彻底,不仅给了曾国藩比巡抚更大的两江总督,连兵部尚书也一并奉上。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明年到你家,今天你威风,明天就抓瞎。就在短短的两年前,曾国藩苦苦哀求,给咱个巡抚吧,求你了,给个巡抚吧……那时候咸丰帝是多么能摆谱,说不给就不给,还故意反手一招,批准曾国藩彻底退休的要求,生生把个曾国藩玩弄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现在,什么也不说喽。

可见,人只要有本事,就什么也不要在意。时机不成熟,你天大的本事也派不上用场,哪怕是煮熟的鸭子也会扑棱棱飞走。等到时机成熟,那飞走的鸭子不仅会再飞回来,还将带来漫天的烤乳鸭,让你大快朵颐,尽抒人生情怀。

任命下达的第二天,咸丰帝又来第五道谕旨:“曾国藩现署两江总督,军务、地方,均责无旁贷,着即遵照前旨,迅速驰赴苏州,相机援剿。”

这道谕旨的意思是说:“老曾,你想要的都已经给你了,够不够?不够再给你添点……你吃也吃了,拿也拿了,别再说朕不够意思,也该帮帮朕了吧?”

又次日,第六道谕旨到达,仍然是要求曾国藩火速往援。

但曾国藩却跟睡着了一样,全无丝毫反应。这倒不是他摆谱,故意拿一把。而是军务之事,根本不可能像咸丰帝所要求的那样说走就走,磨磨叽叽拖拖拉拉,是所有群体性社会活动的共同特点。

但咸丰帝急呀,第七道谕旨如飞赶来,然后发现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那李秀成已经攻破苏州,把他的王府安置在了拙政园,并开始挑选苏州水乡绝美的少女。李秀成是不世出的情义英雄,最喜欢柔情女子,从此醒握杀人剑,醉卧美人膝,羡煞了不知几多英雄。

发现一切都已来不及了,沮丧的咸丰帝又发来第八道谕旨:“着曾国藩即遵前旨兼程前进,由浙赴苏,会同瑞昌调度各军。”

但曾国藩仍然没有动静,为什么要有动静呢?给他个理由先?

从第一道谕令发出起,直到一个月后,曾国藩才不紧不慢,弄出个《苏常无锡失陷遵旨统筹全局并办理大概情形折》,这个折的标题奇长,但内容并不复杂,简单说来就是,曾国藩小心翼翼地提醒咸丰帝:“不要急,现在急也没有用了,一切都已形成定局。”

眼下的局面就是,苏州已经无法再夺回。欲攻苏州,至少需要两路人马,一路走浙江,一路绕道南京——可洪秀全趴在南京城里呢,这一路你没法儿走,所以必先攻克南京,才谈得上夺回苏州。

可大家在战场上疲于奔命,征战多年,死者无数,不就是因为这个天京始终无法攻克吗?

说来说去,要攻南京,还得先从太平军手中夺回安庆,如此颠三倒四地搞来搞去,仍然是最早的老战术。

但如果抛弃老战术,丢了安庆不顾,那后果更危险,被太平军重演江南大营崩盘之故事,再给你来一个回马枪,搞到太平军再一次与淮上捻子合流,到时候连你北京城是哪家的,这事都说不定了。

毒蛇噬臂,壮士断腕,眼下最优的选择,就是让李秀成在苏州城里幸福快乐吧,曾国藩这边,一切要慢慢来,慢慢来。

咸丰帝看了曾国藩的奏折,默然无语。

他知道曾国藩是对的。这场战争根本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可以快刀斩乱麻地迅速解决,而是一场艰难困苦的扯皮拉锯战,这是曾国藩的长项,却是对所有人最痛苦的折磨。

想明白之后,咸丰帝终于作出了他在这场战争之中唯一的一次正确决定。

他宣布,实授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这是曾国藩的游戏,必须要让曾国藩来玩,他咸丰是真的插不上手。

宿松群英,四杰相聚,就在咸丰帝明智的许可之后上演了。

10.民欺官恶性事件

所谓宿松群英,四杰相会,是因为一起民欺官的恶性事件,以及一次私人性质的祭祀,促成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及李鸿章四人相会于宿松。

虽说是四杰相会,但当时四个人的职位并不匹配,曾国藩已经成为帝国股肱、中流砥柱,胡林翼也不赖,湖北巡抚可不是开玩笑的。但李鸿章就有点凄惨,他当时不过是曾国藩幕府中的一名小幕僚,说四杰相会,他在现场最多不过是个端茶倒水的服务生。

而左宗棠名气奇高,但其当时的社会地位甚至还比不了李鸿章,最多是一个上访的访民,而且还是一个寻衅滋事、扰乱治安的刁民。

虽说左宗棠无官无职,但其人才品之高,早为咸丰帝所熟知。据曾国藩的好友、与李鸿章同一科中举、同时与左宗棠又是老乡的郭嵩焘日记载,咸丰帝命郭嵩焘尚书房行走,不止一次地问郭嵩焘:“左宗棠这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不出来做官?是不是他功名心太淡?你马上给他写信,让他出来做事,快点写……”郭嵩焘唯唯诺诺,却有苦说不出。

左宗棠不肯出来做官,不是因为功名心太淡,而是功名心太重。

他出来是可以的,但你咸丰首先得给他个像样的官,至少不能比曾国藩更小。

可咸丰帝再爱才,也不可能在左宗棠什么事也没做的情形下,就破格授予高官。这样一来,左宗棠的前程就僵在了这里,大才居奇,却无官可做。幸好湖南巡抚骆秉章看左宗棠可怜,就把左宗棠网罗过来,收为幕僚。

左宗棠去了骆秉章幕府,架子却比骆秉章更大,偏偏大家全都让着他,这一让,最终让出麻烦来了。

有个副将叫樊燮,来谒拜巡抚骆秉章,可是左宗棠却大大咧咧地坐在巡抚座位上,两腿高高跷起,见樊燮从面前走过,就喝住他,问:“你怎么不向我行礼?”樊燮心说这什么人啊,我好歹是个副将,你又是个什么玩意儿?从来只有百姓见官行礼,哪有官见了百姓要行礼的?就耐心对左宗棠进行说服教育,却不料左宗棠指着樊燮鼻头,破口大骂道:“滚出去!”

这下子左宗棠惹祸了,樊燮虽然只是个小小的副将,可是湖南布政使文格早就看他不顺眼了,更想借此事闹一场,挤走骆秉章,就唆使樊燮去找湖广总督官文告状。状子告到官文这里,就被胡林翼截下了,胡林翼担心骆秉章被排挤,会影响到整个东南的大局,打算低调处理此事。

可是左宗棠却认为,自己太有才华,招致小人嫉恨,正布陷罗网要陷害自己。于是他沉浸在自己想象出来的悲愤情绪之中,辞职而去,来湘军中找曾国藩说理。他来的正好,恰好曾国藩正于宿松设祭,祭奠在太平军攻破杭州时服药自尽的浙江巡抚罗遵殿,而胡林翼与罗遵殿是好友,于是约了左宗棠、曾国藩等同往罗家吊唁,李鸿章及湘军中的将领随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宿松群英会。

但这个群英会,只是时人附加之谈,并非是一个有目的的集会,更像以曾国藩为中心的走马灯式战略会谈。这段时间你来我往、他去你走,许多人参与了对时局与应对策略的讨论,最终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方略。

议谈中,胡林翼比较悲观,认为东南富庶地区沦入太平军之手,这场战事更为艰难,断非短时日能够看到端倪。而曾国藩却比较乐观,这大概是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战争相持,打的就是坚忍,打的就是一根筋。说到一根筋,洪秀全在这方面还真不弱于他,但曾国藩有信心比拼过对手。

两人共同的观点是,既然战事漫长而持久,那么一城一地的得失,就没什么意思了——宁肯十年不克一城,但养活兵,兵在,则事有可为。

漫长的持久战最缺的就是人才,但曾国藩这边囤积了大批量的人才,以前连曾国藩本人都受到压制,追随他的人才更没什么希望。但现在情形不同了,大家联名上奏保举,让这些苦兄弟快点出人头地,也好快一点扭转战局。

说到人才,排头一位的就是左宗棠——实际上李鸿章只比左宗棠强,不比左宗棠弱,但李鸿章在狂妄上面比不过左宗棠,再加上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弟子,难免会受到轻视——左宗棠之大才,就是表现在运筹帷幄上,这就需要给他一个足够宽广的战场,以咸丰帝对左宗棠的赏识,这应该不成问题。

实际情况还真是这样,左宗棠得到如此众多的高手强推,不一鸣惊人才怪。但这事又导致了一个后续的花絮,那位惨遭左宗棠羞辱的副将樊燮,从此更无申冤雪耻之时。悲愤的樊燮气得半死,午夜梦回,越想自己越是委屈,好歹也是个副将耶,却遭到如此多人的合力侮辱,为什么会这样?还不是因为自己不读书,让这些无耻的书呆子瞧不起吗?

此后樊燮回家,给两个儿子穿上女人的衣服,再堆起书本在儿子面前,说:“给我好好读,你们不读出个名堂,不出人头地替你爹争回这口气,你们就不是我儿子!”两个呆儿子真的咬牙狠读,后来果然中举,只是那时可怜的老樊已经死了。有了功名的儿子就在父亲坟前祭奠,告慰受到了残酷伤害的父亲。

这是推荐左宗棠所导致的蝴蝶效应,包括左宗棠在内,至少有十六个人就在这次群英会后,获得了胡林翼的推荐:沈葆桢、李元度、刘蓉、刘熙载、毛昶熙、薛鸣皋、尹耕云、杨宝臣、梅启照、范泰亨、田玉梅、严树森、毛鸿宾、阎敬铭、邢高魁……这其中,多数人甚至做到了督抚等封疆大吏与六部堂官的位置。

想一想,有这么多的高级官员做推手,宿松群英会理所当然会成为史学热点。

推荐名单上并没有李鸿章——他应该就是那个替大家写名单的人。所以李鸿章的心里难免有火,这导致了他和曾国藩几次三番的师徒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