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临床实用护理学
26697900000008

第8章 消化系统疾病护理(3)

2粪便检查:粘液脓血便、血便、粘液便常见,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脓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3内镜检查:活动期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纹理紊乱、脆性增加、接触性出血,可见颗粒状改变;常有多发、浅表、弥漫性分布的糜烂和溃疡,表面附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缓解期粘膜苍白、干燥,无光泽,粘膜萎缩及炎性息肉。晚期出现肠段缩短、肠壁僵直、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形成X射线检查所见的“铅管样结肠”。

【治疗】

近年来主要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控制急性发作,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

1一般治疗急性发作期,特别是重型和暴发型者应住院治疗,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待病情好转后酌情给予流质饮食或易消化、少纤维、富营养饮食。

2水杨酸偶氮磺胺类药物一般用水扬酸偶氮磺胺吡啶(简称SASP)作为首选药物,适用于轻型或重型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疗效较好。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暴发型或重型患者,可控制炎症,抑制自体免疫过程,减轻中毒症状,有较好疗效。常用氢化考地松,或地塞米松每日静脉滴注,疗程7~10天,症状缓解后改用强的松龙口服,病情控制后,递减药量,停药后可给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发免复发。

4硫唑嘌呤为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慢性反复发作者。

5抗生素对暴发型及重型者为控制继发感染,可用氨苄青霉素、灭滴灵等治疗。

6灌肠治疗适用于轻型而病变局限于直肠,左侧结肠的患者。

7手术治疗并发癌变、肠穿孔、脓肿与瘘管、中毒性巨结肠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均是手术的适应证。

【护理】

1一般护理急性发作期或病情严重时卧床休息,减轻精神和体力负担。为病人提供良好的进餐环境,避免不良刺激,以增进病人食欲;给高热量、高蛋白、低渣饮食,避免食用冷饮、水果、多纤维的蔬菜及刺激性食物,忌食牛奶和乳制品;急性发作期病人,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严重者禁食,按医嘱给予静脉高营养以改善全身状况。

2病情观察严密观察腹痛的性质、部位,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了解病情进展情况,如腹痛性质突然改变,注意是否发生大出血、肠梗阻、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等并发症,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观察病人进食情况,定期测量体重,检测血红蛋白和血清蛋白,了解营养状况。

3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氨基水扬酸类制剂和(或)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缓解腹痛。注意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使用SASP时,病人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粒细胞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嘱病人餐后服药,服药期间定期复查血象;用糖皮质激素者,注意激素的不良反应,不可随意停药,防止反跳现象。

【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和饮食营养。

2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本病的发病过程及诊疗的相关知识,使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疗效有一定的了解,教育病人及家属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单位及家庭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让病人得以坚持接受治疗。

3病人出院后一般仍需坚持治疗,教会病人观察疾病的变化,如发现病情加重及时就诊;教会病人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要随意更换药物或停药,如用药期间出现疲乏、头痛、发热、手脚发麻、排尿不畅等症状,及时就诊。病情稳定者应定期复查。

(第五节)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是多种原因导致胰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在胰腺内被激活而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血和尿淀粉酶增高为特点。可分为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前者以胰腺水肿为主,临床多见,约占急性胰腺炎的90%,病程自限,预后良好;后者胰腺出血坏死,病情危重,常有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并发症,病死率高。本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临床表现】

1症状

(1)腹痛:是本病最主要的表现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常在暴饮暴食或酗酒后突然发生。疼痛性质不一,呈持续性钝痛、绞痛或刀割样疼痛,不易被一般胃肠解痉药缓解。腹痛常位于上腹中部,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取弯腰抱膝位可减轻,进食后加剧。水肿型胰腺炎,腹痛一般在3~5日后缓解,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腹痛剧烈、持续时间较长,因腹腔渗液扩散及腹膜炎引起全腹疼痛。少数年老体弱者有时可腹痛轻微,甚或无腹痛。

(2)恶心、呕吐与腹胀:多数起病后即有恶心、呕吐,呕吐较频繁,呕出食物和胆汁,呕吐后腹痛并不减轻。常有腹胀,严重时因麻痹性肠梗阻腹胀明显。

(3)发热:多数有中度以上发热,持续3~5日。若发热持续一周以上伴有白细胞升高,提示继发感染,如胰腺脓肿、胆道感染等。

(4)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多有轻重不等的脱水、低血钾,呕吐频繁者,有代谢性碱中毒。出血坏死型,有显着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和血钙降低。

(5)其他:①低血压或休克:常发生于出血坏死型,极少数突然发生休克、甚至猝死,也可逐渐出现或有并发症时出现,主要原因为血容量不足,并发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等。②黄疸:部分病人于起病1~2日内出现皮肤粘膜黄染,主要由于胰头水肿压迫胆总管所致,数日内消退。③手足搐搦:部分病人因严重低血钙而有手足搐搦,提示预后不良。

2体征

水肿型胰腺炎,腹部体征较轻,往往和主诉腹痛程度不相符,有上腹部压痛和不同程度的腹胀,无腹肌紧张和反跳痛。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上腹压痛明显,发生急性腹膜炎时,出现全腹显着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少数病人因胰酶、坏死组织及出血沿腹膜间隙与肌层渗入腹壁下,致两侧胁腹部皮肤出现灰紫色斑或脐周围皮肤青紫。

3并发症

水肿型胰腺炎无明显并发症,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并发症多且严重。局部并发症有胰腺周围脓肿和假性囊肿;全身并发症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衰竭、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胰性脑病、败血症及真菌感染、高血糖、慢性胰腺炎等,危及病人生命。

【辅助检查】

1淀粉酶测定血清淀粉酶超过500u即可确诊为本病。在起病后8h开始升高,48h后开始下降,持续3~5日。血清淀粉酶升高的程度不一定反映病情的轻重,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血清淀粉酶有时正常或低于正常;尿淀粉酶升高比血清淀粉酶稍迟,在发病后12~24h开始升高,下降较慢,持续1~2周,尿淀粉酶值受病人尿量的影响。

2淀粉酶、内生肌酐清除率比值正常均值为1%~4%,急性胰腺炎时可增加3倍。

3血清正铁血清蛋白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起病72h内常为阳性。

4其他白细胞增多及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出血坏死型腹水多呈血性,其中淀粉酶增高。腹部X线检查可见肠麻痹或麻痹性肠梗阻;腹部超声与CT检查可见胰腺弥漫增大。

【治疗】

其原则为减轻疼痛,减少及抑制胰腺分泌,抑制胰酶活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有效血容量,防治并发症。

1减少胰腺分泌:禁食、胃肠减压,依病情采取完全胃肠外营养、肠道营养、胃肠内营养。用抗胆碱药阿托品、山莨菪碱等;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和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八肽(奥曲肽)等;抑制胰酶活性,常用抑肽酶、氟尿嘧啶等、加贝酯,适用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早期。

2减轻疼痛:用阿托品或山莨菪碱(654-2)肌内注射,解痉止痛;疼痛剧烈者,用哌替啶,避免使用吗啡,以免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加重病情。

3预防感染:胆道疾病所致胰腺炎或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应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常用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钠、哌拉西林钠等,联合应用甲硝唑或替硝唑,后二者对厌氧菌有效。

4积极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有效血容量,重症病人应给予清蛋白、全血及血浆代用品,休克者在扩容的基础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5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者,应气管切开和使用呼吸机;出现高血糖或糖尿病,给予胰岛素;有急性肾衰竭,采用透析治疗。

【护理】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体位,绝对卧床休息,减轻胰腺负担,降低代谢率,增加脏器血流量,促进组织修复和体力恢复。协助病人采取舒适体位,如弯腰、屈膝侧卧,以减轻腹痛。因剧痛辗转不宁者,防止坠床,移除床周围危险物,保证安全。

2禁食与胃肠减压,多数病人禁食1~3日(重症病人至少禁食数周),禁食病人每日补液2000~3000ml,明显腹胀和病情严重经禁食腹痛无明显缓解者,进行胃肠减压,目的在于减少胃液和食物刺激引起的胰液分泌,减轻腹痛腹胀。禁食期间不能饮水,可含漱或用水湿润口唇,做好口腔护理和输液管理。

二、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意识变化,心率≥100次/分、收缩压≤90mmHg、脉压差≤20mmHg,提示血容量不足和休克;呼吸≥30次/分,警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出现焦虑不安、幻觉、定向力障碍、失语、昏迷,提示并发胰源性脑病。

2胃肠减压者,观察引流物的性质和量,注意有无咖啡色或暗红色引流物出现,警惕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及DIC。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必要时留置导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若尿量<30ml/h或500ml/24h,提示脱水、休克或肾衰竭。

3定时观察腹痛、腹胀情况,每天至少2次仔细评估腹部体征。若腹痛持续存在,提示并发胰腺脓肿、假性囊肿等;若疼痛剧烈、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提示并发腹膜炎。

4遵医嘱定时留取血、尿标本,监测血尿淀粉酶、血糖、血清电解质的变化,测定血气分析,监测病情变化。

三、用药护理

应用以下药物时注意:①阿托品:观察治疗效果,注意其有口干、心率加快、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②西咪替丁:静脉给药时,偶有血压降低、心跳呼吸停止等,给药时速度不宜过快,密切观察病人反应,注意有无异常表现和不适主诉。③抑肽酶:产生抗体,应用时要注意有无过敏现象;加贝酯:应用时注意静脉滴注速度不宜过快,勿将药液注入血管外,多次使用时要更换注射部位,药液应随配随用,对多种药物有过敏史者,以及妊娠女性和儿童禁用。

四、对症护理

1根据病人脱水情况、年龄和心肺功能调节输液速度,及时补充因呕吐、发热和禁食所丢失的液体和电解质,纠正酸碱失衡。病人有神志改变、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立即通知医师,备好抢救物品,作好抢救配合。

2加强病情监测,正确采取预防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护理措施,一旦发生脏器功能衰竭,按相应护理常规进行。

3高热时,适量补充液体,调节室温,给予头部冰敷、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出汗多时及时擦干汗液,更衣保暖。

【健康指导】

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本病的疾病相关知识及其易复发性的特性;教育病人积极治疗与急性胰腺炎发生有关的疾病,如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十二指肠疾病。

2告诫病人症状缓解后从低脂低糖流质开始,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忌油腻。应规律饮食、少量多餐,多食低脂、无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并戒烟酒。

4指导病人按医嘱坚持用药,避免使用易引发本病的药物;出现异常征象及时就诊,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