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教你30招,天天工作好心情
26664700000007

第7章 职场环境到底有多复杂?(2)

小文大学毕业后做了三年的网络编辑,有一天,一直和她处得很好的主编忽然辞职了。正当大家都在猜测,同事当中谁能够幸运地被选为新主编的时候,集团却空降了一个人来主持网站的运营工作。由于小文属于公司中的老员工了,很多新进网站不久的人都会向她询问一些关于后台操作的技术问题。新领导见状便找来了技术人员,要求他为大家进行一次业务培训,并在部门会议上表示:“新领导有新领导的行事作风,希望老员工不要因为在公司的时间比较长,就倚老卖老。”所有人都听出来新领导话中带刺,纷纷向小文投以问询的目光。小文很是郁闷,但是又不好发作,只得应和道:“我们会在工作中很好地配合您,尽快度过磨合期的。”新领导没有回应她,而是说:“请所有的人写一份工作职能书给我,我好重新分配任务。”他看着小文说:“以前的、老员工的职位和工作重心可能也要调整,希望大家做好心理准备。”小文开始担心自己可能要被降职了,心里越发不是滋味。

悄悄话

对于新领导来说,新的岗位对于他而言也是一个陌生的工作环境。在这里我建议小文主动地找新领导谈一次,告诉他自己将会和他结为战线联盟。我相信,如果小文能够很配合地建立工作上的支持系统,对于领导来说他也是一个很好的工作伙伴。不是所有的新上司都对老员工抱有“暗藏杀机”的态度,这点需要你端正心态,不要胡思乱想。

着名人际关系学家戴尔·卡耐基说:“批评往往是掩饰的赞美。”因为你已经引起别人的嫉妒,是非难免随之而来。但尽量不要把同事视为竞争者或敌人,要知道,那些大脑里没有共赢概念、只想自己掌控一切的人,是无法在职场中长期生存的。

我对待这些刺头领导的态度是不正面与之交锋,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言之有理则听之,言而无物则任之,让批评者不攻自破。公道自在人心,总有一天大家都会明白事实的真相的。

有行为学者为“心中的好下属”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在这里我们不妨与自己现实中的工作状态来对比一下,看看“我是一个怎样的下属呢”:

1.遵守纪律,超时工作,能独当一面。

2.脑袋聪明、工作积极又不具野心。

3.对上司既忠诚又畏惧。

4.主动承担风险、责任。

总之,当了解了你的领导需要怎样的下属后,就要认清自己的做事方向。同时,我们还要多提高自己的调适能力,增强自信心,积极建立工作上的支持系统,适时寻找乐观向上的同事为自己打气。另外,还要注意增强自己的信念,培养对事对人的观察能力,塑造不畏逆境的心态,这样的话,我们离成功就会越来越近了。

小文和新领导长谈了一次之后,感觉新领导对自己的敌意并没有减轻。集团向网络部下发了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宣传任务,按照惯例,此类工作的执行都是由小文安排的。于是,其他兄弟部门的同事就只跟新领导打了个招呼,便直接找到小文开展工作了。小文知道这样做可能会让新领导不痛快,便主动地写了一份工作方案交给领导审批。领导收到邮件后,并没有直接答复她,而是找到比她早进公司一个月左右,同样是网络编辑职位的Kelly,要求她来全权负责此项任务,并指明要小文来协助她。小文知道后心里很别扭,觉得自己已经很低声下气了,为什么新领导还这么算计她?

悄悄话

知己知彼,才能见招拆招。对待爱挑剔的人,比如说遇到苛刻的同事或上司,不妨先考察一下,他对我们挑剔的背后动机是什么?是他本身对自己、对工作的要求就很高,还是要借此来考验我们或者打压别人?

遇到要求高的管理者,不妨欣然接受对方的批评和建议,视他为鞭策自己成长和进步的“贵人”。此时,摆正心态很重要,特别是刚进部门的新人,一般都会遭遇部门主管对自己的考验,能经得住考验的人才能受到上司的赏识。通常管理者给定的目标是要我们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的。但是,如果我们实在被对方逼得喘不过气来,也不妨适度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例如:“您的标准真高,我们都达不到。”意思是提醒对方,别总是追求完美。不过这样是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如果每一次都抗议和拒绝,势必会让你的管理者对你的能力产生质疑。因此,哪怕需要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也要尽力去做,实在不行再向管理者汇报进展的情况,以便让他知道你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已经尽力了。另外,你还可以适时地寻求“盟友”的支持,即由信得过的同事来帮你作证,以获得上司的理解。

公司的项目宣传因为新人的工作经验不足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小文的新领导被集团部门的同仁告了一状而受到批评。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小文从其他部门那里得到了这个消息,不过她并没有对部门中的其他同事说。但是新领导却在部门的会议上含沙射影地警告大家:“不要小看我在集团中的地位,否则我也不可能直接坐到这个位置上。”小文不想让大家再面临集团中的信任危机,便开诚布公地在会议上表态:“您既然是我的领导,我就会绝对听从您的安排,我就算是坐了十年的这个位置,也绝对没有觊觎您那个位置的野心。您能够当主编,一定是有您自己的优势。我做了三年编辑,到今天还是普通的编辑,我能够认识到我的不足。”这样的一番话,让与会的所有同事都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新领导却激动起来,他对小文说:“年轻人能够有这样踏实的心态,还是很不错的。”小文这才松了一口气。

悄悄话

能够正确地摸清新上司的心理,并不是一种功利算计。因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所以当你发现自己的工作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更要主动地认清状态。

一、分清楚上司的人格类型

针对不同的上级类型,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对策。例如针对“阅读型”的上司,跟上司交流和沟通时要言简意赅,不要侃侃而谈,最好以书面汇报为主,让上司能通过资料阅读来了解你的工作。面对“听觉型”上司时,就要抓住重点向他进行口头汇报。“完美型”的上司要求下属能高效、细致地完成任务,因此,下属在向上司表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先要想清楚自己的思维是否缜密,最好反复研读或让细心人士帮忙审核你的汇报方案。即使在你的上司以非常挑剔的眼光对待你时,也要摆正心态,理解这种要求是来自其对完美和质量的追求而并不是针对你个人,他对所有的部属都是如此。针对“力量型”的上司,不要去强硬地顶撞,要讲究策略,避免发生正面的冲突。“力量型”的上司习惯于掌握周边的工作环境,在竞争中始终要求占上风,他的干预性强,控制欲强,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不要与其发生正面的冲突,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努力做到决策前与上司进行协商,尽量听取上司的意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不同的上司一般具有不同的管理风格,这种人格类型和管理风格,我们很难去改变,只能去适应。总之,在相处过程中找到与上司的共性,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针对一个比较可能取得成功的细节提出建议,尽量避免严重冲突,同时增加成功的几率。

二、让你的新领导感觉到你的忠诚

我们在前面说了“领导希望的下属”中,有一条就是“忠诚度”的问题。上司也是人,都希望下属忠于自己,在部门决策中要以他为中心和终级汇报对象。部门领导对自己所在的部门负责,因此,比较介意自己的下属轻易越过自己进行汇报和请示,尤其是在领导对某些事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如果下属直接向领导的上司进行汇报,很容易使领导的工作陷入被动。

其实,领导在管理下属的同时,下属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管理领导的。当作为下属的你,能较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在部门或者公司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同时亦是管理好领导的心态了。另外,下属不要心比天高,欺瞒上司,使用阴谋诡计,在部门内兴风作浪。因为没有密不透风的墙,无论你用了怎样的办法来欺瞒上司,当结果摆在眼前的时候,你始终是遮盖不过去的。小文正是因为看透了这点,才以破釜沉舟的方式将所有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以此让新领导能够真正地面对自己,从而化解了自己的职场危机。

如何面对“精英围城”?

怎样和领导相处?怎样和新同事相处?恐怕许多职场新人都会对这样的“新环境”感到担忧吧。可能刚入学时候的矛盾还没有处理干净呢,现在又要面临新困惑了。有多少对未来充满了畅想的莘莘学子在进入到社会这所终生学校之后因为种种始料不及而迷失?原本是校园中叱咤风云的人物,到了公司只能做杂工,你会不会因为这样的落差而感觉无奈?原本是师长宠爱的优等生,进入社会才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种尴尬如何面对?你是否因为想要成为人上人而一学再学?某职场节目中,嘉宾向高学历的女孩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想要读研或者读博?你是否年近不惑却还没有凭借自己的学识或专长创造出任何价值?你正在学习中,是惧怕承受职场压力,还是其他原因?

学习是为了什么?我看过太多的新人简历上说自己的学习能力有多强,我不禁想问,你当公司是什么?是给你发工资的学校吗?是你攀比特长的秀场吗?你知道一个集结各种部门的“单位”需要怎样的人来运转各个部门吗?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最低学历要求只能是岗位的一张邀请函,但是能否让你拿到代表其价值的薪水,需要你这个人去运转出这个岗位所要成就的价值。你个人的体会,只能是让这个“单位”收回成本之后的附加品而已啦。至于其他人的入场券是如何的金贵,我觉得和你自己的价值来比较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岗位需求不一样,创造出的价值也不一样。甚至虽然门票的价格不一样,但是就你们观演的效果来说,可能你的位置更佳呢。学历和能力成不成正比,要靠其创造出的价值来衡量。

小磊,本科毕业,很顺利地进入到一家跨国公司工作,工作的内容大概是跟进、维护客户并处理一些文案方面的基本工作。在刚刚接手工作的时候,小磊也是自信满满的,他本身就是一个肯用功读书的学生,从6岁起走进小学的校门,到22岁大学毕业,他从来都是学习成绩拔尖的模范生。他的工作和学习的专业是对口的,更觉得这些应该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但是小磊却说,在与公司的其他同事接触了一阵之后,他忽然觉得自卑起来,“我才发现,原来我的同事们的毕业院校都是世界级的,学历也都比我高,和他们比起来,我差得太远了。”从此,小磊不但不敢和同事们多接触了,甚至连见面打招呼的时候,都显得特别局促。

悄悄话

都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当今的学子可能不需要吃太多物质条件的苦,但是“人比人,气死人”的攀比观念却真的能让你吃尽了“心里憋屈”的苦。学历对于职场人来说,是什么呢?是炫耀的资本,是攀比的工具,还是成功的前提?我并不是在质疑高学历和一流学校的含金量与权威性,而是说通过这样的攀比,觉得被比下去了,就颜面扫地、低人一等的态度并不可取。在和小磊聊他们公司人才构架的时候,发现那些被他羡慕的人都是已经从业有些年头的行业内的精英骨干。对于这样的地位差距,我建议小磊不要用仰视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学业如何,毕竟业内的积累是靠时间成本和自身的修为锤炼出来的,光是羡慕是无法让自己获得提升的。

我见过那种老实习生训斥新实习生的场面:都是“新人”,可能只是一句经验之谈,“新人”可能就被“老人”比下去了。这种地位之争,说实在的,我真的很难忍耐。无论你信不信,善念是可以接力的。当“新人”被帮助过,度过难熬的那一段心怀忐忑的职场过渡阶段,当他也带“新人”走过这一阶段的时候,也一定是会帮那人一把的吧。这时候的“新人”有必要嫉妒“老人”的成就吗?端正心态,学习、谦虚、吸纳长处,是积累本领的几个关键词。这时候你的“优秀”才能够放出光彩来。

“我买了许多和行业相关的书来看,在开会的时候,争取能够用这些名家的名言来证明我懂的不比他们少。”由于小磊总是将精力用在书本上,手里的工作任务就有点顾不过来了。“我每天都要加班,有时候凌晨才能够离开办公室。”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不够高,“为什么他们的能力就比我强那么多呢?”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小磊所在的部门要处理一些客户关于产品性能的问题,由于是新产品,小磊也没有把握能够给客户十分明确的答复,这搞得他非常紧张,“我特别怕把这次证明自己的机会给搞砸。”我问他为什么不向了解产品的同事请求帮助,小磊说,“他们会觉得我没用的,所以我必须背着他们查资料。”

悄悄话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问小磊。他说,为了能够让自己看起来更成熟。我问,什么是成熟的代表?他说,像我的领导一样。我问,你的领导哪里让你觉得他成熟了?他说,收入、品位、处事方式、说话方式。我让他讲具体一点,他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