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环境。作为家长,要遵循孩子的天性,不能任意抹杀孩子的想法,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其自由自在地舒展与发展。所以,作为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别打乱孩子成长的正常秩序,让孩子适时成长。
让小鬼当家
一句话教育
明智的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注意从生活的各方面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王骏,身高1.80米,高中一年级学生,是班里的大高个,勤奋好学懂礼貌,看外表,绝对是一个男子汉,可是他非常爱哭,哭起来就像个幼儿园的孩子。
王骏在一所寄宿制的重点高中读书。一次晚自习课上,老师发现王骏的情绪不对,就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出了什么事?王骏摇摇头说:“我想家!”然后,泪水就再也控制不住,竟然大声哭了起来,老师知道原因后,半哄半批评地说:“你都是高中生了,怎么还因为这点事哭?”王骏哽咽着说:“我还小呢!”紧接着哭声更大了,惹得同办公室的老师都乐了。马上就要成年的孩子,心理还这样幼稚,让老师们很诧异。
此后,经老师了解才知道,原来,王骏上小学后不久,爸爸因意外去世了,家里就这一个孩子,所以一家人对他倍加呵护。用妈妈的话说:孩子要是摔一跤,会有三四个大人同时过去扶他。到这所高中上学前,王骏从来没有自己单独上下过学,总是有人接送,终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初中毕业了,还要求与妈妈睡在一个房间。妈妈一旦拒绝他,他就说:“我还小呢!”妈妈没脾气,只好一切都由着他。
如今,王骏和其他同学一样,开始住校生活,一切都要自理,所以王骏很不适应。
一个孩子由原来的一切都由大人包办代替到现在的无依无靠,一切必须自理,无异于天塌下来了,靠山倒了。孩子遇到一点困难,就手足无措,没有人帮助他,他也不好意思求别人,只能用哭来发泄。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生理心理的各项功能都还没有发育成熟,他无法独立生存,需要依靠他人的照顾。随着孩子身心发育的健全,他学会了爬行、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渐渐地,孩子学会了与他人交往,学会了自己出门……这些都表明,孩子越来越独立,他需要独立地面对生活,学会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才能够独立地生存在这个社会中。
但是,在许多父母心里,孩子再大也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已经习惯了“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把孩子当成弱者,有时候他们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奴仆,孩子就是自己的皇帝。他们给孩子喂饭,帮孩子穿衣,帮孩子洗脸,帮孩子收拾书包,帮孩子做作业……基本上能帮的都帮了。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完全依赖于父母,他们四体不勤,无法独立生活。
实际上,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对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来说,独立性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孩子跨入校门时,随之而来的是需要独立面对校园里的事物,如果他无法独立面对这些事情,就会影响孩子在学校里的人际交往,还有可能会使孩子养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正如美国权威儿童教育博士詹姆斯告诫父母的一样:“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所以说,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
明智的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注意从生活的各方面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比方说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独立的、可以自由活动的小房间或者小角落,在这个属于孩子的空间里,应该让孩子自己来布置、设计,包括选择书桌、书柜、玩具、图书、装饰品及各种学习用品等。允许孩子在自己的空间里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养几条小金鱼,养几盆花等。只要孩子能够独立地支配自己的小天地,他就觉得自己是自己的小主人。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最关键的是父母不要包办孩子的事情。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孩子有很大的潜力,就像植物一样能够自长,教育者只需要给他们提供环境和条件。她提出教育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一旦孩子能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那么,深藏在孩子内部的各种潜能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可以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比如,自己吃饭、穿衣,尽管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吃饭会撒得满桌都是,穿衣不是穿反就是扣子扣不齐,但是,孩子也能在自己照顾自己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父母不用可怜年幼的孩子,也不要对孩子过分求全责备。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孩子只要愿意做,我们就鼓励他。
做家务确实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但有时候,孩子也会好心做成坏事,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能拿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说:“我说你不行吧,下次叫妈妈来做!”这样,不但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还会打击孩子尝试独立的积极性。明智的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能力有限,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孩子获得成功以增强自信,还要让孩子感受自己的力量,感受自己有贡献,巧妙地激励孩子。每次让孩子做完事情,家长都要表示感谢,告诉孩子,如果没有他的援手,自己做这件事有多么困难,由于他的帮助,节约了多少时间或体力,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可以帮助人的。“有人需要我”,内心的成就感就油然而生,心情快乐了,行为就会更加主动。
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性就会越来越强,心理也会强大起来。
尊重孩子的选择
一句话教育
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想法和他们的判断力。尊重孩子的选择就是爱护孩子的未来。
一对夫妇花了80万元人民币送自己15岁的孩子去美国读中学。孩子读了一年以后回国探亲,见到父母后,竟然说“你们花那么多钱是活该,是你们让我受了那么多的委屈”。
孩子为什么说出了如此绝情的话?原来,“留学”的决定是父母做出的。孩子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离开父母的照顾以后,生活很是艰难。他起初连衣服都不会洗,只会“挑干净的穿”,后来居然二十多天都不换衣服;他交际能力差,远离了亲人,又没能结交新的朋友,感到非常孤独;由于缺乏自立自强精神,还受到了其他同学的歧视,心里很失落。所以,见到父母说那些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很多父母喜欢替孩子做主,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父母这样做还有自己的理由,他们认为孩子的年龄小,知识阅历都不够丰富,所以,为了孩子的前途和发展,父母就应该替孩子做主。这样做,其实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一位旅居国外的女士带着儿子去外国朋友家做客,晚餐席上,热情的女主人问孩子喝点什么饮料,这位女士抢着回答说:“随便,大人喝什么孩子也喝什么。”女主人很不理解地说:“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但这位女士还是坚持己见,最终孩子只好喝和妈妈一样的饮料。
中国人总是习惯对孩子说“你还小”、“你不懂”、“听话才是乖孩子”……以此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一旦遇到需要孩子自己表态或作出某种选择时,他们就会显得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归根结底,这种懦弱性格与我们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些家庭中,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是我的,我想让他怎么样,他就得怎么样。
其实,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在父母看来是幼稚的、可笑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父母必须尊重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的人生。如果父母尊重孩子对自我世界的决定,那么,他会因而发展出自我约束能力和强大的动力,从而会有一种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和责任感,这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对每个人来说,只有自己才能真切地决定未来的一生如何度过。所以,不要尝试去干涉孩子对自我生命的决定!从吃什么,喝什么,喜欢什么衣服,报什么兴趣班,到上什么大学,选择什么工作以及走怎样的人生道路,由小及大,我们都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比尔·盖茨青少年时期,一家人住在美国西雅图市。他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教师,都是西雅图市颇有名气的人物。小盖茨小学毕业后,父母将他送进了西雅图市一所名叫“湖滨中学”的私立中学。
盖茨中学毕业时,很想进入哈佛大学读书,这也是父母的最大心愿。但是在专业的选择上,父亲与儿子却发生了严重分歧。盖茨的父亲在美国律师界的声望很高,他十分希望子承父业,所以主张盖茨选择法律专业。但盖茨对学法律当律师没有多大兴趣,他热衷的专业是数学和计算机。
父亲经过冷静反思,意识到若强迫盖茨学法律,只会扼杀他在计算机方面的特殊天赋,对儿子的长远发展肯定是极其不利的。最后,父母尊重了盖茨的专业选择,决定由儿子做主,让他在计算机领域自由发展。
然而,更大的分歧是在盖茨进入哈佛仅仅一年后:盖茨决定离开这所世界知名学府,与朋友一起创办计算机公司。这对他的父母来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他们百思不解,开始时也极力反对,但到最后不得不尊重儿子的选择,任由儿子自主创业。
比尔·盖茨自己做主的这次重大选择,无疑改变了他的一生,奠定了他成为全球“电脑王国”无可争议的领袖地位的基础。
比尔·盖茨的父母是尊重孩子的,在他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退学创业这几个重大问题上,都给予了他有力的支持。也成就了盖茨今日的辉煌。
所以,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想法和他们的判断力,尊重孩子的选择就是爱护孩子的未来。
“亏欠”你的孩子
一句话教育
要想孩子拥有健康和活力,就要在生活中“亏欠”孩子,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提高生存能力。
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加拿大山区驾车旅游,经常看到路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意思是“被喂饱的熊是死熊”。刚看到时不太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熊被喂饱了反而是死熊了呢?就问同车的伙伴,伙伴说:过去很多人在路边看到熊,就十分好奇,从车里扔东西给熊吃,熊尝到了“甜头”后,就老在路边等人施舍食品,慢慢就失去了自己觅食的本领,到冬天没有人去喂它们食品时,有的熊就会被冻死饿死。所以加拿大政府在路边竖了很多提醒人们的牌子,告诉大家,把熊喂饱了,实际上是把熊喂死了,所以说“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
相信这个故事对很多父母都会有所启示。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度关心和爱护,那么孩子就会成为“喂饱的熊”,失去了生存的能力。这绝非危言耸听,2009年,在河南农村,一个23岁神志正常的小伙子,居然活活饿死在自己家里。这就是活生生的事实。
这个孩子叫杨锁,从小就被父母溺爱,8岁时,父母出门时还把他用担子挑着,不让他走路。有时,他也想帮着父母干活,但是,父母怕他累着就让他到一边去玩。杨锁头脑聪明,但是学习不努力,作业根本不做,老师稍对他严厉,父母就找到学校,弄得老师没有办法。
杨锁13岁那年,父亲因为肝病去世。可是,母亲仍然宠着杨锁,一点农活也不让他干。到后来,杨锁的母亲身体越来越不好,不得不叫杨锁去干活时,杨锁根本不干,一不高兴就打母亲。就这样,他母亲承担着一切农活和家务,结果积劳成疾。杨锁18岁那年,他母亲因病去世。
母亲去世后,杨锁失去了生活的靠山,别人给他介绍了几份工作,都因为他怕累没有干成。因为没有钱,他卖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最后就到村里各家讨饭吃。有位老人说:“他从来不洗衣服,穿脏了就扔掉,再换一件。村里人给他的肉、菜,他都挂在屋檐上,一直放臭也不做来吃。”
最后,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活活饿死在家中。
从另一个角度说,是父母的过度溺爱害死了他。由于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他像寄生虫一样吸附在父母身上,吸附在父母这棵树上,一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失去养分,由于缺少自理与生存的能力,生命也就会随着供养者的离去而消失。
这个案例应为天下溺爱孩子的父母敲响的警钟,引以为戒。希望我们的家庭教育要正确、要科学;希望我们的父母要学会“狠心”、学会“放心”、更要学会“放手”,让孩子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和健全的发展。
科学家曾经做个这样一个试验,把一批白鼠分成两组,一组白鼠每天都被喂得饱饱的,它们吃完了就睡,睡醒了再吃;另一组白鼠每天只喂半饱,因为吃不饱,这组白鼠只能到处寻觅食物,东奔西跑。半年后,科学家看到的是:每天吃得饱饱的白鼠不是得病了,就是死掉了,而那些到处寻觅食物的白鼠却很健康地活着。
所以,要想孩子拥有健康和活力,就要在生活中“亏欠”孩子,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提高生存能力。
原因不言而喻,没有吃饱的白鼠在寻觅食物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自己的能力,所以拥有了健康和活力。
首先,父母不要在生活中大包大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要锻炼着做。父母要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在孩子的择友、穿衣打扮、生活方式、课余生活、爱好兴趣、零用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等方面都要充分放手,父母只做一些必要的指导。父母事事包办是可怕的,对孩子的危害很大。
画家、作家刘墉曾说:“以前,我也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养成了他做事不负责任的习惯。而且父母过度包办,也让孩子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珍惜。”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教孩子养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从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事务,家长要让他们明白,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自己的责任,让别人替他们收拾残局是不可能的。失去靠山的孩子才会积极主动地做事情,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