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千古中医养生
26710000000063

第63章 养老(1)

论养老

六七十岁的老人,精血已消耗殆尽。虽看似无事,但内热已生。为何这样说呢?因为,老人常出现以下现象:头昏,眼屎多,肌肉萎缩,小便增多,流鼻涕,牙齿脱落,痰多,睡眠少,脚不灵,耳鸣,健忘,眩晕,肠燥,脸面多垢,头发脱落,两眼昏花,久坐浑然入睡,风未起先觉寒冷,易饥饿,笑易落泪,这些都是热症的表现,老人都会如此。

有人说:“《局方》中认为乌附丹剂应多让老年人服用。难道不是因为年老气弱下虚,理应温补吗?如今说老人有热症,那么乌附丹剂就不适用于老人了?”

我说道:“不只是乌附丹剂不能妄用,那些好酒、肥肉、湿面、油汁、烧炙的、煨炒的、辛辣的或甜滑的食物,也都在禁忌的范围。”

他又说:“你为何如此愚昧!用甘美的食物奉养老人,经书上的训示还在,做下辈的连甘美的食物也不供应,这有损孝道。”

我回答说:“这与孝道并行不悖……《内经》中说‘肾厌燥’,乌附丹剂不就是燥药吗?血少的人,像防风、半夏、苍术、香附,只要是燥药,倘且不敢多用,何况乌附丹剂呢?”

他又问:“一本《局方》讲的全是温热养阳,你的话不是荒谬的吗?”

我说:“《局方》中用燥剂,是为了去湿邪,湿得燥方可收敛;《局方》中用暖剂,是为了补虚,补肾不如补脾,脾得温补易消化,于是胃口开。下焦虽暂时亏虚,也可稍事挽回。《内经》中允许用攻伐治法就是这个意思,是为体质好而病情轻的人设置的,也是儒家权衡用药的意思,如果把它当做日常方法,岂不大错!老人体质虽厚实,但到了此时也接近薄弱了。病轻易祛,怎可以用猛药攻伐以求速效呢?至于那些体胖血少,体瘦元气充实的人,间或也可以用攻伐的药剂,假若失手或许可以挽救。我宁愿稍稍迟缓,寻找到万全之策,岂不是更完美吗?乌附丹剂不可轻率服用,道理很清楚。”

饮食更应当谨慎节制。老年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内虚胃热,容易饥饿,进食后由于脾弱,又难以消化;阴虚时,虚火难降,以致气郁生病。

至于看、听、说、动这些事,都懒得做了,稍不如意,怒火容易燃烧。虽有孝子贤孙,还是动不动就情绪激动,何况子孙未必孝顺呢?

所以,食物性质属热的,经炭火制作的,气味香辣的,味道甜腻的,都不可以吃。放纵口欲本来是图一时之快,时间长了必然会导致灾害。

以此看来,上述东西多吃不如少吃,少吃不如不吃。爽口导致病来,厚味导致毒生,前人的告诫在耳边响起,能不谨慎么?

有人会说:“如你所说,这些食物完全不给老人吃,或给极少,你会感到心安吗?”

我说:“君子用德行来爱人,小人用姑息来爱人,何况对待尊重的老人呢?饮食用来养生,而不是招致疾病。如果用养生的东西使老人反受其害,恐怕不是君子所说的孝敬。”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喜好生存讨厌死亡,喜好安康讨厌生病,这是人之常情。做下辈的应先对老人讲明道理,说清物性,旁征博引,陈说利害,态度诚恳言辞准确,谨慎行事,并身体力行,老人必将有所感悟而不会耿耿于怀,也不会认为儿孙不孝。

所说的断绝供给,在有病之时施行,更是孝道。如果在无病时酌量给予,按时进食,不吃这种,就用那种代替,这怎么会有损孝道呢?

如果平时从来没有点拨诱导的言语,等到老人饥肠辘辘,满口生津,对着馨香扑鼻的饮食,他怎能控制得住呢?经书上说:“以饮食忠养之。”“忠”字恐怕与这个意思相吻合。

(元)朱震亨《格致余论·养老论》

养老之术不求奇

老年人的养生方法不在于猎奇求怪,而应该首先诵读前代贤人留下的抒发梦幻破灭之情的诗篇,以此消除胸中郁结的忧愤,并进而做到不追求名利,不随意喜怒,不沉溺声色,不耽于美味,不滋生邪念。

(元)王珪《泰定养生主论》

十叟长寿歌

从前,有位行路的人在遇到十位老人。十人全都一百多岁,精神抖擞。这位路人便上前请教:“老人为何如此高寿?”

一老汉拈须说道:“生平从来不沾烟酒。”

一老汉微笑着说:“吃饭之后行走百步。”

一老汉频频点头:“恬淡寡欲粗食糊口。”

一老汉手拄木杖:“以步当车由来已久。”

一老汉整整衣袖:“家务劳作自己动手。”

一老汉体内运气:“内功修炼日日不休。”

一老汉摸摸高鼻:“室内通风空气流通。”

一老汉手抚两颊:“面部红黑多晒太阳。”

一老汉捋捋短发:“早早起床早早睡觉。”

一老汉高耸双眉:“胸中坦荡没有忧愁。”

十人回答确实很好,长生秘诀一一说透。

(清)佚名

养老之法

高龄老人形体元气虽已衰弱,欲望仍很强烈,但随着时间和人情事理的变化,他的愿望常常不能实现。虽然住处及吃穿都安排得很好,但却常常难以满足,总是叹息焦虑,痛苦不安,固执己见,无端地高兴或发怒,脾气禀性不稳定,如同小儿一般。

做下辈的只能观其脸色,迎合老人的意思,尽量满足他的愿望,并严戒佣人及子孙,不要违逆老人意愿。老人愤怒易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中焦气机不畅,此时再进饮食,则致疾患形成,做儿女的应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而加以照顾。要常令人跟随侍奉老人于左右,不能让他一个人独自坐卧,因为老人性格孤僻,容易伤感,一感到孤单寂寞便会忧郁烦闷。

每个人一生当中都有一定的嗜好,看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心情就比较愉快。有的人爱好书法、绘画,有的人喜欢琴、棋,有的人喜欢赌博,有的人喜欢珍奇异宝,有的人喜欢飞禽,有的人喜欢古玩;有人爱好佛事,有人喜欢炼丹。人的嗜好很难全部列举出来,只要是他生平喜爱的东西,经常为他寻找探求,选择那些精致纯粹的放在他身边,使其沉迷于欣赏自己喜爱的事物之中,这样老人尽管感到疲劳困倦,但却会忘掉那些本来达不到的欲望。

如果只让他待在家中孤坐,慢慢就会导致气滞郁闷。如今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自然就会把心思寄托在这些东西上,每日用心观看戏耍,自娱自乐,虽然感到劳累困倦,但那种忧虑、痛苦的心情自然就会减轻。

(宋)陈直《养好奉亲书·性气好嗜第四》

长寿四字诀

长寿之道有四:即慈、俭、和、静。

人对万物都应有怜悯之心,不做害人之事,哪怕是一句话有损于人的话也不轻易说出。推而广之,戒杀生而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慎剪伐以养天和之正气。心中常有和乐安详的想法,自然灾害就不会侵犯,从而可以延年益寿。

人生的幸福都有定数。爱惜幸福的人,则幸福有余;残暴之人,其生命易于夭折。所以,老子以俭为宝。所谓的俭,不只是对于财物当节俭。

节减嗜欲则精神聚,节减饮食则脾胃调和,节减衣服则肢体舒适,少言寡语则元气充盛,减少思虑则心神安宁,少出交游则匪盗不侵,少求俸禄则德高望重,僮仆节俭则防闲省,少于玩乐则学有所长。任何事情能减少一分思虑,即受一分的利益。

古人说:“要做快活人,切莫寻烦恼。”烦恼与快活,都是自己造成。若能自寻快活,则心气平和,五藏安定。精神安和,疾病怎么能够发生呢?

经说:“聪明的人保持安静。”经常看到躁动不安的人举止轻薄浮躁,多数不能长寿。古人说:“砚用年来计算,墨用月来计算,笔用天来计算,这是动与静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别。”静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指身体不过分劳倦;二是指心神要保持安静,不要轻易妄动。

凡遇到劳累辛苦,害怕、喜乐之事,都应当顺应接受它,保持心神的安定。如同澄澈的潭,就像古老的深井,丝毫不动,则自然神清气定。世间一切纷繁的事情,都离我而去,不会对我造成危害。

(清)田绵淮《援生四书·延命金丹》

养老禁忌

如果遭到水灾、火灾、兵荒马乱等惊恐之事,应先扶老人到安稳处躲避,不可喧哗奔忙,惊动老人。老年人一受到惊吓,就会导致郁冒昏昧,从而引起疾病。

凡是丧葬凶祸之事,不可让老人去凭吊;疾病垂危之时,不可惊扰他;悲哀忧愁的事情,不可预先禀告老人;不洁之物、腐烂有臭味的食物、粘硬食物及毒物,不可让老人食用。

破旧漏水、位置低凹潮湿的地方,不能让老人居住;突然起风或天气暴寒,不可让老人去冒犯;烦躁闷热的暑季,不要让老人中暑;活动行走,不可让老人过于劳累。

暮夜进餐,老人不可吃得太饱;阴雾昏暗之时,不可让老人忍受饥饿;借来的鞍马,不可轻易让老人骑坐;废弃的住所或将要倒塌的房檐下,不要让老人居住或进入。

坟地荒墓,不要让老人去游玩;危险的地方,不可让老人前往;山涧溪流或深潭,不可让老人自行渡过;昏暗的居室,不可独留老人于内;远方传来的凶祸消息,不能让老人知道;轻佻浮薄的佣人,不能让他与老人亲近;家庭繁杂的事务,不要让老人去管理。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难以一一列举。做子女的应当尽心尽意,对老人稍有不方便的事物,都应该列为禁忌,以保其长寿。老人宜常去花草丛生、环境优美的地方游览,崇尚佛事,使精神意识与兴趣所向,归于慈善的轨道,这是赡养老人的奇术。

(宋)陈直《养老奉亲书·戒忌保护第七》

春季奉亲养老

春季阳气初生,万物开始萌发,正二月间天气忽冷忽热。老年人大多都有宿疾,春季的气候容易使人的精神疲倦,宿疾就会乘机发动。

而且,老人在冬季常常拥抱着火炉,盖着厚厚的被子,吃着炙烤的肉,喝着热汤,导致热邪积聚于内,到春季伏热发作,出现发热、头昏、痰涎壅塞胸膈、咳吐稀痰、四肢倦怠、腰腿不听使唤,这都是冬季保养不当所引发的。若用通利的方法,恐伤脏腑,可投温和不峻的药物,以凉膈化痰、消散疏解,或选中性稍凉的食疗方,以增进饮食,自然就会通畅。

如果老人没有其他不适症状,无须服药。挑选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引老人到花园凉亭、楼阁等空旷宽阔之处,任其尽意远望,使其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