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墨子曰:“大国之攻小国也,是交相贼也,过必反于国。”
“古句新解”
墨子说:“大国进攻小国,是相互残害,其结果必然祸及本国。”
人一生下来就有欲望,有了欲望不能满足,就要去争取、追求,追求过分了而没有一定的限度和界限,势必就要发生争执。只要发生了争斗就会造成混乱,混乱就会造成穷困。人们之所以产生纷争,是由于欲望过于强烈,过于看重财利和地位。其实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争到与争不到又有多大的关系?得到了不一定是福,失去了未必是祸,要用辩证的思想去对待名利和地位。无休止地争夺,是引起纠纷和祸害的根源。
墨子“非攻”的主题就是反对大国对小国的侵略,谴责大欺小、强凌弱的暴行。为了制止这种非正义的战争,墨子站在大国的角度上,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侵略他人、灾祸必将反及于己的道理。首先,大国攻打小国,不仅耗尽了本国的资财,民众也因不停的征战而疲惫不堪,怨言四起,这样就将失掉民心,虽然兼并了大批土地,也不能保有。其次,不停地攻伐他国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必将引起天下诸侯的恐惧与愤恨。“唇亡齿寒”的道理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天下诸侯一定会群起而攻之,这样国破身亡的结局就自然不可避免了。
可惜,在名与利的诱惑下,有的人为了名和利铤而走险,最终身败名裂,有的人是为了名和利什么事情都敢做。要知道,在日常的生活和经营过程中,利益是创造出来的,是以诚实劳动作为基础的,不是靠争夺而来。争来争去,双方失和,谁也不见得能够获得更多和更大的利益,何必争呢?
战国时,齐国有三个大力士,一个叫公孙捷,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古治子,号称“齐国三杰”。他们勇猛异常,仗着齐景公的宠爱,为所欲为。当时,齐国的田氏势力越来越大,他联合国内几家大贵族,打败了掌握实权的栾氏和高氏,威望越来越高,直接威胁着国君的统治。田开疆正属于田氏一族,齐相晏子很担心“三杰”为田氏效力,危害国家,想把他们除掉,又怕国君不听,反倒坏了事。于是心里暗暗拿定了主意:用计谋除掉他们。
一天,鲁昭公来齐国访问。齐景公设宴招待他们。鲁国是叔孙大夫执行礼仪,齐国是晏子执行礼仪。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杰”佩剑立于堂下,态度十分傲慢。正当两位国君喝得半醉的时候,晏子说:“园中的金桃已经熟了,摘几个来请二位国君尝尝鲜吧!”齐景公传令派人去摘。晏子说:“金桃很难得,我应当亲自去摘。”不一会儿,晏子领着园吏,端着玉盘献上6个桃子。景公问:“就结这几个吗?”晏子说:“还有几个,没太熟,只摘了这6个。”说完就恭恭敬敬地献给鲁昭公、齐景公每个人一个金桃。鲁昭公边吃边夸金桃味道甘美,齐景公说:“这金桃不易得到,叔孙大夫天下闻名,应该吃一个。”叔孙大夫说:“我哪里赶得上晏相国呢!这个桃应当请相国吃。”齐景公说:“既然叔孙大夫推让相国,就请你们二位每人吃一个金桃吧!”两位大臣谢过景公。晏子说:“盘中还剩下两个金桃,请君王传令各位臣子,让他们都说一说自己的功劳,谁功劳大,就赏给谁吃。”齐景公说:“这样很好。”便传下令去。
话音未落,公孙捷走了过来,得意洋洋地说:“我曾跟着主公上山打猎,忽然一只吊睛大虎向主公扑来,我用尽全力将老虎打死,救了主公性命,如此大功,还不该吃个桃吗?”晏子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应该吃一个桃。”公孙捷接过桃子就走。
突然,古治子喊道:“打死一只虎有什么稀奇!我护送主公过黄河的时候,有一只鼋咬住了主公的马腿,一下子就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我跳到河里把鼋杀死,救了主公,像这样大的功劳,该不该吃个桃?”
景公说:“那时候黄河波涛汹涌,要不是将军除鼋斩怪,我的命就保不住了。这是盖世奇功,理应吃个桃。”晏子急忙送给古治子一个金桃。
田开疆眼看金桃分完了,急得跳起来大喊:“我曾奉命讨伐徐国,杀了他们的主将,抓了500多俘虏,吓得徐国国君称臣纳贡,邻近几个小国也纷纷归附咱们齐国,这样的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桃子吗?”晏子忙说:“田将军的功劳比公孙将军和古治将军大10倍,可是金桃已经分完,请喝一杯酒吧!等树上的金桃熟了,先请您吃。”齐景公也说:“你的功劳最大,可惜说晚了。”田开疆手按剑把,气呼呼地说:“杀鼋打虎有什么了不起!我跋涉千里,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在两国君主面前受到这样的羞辱,我还有什么脸活着呢?”说着竟挥剑自刎了。公孙捷大吃一惊,拔出剑来说:“我的功小而吃桃子,真没脸活了。”说完也自杀了。古治子沉不住气说:“我们三人是兄弟之交,他们都死了,我怎能一个人活着?”说完也拔剑自刎了。人们要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鲁昭公看到这个场面无限惋惜地说:“我听说三位将军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可惜为了一个桃子都死了。”
为了一个桃子竟然连丢三命,这便是纷争的结果。老子《道德经》中说:“只要不与别人相争,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你争。”纷争有害而无益,因此我们必须远离纷争。
人生就是一个名利场,时时处处充斥着各种诱惑。但又不只是一个名利场,每个人都应该想到在世上留下些什么,而不是他自己得到了什么。做人不应“享一时之寂寞,取万古之凄凉”,追名逐利时,奉劝诸君少些贪欲,多些知足,莫为名利遮望眼。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分追求,若过分追求,又不能立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遗臭万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有的人已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振,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何其可悲。
人因欲望而争夺,争来争去,什么也不会争到手,争来的只能是气、是恨、是仇。无争才能无祸。才不会出现墨子所说的“大国之攻小国也,是交相贼也,过必反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