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
26702800000002

第2章 代序二:另一扇窗户

认识逅逅同学是在2011年。当时她刚被美国Haverford College(哈弗福德学院)录取。见面那天我们各自作为嘉宾,出席北京某重点中学的一个学生交流活动,逅逅彼时已经出版了一本《体验美国中学教育》,当场就送了我一本。后来被我那个在美国刚刚住了半年就回国的老妈拿去读了,老妈的反馈是“非常真实地写出了她在美国的感受”。这是我对逅逅的第一个鲜明印象:一个十八九岁的小姑娘能够引起六十多岁的中老年人的共鸣。

我和逅逅算是半个校友,她就读的Haverford College和我的母校Swarthmore College(斯沃斯莫尔学院)是姊妹校,后来就越发熟悉了起来。逅逅负笈美国之前,她、我,还有另一位在斯坦福读研究生的师哥,一起约定,花一年的时间各自写出一本书来。一年过去了,逅逅的新书眼看要出版了,而我和师哥还没动笔呢。一个具有极强的行动力的姑娘,这是我对逅逅的第二个印象。

惭愧于自己的行动力之余,我却也尚能够释怀,因为逅逅所做的也正是我所想要做的事情。我一直希望能够把我在美国求学前后六年中的见闻心得,与中国的年轻人分享。让希望出国留学的同学能多一个信息的渠道。而不打算出国或者暂时没有机会出国的同学,也能够对美国,特别是美国的校园文化、大学教育多一些了解。

在Swarthmore College的大学四年,是改变我一生的四年。我非常幸运地就读于这样一所Liberal Arts College(文理学院),体验到美国特有的本科博雅教育。这种教育强调个人的均衡发展,独立思考,保持对知识的好奇与开放。

我临毕业的一天,有一位已经毕业的师哥来介绍沃森奖学金。这是IBM创始沃森家族所设立的一个奖学金项目,授予应届毕业生。奖学金的要求是,获奖者去实现一个自己设计的项目,并获得一年的生活、旅行费用。唯一的要求是在一年中不能够回到自己的母国。

这个奖的初衷就是鼓励美国的青年走出国门,去目睹不同的文化与社会,开阔视野。奖学金对所做的项目没有限制。既往的申请者,有的考察亚非拉地区的麻风病历史,有的考察世界各地的养蜂传统,有的记录不同文化中儿童对星空的描述。不管你想做什么项目,你都有机会去说服基金会,去完成你自己的想法。这个奖学金的开放、自由、独立的精神,正是代表了美国博雅教育的态度,也正是我所想分享的。

分享这件事情,逅逅抢在了我前面做了。用英文来说“She beatme to it”(她做到了)。我觉得特别有价值的是,她以一个在校学生的身份,从一个刚步入校园的年轻人的视角,观察美国校园,乃至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她所捕捉到的细节,想必有别于像我这样离开学校已经十年的“老一代人”所能够看到的,而或许正是国内的青年所希望了解的。

我觉得这种分享是十分必要的。就在我和逅逅见面那天的交流会上,当时我正跟一位高中同学谈到了上大学是否有必要的问题。这位同学觉得大学只是选项之一。我们谈论的正high,旁边一直监控着局势的该校年级主任走到我身后,拍拍我的肩膀,说:“看来同学们对这个话题没什么兴趣,到下一个话题吧。”我当时很是诧异。事后,那个组织本活动的朋友来跟我说,校方是担心这样的话题会给同学们灌输不正确的价值观。我方省悟,原来这种话题为校方所忌讳。

我不想讨论这位年级主任是否多虑了,但是中国这种方方面面、时时处处监督,管理思想,家长式教育模式,深切反差于美国的开放,尊重每个学生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人。如果有机会再见那位高中同学,并且不在年级主任的犀利目光监视下的话,我想告诉他,他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并且我们可以平等地作为两个独立思考的人来讨论这个话题。我不知道中美哪种系统更好。但是我们有必要知道另一种系统的存在,并且做出自己的判断。逅逅这本书,或许可以成为我们了解另一种系统、另一个社会的一扇窗户。

何峰

斯坦福MBA 点名时间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