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一个孩子正沉浸在游戏当中,父母催促道:“不要再玩了,先把作业做完再玩!”玩得忘形的孩子可能会说:“今天老师没有布置作业!”事实上,他说的不是现实情况。这时,父母没有必要指责孩子说谎:“你说谎,明明有作业的!”这样,孩子往往会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坚持说“没有作业”。如果父母顺从孩子的情绪,体谅地对孩子说:“啊,是吗?没有作业真是太好了,可以尽情地玩一会儿。如果有作业还在玩,明天可要受到老师的惩罚的。要不,今天我陪你玩个痛快吧?”这实际上是在委婉地暗示孩子,应该先做完作业再玩耍,没有做完作业会受到老师的惩罚。这样,孩子一听父母要陪自己一起玩,想到自己的作业没有做完,他就会对父母说:“啊,我再玩一会就去做作业了。”这时,父母不要再催促了,不一会儿,孩子会自觉地去做作业的。
孩子的另一种谎话,属于“讲故事型”,其目的是吸引别人的注意。一般来说,四五岁的孩子往往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去“创造”一些事实,有时,这些描述是非常离谱的。这种情况有时是因为孩子失去了对事实的认识能力,也就是说事物的复杂性超过了他所理解的程度,从而导致孩子分不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象,对孩子来说,他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说谎。
一位爸爸下班时,无意中听到了儿子超超在院子里对其他小朋友说:“你们知道吗?上次,我爸爸到北京出差,给我买了一个奥特曼的玩具回来,那个奥特曼才叫神气呢!他穿着漂亮的衣服,一手叉腰,一手抬到头上,真是帅极了!”爸爸心想,自己并没有到北京出差过呀,而且根本没有给孩子买过奥特曼的玩具。
后来,爸爸才知道,原来其他小朋友都有奥特曼的玩具,唯独超超没有,见其他小朋友都不理自己,超超就编造了这个谎言。
当你在寻找孩子说谎的原因时,一定要反省自己,以诚恳的态度认同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让孩子了解没有必要通过说谎来解决问题。你可以对孩子说:“你可以把实情告诉我,问题出在哪里?让我们看看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此外,一定要分清孩子的想象和说谎。孩子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可以说出子虚乌有的故事,也可能在同伴间“吹牛”,这并不是在说谎,而是孩子的想象。父母有时候把孩子的各种想象和说谎混为一谈,然后责怪孩子,这是很不公平的。
有时孩子的情绪还把他所想象的事物当做了现实,因为这时的孩子还分不清想象的情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千万不要随便责怪孩子,以免压抑了孩子的想象力,并且还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发育。人类的很多创造都来源于想象。
在生活中,父母还要引导孩子区分善意的谎言和恶意的谎言,不能让孩子混为一谈,如果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说了善意的谎言,比如,对病重的人说“你的病马上会好的”。事后,父母一定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以免孩子误会说谎是可以的。
星期天,妈妈带着女儿去阿姨家玩。阿姨拿出自己从香港买来的衣服对妈妈说:“你看,这件衣服是我去香港旅游的时候买的,你觉得怎样?”
妈妈当时兴奋地对阿姨说:“呀,真是漂亮极了,香港买来的真是好看。”
晚上回家后,妈妈跟爸爸说起了这件事,她说:“其实这件衣服并不好看,也许是香港人觉得这种衣服好看吧!”
女儿听到妈妈这样说,就疑惑地问道:“妈妈,你不是对阿姨说很漂亮吗?现在又说不好看?”
妈妈意识到女儿有点迷惑了,对女儿说:“其实,妈妈觉得这件衣服并不是很漂亮,当时,妈妈说很漂亮,主要是为了不让阿姨不高兴。”女儿似懂非懂。
妈妈继续说:“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尽管妈妈觉得不漂亮,但是,在阿姨的眼里是很漂亮的。妈妈不想自己的评价让阿姨伤心。”
“在这里,妈妈并不是要说谎,而是考虑到阿姨的感受了。”妈妈对女儿说,“一个人是不可以撒谎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让对方感到伤心。”
通过妈妈的解释,孩子明白了善意谎言的意义,他就能够正确理解这种语言背后的动机,从而避免他认为撒谎是正确的。
当孩子知道这种“善意的谎言”时,他将更能明白说话时应考虑别人的感受。有句格言:“如果你不能说些好听的,就什么也别说。”了解了这些,孩子更能区分欺骗与“善意的谎言”之间的不同,也更能体会出善待他人的重要。
为了防止孩子的说谎行为,父母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父母给孩子做出表率,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谎话和借口。
·不要对说谎的孩子严厉的惩罚,这个办法往往会让孩子说更多的谎,来掩盖自己的错误。
·如果孩子承认自己做错了事,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说实话,父母会原谅自己。
·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多关心孩子的生活,不要让他产生内心的恐慌。
进步了,就要表扬
一句话教育
衡量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和自己比,只要相对自己有进步,父母就应该感到满意,就应该鼓励孩子。
在中国,家长偏爱分数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有的家长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从理智上说,不愿意让孩子受应试教育的压迫,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重重压力之下,也会慢慢地回到了老路上。
童童的爸爸妈妈十分开明,从来不要求他在假期或休息的时间去学奥数、学英语、考各种证书,爸爸妈妈对他说:“考试成绩不重要,你健康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而童童也是一个好学生,由于心态放松,没有后顾之忧,再加上头脑聪明,所以每次考试的成绩都不错。可是自从上了六年级,童童的幸福生活就结束了。
上六年级以后,为了能升入理想的中学,童童的爸爸妈妈不得已给他报了中学办的升学考试辅导班。几次测验,童童的成绩并不理想。这一下,童童的妈妈很着急,总是批评童童对待考试不认真。有一次,考试题量大,童童没做完,妈妈不分青红皂白就说孩子不用心,丝毫没有顾及到下午还有一门考试。从此以后,考试的时候童童可紧张了。
童童妈妈的表现是被现实逼迫的,升学、考试等程序是每个孩子、每个家庭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尽管一直遵循快乐教育的理念,但是不得不纳入现实的轨道。
家长关注孩子成绩的最重要特征是,喜欢把自己孩子的成绩与其他孩子比较。
“明明,期末考试考了多少分呀?”“哟,99分,真棒,叔叔奖励你一个遥控汽车!”“他不行,人家亮亮考了双百呢。”“是呀,亮亮学习可好了,一点都不用他父母操心,你们都得跟人家学一学。”每到寒暑假亲朋聚会、好友见面,这样的场景非常常见。
孩子没考好不用说,即使考好了也要和更好的比,99分都不行,因为人家的孩子是100分。比来比去,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也让孩子渐渐失去自信,觉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他真正的才能就会枯萎。
而父母这样做,表面上是为了孩子上进,但多数是为了自己的虚荣。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不仅身材长相、声音不同,兴趣爱好和性格也不同,还有每个人的能力有差异,比如有的孩子擅长数理化,有的孩子擅长文学写作,有的孩子音乐才能突出……总之,各有所长,各有所好。
而且,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才能都重要,不分主次、贵贱。如果一个人音乐才华出色,他可以成为音乐家,或当音乐老师等;如果绘画才能出众,他可以成为画家,或做工业设计等;如果一个人在烹饪上有才华,他能做一名优秀的厨师。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各种不同才华的人,各行各业才兴旺发达,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
所以,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孩子,更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
教育专家马丁·洛森说:“学习者的成功标准是相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学习是成长、发展的过程,不是为了获奖或竞争。我取得的一大进步,对你可能是一小步。有些人付出巨大努力,却收获甚小;另一人也许只付出一点努力,却有显著成效。哪一种方式更有意义?”因此,衡量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和自己比,只要相对自己有进步,父母就应该感到满意,就应该鼓励孩子。
在英国有一所学校,如果功课好的学生作业马马虎虎,不负责任,即使做得全对,可能只得C。另一位学习困难的学生只做对了一半,但相对他上一次的作业,进步很大,而且作业态度认真,老师就会给他A。这所学校的老师坚信:相对自己有了进步,就是最好的成绩!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孩子努力了,就应得到表扬和鼓励,哪怕他仍然考试不及格,但他至少得到了父母的信任和鼓励:“没关系,下次再努力。”父母的理解对孩子很重要。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家长应该做的,是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孩子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
接纳孩子的情绪
一句话教育
如果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父母要耐心引导,给孩子时间慢慢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个时候父母的关心和支持很重要。
孩子的情绪变化很快,有时候,家长感到很纳闷,本来一家人高高兴兴的,不知为什么,孩子的情绪就发生了变化,最后不欢而散。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适时接纳孩子的情绪。能不能这样做,结果会大不相同。
佟琳今天要参加全校英语口语比赛,心里很紧张,吃早饭时,她说:“我真的害怕自己在台上出现问题,那可太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