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1886年出生于德国亚琛的一个石匠家庭。他只上过5年学,之后就跟父亲学习石工技术,是后来在建筑事务所的实践活动使他走上了建筑的职业生涯。1908年,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在著名的贝伦斯事务所工作了4年。在那里他学到了不少先进的建筑思想和技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那就是:纪律、秩序和形式。他认为在建筑中这就是真理,美就是真理的光辉。1930—1933年他担任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校长。1938年由于德国纳粹主义猖獗,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迁居美国,长期担任著名学府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他不但大胆改革学校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育体制,还积极参与实践,在融合芝加哥学派的基础上创立了密斯学派。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了“流动空间”的建筑新概念。这体现在巴塞罗那展览馆——德国馆的设计中。该馆建于1928—1929年,主厅承重结构为8根十字形截面的钢柱。大理石墙和玻璃隔段都不承重。它们只是作为空间划分的手段,有的独立布置,有的从室内延伸到屋顶以外,形成了似分似隔,似封闭似开敞的流动空间印象。整个建筑一反过去烦琐装饰的旧习,显得干净利落、清新明快。建筑材料也达到了最佳的美学效果。灰色和绿色的玻璃隔墙配以挺拔光亮的钢柱和丰富多彩的大理石墙面,显得高雅华贵,具有新时代的特色。他还设计了平椅和靠椅,布置在室内,其造型舒展优美,很快便流传开来,被人们称为“巴塞罗那椅”。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以精确简洁为主,并富有结构的逻辑性。他的名言是:“少就是多”。他说:“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建筑取决于它所处的时代,并逐步表现出它的形式。”1950年建成的范斯沃斯住宅坐落在距芝加哥75.6千米的普兰诺,在福克斯河的岸边。房子四周是一片平坦的牧野,夹杂着一丛丛茂密的树林,旁边还有小河流过。整幢住宅是一个架空的四边透明的玻璃盒子,像水晶一般纯净。外部的钢结构都漆成白色,与周围的树木草坪相映成趣,实乃点睛之笔。整个建筑视野开阔,置身室内就像大自然之中。建筑外观也简洁明净,高雅别致。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风格还强调技术的精美。建于1954—1958年的西格拉姆大厦无疑是纽约最精致的摩天大楼之一。它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设计的高层建筑的代表作。大厦是一家酿酒公司的行政办公楼,位于纽约曼哈顿区。主楼38层,高158.5米。整幢建筑被放在一个粉红色花岗岩砌成的大平台上。前面留有小广场供人们活动和休息。建筑框架和窗棂均采用铜皮作外包装材料。稳重的古铜色结构与茶色玻璃相配合,显得格调古朴而高雅,与周围的蓝色玻璃摩天大楼形成鲜明对比。为了使大楼的造型不失轻灵,密斯把底层三面留成两层高的空廊,看起来整座大楼就像架空在几根独立的大柱之上。
1969年,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逝世。他技艺精美的建筑设计思想和严谨的造型手法对后来的建筑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现代建筑的一代大师,他的名字会永载史册。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认为建筑是一种精神活动,这一点贯穿于他的一生,他说:“我们必须设定新的价值,固定我们的终极目标,以便我们可以建立标准。因为正确的以及有意义的,对于任何时代来说,包括这个新的时代——是这样的:给精神一个存在的机会。”这里所说的“终极目标”就是密斯的信仰。
勒·柯布西耶:现代建筑的旗手
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法兰克·洛伊·赖特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
勒·柯布西耶,1887年出生于瑞士西北靠近法国边界的小镇,父母从事钟表制造,少年时曾在故乡的钟表技术学校学习,对美术很感兴趣。1907年勒·柯布西耶先后到布达佩斯和巴黎学习建筑,在巴黎时,到以运用钢筋混凝土著名的建筑师奥古斯特·贝瑞处学习,后来又到德国贝伦斯事务所工作。彼得·贝伦斯事务所以尝试用新的建筑处理手法设计新颖的工业建筑而闻名,在那里他遇到了同时在那里工作的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和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他们互相之间都有影响,一起开创了现代建筑的思潮。他又到希腊和土耳其周游,参观探访古代建筑和民间建筑。
勒·柯布西耶于1917年定居巴黎,同时从事绘画和雕刻,与新派立体主义的画家和诗人合编杂志《新精神》,按自己外祖父的姓取笔名为勒·柯布西耶。他在第一期就写到:“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它植根于一种新的精神,有明确目标的一种建设性和综合性的新精神。”后来他把其中发表的一些关于建筑的文章整理汇集出版单行本书《走向新建筑》,书中激烈地否定19世纪以来的因循守旧的建筑观点、复古主义的建筑风格,歌颂现代工业的成就,提出“我们的时代每天都在决定自己的样式”,称颂工程师的工作方法,“工程师受经济法则的推动,受数学公式所指导,使我们与自然法则一致,达到了和谐。”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机器”,鼓吹以工业的方法大规模地建造房屋“建筑的首要任务是促进降低造价,减少房屋的组成构件。”对建筑设计强调“原始的形体是美的形体”,赞美简单的几何形体。勒·柯布西耶的建筑设计充分发挥了框架结构的特点,由于墙体不再承重,可以设计大的横向长窗,他的有些设计当时不被人们接受,许多设计被否决,但这些结构和设计形式却在以后被其他建筑师推广应用,如逐层后退的公寓,悬索结构的展览馆等,他在建筑设计的许多方面都是一位先行者,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勒·柯布西耶还对城市规划提出了许多设想,他一反当时反对大城市的思潮,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首先提出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的设想,是极有远见卓识的。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始终站在建筑发展潮流的前列,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现代化起了推动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勒·柯布西耶避居乡间,后来又到印度和非洲工作。战后他的建筑设计风格明显起了变化,从注重功能转向注重形式;从重视现代工业技术转向重视民间建筑经验;从追求平整光洁转向追求粗糙苍老,甚至是原始的趣味。因此他在战后的新建筑流派中仍然处于领先地位。
勒·柯布西耶的设计理念直到他去世,都对世界各国的建筑师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他的设计经常引起很大的争议,他设计的朗香圣母院教堂的怪异外观,令守旧派异常愤怒,但被革新派奉为经典;他的马赛公寓,被法国风景保护协会提出控告,到后来,又成为当地的名胜;他为阿尔及尔市做的规划和建筑设计被市政当局否决,但后来其中的逐层后退的设计方法却被许多非洲和中东的沿海国家采纳。
勒·柯布西耶的丰富多变的作品和充满激情的建筑哲学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城市面貌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从早年的白色系列的别墅建筑、马赛公寓到朗香教堂,从巴黎改建规划到昌加尔新城,从《走向新建筑》到《模度》,他不断变化的建筑与城市思想,始终将他的追随者远远的抛在身后。勒·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建筑思想的源泉。
勒·柯布西耶是一名想象力丰富的建筑师,他对理想城市的诠释、对自然环境的领悟以及对传统的强烈信仰和崇敬都相当别具一格。作为一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他是善于应用大众风格的稀有人才——他能将时尚的滚动元素与粗略、精致等因子进行完美的结合。他用格子、立方体进行设计,还经常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一般的方形、圆形以及三角形等图形建成看似简单的模式。作为一名艺术家,勒·柯布西耶懂得控制体积、表面以及轮廓的重要性,他所创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图样也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勒·柯布西耶的设计中,通过大量的图样以产生一种栩栩如生的视觉效应占据了支配地位,而其建筑模式转化为建筑实物的情况如同艺术家在陶土的模子上进行雕刻和削减一样。通过精心的设计,在明暗光线的对比下,他成功地将有限的空间最大化,并产生了良好的视觉效应。
自然是美妙的,那新鲜的空气、明媚的阳光,还有来自大自然的清新和美丽,使勒·柯布西耶感觉到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风格去适应当今机器时代的发展。在所有的建筑都作为“机器时代的机器”时,人们也开始重视房屋的基本功能。勒·柯布西耶的目标是:在机器社会里,应该根据自然资源和土地情况重新进行规划和建设,其中要考虑到阳光、空间和绿色植被等问题。
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革命性”的设计大师
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荷兰著名建筑设计师和家具设计大师。里特维德不是建筑学或设计方面的科班出身,但他对所学的任何实际知识都非常用心,并有很多独到的理解。在现代设计运动中,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是创造出最多的“革命性”设计构思的设计大师。
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1888年出生于荷兰名城乌特勒支,父亲是当地的一位木匠。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从7岁起就开始在父亲的作坊中学习木工手艺。1911年他开设了自己独立的木工作坊,同时开始以上夜校的方式学习建筑绘图。
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一生富于革命性,是家具设计史上第一件现代家具的设计人。1917—1918年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设计并制作了“红蓝椅”,并于次年成为荷兰著名的“风格派”艺术运动的第一批成员。“风格派”运动是几乎与德国包豪斯齐名的现代艺术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多才多艺的设计师和理论家提奥·凡·杜斯伯格,著名现代派画家皮尔特·蒙德里安和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其中包括许多当时非常“前卫”并在设计思想上崇尚创新的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和理论家。
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极富轰动性的“红蓝椅”系列的首批家具设计首先在“风格派”的专业艺术杂志上刊登出来,立即引起同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随后,这批作品于1923年又在德国包豪斯展览中亮相,对许多同时代的设计师,包括另外几位大师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运动的发展早期,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的先锋作用并未局限于家具设计领域,1924年他设计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也是建筑设计史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施罗德住宅,其设计思想和手法都与“红蓝椅”如出一辙,同时也贯彻着提奥·凡·杜斯伯格的设计理论和皮尔特·蒙德里安的艺术理念。仅此两项,就足以奠定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在现代设计中的大师地位。
“红蓝椅”仅仅是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丰富多彩的家具设计生涯中的一个开始。同其他几位经典大师一样,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也始终关注着设计与工业化生产的结合以及适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新材料的运用。一般认为包豪斯的布劳耶是第一位使用弯曲钢管设计家具的人,但实际上,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几乎在同时,甚至比布劳耶还早就开始使用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新型家具材料了,这从施罗德住宅的餐椅中就可以看出。事实上当时双方的交流很多,相互影响很明显,只是布劳耶的“瓦西里椅”更为优雅,在设计上更为彻底而已。
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下一个令世人再次震惊的设计是1932—1934年设计制作的“Z”形椅。这在家具的空间设计组织上又是一次革命,在最直接的功能上则扫除了落座者双腿活动范围内的任何障碍。在这件惊世之作的设计理念上,一般都以为是为回应提奥·凡·杜斯伯格1924年发表的一种理论呼吁:要在艺术构图的竖直和水平的元素之间引入斜线的解决横竖构图元素间的冲突。不论理论上如何解释,“Z”形椅在家具设计中的革命性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这种设计中的“斜线”因素早已出现在早年的“红蓝椅”中,而椅子设计中心明确的“斜线”因素早几年曾出现在霍夫曼1908年设计的一件休闲椅中。“Z”形椅开发了现代家具设计的一个方向或一个类别,后代不少设计师不断在其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诠释”。
20世纪20年代初,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受施罗德夫人的委托为其设计一所家庭住宅。这座位于荷兰乌德勒支市的建筑如今被人们称为“里特维德—施罗德之家”。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施罗德住宅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皮尔特·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是现代建筑非常重要的开端。施罗德住宅用轻灵的手法表现出明晰的建筑主题,是荷兰风格派艺术在建筑领域最典型的表现。虽然也有人批评它是一件摆设多于可用的建筑,过于强调客观性而忽略了其实用性。但施罗德住宅却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参照物和先导。
“20世纪已经成为历史,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同样,20世纪也留给我们许多历史文化遗产,认识这点非常重要。”梅耶教授对此颇有见地。这也是为什么他和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同事们决定要把这座建于1924年的荷兰住宅同大堡礁、泰姬陵以及中国的长城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希望创造的不仅是一座建筑,而是一座充满家具和实用生活空间的家园。范塞尔解释道:“它的楼上是生活区,有一扇滑动板可以把房间分隔为四个部分,当家人要睡觉时就会把房间隔开,但是在白天,它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对建筑的空间和环境很感兴趣,他还自己设计了被称为‘综合艺术品’的家具,这样,建筑内外就构成了一个整体。家具一般都采用明朗的色调,比如他设计的著名的红蓝色的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