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剧院整体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悉尼歌剧院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1955年起公开搜集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至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后来丹麦建筑师约翰·伍重的设计中选。悉尼歌剧院共耗时16年、斥资1200万澳币完成建造。为了筹措经费,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还曾于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
在建造过程中,因为改组后的澳洲新政府与约翰·伍重失和,使得这位建筑师愤而于1966年离开澳洲,从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连自己的经典之作都无法亲眼目睹。之后的工作由澳洲建筑师群合力完成,悉尼歌剧院最后在1973年10月20日正式开幕。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是公认的20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悉尼最容易被认出的建筑。悉尼歌剧院设备完善,使用效果优良,是一座成功的音乐、戏剧演出建筑。那些濒临水面的巨大的白色壳片群,像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开的花朵,在蓝天、碧海、绿树的衬映下,婀娜多姿,轻盈皎洁。这座建筑已被视为世界的经典建筑载入史册。悉尼歌剧院也被称为“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是公认的20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悉尼最容易被认出的建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每天络绎不绝前往参观拍照,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多种多样的迷人风采。
岩石教堂:基督教文明的非凡产物
拉利贝拉岩石教堂始建于公元12世纪后期拉利贝拉国王统治时期,位于亚的斯亚贝巴以北300多千米的拉利贝拉,是埃塞俄比亚的岩石教堂中最有名的,有“非洲奇迹”之称,是12和13世纪基督教文明在埃塞俄比亚繁荣发展的非凡产物。
基督教在公元330年前后进入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王国。5世纪末,基督教在来自安蒂奥克的僧侣的努力下开始传播,但埃塞俄比亚的基督徒却忠诚于科普特教会。到9世纪,阿克苏姆王国在伊斯兰和贝贾人入侵的压力下解体。随着拜占廷帝国的逐渐衰落,信仰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越来越孤立。继阿克苏姆王国瓦解后发生的起义及其政治与宗教中心的南移,促使12世纪扎格王朝的出现,该王朝加强了与科普特教会的联系,并鼓励传教活动。传说,12世纪埃塞俄比亚第七代国王拉利贝拉呱呱落地的时候,一群蜂围着他的襁褓飞来飞去,驱之不去。拉利贝拉的母亲认准了那是儿子未来王权的象征,便给他起名拉利贝拉,意思是“蜂宣告王权”。当政的哥哥哈拜起了坏心想要毒杀他,被灌了毒药的拉利贝拉三天长睡不醒。在梦里,上帝指引他到耶路撒冷朝圣,并得神谕:“在埃塞俄比亚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并要求用一整块岩石建造教堂”。于是拉利贝拉按照神谕在埃塞俄比亚北部海拔2600米的岩石高原上,动用2万人工,花了24年的时间凿出了11座岩石教堂,人们将这里称为拉利贝拉。从此,拉利贝拉成为埃塞俄比亚人的圣地。至今,每年1月7日埃塞俄比亚圣诞节,信徒们都将汇集于此。
拉利贝拉有11个中世纪的教堂和小教堂,它们在一条大部分干涸的溪流—约旦河两边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这些教堂坐落在岩石的巨大深坑中,几乎没有高出地平面。精雕细琢的教堂像庞大的雕塑,与埃洛拉的庙宇一样从坚硬的岩石中开凿而成。它们外观造型惊人,内部装修独特。其中四个是在整块石头上开凿的,其余的则要小些,要么用半块石头凿成,要么开凿在地下,用雕刻在岩石上的立面向信徒标示其位置。每个群体都是一个由某种围墙围绕着的有机整体,游客在里面可沿着在石灰华上开凿的小径和隧道网四处漫游。独石教堂矗立在7~12米深的井状通道的中央,是在由深沟将高原的其他部分与之分离出来的岩石上直接雕刻出来的。雕刻自顶部(穹顶、天花板、拱门和上层窗户)始,一直延续到底部(地板、门和基石)。为了使夏季影响这一地区的滂沱大雨能通畅地排掉,用这种方法创造的空间平面呈轻度倾斜状。建筑物的突出部分,如屋顶、檐沟、飞檐、过梁和窗台的突出程度视雨水的主要方向而定。开凿工程显然分几个阶段进行,这样,建筑师、工人和手工艺人可平视工作,不用搭脚手架。一些人负责开凿独石,将它与周围岩石分离,别外一些人则负责制作成型。碎石是通过开口搬运的,使用的工具很简单——用镐和杠杆挖掘,用小斧和凿子进行细部加工。
拉利贝拉的教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耶稣基督教堂,它长33米,宽23米,高11米,精雕细刻的飞檐由34根方柱支撑。这是埃塞俄比亚唯一一个有五个中殿的教堂,据16世纪葡萄牙使馆派往所罗门宫廷的神父弗朗西斯科·阿尔瓦雷斯教父说,过去的阿克苏姆大教堂也有五个中殿。根据基督教的惯例,有三个分别面向东、北和南的门通向教堂内部。这是按长方形廊柱大厅式基督教堂修建的。呈东西向,隔成8间,28根支撑半圆形拱顶的支柱成行排列其间。相邻的圣玛丽亚教堂比耶稣基督教堂的面积小些,高度为9米。墙上的窗户为阿克苏姆风格,里面有三个中殿,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们从上到下都覆盖着代表几何图案和动物的装饰性绘画及按福音书描绘耶稣和玛丽亚生活场景的壁画,但大多均已损坏。一些专家认为这些绘画可追溯到扎拉·雅各布国王统治时期。主门之上是一个描绘两个骑手杀死一条龙的浅浮雕,由于埃塞俄比亚的圣所中很少有动画雕刻,所以这幅雕塑属珍品之列。圣迈克尔、各各他教堂和三位一体教堂组成一个教堂群,其中最大的教堂圣迈克尔教堂被十字形支柱和谐地分为三个中殿,供奉耶稣受难像的各各他教堂的最显著特征,是在其两个中殿的墙壁上雕刻的七个真人大小的牧师系列像。此外,它的壁龛中还有一个基督墓。供奉圣子、圣父、圣灵的小教堂要经过各各他教堂才能到达。它的布局呈不规则四边形,内设三个独石圣坛。圣坛组成一个半圆,并饰以十字架,中央有一个洞,做弥撒时,牧师用它放置“托博特”。在教堂地下室的后面,有两个双手合十进行祈祷的神秘人物站立在一个空壁龛的两边,壁龛的顶部是一个圆圈环绕着的十字架——或许代表三位一体。墨丘利教堂和天使长加百列与拉斐尔教堂为地下教堂,起初用于非宗教目的,后被圣化。利巴诺斯教堂既有独石教堂的特点,又有地下教堂的特点。它的四边被一个环绕四周、内部挖空的高高的长廊与山分开,而其顶部却与高处的岩石块连为一体。埃马努埃尔教堂是一个有着三个中殿的长方形教堂,具有阿克苏姆古典风格的所有特点。圣乔治教堂是拉利贝拉唯一被凿成十字架的教堂。坐落在一个近乎方形的竖井状通道的底部,与其他教堂相分离,形似希腊十字架。它的地基很高,里面既无绘画,也无雕塑,因为这些东西会转移人们对其和谐而简单的线条的注意力。天花板上,十字架的每个臂都与一个半圆拱相交,而这些半圆拱是在矗立在中央空间的四个角的壁柱上雕刻出来的。虽然这个建筑的低层窗户属阿克苏姆风格,但高层窗户上却有着与各各他教堂相类似的带花饰的尖拱。
拉利贝拉教堂是扎格王朝建筑的丰碑,也是埃塞俄比亚人信奉基督教的见证。“这是世界最伟大的奇观之一,当我亲眼目睹时,我充满着惊诧和欣喜。”一位参观过拉利贝拉教堂的作家如此向人们诉说自己的心情。现在拉利贝拉已经重新修整,1000多名教士在这里侍奉上帝。它的周围,渐渐形成一个市镇,因为,到这里来祈祷和旅游的人太多了。繁华在一定程度上搅扰了静修。不过,对于基督徒来说,自处也好、在热闹的人群中也好,上帝之爱总会降临于他,并通过他向世间的所有地方传送。
每天清晨,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就有村人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地步行来拉利贝拉教堂做礼拜。男人女人们先围在教堂前,亲吻赭红色的岩石墙,而后脱了鞋进到教堂里,听牧师讲道、读圣经。整齐的诵经声,穿过清晨的薄雾回荡在山谷里,庄重而肃穆。岩石教堂默默地矗立在那里,伴随着身边生生不息的人们,记录着一代又一代源远流长的历史。
圣彼得大教堂:世界第一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位于梵蒂冈,最初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称老圣彼得大教堂,于公元326年落成,为巴西利卡式建筑。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基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才正式宣告落成,称新圣彼得大教堂。1870年以来的重要宗教仪式均在此举行。登上教堂正中的圆穹顶部可眺望罗马全城。在圆穹内的环形平台上,可俯视教堂内部,欣赏圆穹内壁的大型镶嵌画,多为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的壁画、雕塑艺术。
圣彼得大教堂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约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只不过必须衣冠整齐并通过安检才可以进入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下面的廊檐上方有11尊雕像,中间是耶稣基督;两侧各有一座钟,右边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左边是罗马时间。大殿下面有5扇门,平常一般游客都入中门。如果遇上机会,教徒们就可从右边的圣门进入大殿,不过这需25年才有一次。按规定,每时隔25年的圣诞之夜,圣门打开后由教皇领头走入圣堂,意为走入天堂。其他三门分别是“圣事门”、“善恶门”和“死门”。通过中门进入能容纳5万人的圣彼得教堂内部,呈现在眼前的简直是一座艺术宝库。屋顶和四壁都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不少是名家作品。最引人注意的雕刻艺术杰作主要有三件:一是米开朗基罗24岁时雕塑作品。圣母怀抱死去的儿子的悲痛感和对上帝旨意的顺从感在作品中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里所表现的圣母痛苦状与米开朗基罗以后的作品迥然不同;二是贝尔尼尼雕刻的青铜华盖。它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撑,足有5层楼房那么高。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着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当着朝圣者举行弥撒;三是圣彼得宝座。这也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宝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传说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经考证为加洛林国王泰查二世所赠送。除此三件艺术杰作外,站在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穹窿顶下抬头上望,你会感到大堂内的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穹顶周长71米,为罗马全城的最高点。
圣彼得大教堂正前的露天广场就是闻名世界的圣彼得广场,建于1667年,主持设计施工的是一位那不勒斯人。他的手笔赋予了广场上排成四行的284根托斯卡拉式柱子永恒的生命,柱子上方那美妙绝伦的圣者塑像400年来一直诉说着当年这个才华横溢的建筑天才的名字:贝尔尼尼——巴洛克艺术之父。
圣彼得大教堂整栋建筑平面走势是一个十字架结构,造型充满神圣的意味。教堂内部装饰华丽,华丽到令人惶恐不安,令人窒息。现在我们见到的教堂中央著名的大拱形屋顶是米开朗基罗的杰作,双重构造,外暗内明。对于这个大圆顶,曾有过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于1506年设计,1514年他去世后拉斐尔接作了他。6年后,拉斐尔也去世了,教会对教堂顶部借鉴哥特式的设计,强调黑暗与光明的对比,采用了玫瑰花窗,于是出于对教堂入口处的光线对比效应的考虑,圆顶被取消。后来米开朗基罗在71岁高龄时接任了这项工作,以“对上帝、对圣母、对圣彼得的爱”的名义,恢复了圆顶。
圣彼得大教堂北面有著名的梵蒂冈望景楼,一座有几百英尺长的建筑物,把梵蒂冈宫和由罗马教皇英诺森特八世在一座小山顶上建造的望景楼别墅连接起来。
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希腊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这同时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富丽堂皇值得参观的建筑圣殿,它所拥有多达百件的艺术瑰宝,更被视为无价的资产。
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
圣索菲亚大教堂,建于东罗马皇帝统治时期,是拜占廷建筑与艺术最辉煌的代表。这座带有圆顶的高大明朗的大教堂,气势十分宏伟,堪称拜占廷艺术的结晶。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菲亚,建造了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拜占廷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公元532年,圣索菲亚大教堂毁于一场暴乱。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为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决定进行重建。重建后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比毁坏前的更加辉煌,更加威严。教堂建成后,基督教东方的教堂便有了自己的特点,它不仅用作宗教仪式,还被用作皇帝举行重要国仪的场所。它作为基督教的宫廷教堂,整整持续了9个世纪,一直是基督教之东正教的中心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