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杰出的君王都是善于用人的高手,唐太宗李世民也在用人方面为大家做出了典范。
刘师立本来是李世民属下的一名亲卫,在玄武门之变中他因参与诛杀原太子李建成有功,加官进爵升至左骁卫将军。后来有人告发说,他宣称自己“眼有赤光,身体上有非同寻常的标记,姓名又与上天所暗示的帝王的名字相同。”在专制时代,说这种话便是大逆不道,有谋反的嫌疑。
李世民听说后,便将刘师立招来,亲自询问他道:“有人说你要谋反,是真的么?”
刘师立极为恐惧,吓得连忙伏地叩头说:“臣在隋朝时,不过是个六品小官,地位低下,从来也不敢想到会有富贵的一天,幸而遇到陛下,待我崇信异常。我时常想要以性命回报陛下。如今陛下大势已成,我也得以做到将军这样的高官。我所得到早超过我所应得的。我是个什么人,怎么会谋反呢?”
李世民笑着说:“我知道爱卿不会这样,全是别人胡说八道。”不只没有怪罪他,反而立即赐给他六十匹布并亲自安慰勉励他。刘师立从此更加效忠于李世民,后来受命守卫边境,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从对刘师立的责问看,太宗疑忌之态溢于言表。全赖刘师立善对,所言入情入理,才消除太宗疑虑。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太宗能及时把疑虑散去,而不是加深疑虑,胡乱猜忌、打击官员,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信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率师亲征辽东,以宰相房玄龄为留守坐镇京师长安,有权处理朝中的一切事务,不必向皇帝禀奏。李世民出发后,有人到朝堂告状,说有人有密谋造反之嫌。房玄龄问:“谁搞密谋?”告状人说:“就是你!”
有人状告自己,房玄龄可不好自作主张了,连忙派人用驿车将告密的人送往李世民所在的行宫。李世民一听房玄龄送来了一个告密的人,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让禁卫手持长刀在身边守候,然后召见告密人问:“你要告谁?”那人说是要告房玄龄。
李世民说:“果然不出我所料。”连问也不再问,便命禁卫立刻将告密人斩首。同时,他还给房玄龄写了封信,批评他不能自信,并指示:“如果以后再有这种事,你可以全权处理。”
这些古代皇帝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用人不疑的典范,值得我们在工作中学习并警示。
这样做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了一个人,职责很重,信任却不深;信任不深,人就会有疑虑;人有疑虑,也就有了敷衍了事的心情。一旦有了这种想法,那事情可就越来越坏了。蜀后主昏庸懦弱,齐文宣帝狂暴悖乱,但是国家仍然得到很好的治理,就是因为他们任用诸葛亮、杨遵彦而不猜疑他们的缘故。善于用人的领导者自然应该比蜀后主和齐文宣帝更懂得用人。因此高明的领导者不仅不会轻易怀疑别人,而且能以巧妙的处理,显示自己用人不疑的气度,消除可能产生的离心力,使得“疑人”不自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中国传统的信任方式,古代很多君王便是此道高手,比如三国时的孙权,他手下的潘睿本是蜀国的大臣,主管荆州事务。孙权攻取荆州后,他投降了吴国,被封为辅军中郎将。他是一个投降之人,平时只好少说话,多做事,由于一贯小心谨慎,又多次立功,后来被授以“太常”之职。
有一年,孙权命令他统率五万大军去吴国与蜀国交界的五溪去讨伐当地的少数民族。这时潘睿的表兄蒋琬正在蜀国担任要职。于是,有一个叫卫旌的人,因同潘睿有点矛盾便上书孙权,密告潘睿和蒋琬私下往来,可能会投叛蜀国。这个告密是很能令人相信的,可孙权得到告密信后说:“潘睿不是这种人。”不只没有召还潘睿,反而将卫旌的信交给他,把卫旌免了官。潘睿感动异常,从此更加死心塌地为孙权卖命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运用在创业或管理上,就要放手让下属去大胆尝试,不要什么都管。似乎这才是现代企业最“时尚”的管理方式。其最大的分量不是有效地分配人力资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激励。每当老板们对自己的员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时,受重用的员工便会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他们突然觉得自己受到了信任,继而心甘情愿地为老板效力。
古往今来,无论是一个国家的治理还是一个企业的管理都是一样。就像易中天先生说的那样,曹操作为一个好老板,是非常会用人的,他十分清楚“争天下必先争人”。曹操的好不仅在于其用人之术,更在于其用人之道。也就是说曹操善于“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他知道他的将士跟着他出生入死是为了什么,有时候感情的维系比利益的维系更为重要。此时此刻,抛出一些肺腑之言,的确可以鼓舞士气,甚至笼络人心。现代社会,人心浮躁,对员工来说,工资、职位、福利等个人利益似乎是人们最终追逐的。但有一个规律是,“人才择贤主而归附”,只有在一个好老板手下工作才会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所以各位老板们也请不要忘记,无论什么时候,摄取人心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能更好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老板们对人心、人性的透彻理解和把握。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在做创业或管理时,也应该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我们也应该视情况而定,如果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那这样的用人原则是绝对不可以的,我们要的是可信任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放开手让他们展现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