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之最全知道(图文本·珍藏版)
26801600000053

第53章 医学篇(2)

公元618年唐王朝取代隋王朝之后,公元624年唐政府也设置“太医署”,但比隋代的规模要大,分科较细,学制也有更明确的规定。据《旧唐书》与《唐六金》的记载,唐“太医署”包括医学与药学两大部。医学又分设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科。这四科都设有博士,主要负责教授学生。

唐代太医署学生必须先学公共基础课《素问》、《本草》、《脉经》、《甲乙经》、然后再学专科知识与技术。并按月、按季、按年度进行考试,根据成绩优劣分别录用。并有留级制度,如连续两年不合格者,即令退学。医学部在城内设药园一所,占地三百亩。药园招收16—18岁的青年,主要学习中药的种类、栽培、采集、加工、贮存、配伍、禁忌等知识。药学部定期对药园生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录用。

唐太医署这种由国家创办的医学教育机构,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突出的,比欧洲公元846年最早开创的意大利萨勒诺医学校早二百多年,而且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方面都较之更为完善。

最早的国家药“店”

据史书记载,我国宋代第一个“官药局”创建于1067年京都汴梁(开封),当时叫“熟药所”,也称“买药所”,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办的国家药局。

“官药局”由政府经营,主要出售丸、散、膏、丹等中成药。由于中成药具有服用方便、携带容易、易于保存等特点,因此受到广大医生和病人的欢迎。仅在初创的一年内,就牟利二万五千缗(一缗相当于一千文),约得一倍的利润。因此,这种“买药所”发展很快,到了1103年,汴梁城内的“买药所”已增加到了7所,利润也从原来的二万五千缗猛增到每年四十万缗。以后,“买药所”更是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州县甚至边疆镇塞。

病死率最高的人类疾病

人们总以为癌症是病死率最高的疾病。其实不然,病死率最高的疾病应首推狂犬病,其病死率几乎近于100%。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这种病是由狂犬、疯猫等病兽咬伤或抓伤人体,含有狂犬病毒的唾液污染了伤口,而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个月。一旦发病后,病人可以出现高度的兴奋状态,恐怖不安、恐水、怕风、流涎。这种病的病情发展异常迅速,一般于3—5天内因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等原因而死亡。

最普通的人类疾病

鼻感冒可算得上是世界上人类最普通的疾病了。所谓鼻感冒,在医学上称为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它主要是由鼻病毒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人们患了这种普通的感冒后,全身出现的症状比较轻微。

成年人患此病,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一些微热,同时伴有轻度头痛、疲乏无力等不适症状;小孩患此病可能体温较高,症状也较重,这种普通感冒的传染性和散发性很高,非常容易在气候突变时流行。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患此病,所以说它是人类最普通的疾病。

自身施行心脏导管术第一人

心脏导管检查术是上世纪20年代末才发明的,最先在自己身上施行这项检查技术者是德国青年医生福斯曼。

福斯曼是德国外科医生,1904年8月29日生于柏林,1979年6月1日卒于联邦德国朔普夫海姆。福斯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被美国俘虏,在监狱度过一段时间。在这段小插曲之前,他是外科医生,释放后继续从事外科工作。

1929年,25岁的福斯曼在“官药局”埃贝尔斯瓦尔德的一家医院里担任外科助理医生,他一直思考在紧急手术的情况下,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抢救,能否利用橡皮导管通过静脉管道将急救的药物直接送到右心房内。

他以自己的勇敢和毅力,发明了心脏导管术,即心脏导管插入系统。他将一根在射线下不透明的导管插入肘部静脉(他自己的肘部静脉),因此用X射线就能跟踪它的行踪,并使它沿着静脉安全地到达心脏。在理论上,这就可能不用外科手术而研究病变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做出更精确的诊断。

柯南德和理查德则改进了这项技术,并使它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因而他们三人于1956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最早的角膜移植术

角膜移植术是用人类的透明角膜材料替换病变的不透明角膜,以达到增进视力或治疗某些角膜疾患的眼显微外科手术。因为角膜本身不含血管,处于“免疫赦免”地位,使角膜移植的成功率位于其他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之首。

角膜的材料大多取自新鲜尸体(供体),以不超过死后12小时、角膜上皮完整、基质透明、厚度不变者为佳,如将新鲜角膜材料经保存液或深低温特殊处理,则可保持数天或数周后待用。

角膜移植能否成活、不被排斥而保持透明取决于多种原因,同种异体组织间的相容性抗体占有重要地位,受主角膜本身的条件和手术技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角膜移植的最终结果。

据估计,世界上约有500万人因角膜病变而失明。为了使这些失明者重见光明,1906年眼科医生席姆在一个因眼外受伤而必须摘除眼球的病人身上取得了角膜后,将其移植给一个患有角膜溃疡的病人,获得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例进行角膜移植手术。

1931年,眼科医生费拉托夫进一步解决角膜移植术中角膜的来源问题。他从刚死亡的人的身上摘取眼球,置于适当温度下冷藏保存,以供作移植角膜使用。由于角膜有了来源,通过角膜移植术重见光明的人也就多起来了。目前,在美国,每年进行角膜移植手术近万例;在我国,每年进行角膜移植手术已达600—700例。

最早的心脏移植

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古印度的外科医师就用从病人本人手臂上取下的皮肤来重整鼻子。这种植皮术实际上是一种自体组织移植技术,它及此后的异体组织移植术成为今天异体器官移植手术的先驱。

眼角膜移植是最先取得成功的异体组织移植技术。器官移植比组织移植复杂得多,难度也更大。现代的器官移植历史应该从美籍法国外科医生阿历克西斯·卡雷尔的工作算起。1905年,他把一只小狗的心脏移植到大狗颈部的血管上,并首次在器官移植中缝合血管成功。结果小狗的心脏跳动了两个小时,后由于血栓栓塞而停止跳动。这位最早尝试移植心脏的先驱者,因他的多项研究成果而荣获1912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1967年12月3日,在南非开普敦的一家医院中,以巴拉德勒教授为首的、人数多达30人的手术小组为一位55岁的病人华希坎斯基移植了心脏,成为将心脏移植用于临床的第一个实际事例。可是病人在同年的12月21日死亡。

以后,曾有22个国家的64个医疗中心,先后对400多例末期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但获得长期存活的不多。我国于1978年4月,由上海的第二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医务人员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第一次心脏移植手术。手术后,病人存活了109天。

最大的人体胆结石

胆囊结石实质指胆囊里长了石头。这种石头医学上成为结石,胆结石多为砂石。

胆结石的形态有的呈圆形、椭圆形,也有的呈多角形。它的数量可多可少,大小则很不一致。1952年12月29日,在英国伦敦一家名为戚林·克洛斯的医院中,汉弗莱·爱尔瑟大夫为一名80岁高龄的老妇取出一块世界上最大的胆结石,它重达12.58千克。

对于患胆结石的病人来说,由于胆结石的存在,往往发生上腹部的闷重感,或者发生剧烈的绞痛。这位老妇身上的胆结石如此之大,不难想象这块结石给她带来多大的痛苦。人们患有了胆结石,应该抓紧时间治疗,否则不仅在发作时会带来痛苦,而且还会引起胆囊穿孔、化脓性胆管炎和肝脓炎等。

最早应用于人类的肾移植

1947年,在美国波士顿的一家医院中进行了首例肾移植手术。当时一位年轻孕妇患有严重的子宫感染,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10天来陷于无尿和昏迷状态。为了挽救这位年轻妇女的生命,该院内科主任Thron决定对病人进行肾手术移植。

他们采取尸体肾移植,手术后移植肾立即排尿液,由于这次肾移植给器官移植治疗学做出了初次的贡献,从此肾移植术进入了新的阶段。

1954年,美国医学家麦立尔对一位家庭妇女作了一次孪生姐妹的肾移植,取得了完全成功,成为目前世界上肾移植者存活时间最长的人。

体温达到最高和最低的人

一般来说,人的体温超过40℃时,人体内部就会出现新陈代谢严重的紊乱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障碍。相反,如果人的体温降至27℃以下时,可使人失去知觉。如果人的体温升高超过42—43℃,或者体温下降到22—25℃时,就可危及生命。

令人惊奇的是,1980年的盛夏,热浪席卷了美国的亚特兰大,一个名叫琼斯的居民体温高达47.05℃,由于抢救及时,幸免于死,创造了体温的最高纪录。与此相反,有一位名叫玛丽·苔维丝的女孩,由于它所居住的居室气温低达零下31℃,以至使这位女孩完全失去了知觉。当时,她的体温竟下降到16℃,成为目前有记录的世界上体温达到最低的人。

世界最细的注射针头

很多人打针时都怕疼,日本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公司泰尔茂近日开发出世界最细的注射针头,从而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这一针头的直径只有0.2毫米,扎进皮肤伤口很小,几乎没有痛感。研究人员又采取锥形加工法使针头变形,成功地解决了因针头变细导致的药液流淌不畅的问题。

日本的糖尿病患者据说有700万,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每天要注射5次胰岛素,没有痛感的注射针头对他们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泰尔茂公司计划一两年内向进行胰岛素自我注射的糖尿病患者推出这一新产品。

目前日本患者多使用美国生产的针头,泰尔茂的新产品不仅可以夺回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也将占有一席之地。有关人士认为,它至少能带来700亿日元(1美元约等于120日元)的经济效益。

第一张人体X光照片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研究克鲁克斯管的真空放电时,发现了性质不明的X射线。他激动得难以抑制,一连几天关在奥兹堡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进行试验。

伦琴的废寝忘食惹怒了他的夫人。几天后,他把夫人带到自己的实验室,向她讲述了他的新发现,并把一张黑纸包好的照相底片放在她的手掌底下,然后暴露在克鲁克斯管照射下,拍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人体X光照片。这张珍贵的X光照片显现出伦琴夫人的首骨结构,连那枚结婚金戒指的轮廓也在照片上留下了清晰的影子。

最早研究血型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血型的国家,远在13世纪的宋代就有“滴血认双亲”的记载,这种简单的方法类似现在的血型交叉反应。只可惜,当时未能对这种现象作进一步研究。

1818年,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在一次救治过程中,首次通过输血成功地抢救了一位产妇。此后,输血技术被广泛地采用。

但是,最初的输血治疗过程中,有些病人输血后被救活了,而有些病人却当场死亡。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奥地利病理学家兰特斯坦想要揭开这个谜,他在维也纳大学埋头工作十年之久,致力于血型的研究。但政府并不重视他的科研,也没有机构愿意协助他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兰特斯坦接受了荷兰医学院的邀请,在荷兰完成了关于人体血型的初步论著。三年后,美国洛克菲勒医院将兰特斯坦聘到他们的机构。从此,他全身心投入血型分类的研究。

有一天,兰特斯坦邀请了五位同事一起做一项实验。他先分别从同事和自己的静脉中抽出5毫升血液,并把这些血液分离成淡黄色的“血清”和鲜红的“红细胞”,然后,找来一个大瓷盘,在盘上分别滴下六滴自己的血清,再把所有六个人的红细胞分别滴在每一滴血清上。此时,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有的血清与红细胞毫无反应,有的却凝成了絮团状!

后来,经反复研究,兰特斯坦发现人类血液有着4种不同的类型,即A、B、O、AB型。随后,由于技术的进步,人类逐步发现了许多不同的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