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心灵也会越来越成熟,此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和遭遇不痛快的经历,都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创伤。父母要做的就是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尊重你的孩子
一句话教育
一个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长大后他也就懂得应该如何去尊重他人。
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孩子也是如此。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
尊重孩子,按照《儿童权利公约》所说,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及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毫无疑问,天下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并不多,一方面我们的父母习惯了高高在上,一方面没有意识到尊重孩子的重要性。
一个孩子曾这样对自己的父母说:“请你们别总在别人面前纠正我,如果你们单独对我讲,我会改正得更快些。”当着别人的面批评教育孩子无疑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也难怪孩子会反感。
还有一些父母不问孩子的意见,擅自替孩子做主,不相信孩子,甚至打骂训斥孩子,这些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父母常常教育孩子要尊重别人,也要求孩子尊重自己,但是如果我们做不到尊重孩子,那么这些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一位美国教育家说:“尊重是相互的,要求孩子尊重父母,父母就应该首先尊重孩子。而且要在很小的时候就要让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尊重孩子,是美国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方式。美国父母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交流。比如,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不但大人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而且有时还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觉。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教子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尊重孩子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
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一共有四个孩子。梅先生没有要求孩子们子承父业,而是鼓励孩子读书,尊重他们的意愿,因材施教。
大儿子梅葆琛思考力强,喜欢理科,最终考上了名牌大学的建筑系,后来成为有名的建筑师。
二儿子梅绍武形象思维发达,喜欢文科,梅先生便于抗战时送他去美国上文学系。梅绍武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翻译家。
唯一的女儿梅葆月性格沉静,是一位淑女,大学毕业当了一名大学老师,后来,受父亲影响,也成了一位有名的京剧演员。
小儿子梅葆玖各方面的素质和父亲很像,也喜欢京剧艺术,最终梅葆玖继承了“梅派”艺术成为了与父亲一样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四个孩子个个有成,让人十分羡慕,有人曾向梅兰芳先生请教教育子女的经验。每当此时,梅兰芳先生总是莞尔而笑,淡淡地说:“尊重孩子就像尊重观众一样!”
可以说,尊重孩子可以强化孩子的自尊心,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是教育孩子的一剂良方。
尊重孩子,我们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日本池田大作说过:“即使是孩子,也有人格,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这个前提必须明确。孩子绝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构成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人格必须用充沛的爱来培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自尊意识在4岁至6岁就形成了,此时,他们已经能够分辨出“好的我”和“不好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分辨能力越来越强。因此,父母如果还是把孩子当成襁褓中的婴儿,认为孩子就得听自己的,显然这是错误的思想。
所以,我们要选择相信孩子,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成长。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孩子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他们的想法可能会与父母的不一致,这时候,父母不要强迫孩子,更不要替孩子做主。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你以为孩子喜欢或不喜欢的事物,绝不是孩子真正喜欢或不喜欢的。”
最后,尊重孩子的情感。
许多父母总是让孩子在他人面前表演节目或者展示特长,殊不知,这种做法往往会伤害孩子的情感。有些父母会认为,小孩子有什么情感。实际上,孩子虽小,但他也有自己的情感。他们不愿意被父母操纵,不愿意成为父母取悦他人的工具。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一定要和孩子商量,经过孩子的同意再去做。
谨慎踏入孩子的秘密花园
一句话教育
父母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坦诚地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主动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主动地求得父母的帮助和指导,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慨:“孩子越大越琢磨不透了。小时候什么事情都和家里人说,如今大了,什么事情也不爱和家里人讲了,做父母的很难把握他们心里到底都在想些什么。”
家长的感慨并非无病呻吟,随着孩子的长大,原先那个跟在自己屁股后面唧唧喳喳,问这问那的小家伙不见了,孩子有了自己的秘密,许多事情不想让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问一句,孩子答一句,明显是应付自己,父母感觉孩子不跟自己亲近了,出于关心,父母竭力想知道孩子的一切,很多父母都像侦探一样,趁孩子不在溜进孩子的房间,翻看东西,连孩子扔掉的废纸都要看一看;孩子打电话时,会贴着房门偷听,孩子一不注意就偷看孩子手机的短信……这些行为一旦被孩子发现,就会引起孩子激烈的反抗,甚至引发亲子间的冲突。
“妈妈,你怎么又偷看我的手机!”
“这怎么能说是偷看呢?妈妈看你的手机就等于领导审查,你是我的孩子,如果我发现了问题,可以及时提醒你,帮助你。”
“我不需要你的帮助!你如果再偷看我的东西,一切后果你自己负责!”
见平时乖巧的女儿现在急赤白脸地和自己叫喊,妈妈也生气了:“怎么说话呢?我是你妈妈,难道我把你养这么大,还没有资格看看自己女儿的手机吗?”
女儿哭着叫喊:“我有自己的秘密,你没有经过我的允许,就擅自偷看我的隐私,你是侵犯人权!我是你的女儿,可是我也有人权!”
说完,女儿一把夺过妈妈手里的手机,跑到自己的房间里躲了起来。
孩子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日记再也不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的练习,偷偷锁进了抽屉,打电话要关上门,手机调成了震动,所以父母为此感到惊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特征,它体现了一种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宣告他(她)已成长为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成人,不再像童年时期那样,心里有什么话都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这个“隐秘世界”是孩子自由个性的集中体现,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人都不可随意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警戒线”。所以,孩子会采取很多措施保护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习惯于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自己把孩子从小养大,就有权利支配和干涉孩子的一切。一旦他们发现孩子有了秘密以后,就会觉得自己有必要管管,于是千方百计地翻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的电话,甚至把其中的内容当做孩子“错误行为”的证据,用来指责孩子,教育孩子。家长的这种做法,会严重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感到难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侵犯了,从而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
有一幅漫画,由四个画面和四句话组成:第一句是“你翻看了孩子的书包”;第二句是“你偷看了孩子的日记”;第三句是“你拉开了孩子的抽屉”;第四句是“你锁住了孩子的心,请尊重孩子的隐私权”。这组漫画刻画了众多的父母形象。
有些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秘密,和父母进行“斗争”,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自己的尊严。
一位名叫微微的初三学生习惯记日记。有一天,母亲偷看了她的日记并责怪了她,于是,她服下了安眠药和鼠药后,离开了这个世界。原因是母亲怀疑她与一名男生关系密切。
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呀!
引导和教育孩子是父母必须要做的工作。父母应该从思想上引导孩子,而不是去窥探孩子的秘密。
当然,有些独立性特别强的孩子不愿意主动和父母进行交流,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也不能偷窥孩子的隐私,应该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和引导。
首先是掌握。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在悄悄地腐蚀着孩子的心灵。如养成抽烟喝酒的不良嗜好,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晚间外出甚至彻夜不归、早恋等一些品行变化和心理动态,家长应及时观察和掌握这些蛛丝马迹,正确地加以引导。
其次是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孩子的“保密性”越来越强,如写日记和书信,与同学交往和谈话内容,都不愿主动地向父母透露。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秘密,不打探、不偷看。不要监听孩子与伙伴之间的谈话,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让孩子独立处理一些人际关系事件;不要随意进入孩子的房间,如果孩子在房间里面,父母进入孩子的房间之前一定要敲敲门,得到孩子的同意后再进入;当孩子不愿意告诉父母的时候,不要刨根问底,强迫孩子说出来。
父母还应经常主动地与孩子交谈,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困惑,达到与孩子情感上的沟通,营造家庭中平等、民主、理解、宽松的氛围,使孩子感到自己和父母之间不仅仅是血缘上的亲子关系,更是生活中可以信赖的朋友。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愿意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诉父母。
最后是引导。尽管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但正确的人生观尚未形成,是非观念不强,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在处理诸如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生活等许多问题上,还不可能把握好尺寸。而家长在细心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掌握孩子内心隐秘的同时,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爱好等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当孩子有了自己的爱好、理想甚至异性朋友时,更应循循善诱,加以引导,使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把握好内心隐秘,规范自己的品德和人格,学会如何去辨别朋友、增进友谊、处理矛盾,并不断排除和修正内心隐秘世界中非健康的因素。
是孩子不说,还是你不听
一句话教育
不会或者不知道倾听,也就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连孩子想什么都不知道,何谈沟通?谈何引导?
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说:“要想和孩子沟通,就必须学会倾听。倾听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一手养大的,自己的孩子自己还不了解,再加上平时工作忙,竞争压力大,所以,很少坐下来听听孩子的心声。有位专家问一个孩子为什么经常在网上聊天?那个孩子说:“网上有人听我说话,而在生活中没有人听。”
很多父母都是孩子出现问题了,才埋怨孩子“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们呢?”但是,孩子在向父母倾诉自己的想法和苦恼的时候,大人是否认真倾听了呢?
一个男孩在学习上出现了问题,回家告诉父母他头痛,想请几天假,他的父母一听就急了,没有探究孩子是不是真头痛,没有给他机会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马上就说:“这样做不行!”结果孩子什么话也不再说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谁都不想见。
有个小女孩放学回家,看见爸爸在看电视,就高兴地跑到他的身边:“爸爸,爸爸,今天学校有一件很好玩的事情!”爸爸却说:“什么事情?你作业做完了没有?别整天疯疯癫癫的。少说些破事,多说说你的成绩!”看着爸爸不耐烦的表情孩子一下子就蔫了。
闯祸的孩子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在学校里与同学打架了,这可不得了,班主任打电话找家长。可是孩子也有孩子的委屈,一进家门父母就大声训斥:“让你上学不是让你去打架!”“可是我……”“我什么,打架就没理。”结果孩子心里委屈没法说出来,只好自己一个人伤心。
如果上面的情形常常出现,父母还能责怪孩子有事情不讲吗?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不给孩子机会说出来,也没有耐心去倾听,就忙于去说教--讲道理、做判断、下结论。那么,孩子只好把自己的心门关起来。
家长们应该知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简单的爱抚、拥抱和嘘寒问暖就很容易使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但当孩子长大后,已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爱好,那些简单的爱抚已经不适合或不能作为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手段了。被大人们所了解是他们日益强烈的心理需求,父母学会倾听,使他们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纳,才能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关怀和爱,使亲子之间的沟通保持通畅。
有个孩子很淘气,经常会惹出一些麻烦事,上课的时候,只要窗外有什么动静,他都会探出头去,甚至会高声喊叫,为此他被多个学校开除,最后他在一所学校里完成了学业,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原因很简单,第一次到学校的时候,这个学校的校长专心听他大谈了4个小时,此后这位校长多次找他谈话,每次只是倾听。这个孩子后来回忆说,是校长那微笑的表情挽救了我。
在孩子的心灵的成长方面,父母们要像上例中的校长先生那样,首先要认真倾听孩子讲话。这对于家长来说,是最好的交谈方式,即“无声的交谈”。借助于此,你才能让孩子发泄情绪,表达情绪,才能知道孩子到底有什么样的烦恼,帮助他排解。
那么,我们该怎样倾听孩子的心声,做一个了解孩子的智慧父母呢?
首先,父母要肯在倾听孩子说话上花时间。
不管多忙,我们都要做个有修养的听众,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对孩子的优点进行发自内心的赞扬。只要父母耐心地去了解关怀孩子,孩子就会很乐意和父母在一起,喜欢和父母谈心。
其次,父母要有倾听的态度。
倾听的态度比倾听的技巧更为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通常人们对于听到的信息,平均只能保留25%,也就是说,如果不加以注意,我们在日常的沟通中有许多信息被漏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属于无效倾听。有效的倾听需要我们对倾听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并利用鼓励、询问、探究的技巧,这样才能和孩子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有的家长说,孩子说话我也在听啊,可好像并不管用,那么很可能你进行的就是无效倾听。例如你下班以后回到家里,问你的孩子:“你今天过得怎么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表明你乐意倾听孩子今天上学和下学的时间里所发生的故事,同时也在向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如果孩子愿意与你分享他生活中的快乐与忧伤,你会感到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