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这所学校里,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拿出足够的爱心和耐心陪孩子一起慢慢长大,把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满满地表达出来,别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爱带有任何的附加条件。
陪孩子一起活动
一句话教育
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可逆的,父母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多陪陪孩子,把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满满地表达出来,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帮助颇大。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前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女儿。她本人也是一位政治家,1972年英迪拉在大选中获胜,成为印度第一位女总理,在位16年,政绩赫赫,被誉为“印度铁娘子”。但是这位铁娘子对孩子却关爱有加。
英迪拉·甘地小时候,因为父亲与圣雄甘地联手推动印度独立运动,工作紧张而且危险,她只能从多病的母亲身上得到一点关爱,所以她的童年充满了孤独和不安。痛定思痛,她暗下决心,如果自己做了妈妈,一定要多抽时间陪陪孩子。
事实证明,她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即使是日理万机,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她也会抽出时间和两个儿子一起玩,一起读书。
无独有偶,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虽然公务繁忙,但他总是希望通过灵活安排时间来尽可能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好跟6岁的女儿南希和4岁的儿子亚瑟待在一起。戴维·卡梅伦在接受英国《乐购》杂志采访时说:“我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典型的父亲,跟孩子一块儿去种蔬菜,一块儿骑自行车,一块儿玩游戏。我最喜欢的就是跟孩子们一块儿做饭。”
家是孩子心灵的归宿,温暖的港湾。家庭的温馨和睦存在于家庭成员的丰富多彩的共同活动中,一起做饭、做菜,一起打扫、布置房间,一起庆祝节日、生日,一起走亲访友,一起郊游、参观,一起交谈、争论……在共同活动中,家人互相了解,互相磨合,互相影响,互相学习,良好的亲子关系自然就形成了。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说:“在家庭中,一个和谐的亲子沟通氛围至关重要。它简直就是孩子性格和品格生长的土壤。”但是很多父母,都浪费了这个机会。他们总是以事业为重,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就撒手不管了,从来无暇顾及孩子。即使回到家,也会以工作很累为借口,不让孩子接近自己,“爸爸,陪我一起去放风筝吧。”“别烦我了,没看我正忙着吗?就知道玩,作业写完了吗?”孩子只好灰溜溜地自己去了。“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明天吧,宝贝,妈妈今天累极了,你自己玩积木吧。”孩子只好独自一个人去玩。还有的家长把孩子交给了电视、电脑、游戏机,结果,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媒体儿童”。
当父母终于有一天想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孩子已经变得无足轻重。这个时候,再想去修补感情,为时已晚。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下班回到家已很晚了,他没想到5岁的儿子正靠在门口等他。并且一见面就这样问道:“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当然,什么问题?”“爸爸,你一个小时赚多少钱?”“这不关你的事。怎么问这样一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道。“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吧,你一个小时赚多少钱?”小男孩乞求地说。“我一小时赚20元。”父亲很不耐烦地回答说。小男孩从储蓄罐里拿出一把又一把的零钱,慢慢地数着,然后抬头看着父亲。“爸爸,我现在有20元了,我可以买你一小时的时间吗?请你明天早点下班,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饭。”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父母亲情的渴望,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陪伴,陪伴孩子会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安全,有利于孩子完善人格的培养。
有的事情错过了,或许可以重新开始,但是孩子的童年一旦错过就再也回不了头。如果我们不能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他们身边,以一言一行去感染孩子,引导孩子,那么就将留下终身的遗憾。
所以,无论父母有多么忙碌,有多么辛苦,应酬再多,都要尽可能地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和他一起玩玩积木、捉捉迷藏,体验游戏带来的愉悦快乐;和他一起唱唱歌、打打球,体验一下运动带来的快乐;和他一起讲讲故事,念念诗歌,分享文学带来的精神快乐;你还可以陪同他一起到外面的世界走走、逛逛,体验大自然带来的无穷快乐……
不要以“自己忙,没时间陪孩子”为借口。其实只要用心,机会无处不在。
孩子起床,你可以问问他梦见什么;可以利用接送孩子路上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分享今天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洗衣服做饭时,可边做边和孩子聊天;看电视、阅读时,也可以就节目或书本的内容简单地谈谈,还可以提些问题让孩子思考;或者一起哼哼小曲,一起分享晚餐;可以在睡觉前陪孩子看一会书;可以在节假日与孩子逛商店、游公园,可见事论事……总之,只要和孩子在一起,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者一句温馨的言语都能给孩子带来爱的温暖,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多么爱他。
给种子一片沃土
一句话教育
孩子健康的成长,需要和谐、愉快、充满爱和上进心的心理环境,因此,如何保持、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每一个合格父母应该认真思考并努力做到的。
在加利福尼亚有一片高大的红杉树林,其中有一种叫做“大谢尔曼”,高70多米,树围有2米5左右,它被砍倒后,木料足够建35幢带5个房间的房屋。日本人种植一种叫“盆景艺术”的树,它虽然只有1米左右高,却有着完美漂亮的树形。“大谢尔曼”与“盆景艺术”种子的质量都不足0.2克,但长成后差别却是巨大的,差别的背后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令人深思。
比较一下两种植物的生长环境,我们就会有所得。“大谢尔曼”扎根于加利福尼亚的沃土,吸收丰富的水分、矿物质和阳光,最后长成一棵高大的植物,而当“盆景艺术”冒出芽时,日本人将它拔出泥土,除去直根和部分须根,故意抑制其生长,最后它就长成了一棵虽然漂亮但是很小的小型植物。
由此可以发现,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会造成多么大的不同。在我们的生活中,孩子就是一颗种子,他们最终是长成参天大树,还是成为小型植物,家庭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乌鲁木齐市少年管教所曾对少年犯作过一项调查,发现40%的孩子是由于父母离异无人管教而走上了犯罪道路。有一个少年犯曾这样说:“我的童年是在父母的吵架、打架声中,瑟瑟发抖地度过的。”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现在很多父母的不正确做法,使家庭氛围紧张,影响了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有的父母爱慕虚荣,苛求孩子的学习成绩,什么事情都要求最好的。吃要给孩子吃最好的,穿要给孩子穿最好的,上学要进重点学校,成绩必须前十名,最好是第一,每年要力争“三好学生”,甚至身高都要超过其他孩子一头,事事要求完美,弄得孩子每天都在紧张的氛围中生活,生怕一点儿做不好就招来父母的雷霆之怒。这样的父母在中国占了大多数。
有的家长自己的人生不如意,就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继续追求梦想的工具,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逼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特长班。也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有没有这方面的潜能。自己不会弹钢琴,就逼着孩子学钢琴,自己没有上过大学,就非要孩子上大学。
孩子在父母梦想的沉重压力下,精神疲惫,学习没有了兴趣,甚至还产生了逆反心理,有个被妈妈逼着学钢琴的女孩,就故意弄伤自己的手指来逃避。这样的家庭氛围也不利于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
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采取顺其自然的做法,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爱玩就玩,想学就学,很少去约束孩子,这样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孩子需要的不是这种放任自流的宽松环境。
美国著名家庭教育学家塔尔贝克曾经写过一首小诗,非常好地概括了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挑剔当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刻,名利当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寂寞当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宽容当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当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公平当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
良好的家庭气氛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温馨和睦的爱的气氛。这不仅要求父母相亲相爱,还要求家长与子女关系融洽。当着孩子的面夫妻不要吵架,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信任和体贴,以免给孩子精神上带来苦闷。有个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在高考前夕,他的父母闹离婚,严重影响了他的备考,结果孩子错失了考入名牌大学的机会,父母后悔不迭,但是为时已晚。
二是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父母本身对知识就有巨大的兴趣和追求,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无形的巨大力量。这与父母的职业、文化水平、经济地位无关,关键在于父母的所作所为,如果父母每天看电视、玩游戏、打麻将,那么孩子不可能专心学习。
王强是新东方创始人之一,他的孩子已经以优异的成绩被耶鲁大学录取。在他的家里,几乎所有的空间都被书柜占领了,密密麻麻地放置了各种书。他把书分门别类,哪些书是他爱读的,哪些书是孩子爱读的,他的书孩子也可以去读,他的家庭就是一个温馨的图书馆,什么书都可以找到。他说,他们家每天晚饭之后全家会有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大家都在看,看完后会互相交流看书的心得。这样日积月累一个很好的看书环境就形成了,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抱着一本看不懂的书津津有味地看。
可见,孩子健康的成长,需要和谐、愉快、充满爱和上进心的心理环境,因此,如何保持、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每一个合格父母应该认真思考并努力做到的。
真的不打不行吗
一句话教育
教育孩子要懂得孩子的心理,而不是高高举起自己手中的棍棒,一旦伤害了孩子的心灵,我们将遗憾终生。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尤其是调皮的孩子,犯了错误,父母该怎么办?很多父母选择打骂孩子。打骂孩子是父母发泄负面情绪、迫使孩子就范的最简单最强烈的办法。调查显示,有12%~18%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使用“打一顿”的方法。有些父母还振振有词地说:“棒下出孝子。”
很多父母可能有过这样的感受:骂完孩子或者打完孩子,自己心中的气消了,舒服多了。可是他们忘了,所有的痛苦却都转嫁给了自己最爱的孩子,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伤害。
父母在打骂孩子时,多半是认为孩子“不听管教”,而且事后也总是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认为是孩子逼着自己走到这一步,“不打不行”。
有一位家长对儿子期望很高,儿子在她的高期望值下并没有变得多么出色。更让她伤心的是,有一天,她钱包里一张十元的钞票不翼而飞,随即发现了儿子书包里的玩具。于是,她第一次狠狠地揍了儿子一顿。事后她将钱包锁起来,但孩子还是有了第二次。一怒之下,她拉着儿子站在楼道里,一边打一边骂:“你这个小偷。”邻居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探出头来看。儿子的脸煞白煞白的,却没有哭。第三次她忍无可忍,拉着儿子就走,说要把他送到公安局去。儿子脸上既惊恐,又麻木。
我们可以看到,妈妈的打骂并没有让孩子“改邪归正”,反而有“变本加厉”的趋势。所以说,在孩子犯错或者不听话的时候,对孩子实行打骂的办法,其实是非常不恰当的。
打骂孩子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除了给孩子的身体和心灵造成伤害以外,还会严重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并且会让孩子误以为,暴力可以解决问题。孩子长大后,遇到让自己不满的事情,也会使用暴力,或者通过暴力发泄自己的情绪。
打骂孩子只能短时间内改善孩子的行为,但孩子改善行为的目的是怕挨打而不是自觉行为,在不会受到父母殴打时,比如说,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卫能力或者远离父母时,仍然会这样做。
所以,父母应该花心思去寻找其他更好的方法来管教孩子,而不是简单的打骂。
《艺术人生》里采访台湾歌手齐秦,他曾提到过他叛逆的青少年时期。那时他喝酒、打架,半夜三更才回家,一回家就跪在地上等着父亲的鞭子和训斥。然而有一天他打完架回家,像往常一样跪着等待挨骂,却发现父亲只是背对着他说了一句:“去睡吧。”齐秦内心一下子受到触动,从此便改邪归正,踏上了音乐之路。
你看,很多时候,我们不再打骂孩子的时候,孩子反而自觉起来,主动反省自己的错误,效果要比打骂孩子好得多。
首先,身为父母要多了解孩子,多一分了解,就多一分理解。
平时,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玩乐。学会倾听孩子的谈话,把它当做一件非常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同时,孩子了解了父母的苦心,也会朝着父母希望的方向努力。
其次,父母要放下架子,平等地对待孩子。
父母和孩子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不要高高在上,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平等地对待孩子,多听听他们对各种事情的看法,并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方案做,这样孩子就会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成熟,也比我们想象的强大。
如果我们总是采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做这做那,那么孩子就会逐渐丧失主见或者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做错事情的概率会更高。
最后,父母要懂得宽容,给孩子自我反省的时间。
孩子毕竟是孩子,很多时候他们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是跟不上大人的,这个时候,父母要多一分耐心与宽容。打骂是没用的,只会让孩子更糊涂胆小,不敢去尝试。给孩子明确指出做错的地方,孩子也有分辨能力,当他通过父母的讲解明白了自己的过错,下次肯定就会懂得如何去更好规避了。
另一种情况就是,孩子犯了错误,自己的内心已经感到很内疚,这时候父母要给孩子自我反省的时间,粗暴的打骂反而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每一个孩子都是懒羊羊
一句话教育
面对有缺点的孩子,父母不仅要安慰孩子、鼓励孩子,帮助让孩子树立信心,更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帮助孩子扬起生活的风帆,创造人生的辉煌。
《喜羊羊和灰太狼》的热播,让孩子和家长看到了一群性格各异的可爱的小羊,按理说最受欢迎的应该是机智勇敢的喜羊羊,每次羊村出现危机都是喜羊羊挺身而出,解救大家,谁知到一询问,在孩子眼中,懒羊羊才是最可爱的角色。有个孩子对妈妈说:“您难道不觉得懒羊羊的粑粑头很可爱,很有个性吗?另外懒羊羊还有一副迷死人不偿命的可爱外貌耶!”片中懒羊羊的许多经典语录也在孩子中间很流行,像“灰太狼大叔,难道你就忍心吃掉我这么可爱的女孩子吗?”“我是为睡觉而生的高贵的羊。”“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我们一起奔向黄昏吧!”“我是懒羊羊,我要吃东西,吃很多东西,吃完要睡觉,睡个大懒觉,懒觉睡多了,再去吃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