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先贤教你学处世
26733200000038

第38章 李渊适时示弱胜李密

李渊虽为人倜傥豁达,但也能含而不露。他眼光长远,待人接物能屈能伸,唯时宜而从之。

在隋朝末年,李密的势力曾盛极一时。李密字玄邃,祖先是辽东人,因为他的先祖曾先后在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做官,所以他也算是贵族世家,以父荫而做了左亲侍。但因为遭到隋炀帝的歧视,他一气之下装病辞官,在家专心读书。后因为酷爱读书而受到隋朝重臣杨素的器重,进而和杨素的儿子杨玄感成为好友。613年,李密参加了杨玄感的反隋战争。杨玄感失败之后,他也曾被抓,但后来他又逃到了起义军中,于是趁机大力宣传自己的反隋主张,最后被翟让收留,加入了瓦岗军。

李密比翟让有政治谋略,主张公开以推翻隋朝为最终目标,他的到来,使瓦岗军有了重大发展。他先是说服附近的小股起义军加入瓦岗军,然后又用计打败张须陀。最后夺取了洛口仓,威镇中原。张须陀先后和瓦岗军作战几十次,翟让很怕和他作战,但李密却说张须陀有勇无谋,可以一战打败他。李密让翟让先和张须陀交战,然后将他诱到李密布置好的埋伏圈里,终于将张须陀击败并杀死。这一战使瓦岗军名声大震,翟让也佩服李密的才干,并自觉地将盟主之位让给李密。

而这时的李渊刚从太原起兵,实力很小,气势正盛的李密便写信给李渊,想和他结盟共图大计,实际上是想让李渊尊他为盟主。李渊收到信后,表现得非常高兴,因为他当时正需要有人为他阻挡中原还没有被消灭的隋朝军队,使他免去后顾之忧,从而使自己集中兵力拿下长安。于是李渊给李密回信,对李密极力吹捧,并说自己没有取代隋朝之意,这就是李渊自己所说的“卑辞推奖以骄其志”的计策,先麻痹李密,让他阻挡中原的隋军西进。

李密受到李渊的回信也是非常高兴,于是专心于对付东面的隋军。然而在618年,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和洛阳的隋军作战失利,李密想东山再起,却遭到了部将们的集体反对,因为他为人骄傲自大,自认出身贵族,言语中常看不起手下农民出身的将领,结果弄得众叛亲离。这种情况下,他也只好到长安投靠李渊。

李渊看到李密垮台,这回心里其实是真高兴的,但他仍然热烈欢迎他,替他惋惜,把他当成贵宾对待,常称李密为弟。但后来李密又嫌弃官小,对李渊说想回山东收服部下,帮李渊拿下洛阳,实际上是想逃出去从头再来自己干。

李渊表面上答应了李密的要求,暗地里却派长史张宝德监视他,等李密离开长安要出关时,李渊却下令让他留一半兵在华州(今陕西华县)。这时张宝德便向李渊告密说李密要叛乱,实际是张宝德怕李密跑掉,自己担不起责任。李渊听说后便命李密一人入朝。李密感到大祸临头,便起兵想闯出关去,结果被围歼。

在和李密的斗争中,李渊充分利用了李密骄傲自大的缺陷,在开始时吹捧李密,等长安拿下后,李密投靠他时又设计锄掉了这个隐患,轻易地便扫除了创业之路上的一个大障碍。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往往都是城府极深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某些领域的创业过程中,是充满了尔虞我诈的谋略运用的,倘若一个人胸无城府,不懂变通,那么就很难去适应这样的环境,更别说创业了。因此,倘若你要创业的事业不是简单的创造发展或文艺创作,那么你就要向李渊学习学习了。

适时屈伸,刚柔相济,赢家之法则

古来先哲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哲学中往往强调“能屈能伸”的理念。有进有退,能屈能伸,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那种做事不加考虑,一往无前、有进无退的人多是鲁夫莽汉,表面上勇猛厉害,实际却往往会把事情搞砸。

柳青《创业史》:“那些为了事业能屈能伸,能忍能让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往往都是城府极深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某些领域的创业过程中,是充满了尔虞我诈的谋略运用的,倘若一个人胸无城府,不懂变通,那么就很难去适应这样的环境,更别说创业了。因此,倘若你要创业的事业不是简单的创造发展或文艺创作,那么你就要向李渊学习学习了。

我们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其实忍让也是一种眼光和度量,能克己忍让的人,是深刻而有力量的,是雄才大略的表现。工作能力当然重要,处世技巧同样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处世不当,你就很可能没有事可做:而处世得当,别人可以帮助你完成一些非常困难的事。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都抱怨自己怎么老是碰撞,抱怨命运对自己太不公平。其实,当你回头再想想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自己太固执,遇到任何事,都不想弯腰,那结果呢?结果只有是你的腰保住了那一丝尊严,你的头却被撞得头破血流。

特别是年轻人,大部分都怀着那份坚性,在面对任何事时,都喜欢死要面子活受罪,都不愿意低头,一鼓劲儿干到底,结果很多都会撞得鼻青脸肿。

打肿脸充胖子的人是最傻的,整个过程中都是自己在受罪。只有实事求是的人才是最实在的。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能根据实际的情况,变一种方法来处理这件事,哪怕是委屈一个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碰撞。

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只有能屈能伸的才能称得上是大丈夫。众所周知,勾践灭吴的故事。当他被吴国打败,困于会稽山上时,可以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扇小门呢!若他不能做到能屈能伸的话,他早就会想到自己已经失去了一切,甚至是尊严,或许他会选择自我了结。而勾践是一个大丈夫,他能屈能伸,在他面对那扇人生的小门时,他选择了卧薪尝胆,终于他顺利地通过了那扇小门,成功地灭掉了吴国。

这样的例子历史上还有很多,真正的大丈夫在面对人生中的小门时,能屈能伸。这样他们才通过了那扇门,迎来新的成功。

诺贝尔也曾说过:“逆境不就是命运的试金石吗?”当我们面对逆境时,也就是人生中的小门,我们若要得以让自己不受到伤害地顺利通过那扇门时,那就要能屈能伸,弯腰钻过或爬行而过,不然不是不过过去,就是要碰得伤痕累累。

而放眼古今中外,那些做出杰出成就或干出轰轰烈烈事业的人,也大都是能屈能伸的人。所以,能屈能伸,刚柔兼济,从来不失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气度和风范。一时的低头是为了长久的抬头,正如暂时的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