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我们一起成长:好父母好教育好未来
26496400000024

第24章 导——心理疏导,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2)

可是如果你在问孩子这个问题的时候还在忙着做饭,整理房间,或者看报纸,那么孩子就会误解你的意思。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你的行为好像在告诉他说:“告诉我,但是要快一点儿,因为我没有多少时间。我现在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赶紧准备好晚饭……或者整理好房间……或者是看完今天的报纸。”而且,你也使孩子迷惑不解,为什么你问孩子今天的情况,但你却不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他呢?所以,你的这种态度只能从孩子那里得到一个令你既惊讶又气愤的答案:“没什么”、“凑合”或者“还行吧”。

孩子们不喜欢被敷衍,因此,你可以把手中要做的事情先放一放,挤出一些时间和孩子坐在一起,看着他,问问他今天有什么高兴的事儿或者不高兴的事儿,然后认真地倾听孩子说话,就像世界上不再有其他任何要紧的事能引起你的注意了。你的这些举动使你的孩子知道你确实有时间和有兴趣倾听他的故事。

最后,父母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

倾听不是一种被动的沟通,而是积极鼓励孩子把他的感触和情绪表达出来。对孩子所说的一切,不管父母是不是能够接受,都应该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并尽可能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考虑其感受和想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朋友,获得孩子的尊重。

孩子,你要这样想

一句话教育

引导孩子使用正向思维思考问题,他们的心智就会不断提高,并且还能拥有一份积极的心态,而积极的心态,更能给孩子带来质的飞跃。

当有人问马克·吐温成功的秘诀时,他回答:“我终生满怀激情。”当有人批评丘吉尔时,他讲:“我是一个有缺点的伟人。”当有人问及相对论发明者--伟大的现代科学爱因斯坦,“你的头脑为什么如此绝顶聪明?”他说:“我从不崇拜权威,从不限制自己大脑的想象,想象是人类智慧来源之一。”

成功者的道路各有不同,但却都拥有一个共性:他们都是拥有正向思维的人。

一个拥有健康的正向思维能力的人,能抵御生活中各种负向的影响。那种怨天尤人、悲风苦雨、灰心丧气、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情绪,很难进入他们的头脑。即使有些低调,也会及时调整,尽快清除。

正向思维就是强调想要达成的方向,而不是不要的方向。就是说:“要如何……而非不要如何……”

我们总是习惯纠正别人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不要如此;不要这般”,可总是不会告诉对方要怎样。

否定性的话语有问题吗?当然有!

试举一例:如果你骑自行车时对面正好也有一辆自行车迎面而来,这时你心里想千万不要撞在一起,你只要这样想往往会真的撞在一起!

假如你是高空走钢丝者,某一次你告诉自己:脚下千万不要滑,千万不能失足!如果你真的这样想象,那么你一定会想象到结果的危险!美国著名的高空钢索行走表演者瓦伦达就是这样不幸失足身亡的!

因此,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让孩子用肯定的话语描述自己,也就是相信自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伦敦大学的罗勃·博哈利博士在教弱智孩子学习时说:“想一个你认识的很聪明的人,然后闭上双眼,想象你就是那个聪明人。”孩子们照做后,接下来的测试结果显示孩子们的分数都有显著提高!

孙老师的女儿孙冉考大学前的第一次模拟考试考得很不理想,孙冉心里很不好受。考完后的孙冉给妈妈打电话的时候是哭着打的,回到家后,孙冉依然挂着泪水,神色黯然。这时,孙老师对女儿说:“没事,你考得不错,你现在这个成绩上大专够了,又不是不上线,没问题。现在离高考还有两个月,只要你努力,是有可能发生奇迹的。”

然后,孙老师让孩子做了一件自我激励的事情。他从复旦大学买了一本报考手册,手册上面印着这样几句话:“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选择的成功的人生!”孙老师让女儿每天早晨起来在阳台上把这几句话大声地喊三遍。第一天,女儿喊的时候声音非常小,只有她自己一个人听得见。孙老师对她说:“你这样是不行的。你这样就是不相信自己,要大声地喊,使劲地喊。”

后来,女儿真的放开嗓子喊了,结果,女儿发现自己的心态非常好,精神抖擞。这种自我激励一直坚持到高考。结果,孙冉高考成绩比第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提高了100分!

这不是奇迹,正是正向思维的作用。

怎样才能引导孩子正向思维呢?

首先,让孩子用肯定的词语描述自己。

肯定的词语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心态和自信,比如“我一定会成功”、“我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这样孩子的大脑就会处于开放状态,处于积极的激活的状态,情绪处于“兴奋”、“激情”状态。这种状态正是大脑指令的表达,能调动身体各个系统和各个器官有效地、良好地朝指令方向“动作”,于是,能力、创造力和潜力被挖掘出来。

其次,要孩子学会正向想象。

“想象”这种无形的东西是有力量的,多向好的方面去想,有利于我们获得好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们把一些身体状况基本相同的学生分成3组,用不同方式投篮。

第一组学生坚持练习投篮20天,并把第1天和最后1天的成绩记录下来,练习时不提任何要求,顺其自然;

第二组学生只记录第1天和第20天投篮的成绩,在此期间不再做任何投篮练习;

第三组学生只记录下第1天的投篮成绩,然后每天花20分钟做想象中的投篮,如果投不中,他们便在想象中对此做相应的纠正。

最后的真正投篮结果令人吃惊:第二组的进球率没有丝毫长进,第一组的进球率增加了24%,第三组的进球率增加了26%。这个结果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想象”的作用,所以,每当孩子要去做有挑战性的事情之前,如重要的考试、竞赛前,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都让孩子进行成功的想象,对孩子会有帮助。

最后,让孩子拥有积极的心态。

当孩子具有积极的心态,并把自己看作成功者时,他就开始走向成功了。成功者在做事前,就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结果真的成功了。这是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在起作用。

多年前,一个世界探险队准备攀登马特峰的北峰,在此之前从没有人到达过那里。记者对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探险者进行了采访。

记者问其中一名探险者:“你打算登上马特峰的北峰吗?”他回答说:“我将尽力而为。”

记者问另一名探险者,得到的回答是:“我会全力以赴。”

记者问第三个探险者,这个探险者直视着记者说:“我没来这里之前,我就想象到自己能攀上马特峰的北峰,所以,我一定能够登上马特峰的北峰。”

结果,只有一个人登上了北峰,就是那个说自己能登上马特峰北峰的探险者。他想象自己能到达北峰,结果他的确做到了。

有积极心态的人会时刻寻找新观念、尝试新事物,这些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让孩子记住,永远不要消极的认定什么事情不可能,首先你要认为你能,接着尝试、再尝试,最后你就会发现你确实能行。

帮助孩子驱走自卑

一句话教育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建立起自信。

齐琳是一名长相普通的女孩子,正因为如此,她看到漂亮的女生总会躲着走,她不愿意照镜子,害怕进商场给自己买衣服,甚至不敢与别人面对面交谈。

上了高二,学校专为女生开设了形体课。这是齐琳最不愿意上的课程,因为上形体课时,每个人都要面对一面大镜子,纠正自己的动作,欣赏自己的形体。刚开始上形体课时,齐琳总是躲在最不易被老师发现的角落,低着头,机械地做动作。后来,她笨拙的动作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提醒她看镜子,并且在旁边监督她规范动作。在老师的“强迫”下,齐琳不得不面对镜子中的自己。就在她看清镜子中自己那张普通的脸时,她突然感到一阵眩晕,接着就晕倒了。老师和同学赶紧把她送进了医院。

从此以后,齐琳每次看到镜子都会失去理智地大叫或哭泣。后来,齐琳的父母带她看了心理医生,医生认为齐琳的反常行为和表现都是源于其对自己相貌的自卑。

自卑心理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孩子成功路上的敌人。孩子的自卑不是天生的,当孩子还躺在妈妈的怀里咿呀学语的时候,他拥有的只有天真和快乐,不会有自卑的情绪。因为他还没有学会比较--将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进行不公平的比较;将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将自己的缺点扩大化。所以,心理专家认为,孩子的自卑情绪是后天自己跟自己“较劲”的结果。

有着自卑心理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认为别人比自己强。“我不行”、“这样的事情我做不了”、“我的能力太差了”,他常用这样的言语来说服别人、说服自己。他常常不能接纳自己,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自己不喜欢自己,进而认定别人也看不起自己,从而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对自己或别人产生敌视,做出过激行为。在很多孩子自我伤害的案例中,因自卑而导致伤害的要占一半以上。

有些孩子的自卑心理来自自己的失败经历;有的是因为自身的生理缺点;有的是来自父母和老师的责备;有的是来自微不足道的小事。

事实上,自卑心理是人人都有的,只是多数人的自卑是短暂的,过一段时间就消失了或是把它转化为自信了。只有长期处于自卑情绪中的人,才会对自己形成心理伤害。

1951年,英国人富兰克林从自己拍X射线的照片上发现了DNA的螺旋转向,他准备发表一次演讲,向外界公布自己的发现,但是自卑心理阻碍了他,使他放弃演讲。1953年,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同一现象,并提出了DNA以螺旋结构的假说,这一假说标志着生物时代的到来,两人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富兰克林就是因为自卑而放弃了一个伟大的发现。

哈佛一位教授说:“自卑是人生最危险的杀手,它可以轻而易举毁掉一个颇具才华的人。”自卑对孩子来说,是一条无形的绳索,它束缚着孩子向上的动力,久而久之,就让他失去奋进的勇气和信心,认为自己注定不如别人学习好,不如别人聪明,不如别人有能力等。有着这种心态的孩子,如果家长不对他进行正确引导,消除他的自卑情绪,长大后他只能卑微地生活下去,认为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别人的,没自己的份儿。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建立起自信。

自信是一种力量,孩子拥有自信,就会更快乐、更独立,更容易把身体里的潜能发挥出来。

台湾出了一本名为《我叫谢坤山》的书。开头是这样写的:“假如你瞎了一只眼睛,请问你会不会哭泣?假如你断了一条腿,你会不会悲伤?假如你失去了两只膀子,你会不会痛不欲生?假如三种灾难同时降临在你一个人的身上,你该怎么活下去?”而这本书的作者谢坤山,16岁时高压电使他只剩下一只眼和一条腿,所有的人都认为这孩子彻底废了。但十几年后,谢坤山成了台湾一位著名的画家,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而且他们每天陶醉在欢乐与幸福之中。

谢坤山这么个残缺不全的人,有如今的成功、幸福与美满,靠的是什么,就是自信。自信是一柄生命的火炬,高擎着它就能将人生的每一处照亮。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获得自信,勇敢地面对人生,去争取自己的人生成就。

首先,父母要赏识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

给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励,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很有益处。一个著名女画家在回忆自己的艺术创作时,讲了这样一件事,她在上幼儿园时,并不喜欢画画,总觉得自己画得不好,每一次上画图课,都要大哭一场。有一次她只画了几个圆圈,内心很怕被人看见笑话。老师却当堂表扬了她,说她有三点进步,一是不哭了,画画认真;二是一口气就画了三个气球,画得快了;三是气球画得又大又圆。她听了,高兴极了,从此有了信心,喜欢上了画画。

一个孩子,当他写好一个字,做对一道题,得到一面小红旗,洗净一双袜子,做出一个菜,钉好一枚纽扣,擦净一次地板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树立自信。

其次,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到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她)的不幸。”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成就感,直接影响其学习的动力和一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