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育才学校任校长时,有一个叫王友的学生,是学校中颇有名气的“孩子王”,经常惹是生非,屡生事端。一天,陶行知看见王友用土块砸一个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叫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来。放学之后,陶行知从外面办事回来,远远地看见王友在校长室门前徘徊等候,于是,他赶紧把王友请进校长室。
进入校长室后,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带着歉意的语气说:“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用疑惑的眼光看了看校长,迟疑地接过糖。这时,陶行知微笑地看了一眼他,想了一想,又掏出一块糖来递给他,说道:“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是因为我不让你砸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听我的话,很尊重我。”这时,王友神态紧张,愈发不安起来。接着,陶行知就像变戏法似的又掏出一块糖来,语重心长地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土块砸那位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有正义感,应该奖励你啊!”没想到,陶行知话音刚落,王友竟“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道:“陶校长,我错了,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对他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听到这里,不禁大笑,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来递给他,高兴地说:“为你能正确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现在我的糖已没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希望你以后改正错误,好好地学习,把精力用在课业上”。自此以后,王友同学果然认真学习,团结同学,遵守学校纪律,再也没有犯过错误。
相信看完这个故事,所有的父母都会受到启发。
·用暗示的方法批评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公开的批评会引起孩子的反感。采用暗示的方法批评,既让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保全孩子的面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周末的晚上,强强的表弟壮壮来了,两个人一直在房间里大吵大闹,妈妈劝他们小声点,不要影响其他人休息,但是,他们却还是照旧。
时间越来越晚,快9点的时候,妈妈一言不发地走进强强的房间,帮他们把床整理好,把被子摊开;爸爸则关掉了客厅的电视和灯。爸爸和妈妈都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强强和壮壮才意识到自己太“闹”了,于是伸了伸舌头,赶紧到洗手间洗漱后上床睡觉。
爸爸妈妈并没有批评强强,但强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马上赶紧改正了错误。相反,如果妈妈采取责骂的态度,强强就有可能闹得更加过分,结果,父母与孩子之间必然会有一场冲突。
暗示的方法有很多种,包含语言暗示、行动暗示、事物暗示等,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使用。
·用温暖的方式批评
大家都知道法国预言家拉封丹写过一个寓言《南风和北风》,寓言告诉我们,温暖的力量更强大。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不是像北风一样冰冷地直接批评,而是像南风一样用温暖的方式宽容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主动改正错误。
一位父亲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记得那是儿子上初二时的一个星期天,儿子的班主任来家访,说儿子的代数考69分。我很诧异,儿子的成绩单上明明写着89分,怎么变成69分呢?望着儿子低垂的头,我一下子明白了。老师走后,我拿出成绩单一看,6字上加了个半弧就成了8。儿子噙着泪说:“爸,就这一次,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我本想狠狠教训他,看他有悔过之意,我只说了一句:“考多少没关系,别骗爸爸。”儿子使劲点着头。
从那以后,儿子变了,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很快成了班上的尖子。我欣慰之余,也曾自问:孩子为何出现如此大的变化?后来,儿子的一篇作文在《学校与家庭》报纸上发表了,写的就是那次家访:“……我的脸发热,心发慌,而爸爸始终没提起这件事。谢谢您,爸爸,我知道您为了照顾我的自尊心没有告诉老师。爸爸,我再也不欺骗您了……”读着这篇文章,我流泪了。我没有想到,自己不经意间的一次宽容,竟在孩子的心中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动。
以后,即使儿子做错了事,我也很少板起脸孔训斥他。我觉得14岁的孩子已懂得怎么去做,怎样做才最好,何况有些事他自己已经认错,甚至后悔,我们做父母的就不应该再去责怪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呢?只要他们知错能改就好。
现在儿子上高中了,成了大孩子。他是班上的优等生,又是班干部。开家长会时,他的班主任这样告诉我:“他是我教学这么多年来所遇到的少有的好学生,他既能管好自己,又能帮助别人。”
温暖式批评委婉温和,易于被孩子接受,能激发孩子向上、向善的心。
·三明治式批评
在批评孩子时,如果我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中间,像三明治一样,即先表扬--再批评--最后鼓励,孩子就会愉快地接受批评,认识错误从而改正错误。
范宇期中考试的成绩糟透了,看到妈妈开完家长会回来,他一直低着头不敢出声。过了好一会儿,见妈妈好像没事似的做饭,收拾饭桌,范宇的心悄悄落了下来。吃晚饭,妈妈来到正在做作业的范宇身旁,高兴地说:“儿子,你真不错,学校这次‘美丽校园’绘画比赛得了二等奖,怎么没跟妈妈说。”范宇一听是这件事,不好意思地说:“才二等奖,下次得一等奖再告诉您吧。”“好,有志气,孩子,咱们的学习更需要努力,你知道吗?”妈妈紧跟着转入正题。范宇低下头,咬紧嘴唇说:“妈妈,都怪我太马虎了。下次我一定注意。”“知道错了就好,妈妈相信你,好好做作业吧。妈妈等你的好消息。”这次谈话后,范宇好像真的变了,学习的事情非常认真。成绩也有了稳步提高。
范宇妈妈的批评之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就是因为采用了正确的批评方式,先认同孩子的优点,然后使用一些建议批评,最后提出鼓励和希望。这种批评不但不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相反还会使其积极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委婉式批评
不要一遇到孩子犯什么错误,父母就板起脸来批评,这样孩子在紧张的情况下什么也听不进去,就知道害怕了。要学会讲究策略,不要跟孩子斗“力”,要斗智。
一个孩子在家里的白墙上乱画,父亲看见了,没有冲孩子发火,而是平静地对孩子说:你画得很好,拿给爷爷看吧。孩子一听很高兴地说画到墙上怎么拿呀,于是在纸上又画了一幅。此时,小孩子明白了画到墙壁上不能拿走,是不对的。于是父亲趁热打铁让孩子擦掉了墙壁上的画。
有效的批评才是有价值的,孩子在轻松的状态下更易于接受家长的意见。为此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动动脑筋,讲故事、说笑话等方法均可,只要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就可以。
宽容你的孩子
一句话教育
宽容孩子,为的是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如果孩子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父母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直到孩子有了明确的认识,这样宽容才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有位教育家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宽容,宽容是一种胜于惩戒的力量。宽容孩子,并不是放纵孩子,而是选择相信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有一个认识、反省、改正的时间和机会。
《我的母亲》的作者容桂宏说到了自己小时候和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
“我的邻居家曾有一株龙眼树,当龙眼成熟时,我就和小伙伴偷偷爬上去摘龙眼吃。有一次,我没去上学,一个上午都在龙眼树上摘抢争夺。到了放学时间,若无其事地跑回家,端起饭吃。我的逃学没能瞒过母亲的眼睛--裤子被树枝划破,身上还沾着树叶,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而用娓娓的规劝和不动声色的‘揭露’令我悔悟。从母亲那慈祥的带有泪水和希望的目光中,我的自尊心被启蒙了,逐渐感到了生命的庄严和可贵。从此,我再也没有骗过母亲,直到长大后走入社会,我都是以诚待人,靠自己的诚实和人格赢得朋友,赢得生活。”
孩子难免有缺点、错误,父母不妨宽容一些,推心置腹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告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做才会有好结果,怎么做会有坏结果。这样,孩子不仅会从父母的教导中直接学会做事的方法,并能预测到不同的做法可能会带来的不同结果,更会模仿你的态度,在遇到问题时与别人心平气和地交流,而不是动辄指责、挑剔、训斥或者发脾气。
对孩子宽容些吧。如果你的孩子变胖,那么你没有必要时时刻刻提醒他“长得太胖了”。你能做的是行动--采取具体的办法,如饮食中减少脂肪含量或早晨起来陪着孩子跑步,从而达到瘦身的目的,而不是抱怨。如果父母不宽容,经常挑孩子的毛病,并自认为这是为孩子好的话,孩子也就会学会挑别人毛病的坏习惯。比如,在家里经常挨打的孩子在与同伴交往时就会特别具有攻击性。
宽容孩子的另一种方式是允许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并且在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不再追究。
有个孩子因为贪玩,一段时间内,经常欺骗家长和老师,不做家庭作业,成绩下滑得很厉害,结果老师把妈妈请到了学校,和妈妈交流了孩子的情况,希望双方能够共同努力,督促孩子的学习。
妈妈从学校回来后很生气,但很快心情就平静了下来。
看到孩子高高兴兴地走进家门,妈妈没有立即责问孩子为什么不做作业,及对父母说谎的事情。而是让孩子坐在她的旁边,让孩子和她说说学校里的事情。
孩子说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妈妈也很高兴。
后来,妈妈对孩子说:“我今天见到你们老师了,老师说你成绩有些退步,妈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
孩子看到妈妈没有责怪他,就鼓起勇气说:“我一直都没有做家庭作业,还瞒着你,你不怪我吗?”
妈妈看着孩子,和气地说:“是妈妈没有时间照顾你,忽略了你,只要你以后用心学习,认真完成作业,老师说你肯定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孩子看到妈妈这么理解自己,又这么鼓励自己,以后即使妈妈不在家,也能认真完成作业,成绩也渐渐上去了。
其实,只要父母用宽容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孩子都会理解父母的苦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这样一来,不但起到了教育孩子的效果,也会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得到进一步加深,让孩子更加信任与尊重父母。
那么,父母如何用宽容引导的方式教育孩子呢?
首先,宽容孩子的无心过失。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小心摔坏东西、损坏东西的事情非常常见。对自己不小心所造成的破坏,孩子也非常后悔和难过,甚至感到恐惧。
这时,家长应该宽容和安慰孩子,而不是批评和指责。批评和指责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造成孩子对父母感情的疏远。以后再发生这种事情,他们可能会故意隐瞒父母,从而使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
有一天,蓬蓬一个人在家,发现洗衣机前堆着脏衣服。她想帮妈妈把衣服洗了,于是她学着妈妈的样子,把脏衣服放到洗衣机里,加入水和洗衣粉,然后定好时,就到一边玩去了。等到妈妈回来,看到阳台挂着洗好的衣服愣住了,原来妈妈新买回来的一件白色内衣,被其他衣服染得五颜六色。妈妈的火腾地一下冲到了脑门,但是看着正在忙碌的孩子,妈妈没有说话。
吃完饭后,妈妈对孩子说:“蓬蓬,你真的长大了,知道帮妈妈了,谢谢。但是,你记住下次洗衣服要把不同颜色的衣服分开来洗,否则妈妈的衣服都变成花衣服了。”
蓬蓬听了妈妈的话,不好意思地说:“知道了,妈妈,下次你教我怎么洗。”
当孩子本意正确、方式错误的时候,父母首先应该对孩子的本意给予赏识,然后帮助孩子分析错在哪里,并教给他正确的方法,指导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其次,宽容孩子,不要让情绪主导自己的行为。
孩子犯了错误,有些家长非常愤怒,于是做出过火的行为,伤害了孩子的身心,之后,再后悔莫及,所以当你情绪愤怒到极点时,请暂时不要和孩子交流,等心情平静后,把问题想明白再找孩子谈。
有位家长用近十年的积蓄买了一辆白色汽车,并把它当成宝贝一样看待。
一天,6岁的儿子从幼儿园回来了,他看到了爸爸的汽车,突然有一个想法:他想把今天在幼儿园学的画画到爸爸的汽车上,作为送给爸爸的礼物。于是,他拿起一块小砖块,在爸爸的汽车上认真地画了起来。
爸爸看到自己心爱的汽车上被儿子画得乱七八糟。他一下子震怒了,震怒让他失去理智,他拿起旁边的榔头,狠狠地向儿子的右手砸去。一下,两下……儿子发出一阵阵惨叫声。
后来,儿子被送进了医院。右手因伤势过重,已经无法再保留了,只好做了截肢手术。儿子醒来之后,还可怜巴巴地望着爸爸,说:“我知道错了,我想把那幅画送给你作为礼物,我以后不在你的汽车上画画了!”这时,爸爸只能后悔莫及、痛不欲生了。
最后,用宽容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
宽容孩子,为的是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如果孩子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父母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直到孩子有了明确的认识。这样宽容才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想象、说谎要分开
一句话教育
孩子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可以说出子虚乌有的故事,也可能在同伴间“吹牛”,这并不是在说谎,而是孩子的想象。
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在中国,几乎每一位父母都给孩子讲过“狼来了”的故事,用以教育孩子不要说谎。
但事实上,每个孩子都会撒谎,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有的时候孩子的撒谎会让父母感到很愤怒,但又无可奈何或者不知所措。例如,爸爸发现新买的巧克力不见了,就问孩子:“是你吃掉巧克力的吗?”其实爸爸已经看到孩子的嘴边粘着巧克力,但他还是坚持说不是自己吃掉的。
澳大利亚资深记者伊恩·莱斯利根据多年采访和研究撰写了一本名为《天生会说谎》的书。他在书中提出,人天生会说谎,孩子三岁时就学会说谎是聪明的表现;七岁时还说谎,说明他内心深感不安。每个人说谎的原因不同:为保护自己,为体谅他人,为摆脱困境等,原因很复杂。孩子说谎的缘由也很多,我们要仔细辨别,不能认为孩子说谎就是品质出了问题。
最常见的孩子说谎就是否认自己做错了事。当孩子做错了事时,为了使自己避免受罚,孩子就会用说谎来应付大人。例如,孩子失手打破了杯子,他会说谎说是小狗小猫打碎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懂得否认,显示了孩子的智力发育正常,已经开始了解因果关系了。
针对这样的说谎,父母不要把它理解成是不诚实的。正确的做法是弱化孩子说谎的行为,耐心教育,因势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