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有各家的方法与观念,这也许正决定了孩子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不管怎么样,得有一样是共性的,那就是让孩子在一个快乐、幸福、自由、平等的环境中成长,成为一个性格开朗、遇事豁达、胸襟广阔、平易近人、富有主见的人。
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句话教育
帮助孩子成长不是给他最好的物质生活,也不是早早地给孩子规划出一条父母认为有前途的人生之路,而是依照孩子的天性,让他自由健康地成长。
古代有个植树专家,他的树不仅成活率高,而且枝叶繁茂,果子结得又早又多。在讲到经验时,他说:“只不过我种树时能顺应树木的天性而已,树木生长,要求舒展根部,用原来的旧土,并且培土夯实。栽好之后,不要总去打扰它,要让它自由自在地去成长。这样做就是保护了树木生长的天性。”
教育孩子犹如培养树木,如果你非要树木长成某种姿态、某种高度,天天提心吊胆怕它不合你的心意,多长一个枝条少长一个枝条你都严格控制,那么难保有一天树木不会因违背生长规律而死去。
所以,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国知名教育家徐小平就是这样做的,也取得了成功,他的两个儿子,目前分别就读于耶鲁大学和纽约大学。
徐小平曾在一本书中讲述过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件事。
他的小儿子学习成绩不太好,而且各方面都不太突出,缺乏自信,这是中国孩子的通病,因为成绩历来是考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但是徐小平不这样看,他一直鼓励孩子,甚至夸奖小儿子是天才。
上到10年级的时候,小儿子爱上了跳街舞,在很多家长看来,这是“不务正业”的表现,但是却得到了徐小平的坚定支持,给他找最好的老师,并风雨无阻地送他去上舞蹈课。虽然跳街舞没有给小儿子带来成功,但是却让他有了相当的自信。
还有一次,小儿子在众多选修课里,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烹饪班。这一选择,即使是思想开放的徐小平都有点不理解,但是经过思想斗争,徐小平说服了自己,决定继续支持孩子。此后,孩子对做饭这些“低级”工作很痴迷,有一次,居然给全家做了六菜一汤,色香味俱全。
徐小平说:“小儿子说他喜欢烹饪,这反映了他的一种爱好,是他天性深处成长起来的一株未来人生大树的幼苗,作为家长,绝对不应该破坏这个刚刚从他心头冒尖的嫩芽。儿子有了对烹饪的爱好,发展下去,即使他将来不以厨师为职业,但有这个爱好陪伴他,毫无疑问是非常有用的,能够大大丰富他的生活情趣,提高他的生活品质。”
帮助孩子成长不是给他最好的物质生活,也不是早早地给孩子规划出一条父母认为有前途的人生之路,而是依照孩子的天性,让他自由健康的成长。
有一个高知家庭,父亲是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妈妈也是大学教授,父母二人都是成功人士,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们三十多岁喜得一子,取名智勇,可见二人对孩子寄予的厚望。
小智勇秉承父母先天优秀的遗传基因,再加上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学习成绩一直是出类拔萃。父亲希望儿子将来像自己一样做一名科学家,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费劲了心思。
一岁半时,父母就用各种方式训练他的观察与反应能力,3岁时就开始教他识字,算算术。同时,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活泼好动的小智勇被爸爸训练成当科学家所需要的安安静静的性格:爸爸规定,他必须在书桌前持续坐两个小时,然后才可以休息15~20分钟,否则就罚写20页字,或演算50道习题。小智勇总是在跳级,因此没有同龄好友,当同班的大龄同学欺负他的时候,他就牢记爸爸的“教诲”:如果班里有同学欺负你,你要用最好的成绩去打败他们,只有用智力取胜的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就这样,小智勇一路高歌猛进:5岁半就上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结束时直升五年级,初中、高中一路遥遥领先,不到14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之后留学美国布朗大学。
但是小智勇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几乎没有童年的快乐,没有自己的朋友,他的生活就是学习。
正当一切都按照父亲的设计发展时,一次,父子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智勇说:“这一辈子,我绝不会从事学术研究,也不想当什么科学家,我只想平静地、有所作为地生活。”这样的话让父亲大失所望,也大为震怒,抬手就打了“没出息”的儿子一巴掌,结果智勇跑出门去,驾车开上了高速公路,不幸发生了车祸。
本来令人羡慕的一家,接下来要忍受别人无法理解的痛苦。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兴趣。强行教育是欠妥当的。妈妈们说有些孩子出生的时候不哭不闹,挺安静的,而有些孩子的叫声响亮刺耳,这并不是说个性完全是天生的,而是说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立的发展倾向。很明显,你无法改变孩子的天性。但是,你能确保自己对于孩子的这种天性做出合适和恰当的反应。所以还是不要在企图改变孩子的个性上下工夫,而更应该考虑怎样对孩子因势利导,助他成才。
如果父母强行按自己的行为准则去要求孩子,把“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定位为“教导”与“服从”。那么,这种“服从”会渐渐转化为隶属,孩子的天性就会遭到摧残。
所以,父母要孩子成才,须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因势利导,让儿女自己去选择自己的未来,父母万不可越俎代庖,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只有你能欣赏我”
一句话教育
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
在一次家庭教育讲座上,有位专家讲了一位妈妈的真实故事。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这位妈妈被幼儿园老师单独留下来,老师对妈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不能在板凳上安静地坐上五分钟,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这位妈妈的心里一惊。
回家的路上,儿子好奇地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妈妈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全班三十多位小朋友,老师说他的表现最差,对自己说话时,还带有轻蔑的口气。然而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面带着微笑对儿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你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孩子你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芒,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跟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他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这个故事很感人,也很有启发意义,这位妈妈正是用赏识的力量引领着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每个人、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的。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他人心目中的好孩子,希望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喜爱和关注,他们没有自我评价的能力,常常会以成人的评价来衡量自己。父母的赏识和积极的评价会对孩子的自信心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引发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愉悦的情绪体验,可以让他们在具有成就感的过程中获得新发展。他们需要成人的赏识,尤其是父母的赏识,父母一句表扬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会让孩子备受鼓舞。
因为孩子会在父母的赏识中感受到期望和肯定,“期望”能给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肯定”可以给孩子带来了自信和动力。
我们不止一次听到过周围成功人士这么解读他们成功的动力:“小时候爷爷就说我聪明,将来一定能读大学,我就真的读了大学。”“有一次上课,老师夸我作文写得好,将来一定能成作家,我就这样成了作家。”
表面看来,好像很离奇。但是究其背后,却掩藏着科学的道理。
父母对孩子的赏识态度会激励孩子,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是“天才”,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待,孩子愿意全力以赴地去改变自己。相反,如果父母天天挑剔孩子,总把缺点拿出来说,很容易在孩子心中产生一种感觉:我不是好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好不了了……
没有一个父母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业有成、人格健康,可是,应该警觉的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态度,会无形中引领孩子的走向。很多父母在抱怨孩子的种种“不行”时,却没有想到,这种抱怨在无意中放大和加速了孩子的“不行”!
罗森塔尔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1968年,他做了一个实验。
他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选了18个班,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占总人数20%的“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任课老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8个月后,他们再次来到这所小学,对那18个班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其实,当初那份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心理暗示。在这8个月里,谎言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评价,他们相信这些学生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也给予了更多的表扬、信任和鼓励。而学生也能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和期望,随之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比其他学生更加努力,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这个实验结果深刻地表明了一点: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表扬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结果当时在美国教育界引起轰动。
可见,赏识是每个孩子的需要,孩子能不能激发自身潜能,成为一名天才,取决于父母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欣赏他,表扬他。
就像周弘所说,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您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自豪。孩子的成长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应该为他们多喊“加油”,高呼“冲”,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能一千零一次站起来。
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多赏识、多激励,少责骂。那么,我们该怎样用赏识帮助孩子成长呢?
首先,赏识孩子要发自内心。
赏识的本质就是发自内心的爱。失去了内心的真诚,我们的赏识就会给孩子一种“狼外婆”的感受。周弘说:“欣赏孩子,要发自内心。竖起的大拇指,不是在你的手上,而在你的心里!”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我们要多看孩子的长处。
一位妈妈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她说:“回想养育孩子的过程,我很庆幸我当初的心态很好,做到了无条件地赏识我的孩子。我那么坦然地接受孩子因为早产而有的那些滞后的发育……我坦然地接受这些差距,我耐心地等待,满心欢喜地看孩子以他自己的步伐前进,我像是拿着放大镜去看孩子身上的优点,那些在旁人看来都那么滞后的进步我都欢喜地什么似的,我看着我的孩子,仿佛看着一个稀世珍宝,内心的喜欢简直没法用言语来表达……他看到的总是妈妈欣喜的表情,可以说孩子那时所有的进步都是因了我发自内心的赏识。”
其次,赏识要因人而异。
赏识孩子最忌讳千篇一律,同样的话说过来说过去,以至于习惯成自然,孩子也会厌烦,效果当然不好,起不到赏识教育的目的了。尤其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赏识的方法一定要有所变化,使之更适应被赞赏者的年龄和心理。先说一个比方吧:医技高超的中医在给病人看病时,往往有些让人看不懂--患同一种病症的不同的人,医生有时开出的是不同的药方!细细一问才知道……原来,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患病季节都影响着药方的内容!如果只是纸上谈兵、千篇一律地用药,那结果只是看起来是没错而已。
有个上高中的孩子说:“我最烦我妈夸我说‘你真乖’,好像我还是幼儿园的孩子似的。我的同学听了这话都笑话我。”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再大也是孩子,但是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不习惯父母把自己看做孩子了。所以老一套的赏识方法,孩子不接受了,就像让成年人去吃泡泡糖一样,觉得很不合适。
孩子的年龄不同,心智发展也不同,那么鼓励和赞美的方式也会有区别。
对于这个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应当多采用物质奖励的手段,来强化孩子的好习惯和好行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慢慢过渡到以诸如口头表扬、赞许、点头、微笑、注意或认可等精神奖励为主的阶段。孩子再大一些,可以采用给孩子设立目标的鼓励方式。
最后,赏识不要急于求成。
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对赏识教育也不要急于求成,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我们赏识了夸奖了,孩子就立即变成我们期望的“好孩子”了,要给孩子一个接受、消化、良好反馈和稳定提高的过程。今天赏识,明天成功的事情是没有的。
总之,家长永远都应该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忠诚的助威者,用赏识激励他们起飞。
帮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态
一句话教育
一个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让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手。”所以,一旦孩子拥有了好心态,那么就会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从前,有两个秀才去赶考,在赶考的路上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