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有许多父母也在为自己的孩子设限。我们常听一些父母亲说:“你要乖,不要乱动,要听妈妈的话。”“按我说的去做,没有错。”“我们当初是这样做的……”“你看看人家孩子是怎样做的。”
孩子淘气玩耍被批评,有了离奇的想法被驳斥,异于常人的举动被规范……于是,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慢慢地消失了,无拘无束的幻想没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泯灭了,一举一动像个“小大人”一样,有的甚至成为了父母的影子。
我们的父母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给孩子在地上画了一个圈,告诉孩子不允许迈出去,否则就会有危险。孩子每次走出了这个圈,我们都会把他重新拉回来,再画上一个圈。多次以后,孩子发现自己总是不能出这个圈,就慢慢不再尝试,每天只是安心在圈子里生活。这样的孩子怎么会走远呢?
所以,父母一定要放开眼界,解放思想,不要人为的为孩子设限,要给孩子发展的空间。
首先,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限制孩子。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的人生经历丰富,所以凡事都要替孩子做主,认为自己可以给孩子指一条明路,孩子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无数事实表明,这样做是错误的。
一个酷爱音乐的孩子,本来想考音乐学院附中,学作曲,但被父母拒绝了,父母认为学音乐没有前途,为这事他曾和父母吵过。但是,多次抗争无效,最后他只得在父母的意愿下选择了一个他不喜欢的学校。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中考结束后,孩子从21层住宅楼的家中跃窗而出,结束了正处于花季的生命。
其次,不要用听话去要求孩子。
“听话”一直是我国评价孩子好与不好的重要标准。为什么学校评选三好学生,多数是女孩,那些调皮的男生一直没有市场?问题就在于听话与不听话,只有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的孩子才能得到认可。
专家认为,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岁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用听话去要求孩子,往往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最后,不要用自己的权威压制孩子。
有些父母习惯于一言堂,喜欢高高在上,要求孩子对自己绝对服从,十分在乎自己的“权威”和“面子”。孩子不服从就又打又骂,使得孩子没有任何主见,凡是都要父母给出主意。
我们要给孩子自由的时间,广阔的空间。一位妇女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因为孩子把贵重的金表拆坏了,她狠狠打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先生回答:你枪毙了中国的爱迪生。
我们要允许孩子做“白日梦”。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这样说道:“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被过分限制的孩子只会循规蹈矩,而循规蹈矩的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没有“不可能”
一句话教育
要让孩子的人生更有价值,就必须让他们有挑战自我的勇气。
1975年,当马克独自一人登上北美麦金利峰(五大洲高峰中的最后一座)时,不知为何脑海里闪现出一个新的想法,就是乘狗拉雪橇穿过北极。
当马克决定去北极以后,他打开地图寻找通向极点的最短路线,最短距离大概是从日本最南端的鹿儿岛出发,顺着铁路线到最北端的稚内,整个路程大概3000公里。为考验自己的耐力,他决定步行。他估算:按每天步行60公里的速度,大概52天时间可以完成。
为了不让自己因意志薄弱而半途而废,行前马克特地通过记者向外界声明自己要开创步行纵贯日本大陆的纪录。声明发表之后,吸引了很多报纸与电视台记者随行采访。最先步行的第一天,他的情绪高昂,早上6点就从驻地出发,一直走了30千米,休息了一会儿再步行了43千米。那天晚上他投宿在一个农民家中,可进门后连厕所都去不了,脚上都是血泡。待到第二天早上腰都直不起来。正当他想休息一天再继续时,待在院子外面的新闻记者们就七嘴八舌地嚷开了,这让他只好勉强地走出来,就算豁出命去也要走。后来这一天只步行了5千米。第3天他咬着牙才走了7千米。等到渡过日本海峡进入本州之后,每天的步行就已保持在60千米左右了。
这次的步行正好在酷暑,马克在途中看到人们纷纷坐着汽车去歇凉,由此思想上也产生过波动,他不止一次地自问:“为何独自一人在灼热的太阳下自找苦吃呢?”尤其是当他步行到海边看到人们在秀丽的海滩上漫步时,一对对的情侣正在窃窃私语。傍晚时分,在海滨的豪华饭店前,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不停地闪烁着,更增添了一种让人迷恋的气氛。尽管这样,马克还是坚持向目的地挺进。到达稚内时,他已感受不到对成绩的获得有怎样的喜悦,唯一能够慰藉的是,他终于扔掉了压在自己心里沉重的精神负担。
一个从不想或不主动挑战自我的人,一个只知道“顺其自然”的人,很难有所成就。
世界上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敢于向“不可能”挑战。
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如果不是他勇于挑战自我,征服不幸时的绝望,他又怎能创造出不朽的乐章--《命运交响曲》!
据科学研究发现,人脑至少有90%~95%的潜能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人类运用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勇于挑战自我,就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创造出“不可能”的奇迹。
父母如能教会孩子挑战自我,无疑等于给了他们智慧与胆量,给了他们能力。孩子懂得挑战自我,就能主动提高和完善自我,使自己赢得一种内在的力量,从而推动人生走向成功。
首先,要让孩子树立挑战自我的勇气。
很多孩子一遇到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或者尝试后失败的事情就会产生畏难、退缩的心理,缺乏挑战自我的勇气,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称赞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挑战自我而获胜的乐趣,让孩子从内心勇敢起来。
正如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所说:“我们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自己。”
其次,树立的目标要有挑战性。
我国有句古语:“法乎其上,得其中;法乎其中,得其下;法乎其下,得其无。”意思是说,不树立高目标,很难有高成就。比赛,跟弱者比,越比越弱;跟强者比,越比越强。很多成功人士,从来不满足,因为他们树立的目标要超出现在的成就。因此孩子树立的目标一定要有挑战性。要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检视自己、鞭策自己,进而才能加快自己成长的速度,实现人生最大的社会价值。
最后,不要让孩子被失败吓到。
挑战自我很容易失败,但是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一次失败都是“量”的积累,所以不要让孩子害怕失败,父母更不应该因为孩子失败而责怪孩子,嘲笑孩子。这样孩子就能在失败中站立起来,在一次向新的挑战发起冲击。
剩下的就靠你自己
一句话教育
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要放心,勇敢地教给孩子去做,只有舍得才能获得。
美国石油大王、亿万富翁洛克菲勒有个家喻户晓的教子故事。
一天,他把自己的小孙子抱到一把长椅上,然后张开双手,示意小孙子跳进他的怀抱。但就在小孙子扑向他时,洛克菲勒却突然闪开了,孩子猝不及防,当即跌在地上号啕大哭。洛克菲勒走上前去抱起小孙子,抚摸着磕破皮肉的脸蛋,深情地说:“孩子,你一定要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你不要依靠任何人,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
尽管洛克菲勒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值得认同,但是他的教育理念是先进的,正是因为这样教育,才保证了洛克菲勒家族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