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唐代大臣,主要在唐太宗李世民手下做事,魏征总是将国家和社稷的安危放在第一位,而置自己个人的前途而不顾,因此他被后人誉为历史少有的“诤臣”。
一次,有人传言魏征偏袒自己的亲戚,唐太宗就派御史温彦博去调查,结果证明传言不实。温彦博却奏报:“魏征身为朝臣,应该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虽然在情理上他并没有徇私,但他不避嫌疑而招来非议,应该受责备。”
唐太宗觉得温彦博说得有理,就命他去责备魏征,让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没想到过了几天,魏征入朝奏道:“臣听说,君臣和谐默契,二者道义上如同一个整体,哪有弃公道于不顾,只追求个人的行为影响?如果君臣上下都这样行事,那么国家的兴亡就不可预知了。”
唐太宗听了有些吃惊,立刻劝慰道:“我已经悔悟了。”
没想到魏征再次叩拜:“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简简单单的一名话语,却掷地有声,如一声惊雷,在时空中久久回响。这是一颗正直光明的心灵发出的宣言,这宣言让唐太宗动容,这宣言也让千百年后的世人对这位忠谏之臣充满了敬仰,并以他为榜样。就这样,深受触动的太宗,诚恳地接受了魏征的意见,并赐给他五百匹绢。
这件事,从常人的眼光看,会被误会而招致谤议,而皇帝只是派人去责备他要注意影响,行为要谨慎,这对于臣子来说,本来应该很感恩皇帝的宽容了,要是其他人或许早就叩拜谢恩了,但魏微却因此指责唐太宗不能君臣一体,惟臣公道。由此可见魏征的不同寻常。
在屡次的朝廷直谏中,魏征留下了很多振聋发聩而又深富哲理的话。
唐太宗曾问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暗君?”
魏征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过去的尧、舜时代,之所以达到大同社会,其做法之一就是开四方之门,以等待天下来访的贤俊。而秦二世偏信赵高、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则使国家大乱而亡。”
唐太宗拿起笔,沉吟片刻,工工整整地写下魏征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八个字,端详良久,深有所悟地感叹道:“说得好啊。”
又一次,唐太宗对侍臣们说:“我读过隋炀帝的文章,文采好,知识也渊博。看得出他也认为尧、舜是好君主,桀、纣是坏君主。可他做起事情来怎么就跟他的观点完全相反呢?”
魏征毫不犹豫地回答:“君王再聪明伟大,也还是应该谦虚地接受别人的帮助和批评,只有这样,智慧的人才愿为他出谋划策,勇敢的人才愿为他献身出力。隋炀帝自恃才华过人,骄傲自大,瞧不起别人,所以他虽然口诵尧、舜语录而干的是桀、纣的勾当,就这样一步步走向灭亡。”
唐太宗说:“沉痛的教训并不遥远,我们应该把隋炀帝当作反面教材,经常要记住他们的教训。”
唐太宗这段关于隋灭亡的话,十分精辟。自古以来,帝王们没有一个愿意国灭身亡的,即使是有名的隋炀帝。而败亡的原因就在于行为和愿望的相背离。国家的根本在于民,民富则天下安,民顺则天下兴。身为君王,不以天下之忧而忧,不以天下之乐而乐,而是任其心性,烦扰百姓,还有不败亡的道理吗?
此外魏征还对唐太宗说过:“君主掌握国家的重权,如果不想到居安思危,以节俭戒除贪婪,不能使德行聚累崇厚,不能用情理战胜欲望,也就如同砍伐树根而想使她茂盛,阻碍河流而想使它长远一样。”
唐太宗自己也说:“民众如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这是应该谨慎的。腐朽的绳索套着奔驰的车辆,这种危险是不可以忽视的啊!”
唐太宗是一个比较重视听取臣下谏言的君主。而魏征虽然貌不惊人,却很有胆识谋略,善于在君主有误时让他回心转意,有时不惜冒犯龙颜,仍苦心直谏。
贞观六年,很多大臣要求唐太宗到泰山搞封禅大典。唐太宗架不住群臣屡次三番的请求和动员,便心动了。正当他下令筹备封禅大典时,魏征又站出来,明确表示反对,两人还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舌战。最后唐太宗有些愤怒了,说:“你为什么不同意封禅?”
魏征则以激动而诚挚的声音说:“陛下准备东去泰山封禅典礼,规模浩大,声势动天,千乘万骑,浩浩荡荡,一路上吃喝住行的供应招待,该要多大的花费、多大的开销!而当今的河南、山东广大地区,荒山野泽,人烟稀落,一片萧条。如果一旦遇上水旱大灾和政局动荡,我们将拿什么去抵挡和防御?那时,保不准有人振臂一呼,天下人民又会揭竿而起,到这个地步时,陛下再后悔就来不及了。这些看法不只是臣之私见,也是天下人民的心声,是从沉痛的历史教训中总结出的真谛啊!”
唐太宗听后怒火渐渐消了,因为此时适逢河南、河北许多地方发生水灾,唐太宗就取消了封禅的计划。终其一生,他始终都没有去过泰山。
不骄不躁常得益,谦虚谨慎处事顺
谦虚谨慎不是胆怯,而是处世做人的优良态度,也是事业成功的奥妙所在。有的人生性谨慎,似乎先天就具备良好的判断力。这是一种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尚未起步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这种人的理智能够达到成熟,他们的判断力能够因时就势,左右逢源。其实做事和创业时尤其需要如此的思考,也只有这样,成功的机率才会更高。
有这样一个故事:白松与荆棘互相争吵。白松自傲地说:“我质地优良,躯干粗壮,既可以做庙宇的屋顶,又可建造船只,你能做什么呢?”
荆棘说:“如果你一想到劈你的斧头和锯你的锯子,你恐怕还是愿意做荆棘吧。”
相对来说,平淡无奇的生活也许比富有离奇的生活更少些痛苦和危险,因此,任何奇谈怪论都是不为谨慎的人所容纳的。是不是能够获得好运,就看你能不能把握运气的规律。聪明人知道,不是每件事情都会获得机遇,好的运气必须借助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有的人虽然满怀信心地走近了命运之门,可是他们常常是坐等好运来临;有的人灵活一些,他们审慎而大胆,敢于阔步迈进命运大门,这种人能够凭借自己的美德与勇气,胆识过人地与运气周旋,最终抓住机遇、如愿以偿。但是真正的聪明是这样行动的:修炼美德,小心谨慎,最后却能获得好运,因为好运与厄运常常取决于是谨慎小心还是鲁莽草率。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赫拉克勒斯过一条狭窄的路时,见到地上一个像苹果大小的东西。他就想用脚去踩,突然,那东西变大了两倍。于是,他更加用力去踩,到后来用大木棒去打。结果那东西越胀越大,把路都堵塞了。
赫拉克勒斯扔下木棒,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这时,雅典娜来到他面前,说:“兄弟,住手吧,不要争斗和对抗。如果你不去理这东西,它就会安安静静地躺在在那里,不过一个苹果那样大。你看,因为你与它争斗,现在你连路都过不去了,至于吗?”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话很有道理。你之所以平安大吉,就是因为小心谨慎;你之所以失败,很可能就是因为你的鲁莽而草率。
骄躁必败。我们的生活需要和谐,成功也需要和谐。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就有可能身不由己的参与无味的争斗,这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所以,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成就,若不能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过往的成绩便如烟逝去,不但受不到别人的尊重,还会使自己停滞不前,失去许多大好机会,落后了便追悔莫及,所以我们应将谦虚谨慎态度当成一种习惯,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真正的的强者大都是谨小慎微,含而不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