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我们一起成长:好父母好教育好未来
26496400000003

第3章 陪——用爱心和耐心陪孩子慢慢长大(2)

仔细想一想,为什么懒羊羊会得到如此高的支持率?根本原因就是懒羊羊不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它身上有许多缺点,但是正是这些缺点才让它更加贴近孩子真实的生活,才显得栩栩如生,因而得到孩子们的喜爱,甚至超越了主角喜羊羊。

生活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怎样对待孩子的缺点,是我们每一位父母教育孩子时,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要转变对孩子缺点的看法,我们有时候对孩子缺点的处置方法不当完全是我们的认识方法不对。

大科学家牛顿醉心于实验,一次朋友来看望他,直到中午也等不到人,佣人给牛顿准备的午饭都快凉了,朋友和牛顿开玩笑,就把他的饭都吃了,然后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等到牛顿从实验室出来,走到餐桌旁,看看桌上的残局,自言自语地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然后离开饭桌,又钻进实验室。

这件事很可笑,生活中孩子也会做一些这样的傻事。但多半会被家长看作“不用心”、“脑子不灵活”,当孩子醉心于某件事,以至于听不到妈妈三番五次的呼喊声;或是玩得过分投入,忘了上厕所,尿了裤子;也可能读一本有趣的画册,忘记了写作业;或者痴迷踢足球打破了邻居的玻璃……于是就会被家长批评或责骂。

意大利女星索菲娅·罗兰在她的传记里写过这样一段话:“他们嫌我屁股太大,嘴巴太大,但是,我喜欢它们。我只有每次将眼线描得粗粗的,嘴巴画得满满的,才确定镜子里的女人还是我--从我出生它们就是这样。所以,我乐意它们保持自然的样子。而且我知道,它们不是缺点,是特点。”

其次,对待孩子的缺点不要简单粗暴。在我国,很多家庭中,有缺点的孩子被呵斥与责骂是家常便饭,因为父母们认为,这完全是为了孩子好。岂不知,百分之百的孩子会认为,大人们这些无休止的唠叨与责骂,简直就是黑暗统治,特别是对一些有缺点的孩子,更是一场灾难。父母们也许不知道,没完没了的唠叨与责骂,会彻底击垮孩子的自信,会促使孩子更加沉沦。

就像割伤了自然会感到痛一样,孩子犯了一些小错或闯了祸,不用你说,他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内疚和痛苦。大人这时如果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说一些教训的话,说一些早已说过的提醒的话,只会让他觉得丢面子,觉得烦;他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为了表达对你唠叨的不满,可能会故意顶嘴或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脾气不好”在家长身上可能只是个小毛病,可它给孩子带来的却会是个大恶果。会让孩子的“小毛病”变成一个痼疾,或变得脾气暴躁,自卑固执;或是屡教不改,一错再错。

爱孩子是一种理解,更应该是一种尊重,别人家的孩子3岁会唱童谣了,而自己的孩子还不会说一句清晰的话语,但是聪明的父母会在孩子说出第一句完整话语的时候,无比欣喜地鼓励他,欣赏他,毕竟孩子通过努力,今天超越了昨天,这就是成长。

杰克小时候失去了父母,和奶奶相依为命。他很喜欢画画,并且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他的偶像就是大画家比尔。

这一天,画家比尔在当地举办画展,杰克高兴地跑去参观,没想到回来后,杰克满脸沮丧,他把自己的画都撕得粉碎。奶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杰克说:“我看了比尔的画,觉得自己的画,毫无价值,看来成为像比尔那样的画家是毫无希望了。”

这时,奶奶拿出一幅画,让杰克看看怎么样,杰克看了看,直摇头,认为这幅画还不如自己画的,用笔稚嫩、粗糙,立意不明,不值一文。奶奶说:“我要把这幅画给比尔看看,让他做出评价。”

杰克和奶奶一起来到画展的所在地,找到了比尔。比尔看完奶奶收藏的画摇头说:“这画画风简单。”奶奶轻声地问比尔:“请你判断一下,这幅画的作者如果坚持下去,能不能成功?”比尔十分肯定地说:“毫无希望,他没有画画的天分。”

这时奶奶说,这画是她的一个学生画的。几十年前她在一所幼儿园当老师,当年那个学生是全班画画最差的,交作业时他没有勇气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正面,而是写在了背面。她没有批评那个学生,反而鼓励说画得很不错,有自己的特点,要是继续努力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而当年那个学生就是现在的大画家比尔本人。

杰克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这活生生的事实简直是不可思议。

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不同的,他们总会在一些方面有不足甚至是缺陷。这时候,如果连父母都看不起他们,甚至嘲笑他们,那孩子会更加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从而毁了孩子的一生。

赏识孩子,不仅仅表现在夸奖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也不仅仅是激励孩子更加努力和勇敢,还包括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短处甚至是身体的缺陷。通过赏识和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克服缺点、弥补缺陷,从而健康地成长。

琳琳上幼儿园了,她最不喜欢上的课是手工课,因为她总是不能顺利地做好老师教的内容,她的手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灵巧。为此,她非常苦恼,回家问妈妈,妈妈对她说:“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你可能不如别人手巧,可是你也有很多他们没有的优点。再说了,妈妈小时候还不如你呢,你看我现在不是什么都会做吗?”

妈妈的话让琳琳信心大增:对啊,我虽然不如别人手巧,但是我能唱出好听的歌曲,还会给其他小朋友讲故事呢。

面对有缺点的孩子,父母不仅要安慰孩子、鼓励孩子,帮助让孩子树立信心,更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帮助孩子扬起生活的风帆,创造人生的辉煌。

爱孩子就要相信孩子,对孩子有正面的期待。

教育就是马拉松比赛

一句话教育

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格和面对人生的信心与勇气,不要在意孩子分数的高低,不要怕输在起跑线上。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父母就信奉这样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这个观念在多数父母心目中早已天经地义;多数家长自孩子出生起,就把大部分的精力、财力用到了孩子的培养上。

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一天,一位年轻的妈妈慕名前往,请教名人一个问题:“我的孩子刚刚三个月,那么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他进行教育为好呢?”名人的回答是:“要抓紧啦,你已经耽误了三个月。”

这则故事激励和启发了我们很多的家长,原来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是越早越好。

于是,各种特长培训班、学习补习班、家教层出不穷,好像稍有懈怠就会贻误孩子的一生,恨不得孩子马上成为“神童”、“天才”,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方法只有一个--逼迫孩子,揠苗助长。父母对孩子是“只问分数高不高,不管心情好不好”。多少孩子披星戴月地学习,仍然满足不了家长的期望。

《广州时报》曾报道过这样一则事例。吴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他为孩子同时请了六个家教:一个游泳陪练,一个教象棋,一个教数学,一个教外语,一个教钢琴,还有一个教绘画。由此可见这位老板家长的良苦用心,他是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的“全人”啊。有人曾疑惑地问孩子哪有这么多时间来做这么多事,吴先生说,他每天都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到“时”到“分”,每天都要搞到晚上11时至11时30分。

这样做的结果是,父母和孩子的身心都很疲惫。孩子的成绩是提高了,但生活的乐趣没了;孩子的特长是有了,但是主动学习的兴趣没有了。求知本是人世间无上的快乐,多数孩子感受到的却是一场无尽的苦难。

著名作家郑渊洁写过一篇博文:“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认为,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郑渊洁的一段话准确地道出了现在家庭教育的弊病。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三天两早晨的事情,所以我们古人才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要遵循自然规律,像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展开一样,孩子在童年时代最重要地是打好身体基础,保持求知的兴趣,父母一定要以人为本,耐心地引导孩子去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看、去听、去感觉,而非一味地将枯燥的知识硬塞给孩子。

美国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孩子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两者权衡,成熟更为重要。他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双生子爬梯。其中一个从出生后48周起,连续6周每天做10分钟爬梯训练,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另一个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不用别人帮助,他就可以爬到楼梯的顶端。由此,格赛尔得出结论: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催化作用。无目的地提前训练,可能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人和事的兴趣,甚至影响他们对生活和未来的态度。

这一结论在现实中也得到了验证。

由于教育观念不同,美国的孩子从小没有家长、教师的“逼迫”,没有成绩排名的“威胁”,许多国际性的比赛也胜不过中国的孩子,但是最终结果怎么样呢?长大后,在科学研究、事业打拼等方面,我们却输了。赢在奥数的孩子却输在了诺贝尔。所以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是赢一段时间,而输一辈子;西方的教育是输一段时间,而赢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