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我们一起成长:好父母好教育好未来
26496400000026

第26章 督——督促孩子为梦想奋斗(1)

督促孩子为梦想奋斗,不是简单地教他们如何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更重要的是懂得赞赏孩子那种从幼稚的心里萌发的“可笑”梦想。你看他总是用“像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

上天入地的梦想

一句话教育

不管孩子的梦想是什么,最重要的是憧憬未来、肯定自我的心态,父母该做的就是支持孩子的这种心态。

一个5岁的孩子,在家里看动画片,动画片的内容是关于星球大战的。看完动画片,孩子高兴地跳起来对爸爸说:“爸爸,我要造一艘飞船飞到太阳里去,参加他们的战斗。”

“想得美,烧不死你!”爸爸白了孩子一眼,就去忙着做家务了。

孩子沮丧地坐在那里,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了。

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梦想,这些梦想在成人的眼中就是“胡思乱想”,会遭到训斥和打击。

可是,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人类发展的历史不正是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吗?我们梦想在天上飞,于是有了飞机;我们梦想到月亮上去看一看,于是有了航天飞船;我们梦想遨游大海,于是有了轮船和潜艇;电话、汽车、电灯、网络都曾经是我们的梦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梦想,才有了科技发达的现在。

梦想正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也是我们创造奇迹的动力。

比尔·盖茨有一个人人皆知的梦想:将来,在每个家庭的每张桌子上面都有一台个人电脑,而在这些电脑里面运行的则是自己所编写的软件。

盖茨就读的中学是美国最先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学校。盖茨如鱼得水,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凡能弄到手的计算机书刊、资料,盖茨总是百读不厌,还能举一反三。同窗好友后来的合作伙伴保罗·艾伦曾说:“我们都被计算机能做任何事的前景所鼓舞……盖茨和我始终怀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也许我们真的能干出点名堂。”

正是在这一伟大梦想的催生下,微软公司诞生了,软件业从无到有,并发展到今天这种蓬勃兴旺的地步。伟大的梦想造就了天才,并促使他们努力拼搏,最终走向成功。

要实现梦想,首先是要敢于梦想。如果一个人生活在没有梦想的世界里,充其量只是一个追随者,难以成为一个创造者。

所以,父母不要压抑孩子的激情和幻想,要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梦想的人。

孩子的梦想常常会成为他以后的目标,而远大的目标是成功的磁石。没有什么不可能,要相信孩子能够创造奇迹。

一个小男孩的父亲是一名驯马师,他辗转各地,帮助别人训练马匹。男孩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着父亲东奔西走,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家属于自己的马场。后来,男孩上学了,有一次的作文课,老师给出的作文题目是《我的愿望》。

男孩被这个题目吸引住了,他沉思了一会儿,便开始飞快地写起来。他说自己的愿望是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马场,面积要有10公顷,这样他就能够在自己的马场里骑马飞奔,马场里还要有招待客人的烧烤店和休闲旅馆,这样他就不会寂寞,前去参观的人们就能够和他一起分享美味和休闲的乐趣。男孩甚至为自己的作文画出了一幅完整的设计图,在图中精确地标明了烧烤店的位置和旅馆的外形。他交上了自己的作文,忐忑不安地等待着,觉得这样一份图文并茂的作业一定能够给他赢得一个满分。

作文很快发下来了,出乎男孩预料的是,老师在他的作文后面批注:不切实际,重写。男孩很委屈,找到了老师,问他的作文究竟哪里出了错。老师说你写的只是空想,而我要你写的,是你的愿望,真正能实现的愿望。

很多年过去了,男孩离开了学校,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但是不管他在船上当水手还是为饭店送外卖,他始终都满怀信心地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终于,十年后,他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而后的一天,他在自己的马场里遇上了一群前来参观的小学生,领队的正是当年那个给他的作文判了不及格的老师。他走向老师,只说了一句话:“我就是当年的那个学生。我只想告诉你一件事,那就是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是的,一切都是可能的,不要给它贴上不可能的标签。人生的梦想是孩子前进的方向,我们没有理由否决它。

所以,作为父母,要给孩子一个敢于梦想的环境。勇于和孩子一起梦想,在孩子漫无边际地“异想天开”时,家长要有意识在孩子的梦想和现实之间搭一座桥梁或进一步去拓宽孩子的视野和想象力,也可以顺着孩子的思路和孩子一起把这个梦想拓宽开来。

支持孩子的梦想,孩子们经常说:“我长大以后要成为×××”。这个时候有的父母就想给孩子灌输自己的想法,千万不要这样做,如果你强迫孩子接受你的价值观,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梦想被父母拦腰斩断了,由此抱怨父母或感到愤怒。

不管孩子的梦想是什么,最重要的是憧憬未来、肯定自我的心态,父母该做的就是支持孩子的这种心态。即使是长大以后未能实现梦想,只要在小时候不受干扰,自由自在地追逐过梦想,那么他将拥有自我期待的心理,并且增加自信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

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一句话教育

若父母想要孩子能够持久,就必须让孩子建立起主动学习的态度,自发性地学习,培养学习的热忱和持续力,即强化和巩固孩子的“内在成就动机”。

拿破仑说过:“一个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对于一名士兵而言,想成为将军激发了他的活力,为此他可能付出比常人多出几倍的努力,学习相关的作战知识,保持较高的训练水平,逐渐地就会从士兵的队伍中脱颖而出。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总是力图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就的,这就是一个人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它“像智力一样,作为一种工具,能够增加人们一生中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机会”。

彭涛自从上了初二以后,学习上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论是出外旅游还是体育比赛都不能打乱他的学习计划,爸爸妈妈心里满意极了,心想:“这是怎么了?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仅仅半年的时间,彭涛就从年级中游的学生跻身上游,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后来,在一次聊天中,父母才知道真正的原因。

原来,彭涛的表哥去年考上了北京大学,深深触动了彭涛。彭涛从小的梦想也是考上北京大学,但心里总觉得那只是梦想,毕竟全国的最高学府不是闹着玩的,可是表哥的成功让他看到了希望。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踏着表哥的足迹进入自己的理想大学。为此,他还特意跑到舅舅家向表哥求取学习的真经。父母为此高兴的夜里都睡不着觉。

为什么彭涛有这么明显的变化,就是“考上北京大学”的成就动机激励着他。

著名心理学家麦克里兰做过这样一个有关成就动机的实验:

该实验是用5岁的儿童来当被测试者。让一个孩子走进一间屋子,手里拿着许多绳圈,让他用绳圈去套房间中间的一个木桩。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站立的位置,并且让他们预测他们能够套中多少绳圈。结果发现:追求成功的孩子选择了距离木桩适中的位置,然而避免失败的孩子却选择了要么距离木桩非常近,要么距离木桩非常远的地方。麦克里兰这样解释道:追求成功的孩子选择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但同时也保证了具有一定的成功可能性。因此,他选择了与木桩距离适中的位置。

避免失败的孩子关注的不是事情成功与失败的本身,而是尽力地避免失败后的不良情绪。因此,要么距离木桩很近,轻易成功,要么距离木桩很远,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这是任何人都达不到的,因此也不会被人看不起。

每个人都有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需要,孩子也是这样。成就动机高的孩子,做事积极主动,凡事追求完美,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能够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和潜能。成就动机低的孩子,自信心不足,有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凡事不能尽一切努力。

很多杰出的人物,在他们年轻时就有了明确的成就动机。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例,他青少年时期就有明确的成就动机。1894年他15岁时因厌恶德国学校的军国主义教育,只身离开德国,放弃了德国国籍,脱离犹太教,于1895年去苏黎世投考瑞士联邦高等工业学校,未录取,只得转学到阿劳中学补习功课;第二年进瑞士联邦高等工业学校,在师范系学习物理。爱因斯坦在阿劳中学补习时年方16岁,写过这样一篇作文:《我对未来的计划》。

“一个愉快的人满足于现状,而不大为未来着想。但是,另一方面,年轻人却喜欢作出种种大胆的设想。此外,对一个严肃认真的年轻人来说,尽可能准确无误地为自己确定所追求的目标,这是十分自然的事。如果我有幸通过考试,我将到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学院学习。在那里我将用四年时间学习数学和物理。我设想自己将能成为一名自然科学某些学科的教授,我的选择是其中的理论性学科。我制订这样的计划理由如下:首先,本人爱好抽象思维和数学思维,缺乏想象力和对付实际的才能。其次,我有自己的愿望,它们激发我做出同样的决定,加强了我的毅力。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一个人总喜欢从事一些他有能力干的事情。最后,科学工作还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一点使我很喜欢。”

爱因斯坦明确的成就动机,不断地推动着他向既定的目标奋进。1898年他在苏黎世读书时写给妹妹的信中有这样一段:

“……当然,使我最感压抑的是我可怜的父母所遭受的(经济上的)灾难。我已长大成人,可是仍然无所作为,一点忙也帮不上,这真使人肝肠欲断。我只能加重家庭的负担。……唯一使我坚持下来的,唯一使我免于绝望的,就是我自始至终一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全力,从没有荒废任何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读书之乐外,我从不允许自己把一分一秒浪费在娱乐消遣上。”

最终,爱因斯坦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对于孩子来讲,成就动机可分为外在与内在两种。“外在成就动机”是指父母或老师,利用外在的奖励来引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内在成就动机”则是指孩子本身具有自发性的学习欲望及行动力,会充满热忱和兴趣地主动想要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事物。

两者对孩子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但最重要还是内在成就动机。

“外在成就动机”可以引发孩子短时间的学习热忱,不见得能持续很久。若父母想要孩子能够持久,就必须让孩子建立起主动学习的态度,自发性地学习,培养学习的热忱和持续力,即强化和巩固孩子的“内在成就动机”。

当一个内在成就动机强的孩子长大后,他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因为他学习和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比别人强,他会不断地突破自己,向更高一层迈进。

首先,帮助孩子成功,激发孩子的成就动机。

每个孩子都有内在的成就动机,问题再多的孩子,也渴望有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当帮助孩子订出了具体奋斗目标时,还必须有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比如可行的学习计划,劳动计划,具体内容要求,检查办法等。家长要有自己明确的任务和责任。成功由小到大,在于点滴积累。在追求成功过程中,遇到困难最需要支持、鼓励和具体帮助,这是培养自强精神的关键。

其次,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巩固其成就动机。

孩子的自尊心首先是从父母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中形成。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应以肯定,表扬为主。即使孩子做错了,批评也要讲究方式,千万不要全面否定或当众训斥,以防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有很强的挫败感,丧失信心。

最后,鼓励孩子的独创精神,发展其成就动机。

孩子独创精神的萌芽既是多种多样的,又是非常脆弱的。爱因斯坦曾说过,这些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若是没有自由,也不可避免地会夭折。父母要在家庭中创建宽松的学习范围,尊重和鼓励孩子的独创精神,发展其成就动机,让孩子在父母的鼓励下起跑!

父母一旦成功地激发孩子内在的成就动机,孩子就会自发的学习,追求自己的目标。

制订一个目标

一句话教育

有目标的人生像赛跑,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漫步!有了目标的指引,孩子的人生才会精彩。

唐太宗贞观年间,在长安城西的一个乡下小村子里,住着一匹白马和一头黑驴,它们是一对十分要好的朋友。它们体格健壮,勤劳能干,白马整日帮人拉东西,黑驴则天天在自己的破屋子里给人推磨。生活过得无忧无虑。

一年后,白马离开乡下,去了长安城;三年后,白马被得道高僧玄奘法师选中,出发经西域前往印度取经;十七年后,白马驮着经书返回,被唐王封为“天下第一马”。当功成名就的白马再次见到黑驴时,黑驴依旧还在十七年前那所昏暗的破屋子里蒙着眼睛帮人拉磨。

谈及这些年来彼此的生活,驴、马都欷歔不已,黑驴惊叹于白马历经千险所取得的不世功勋,白马则为黑驴把整个青春都虚掷在磨盘上而惋惜。

黑驴不敢相信地说:“你我十七年前还一模一样,十七年后却是天壤之别,为什么呢?”

白马说:“其实,我们每天所做的事并无二致,都是不停地走,而且,所走过的路程也是大体相等的,但关键是,我是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始终如一的目标使我和玄奘法师越走越远,并终成大业;而你虽然在我西行的时候一步也没停过,但却只是在围着磨盘原地打转,自然是劳而无功了。”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天才与白痴都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的智力都相差不多。然而,这些人在走过漫长的人生之路后,有的功成名就,有的却碌碌无为。本是智力相仿的一群人,为何他们的成就却有天壤之别呢?上面的故事很好地回答了这个的问题,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人生的目标!

美国成功学家卡耐基曾对世界上10000个不同种族、年龄与性别的人进行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他发现,只有3%的人能够明确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而另外97%的人,要么根本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明确,要么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10年之后,他对上述对象再一次进行调查,结果令他吃惊:调查样本总量的5%找不到了,95%的人还在;属于原来97%范围的人,除了年龄增长10岁以外,在生活、工作、个人成就上几乎没有太大的起色,还是那么普通与平庸;而原来与众不同的3%,却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们10年前提出的目标,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实现,并正在按原定的人生目标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