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余年来,布达拉宫作为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收藏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工艺品,堪称西藏历史文化艺术的博物馆,其中5万多平方米色彩鲜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壁画是布达拉宫的一绝。布达拉宫的壁画可分为4类:宗教故事、风俗民情、人物传记、历史事件。历史上布达拉宫扩建的场面被壁画生动地记录下来,文成公主进藏的壁画,再现了公元7世纪汉藏两民族和睦相处的情景,西大殿一面墙上是1652年五世达赖进京觐见顺治皇帝的壁画,十三世达赖灵塔殿内,则绘有十三世达赖进京觐见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场面。宫中还有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大量的唐卡以及贝叶经、金珠尔经等珍贵文物典籍。表明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朝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诰命等也珍藏在宫中。这些实实在的文物是中国形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见证。布达拉宫中还有许多华美精致的卡垫、华盖、法器、帐幔、锦锻、金银器皿,瓷器和石器等,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布达拉宫过去曾是是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与西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和历代达赖喇嘛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因而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宗教等意义。每逢节日活动,布达拉宫会挤满信仰藏传佛教各民族的佛教徒,是著名的教圣地。
布达拉宫依山建造,由白宫、红宫两大部分和与之相配合的各种建筑所组成。众多的建筑虽属历代不同时期建造的,但都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势修建,使整座宫寺建筑显得非常雄伟壮观,而又十分协调完整,在建筑艺术的美学成就上达到了无比的高度,构成了一项建筑创造的天才杰作。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是数以千计的藏传佛教寺庙与宫殿相结合的建筑类型中最杰出的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例证。布达拉宫不仅在整体建筑上有着创造性的高度成就,而且它的各部分的设计、艺术装饰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号称“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它的宫殿布局、土木工程、金属冶炼、绘画、雕刻等方面均闻名于世,体现了以藏族为主,汉、蒙、满各族能工巧匠高超的技艺和藏族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
巴黎圣母院:巨大石头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法国天主教大教堂,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
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巴黎塞纳西堤岛的东端,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巴黎圣母院,原为纪念罗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成为早期基督教的教堂。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整个教堂全长130米,宽47米,中部堂顶高35米。全部建筑用石头砌成,拱顶结构轻快,堂内空间宽敞,给人一种秀丽、轻盈和流畅的感觉。它的正面有一对钟塔,主入口的上部设有巨大的玫瑰窗。在中庭的上方有一个高达百米的尖塔。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中庭又窄、又高、又长。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进入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于是,教堂就成了“与上帝对话”的地方。巴黎圣母院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巴黎圣母院坐东朝西,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28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站在塞纳河畔,远眺高高矗立的巴黎圣母院,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一层接着一层,石像越往里层越小。大门上的雕刻也是精巧无比,多为描述圣经中的人物,大门正中间则是一幕“最后的审判”。左右两边各另设一个大门,左侧大门是圣母玛利亚的事迹,右侧则是圣母之母——圣安娜的故事,每一个雕塑作品层次分明工艺精细。
巴黎圣母院内,右侧安放一排排烛台,数十支白烛辉映使院内洋溢着柔和的气氛。坐席前设有讲台,讲台后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国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两人目光齐望向中央圣母哀子像,耶稣横卧于圣母膝上,圣母神情十分哀伤。巴黎圣母院第二层楼是著名的玫瑰窗,色彩斑斓,可不仅仅是装饰,这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着一个个的圣经故事,以前的神职人员借由这些图像来做传道之用。巴黎圣母院院内摆置很多的壁画、雕塑、圣像,因此前来观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圣母院第三层楼,也就是最顶层,雨果笔下的钟楼。从钟楼可以俯瞰巴黎如诗画般的美景,有欧洲古典及现代感的建筑物,欣赏塞纳河上风光,一艘艘观光船载着游客穿梭游驶于塞纳河。
巴黎圣母院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堤岛的东南端,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形容巴黎圣母院是“巨大石头的交响乐”。
金色大厅:神圣的音乐殿堂
金色大厅,全称为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又称黄金厅、维也纳爱乐厅,是维也纳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厅之一。金色大厅并非一座独立的建筑,而是音乐之友协会大楼的一部分,该建筑物中有多个音乐厅,除金色大厅外,还包括勃拉姆斯厅和莫扎特厅等演出大厅以及办公室。金色大厅是维也纳音乐生活的支点,也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年演出场地。金色大厅,是维也纳最古老、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
金色大厅,位于奥地利维也纳,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由建筑大师奥菲尔·汉森设计,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大厅内共有1654个座位和大约300个站位。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维也纳交响乐团每季度至少在此举办12场音乐会。
金色大厅内有收藏馆,馆分两室。一间是展览,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箱,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个交响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响曲》等。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档案室原为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他临终前一再嘱咐,要把他珍藏的几千册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献给档案室。
金色大厅的声音流动性特别好。在这里,弦乐器与木管乐器、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的平衡达到了巧妙无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才带给全世界音乐爱好者难以忘怀的视听享受。
金色大厅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和华丽璀璨的音响效果使其无愧于金色的美称。在每年的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中,全世界的爱乐者都可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一睹“金色大厅”的风采。自大厅落成那天起,维也纳爱乐乐团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了。“金色大厅”与维也纳爱乐之声相得益彰,“世界第一乐团”与“世界首席音乐厅”交相辉映。
金色大厅也见证了中国民乐走向世界的历程。自1998年中国民乐乐团第一次在此演出并引起巨大反响,受到热烈欢迎,中国民乐已经开始在世界广泛传播,成为西方上层社会素养和品位的表现。
维也纳的专家们在协会大厦建成125周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金色大厅”的屋顶为平顶镶板,两侧有楼厅和音乐女神的雕像。这些具有美学意义的装饰物使原本直接撞击到墙壁上的乐音有延长和舒缓的作用。“金色大厅”的木质地板和墙壁就像是小提琴的共鸣箱一样,使乐队演奏的声音在厅内振动和回旋,余音袅袅。“金色大厅”的确是独一无二,堪称世界上音响效果最出色的音乐厅。
巴黎歌剧院:金壁辉煌 华美无比
巴黎歌剧院,是一座新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是法国上流社会欣赏歌剧的场所,不管内部装饰和外表建筑都极尽华丽之能事。歌剧院由法国建筑师查尔斯·加尼叶设计,被认为是新巴洛克式建筑的典范之一。
巴黎歌剧院,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拥有2200个座位的歌剧院。早在17世纪时,意大利歌剧就风靡整个欧洲,称霸歌剧舞台了。欧洲各国的作曲家因而致力于发展本国的歌剧艺术,与意大利歌剧相抗衡,与宫廷贵族追求时髦的庸俗趣味进行斗争。就是在这一时期,法国吸取了意大利歌剧的经验,创造出具有本国特色的歌剧艺术,法国歌剧也由此发展起来。法国歌剧艺术风格的形成,推动了法国将建立自己的歌剧院。166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批准建立法国第一座歌剧院。1671年3月19日,由佩兰、康贝尔和戴苏德克负责建造了“皇家歌剧院”,它就是巴黎歌剧院的前身。歌剧院于1763年被毁于大火。1860年,年仅35岁的查尔斯·加尼叶承担了新歌剧院的设计重任,1875年新的歌剧院建成,这是举世公认的第二帝国时期最成功的建筑杰作。建筑正面雄伟庄严、豪华壮丽,透过歌剧院广场及歌剧院大街,可以直视国王宫殿及卢浮宫博物馆。
巴黎歌剧院长173米,宽125米,建筑总面积1.12万平方米,拥有座位2200个。歌剧院有着全世界最大的舞台,可同时容纳450名演员。歌剧院里演出大厅的悬挂式分枝吊灯重约8吨。其富丽堂皇的休息大厅堪与凡尔赛宫大镜廊相媲美,里面装潢豪华,四壁和廊柱布满巴洛克式的雕塑、挂灯、绘画,有人说这儿豪华得像是一个首饰盒,装满了金银珠宝。该厅长54米,宽13米,高18米。它艺术氛围十分浓郁,是观众休息、社交的理想场所。
巴黎歌剧院的大铜顶有千吨重,拱门守着入口,煞是气派。一入内所见的玄厅,有许多大音乐家的石雕像,雕塑之细致、雕塑之传神,犹如大师再生。里面的装潢更是红沙发、红布幔、红丝绒壁纸的水晶大吊灯,重要的是它演出的品质也与它的装潢有同样高的水准。一进入歌剧院,马上就会被壮观的大楼梯吸引,大理石楼梯在金色灯光照射下更加闪亮,据说是被当时贵族仕女的衬裙擦得光亮的,可以想见歌剧院当时的盛况。大楼梯上方天花板上则描绘着许多寓言故事。大楼梯两侧是歌剧院的走廊,这些走廊提供听众在中场休息时社交谈话的场所,精美壮观程度不亚于大楼梯,加尼叶构想将大走廊设计成类似古典城堡走廊,在镜子与玻璃交错辉映下,更与歌剧欣赏相得益彰。
巴黎歌剧院的地下歌剧魅影是十分著名的,“歌剧魅影”的故事就发生在巴黎歌剧院。这个歌剧院,因为有着复杂的结构和悠久的历史,本身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该剧院有2531个门,7593把钥匙,9.66千米长的地下暗道。而且,更惊人的是,在歌剧院的最低层,有一个容量4839立方米、深6米的蓄水池。如果观众走到地下室的最下面一层,就可以看到它漆黑黏稠的水面。歌剧院每隔十年左右就要把这里的水全部抽出,换上清洁的水。据说这个水池是当年在修建歌剧院,发掘地下室的时候,不小心碰到地下水形成的。当时的建筑师查尔斯·加尼叶花了8个月的时间把所有的水抽干,但是为了使建筑物的地基坚固,他设计的地下室的墙和地板都用了双层的防水结构。之后,他把最后一层充水,让水把墙的缝隙填满,使之更加坚固。本来只是偶然设计的结构,但是在层层的地下室之下,忽然出现水池,竟然为电影造出了摇曳的灯光和形状古怪的小船。
巴黎歌剧院是举世公认的第二帝国时期最成功的建筑杰作。建筑正面雄伟庄严、豪华壮丽,透过歌剧院广场及歌剧院大街,可以直视国王宫殿及卢浮宫博物馆。
悉尼歌剧院:悉尼的灵魂
在澳大利亚悉尼大桥附近有一个三面环水的奔尼浪岛,在这座岛上矗立着一组似群帆泊港、如白鹤惊飞的建筑群,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整个建筑占地1.84万平方米,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3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