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常见的主要是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失去弹性,因而不能维持正常姿势。引起先天性斜颈的原因,与胎位不正或子宫壁受到不正常压力、难产、遗传因素等有关。
婴幼儿的斜颈是可以治疗的,但治疗要早。在一周岁以内主要是靠家长推拿,进行手法矫治。方法如下:
让孩子平躺,头转向健侧,使鼻与身体的正中线一致,一人按住双肩,另一人抱住孩子的头向健侧转动。每天10次左右,每次转20下,动作要充分(但要考虑孩子的承受力)。然后用手推摩胸锁乳突肌。
按摩后进行热敷,或用绷带将头及健侧肩关节作“八”字形固定。只要坚持不懈,多能矫正过来。如果矫正无效,可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方法是切断胸锁乳突肌,畸形就可以矫正。手术比较简单,效果良好。
新生儿头颅血肿
头颅血肿是分娩时胎位不正、头盆不称或产钳助产等,胎儿头颅经产道时受到过度压迫或牵拉而受伤,造成骨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积留在骨膜下所致。
出生后快则几小时,慢则几天头颅部出现肿物,迅速增大,多见一侧肿大。血肿不需治疗,可以自行吸收消失。根据血肿的大小约需1~4个月(多数6周)消失。家长千万不要用针穿刺,以免发生感染。
生理性乳腺增大
部分女婴在出生后3~5天可以出现乳腺肿胀,并且有的还分泌淡黄色乳汁样液体。这也是雌激素对胎儿的影响引起的。不必处理,一般持续1~2周会自行消失,切忌挤压,以免继发感染发生乳腺炎。
新生儿脐疝
脐疝,就是所谓的“鼓肚脐”。有些新生儿脐部有圆形或卵圆形肿块突出,在孩子啼哭或咳嗽时更为明显。仔细观察肿块周围的皮肤颜色是否正常,当孩子睡眠和安静时肿块可消失,如用手指加压,可将肿块推回腹腔,此时一般不会有其他症状。这说明孩子患了脐疝。
脐疝的发生是因新生儿脐部未完全闭合,肠管自脐环突出至皮下而致。婴儿得了脐疝一般不需治疗,会在1~2岁时自愈,有时即使到了3~4岁,仍可有望自愈。
在这期间,父母应尽可能减少孩子的哭闹和咳嗽,因为哭闹和咳嗽会使腹内压增大,不利于脐疝的愈合。也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绕婴儿两周半的皮带,加上棉花包硬币围腰压紧脐疝的方法来治疗。并严格防止脐部发炎和大便干燥,尽量减少婴儿哭闹。同时还可给婴儿口服维生素B1,每次5毫克,每天3次。
如果脐孔直径超过2厘米左右,无自愈的可能时,应及早去医院做手术修补。
新生儿睡觉不实
正常情况下,新生儿每天大约有18~22小时是处在睡眠中的,新生儿睡眠不安是一些家长常常遇到的问题。
新生儿睡觉不实,首先看发生的时间,是白天还是夜晚。有的新生儿白天睡眠,夜间哭闹不眠。对这样的孩子要尽量让其白天少睡觉,使他疲劳,晚上自然就能睡好。
另外,要找找孩子睡眠不安稳的原因,再采取相应措施。看看室内温度是否过高,或包裹得太多,孩子因太热而睡不安稳,这时孩子鼻尖上可能有汗珠,摸摸身上也潮湿,这就需要降低室温,减少或松开包被,孩子感到舒服就能入睡。如果摸孩子小脚发凉,则表示孩子是由于寒冷刺激而不眠,可加盖被或用热水袋在包被外保温。
大小便使尿布湿了孩子不舒服也睡不踏实,应及时更换尿布。母乳不足孩子没吃饱也影响睡眠,就要勤喂几次,促进乳汁分泌,让孩子吃饱。
如果上述情形都不存在,而母亲可能在孕期有维生素D和钙剂摄入量不足的情况,新生儿可能有低钙血症,有病的早期也表现睡觉不踏实,可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和葡萄糖酸钙即可见效。
如果除睡眠不安还伴有发烧、不吃奶等其他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检查,请大夫医治。
“马牙”是怎么回事
有的新生儿在出生后两天内,会在牙龈或上腭出现一些黄白色或白色的芝麻样颗粒,俗称“马牙”或“板牙”。这不是真正的牙齿,也不是病态,而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者黏液腺分泌物潴留肿胀所致。数周至数月后可以自行消失,注意不要挑破或磨破,以免引起感染。
新生儿鹅口疮
鹅口疮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疾病,一般发生在新生儿或婴儿的口腔黏膜上。主要表现为在新生儿口腔咽喉部、颊部的黏膜表面,或舌面上有乳白色豆腐渣样斑块附着,擦不掉,发展下去可蔓延至食管或下呼吸道。其边缘清楚,若用棉棒擦拭,不能擦掉。
新生儿患鹅口疮,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不影响新生儿吮乳,严重者其口腔内黏膜各部均长满一层厚厚的白膜,周围充血、水肿且疼痛,会妨碍新生儿正常吮乳。鹅口疮是可以治愈的,但重在预防。
新生儿用具(奶嘴、奶瓶、毛巾、手绢等)要注意清洁,坚持消毒。母亲喂奶前要用湿毛巾将奶头擦洗干净,并注意给孩子多喂水,以利于病菌排出体外。
发生鹅口疮后,不要用抗生素,局部以2%~3%小苏打溶液或双氧水清洗,再涂10%硼砂甘油或1%龙胆紫液,每日2~3次。严重者用制霉菌素甘油混悬液涂抹,可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以增加对霉菌的抵抗力。
新生儿脱水热
少数新生儿在出生后的3~4天有一次性的发热,热度一般在38~40℃,于夏季多见。宝宝表现为烦躁不安、啼哭不止、尿量减少等症状,这是由于体内脱水引起的,医学上称这种情况为新生儿脱水热。
发生此病的原因是新生儿体内含水量多,体表面积相对大,环境温度较高时,就会从呼吸、大小便丢失很多水分;而且妈妈在宝宝刚出生的头几天里奶少,因而婴儿液体摄入量少于身体丢失的水分,造成体内水分不足而发生脱水热。
防治脱水热应注意以下几点。
迅速给婴儿补充水分,轻者喂温白开水或5%葡萄糖水,每2小时一次,每次10~15毫升,一般婴儿热度自然下降。如热度不退或者出现其他病状,应立即送医院静脉输液。静脉补液后,体温通常能迅速恢复到正常。千万不要给婴儿滥用退烧药降温。
室温应保持22~28℃。夏季不要紧闭门窗,也不要给婴儿穿得太多或包得太严。
尽力给予婴儿足够的母乳。
在母乳尚不充足之前,可在两次喂奶之前加喂20~30毫升温水或5%葡萄糖水。
新生儿尿酸梗塞
有时刚出生2~5天的宝宝,在排尿时哭闹,尿布上出现砖红色斑,为尿液中尿酸过多沉积所致。持续几天后消失,对宝宝无损害。只要多饮水,使尿液稀薄,很快尿液的颜色会恢复正常,但要注意与血尿鉴别。
新生儿青紫
青紫有两种结论,即病理性和生理性。心脏和肺脏的疾病是病理性青紫最常见的病因,由于病变导致的血液中的氧气不足,所以出现持续性逐渐加重的青紫。生理性青紫多因环境寒冷、保温条件差,宝宝血管保护性收缩,造成全身皮肤缺氧而出现的青紫。一般保暖后即可好转。
青紫还需与胎生青记区别。胎记一般出生后即出现在身体某个部位,皮肤呈青蓝色,不会随温度变化而消长。青记随着宝宝长大,会逐渐消退。而青紫是血管收缩、缺氧的表现,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新生儿尿布疹
尿布疹是宝宝常见的皮肤病损。婴儿的尿布被大小便污染,没有及时调换而长时间与婴儿皮肤接触,刺激皮肤,开始仅见肛门周围皮肤发红,以后逐渐扩散至尿布所覆盖的皮肤,如臀部、会阴部、大腿内侧等,重者出现一些小水疱,局部有渗液或糜烂,还可继发细菌感染。又由于局部的疼痛和不适,患儿常常哭闹不安。
预防此病的关键为勤换尿布,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最好不要给孩子使用塑料布、油布等不透水、不透气的材料做垫子,以免影响局部水分的蒸发和透气。对腹泻小儿,尤其应注意做好臀部的护理。
当新生儿患尿布疹时,要注意保持新生儿臀部皮肤干燥、清洁,保持局部透气,很快就会痊愈。必要时可以局部涂擦鱼肝油软膏或鞣酸软膏,涂抹植物油如香油、花生油等。然后换上干净的尿布包好,一般每天涂擦4~5次。如出现脓疱,则需要医生处理。
毒性新生儿红斑
毒性新生儿红斑是指皮肤毛囊周围出现的红斑,因为红斑很小,有时称为虱咬性红斑。
有30%~70%的新生儿生后24~48小时出现全身性红斑,开始时为丘疹,第二天逐渐加重成为红斑,第三天消失。病变以红斑、丘疹及脓疱为特性,脓疱为无菌性,内含大量的嗜异红性白细胞。
此红斑缺乏固定的形态,好发部位为胸部、背部、脸部及四肢。通常出现在出生后1~4天,直到第二周才消失,不需要治疗。发生的原因可能是新生儿皮肤对一些接触物如肥皂、油类等过敏,或者是新生儿皮肤受床单或衣物的刺激产生的反应。
新生儿胎记
有些新生儿出生后皮肤上有几块色素斑,称为新生儿胎记。许多人对此不太清楚,常误认为是生产时受伤所致,或是被别人弄伤。实际这是由皮肤深层色素细胞堆积形成的色素斑。
常见的新生儿胎记有下面一些。
粉红色斑。
粉红色斑是粉红色的斑点,颜色淡,压迫使之变白,而且会迅速消退。常见于浅肤色新生儿的眼睑和胸枕骨部位,一般于1岁左右消失。
草莓斑。
草莓斑又称血管痣,是一种突出于皮肤表面、界限清楚、鲜红或暗红色的肿胀物。于出生时或头两个月可见,经一段时间的成长后,痣的大小会固定下来(约8个月时),大多在10岁以前消失,不消失者需给予冷冻及同位素敷贴治疗。
永久性红斑。
如葡萄酒痣,又称为焰火痣,其表面颜色鲜红,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通常于出生时可以观察到。此种斑点是平坦的,用力压迫不能退色,也不会自然消失,葡萄酒痣一般沿着三叉神经分布,可能与视网膜或颅内疾病有关。
蒙古斑。
蒙古斑多分布在背、腰、臀部一些界限分明的色素沉着区域,通常是蓝色带状,此胎记无特殊意义,通常1~5岁消失。
新生儿打嗝
新生儿的身体非常敏感,很多原因可以使他打嗝。喝太多的奶、尿布湿了、换尿布等,都会引起打嗝。打嗝是由于刺激了膈肌的神经而产生的:一般来说换完尿布、吃完奶以后拍一拍、抱一抱,使孩子很快安静下来,就不会打嗝了。
新生儿鼻塞
新生儿鼻塞后,只能张口呼吸,致使吃奶困难,或引起呛咳,因此需针对病因积极采取措施。
若是由感冒引起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浓度较低的小儿滴鼻净,用药后可使局部血管收缩,鼻塞很快缓解。若因鼻腔分泌物结痂引起者,不要自行给孩子抠鼻孔,以免损伤小儿鼻黏膜,可在鼻腔内滴1~2滴鱼肝油滴剂或香油,提高室内的湿度,鼻痂即可自行排出。另外母亲在哺乳期最好不要应用利血平,可在医生指导下换用其他降压药物。
新生儿手脚抖动正常吗
观察新生宝宝,常常发现会出现手脚抖动的现象,特别是在睡眠、换衣或洗澡时;宝宝受到亮光或响声刺激时更多见。因此,家人开始担心,是宝宝缺钙抽搐?还是神经发育有问题?其实,这是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现象,与疾病无关。
新生儿神经发育尚不成熟,神经纤维的髓鞘发育不完全,故“绝缘”不良。当某一条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可同时传导给邻近的神经纤维而造成短暂“短路”现象,即使是较轻微刺激也可能带来宝宝明显的手脚抖动。随着宝宝成长,神经系统不断发育,鞘膜逐渐完善,“绝缘”功能也相应健全。一般宝宝生长到4~5个月后,这种现象会自然地慢慢消失。
是否需要治疗“奶秃”
有些刚出生的婴儿,头皮光秃秃的,稀稀拉拉长着几根又黄又软的头发,被称为“奶秃”。为此,家人不免有些担心,到处打听“治疗”方法。其实,这是正常现象,完全不用担心,更不用治疗。
宝宝出生时的头发多少本来是有差别的。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发育到5~6个月时,全身就有了浓密的胎毛,以后再逐渐脱落。如果胎毛脱落过多,出生时就显得头发稀少,称为童秃。极少数的胎儿,胎毛不脱落,出生后不但头发浓密,全身的汗毛也像头发那样又浓又重,这就是“毛孩”现象。
据研究分析,这种差异与母亲怀孕时的营养状况、是否患病、妊娠反应程度等均无关系。
“奶秃”是暂时现象,是发育中的正常变化。到1岁左右头发逐渐长出,2岁的时候,头发就和一般宝宝一样浓密,以后也不会出现反复而脱落。因此,完全没有必要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如果涂抹各种生发水之类,这些药物对宝宝幼嫩的皮肤是不适宜的。
对童秃的新生儿,应注意保护头发和头皮,以促进毛发生长。
首先,应保持头发清洁,经常给宝宝洗头。洗的时候,轻轻按摩头皮,但不要揉搓头发,防止头发纠缠到一起。洗发时选用婴儿肥皂,再用清水轻轻冲洗干净。
梳理头发时,应选用橡胶梳子。这种梳子具有弹性、柔软的特点,不会损伤头皮。婴儿的头发顺其自然生长,不要强梳至一个方向。
此外,充足和全面的营养、经常进行阳光照射和呼吸新鲜空气对婴儿身体的发育有利,对头发的生长也有好处。
以上这些措施,不但对童秃婴儿必不可少,对头发浓密的婴儿也有好处。
新生儿疾病防治
新生儿应作哪些预防接种
刚出生的宝宝没有抵抗细菌和病毒的能力,容易受感染患病。作预防接种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给宝宝少量的减毒疫苗、菌苗、类毒素等,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有病毒、细菌侵入时,抗体予以抵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