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多带孩子走出去,不但可以让孩子的身心在大自然中得到彻底的放松,还能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增长见识,更深地领悟书本上的知识,孩子会成长得更快。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增长学识有两条重要的途径,一个是读书,另一个就是要走出去,和自然、社会接触,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知识。
说到“行万里路”,人们自然想到徐霞客。徐霞客19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古时候的规矩“父母在,不远游”,但徐霞客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像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最终下决心去远游。他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云南等16个省,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历尽千辛万苦,为我们留下了4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得益于“行万里路”的古人不止徐霞客一人,很多文学家、诗人正是因为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或者深入社会,有了亲身体会才写下了不朽的名篇。唐代大诗人杜甫存留下来的诗歌中三分之一写于在三峡辗转寓居的日子,所以有人说三峡造就了半个杜甫。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并不矛盾,可以相互促进。父母要多带孩子走出去,不但可以让孩子的身心在大自然中得到彻底的放松,还能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增长见识,更深地领悟书本上的知识,孩子会成长得更快。
北京女孩马宇歌,身具投掷、中长跑、蛙泳、蝶泳、主持、小提琴演奏、绘画、歌唱、指挥、舞蹈等各种才华,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该校建筑学院工学学士学位与该校法学院法学学士学位,文理科双学士学位,而后远赴印度首都新德里,在著名的尼赫鲁大学研读地理学……被中国教育界称为神奇的马宇歌。
马宇歌在父母的支持下,10岁开始独自远游,当时她正上小学四年级,第一次出了家门连续走了28天,历经祖国南方苏皖两省、辗转4400多公里。由此马宇歌探索大千世界的心扉,一下子被彻底打开了!回来后,她给自己制订了一个14岁前利用各种节假日完成独自走遍中国大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多个市、县、乡、村的规划。
后来,她到了不少地方,其中有大城市,如上海、天津、重庆、哈尔滨、广州、乌鲁木齐等,也有较贫困的地区,如青海的湟中县、湖北大别山上的罗田县……更有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还有的是从了解地形地貌角度考虑出发,由她独自去的,像东北的小兴安岭、东海上的舟山群岛、海南岛、西藏……小到边陲村落,上入蓝天,下潜海底,包括各少数民族地区、陆军、海军、边防军、坦克部队等,整个社会景象与自然山川,她都独自用脚步去丈量,并写下40万字的随行日记,最终实现了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友”的自定目标。
马宇歌最终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收益,我们在其后来取得的成绩中可以猜想到。
父母不能让孩子死读书,读死书,要鼓励孩子走出家门,投身大自然和社会的怀抱,这样做,不仅不会耽误孩子的学习,相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因此,父母要有计划地安排外出旅游。充分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带孩子到实际生活中体验、参观,避免书呆子气,当然选择出游的地点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此外,多给孩子讲解与旅游点有关的知识。带孩子出去旅行时,最好要给孩子讲解一些相关的知识,让孩子在旅游的过程中也如同在读书一样,从中受到教益。
也可以在旅游出发前,让孩子上网或者查资料自己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然后在旅途中一一验证,我国历史悠久,很多名胜古迹都有许多的故事、传说,这些都是孩子学习的素材。
另外,还可以让孩子多读些科普的读物,以便到郊外辨识一下野菜、树木、昆虫等,都可以在增加旅游趣味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增长知识,也许我们也可以培养出法布尔、达尔文式的人物。
如果孩子要求单独外出,我们也要给予支持,当然要给孩子做好安全知识的普及。
借个孩子去旅行
一句话教育
再好的父母也替代不了同龄伙伴的魅力,同龄伙伴一起出门,没有风景的地方也有风景,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给孩子创造和同伴在一起的机会。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但是这个“独”字也让家长很为难,因为是独苗苗,所以家里的一切资源都被孩子独占,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从来不替他人着想,此外,家中就一个孩子,他们很难找到同龄的玩伴,缺少朋友,缺少分享,合作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样下去,孩子在长大后,会出现性格上的缺陷甚至心理疾病。
有人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朋友对于孩子的意义,不亚于金钱对于成年人的意义。”确实如此。
独生子女的父母可以留心一下,看看你的孩子是否有某种孤独的倾向。譬如,尽管一个人在家感到寂寞,却不愿意和人交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偶尔与人交往,或参与集体活动,孩子也会表现得不自然,不投入,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如果有这样的表现,父母就要提高警惕了,要想办法把孩子推出家门,推到同龄人的群体中,让他们开开心心地玩,痛痛快快地玩,这样孩子才能心理健康地成长。
儿童长大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而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群体性,二是实践性。也就是说,孩子是在群体中长大的,是在体验中长大的。
在欧洲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如果出门旅行,习惯于借个孩子一起去旅行,使孩子有个伴儿。他们明白,再好的父母也替代不了同龄伙伴的魅力。同龄伙伴一起出门,没有风景的地方也有风景。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给孩子创造和同伴在一起的机会。
首先,多带孩子到朋友家里去做客。父母的朋友多数和自己的年纪差不多,孩子的年纪也差不多,所以朋友们聚会、同学聚会、同事聚会,要多带孩子参加,让孩子们一起认识、聊天、玩耍,即使不能成为朋友,也增加一些交往的经验。
其次,鼓励孩子和小区里的同龄人交朋友。一个小区的孩子也许互相不认识,但是只要在一起,慢慢就会发展出友谊,所以,放假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到小区的游乐场、小公园去玩,即使孩子之间产生矛盾,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这个年龄的孩子很容易有共同语言,也有交朋友的需求,只要多接触,就会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
最后,支持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现在孩子的集体活动很多,但是多数得不到父母的支持。父母这样做,一是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二是怕孩子耽误学习,所以孩子自己组织的活动都被父母“扼杀”了。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集体活动对于锻炼孩子有很重要的作用,要多支持,让孩子们一起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从中可以锻炼孩子的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和生存能力。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父母要允许孩子自己选择朋友,还要接受孩子的朋友,不能有过多的限制,一项调查显示:虽然72.6%的父母表示:“我希望孩子和他喜欢的人交朋友。”甚至79.8%的父母表示:“我愿意孩子邀请他的朋友们到家里来。”但是,75.8%的父母表示:“我对孩子选择朋友有严格要求。”81.6%的父母表示:“我要求孩子选择学习好的同学做朋友。”64.9%的父母表示:“我不愿意孩子有较亲密的异性朋友。”45.3%的父母表示:“为了学习,我要求孩子减少与朋友的交往。”49.3%的父母表示:“怕孩子学坏,所以我严格限制孩子交朋友。”
可见,父母对于孩子的朋友的标准是以学习为主要参照,孩子交朋友可以,但是必须交“好”的朋友,很多父母觉得这样做没有错,但是这却让很多孩子有苦说不出。
一个人的朋友怎样分辨“好”“坏”,标准很难确定。所以,父母在这方面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不是男女在一起就是早恋,不是学习差就是坏孩子,也不是学习好就适合做孩子的朋友。这时,父母应该要尊重孩子,同时又给孩子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让孩子作出选择。
父母可以把孩子的朋友请到家里来做客,多了解一下他们的交往,这样可以给孩子今后的交往,提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共同约定一些行为准则,让孩子知道,和朋友一起时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避免孩子因为经验不足而犯错。
顺势而为
一句话教育
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并且顺势而为,有针对性地培养,是简单和正确的教育方式,既事半功倍,又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我们知道,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孩子也是一样。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最佳才能区,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并不是我们父母能够决定的,如果让孩子去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只能让他们感到痛苦,甚至会导致他们的激烈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