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贪玩不是坏事,但要会玩!我小时候很喜欢玩,幸运的是,我妈妈学过儿童心理,并不责怪我玩得多,也没有强迫我学习,而是鼓励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是的,孩子贪玩没有错,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引导得好,孩子就会像丁肇中一样走向成功。
贪玩还要会玩
一句话教育
孩子贪玩没有错,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引导得好,孩子就会像丁肇中一样走向成功,就会有出息,反之强迫孩子,甚至采用暴力的手段只会适得其反。
孩子贪玩最让父母头疼,常常见到家长向别人这样诉苦:“我家的孩子太贪玩,将来一点出息都没有。”但是这种带有普遍性的观点并不被认同,这其中包括专家、学者、科学家等成功人士。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回母校南京市南昌路小学访问时,和小校友们进行交流,一名男生对他说:“我较贪玩,妈妈说这样将来没出息。”丁肇中却对男孩竖起了大拇指,亲切地说:“贪玩不是坏事,但要会玩!我小时候很喜欢玩,幸运的是,我妈妈学过儿童心理,并不责怪我玩得多,也没有强迫我学习,而是鼓励我做自己喜欢的事。”
丁肇中的话在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孩子贪玩没有错,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引导得好,孩子就会像丁肇中一样走向成功,就会有出息,反之强迫孩子,甚至采用暴力的手段只会适得其反。
看见孩子“玩”就立刻制止,如临大敌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得好能激发孩子的各种思维。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所以,不能不让孩子玩,要想办法引导孩子玩,让孩子在玩中学,在玩中思考,在玩中进步成长。
达尔文小时候是个贪玩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他一有时间,就跑到自家的花园里和妈妈苏珊一起玩耍做游戏。在父亲和老师的眼里,这个孩子没有什么前途,但是妈妈不这样看,玩耍能给孩子的生活带来乐趣,有什么不好的呢?
妈妈和达尔文一起玩的时候,经常教他怎样辨别各种花草,观察各种昆虫,识别蝴蝶和蜻蜓的翅膀。在母亲的教导下,达尔文对各种生物的兴趣越来越浓,而且观察能力越来越强,还经常向妈妈主动请教生物方面的知识。
有一次,达尔文和妈妈一起到野外游玩,妈妈指着大片的土地告诉达尔文,土壤孕育了一切生命。有了土壤,才有树木青草这些植物,有了这些植物,才会让牛羊等动物……“那么,人是从哪来的?”于是,在达尔文幼小的心灵里,“生命的起源”成了他探索的目标。
后来的一切,每个人都知道,达尔文成了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而他所取得的成就,我们不能不说,有他母亲苏珊的功劳,也有他“贪玩”的功劳。
那么,应当怎样看待孩子的贪玩呢?应该说玩中包含着幼小心灵对未知世界的追求,对人生乐趣的渴望。对周围的事情发生兴趣,是才能发展的开端。有位国外的教育家这样说:“对成人来说,游戏意味着休闲,但对孩子而言,游戏却是工作。与他们的父母不同,孩子非常热爱他们的这份工作,很少想到要休一天假。游戏也是孩子交朋友、做实验和学东西的主要途径。”
一项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好某种球类,除此之外他们还喜欢看小说、下棋、看电视、看电影、做游戏、弹琴等。所以,玩耍本身并不是那么糟糕的事情,它能使孩子眼界开阔、头脑灵活、身体健康。
不少例子说明,小时候能废寝忘食地玩的孩子,只要走上正轨,将来就会废寝忘食地工作。其中的内核是热情、专注和事业心。只要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充分的发挥,有朝一日就能成才。所以,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阻止孩子玩耍。不让他们对任何事情产生兴趣,那么就等于熄灭了孩子求知的热情,后悔都来不及。
那么,是不是我们可以放任自流地让孩子去玩耍呢?当然不是。孩子的玩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看不到看似随意的玩耍中所蕴藏着的教育内容。如果成人能有意识地引导,像达尔文的妈妈那样,让孩子专注地观察,学会深入思考,将有利于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让贪玩的孩子有出息。
首先,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爱玩的东西大多和他的兴趣、爱好是一致的。父母了解了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把他们引导到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的方面去。
有一对父母是京剧票友,两个人经常在家里唱念做打,也许是耳濡目染的原因,女儿经常扯起床单披在身上,然后做出各种造型,让妈妈猜是京剧里的哪个人物,一会儿是《霸王别姬》里的虞姬,一会儿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孩子眼里这仅仅是好玩。
父母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就有意识地去引导,让孩子像做游戏那样学京剧,最后,孩子轻而易举地在全国京剧戏迷票友大奖赛中获得了奖项。
其次,鼓励孩子大胆地玩。
有些家长害怕孩子的安全出现问题,对孩子的游戏做过多的限制,这样会影响到孩子的兴趣。有个小女孩去学游泳,爸爸叫她从浅水区跳下来,她死活不肯:“呛着水了怎么办?”原来,妈妈反复叮咛,游泳有危险的,要小心!后来,同伴们都下水了,她才慢慢地走下去。玩了一会,小姑娘高兴起来:“原来游泳这么好玩。”
父母过度关心会绊住孩子,制约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与想象力,让他们不敢尝试更具挑战意义的游戏。
最后,要和孩子一起玩。
父母常常以工作忙,身体累为理由,拒绝孩子一起玩的要求,这样做是错失了很好的机会,要引导孩子在玩中学,先要和他们交朋友,在一起玩,有一颗理解孩子爱玩的童心。
比如妈妈和孩子一起给布娃娃做衣服。这时妈妈和孩子都成了服装设计师,先设计出各式裙子、小衣服,再找来碎花布,一件件做出来,给娃娃穿上。别小看这种“玩”,它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理想的种子,长大真的可能成为出色的服装设计师、制作师。
如果孩子玩的是恶作剧,父母也不要强行制止,要用更有吸引力、更有意义的活动去吸引他们。
玩中学,学中玩
一句话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是爱学习的,只是在他们的世界里玩就是学习,如果在孩子玩时,启发孩子,引导孩子,就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习。
父母常常把孩子的“玩”和“学习”对立起来,这是错误的,对于孩子来说,玩是学习最好的方式。
丹丹的爸爸很重视女儿的早教问题,从妻子怀孕那一天起,就憋足了劲,想把孩子培养成神童。丹丹4岁那年,爸爸教她数数,一开始丹丹兴高采烈,以为是一项新游戏,高声和爸爸一起数,很快从1数到10,第二天就数到了20,爸爸很高兴,还带她出去吃了一顿麦当劳。可是到第三天,丹丹就有些不专心了,常常出错,20到30这一关怎么也过不去,妈妈也加入了这场“数数”教学,但是,怎么也不行,最后孩子又哭又闹再也不学了。
后来又教了孩子几次,结果还是一样,夫妻二人为此愁眉不展。爸爸提议去检查一下孩子的智商,妈妈有些犹豫,两个人决定先去有关部门咨询一下。
回来一进门,眼前的一幕令他们惊呆了,只见丹丹正在和奶奶拍皮球,而且边拍边数数“25、26……37、38……”。奶奶见他们进来,就指着他们说:“多聪明的孩子也让你们教呆了,你看,半天的时间,我们丹丹都能数到50了。”
丹丹父母莫名其妙,一边笑一边问:“奇怪奇怪!怎么面对面手把手教了几天她不会,早上一出门她就会了?您是怎么教的?”奶奶说她其实并没有教,只是跟孩子拍皮球玩,比谁拍的次数多,你拍我数,我拍你数,就这样拍了几轮,孩子就会数了。
可见,对于小孩子来说,玩是学习最好的方式。孩子们接触世界,认识世界,就是靠玩。玩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违背了这个规律,硬要孩子正儿八经地坐下来学习,当然就学不进去。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曾指出,在孩提时代,孩子都具有主动学习的行为。只是他们的学习方式迥异于成人。他们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玩”,他们以“玩”的方式去探索周围的环境与世界,通过“玩”这种方式来获取他们需要的所有信息,玩,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探索发现的机会。对孩子来说,玩耍和学习不能分开。孩子正是在玩的过程中,通过用眼看、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来学习的。而家长如果不放手让孩子去玩,就会在无意间使孩子失去了很多主动探索的机会。
研究人员曾用小老鼠做了项实验。他们把小老鼠分作两组,分别放置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中。一个环境放满玩具,也布满障碍;另一个则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八十天后,研究人员发现处于充满刺激环境的小老鼠,拥有更厚的大脑皮层(大脑控制记忆和认知的部分)、较大的神经元、更复杂的树突(神经元之间的分支)和突触(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网络。
也就是说,在充满刺激环境中的小老鼠要比在空荡荡环境中的老鼠聪明得多。
玩不仅在生理方面可以促进孩子脑部的发育,也能在心理方面能增进孩子感觉运动的能力,同时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观察力、推理力、美的领悟力,更能陶冶出良好的性情。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我们一定要把孩子放到生活中去,让他们尽情地玩,愉快地玩,以这种有趣的方式学习成长。
有位老人培养孙子非常成功。孙子很小时,爷爷就教他背儿歌、讲故事,还练习成语接龙。一天,他与小孙子做赛车的游戏。祖孙俩一人拿一辆玩具小车:爷爷使劲一推,小车直奔前方,爷爷说:“我遥遥领先。”孙子也猛推一下自己的小车说:“我后来居上。”爷爷再一推,说:“我奋起直追。”孩子再一推,说:“您已经一落千丈!”爷爷认输了:“啊呀,你的车风驰电掣,我望尘莫及呀!”祖孙二人玩得兴致勃勃。
这样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玩中学”,既锻炼了身体,增加了亲情,领略了成语文化的精妙,同时又增强了孩子的自信。
因此,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要正确处理孩子“玩”与“学习”的关系。
首先,不要把玩与学习对立起来,剥夺孩子玩的权利。
有些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天,放学回到家里,想放松一会儿,刚刚拿起想玩的东西,就被父母催促去学习,孩子极不情愿地学习去了,但是也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因为学习给他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与不理解的体验。
近年来,许多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玩”的天性正在退化,失去了在“玩”中自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机会,原因就是大多数孩子没有时间玩。而父母就是这一结果的“罪魁祸首”。
父母对于孩子“玩”的限制,对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更是莫大的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扼杀了孩子的探索与发展的好奇心。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剥夺孩子玩的权利与自由,父母要认可孩子的这种“玩”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从玩中获得更多的好处,这才是正确的教子之道。
其次,要引导孩子在玩中学,也就是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获得最大收益。
父母在孩子玩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会在玩中收益更大。比如有位妈妈就在孩子玩水的时候,引导孩子做“曹冲称象”的实验。用一个大饭盒当船,用一个苹果当大象,把洗衣机洗衣服时流出的水接在大澡盆里当河水。再准备些小石子和天平,边玩边称东西的重量,孩子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还学会了使用天平,可谓一举多得。
爸爸,做孩子最好的玩伴
一句话教育
和爸爸在一起时间长的孩子智商比较高,所以有“天才常由父亲造就”的说法,尽管这句话有些偏颇,但总体而言,爸爸在孩子教育方面不可或缺。
如果做一个问卷调查:孩子小时候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长还是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长?答案绝大多数是“妈妈”;如果问孩子,是愿意和爸爸一起玩还是和妈妈一起玩?结果多半是“爸爸”。为什么呢?因为爸爸会给孩子更大的空间,不会约束过多,而且玩起来比较有创意。这是做爸爸的优势。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对17000个在1958年3月的同一个星期出生的英国婴儿进行长达半个世纪的跟进调查,结果显示:与父亲相处时间较多的儿童,日后会较为聪明,而且较有机会攀上高于父亲的社会阶层;若父亲不太理会子女,即使常常在家,子女在智力和事业前途都不会比单亲家庭子女优胜。
由此可见,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常说,母爱似水,父爱如山。通常情况下,爸爸的知识面会广于妈妈,爸爸喜欢给孩子讲一些历史、英雄、探险等方面的故事,而妈妈则喜欢给孩子讲童话;爸爸鼓励孩子勇敢自立,自己动手动脑筋做事,而妈妈更重视孩子的健康安全,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爸爸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敢于拒绝,要求孩子做事有责任感,而妈妈则比较心软,通常会替孩子遮掩一些错误。与妈妈相比,爸爸更喜欢劣性刺激,如难题、饥饿、劳累等,以为这些是人生必有的经历,这样的经历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
正因为如此,和爸爸在一起时间长的孩子智商比较高。所以有“天才常由父亲造就”的说法,尽管这句话有些偏颇,但总体而言,爸爸在孩子教育方面不可或缺。
因此,爸爸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接触,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学习,一起面对困难和挫折。千万不要把孩子扔给妈妈就不管了,这样做对孩子是不负责任。
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在他家居住的小镇上,有许多有钱人,他们不允许孩子与安徒生这样的穷苦孩子一起玩,安徒生因此很孤独。作为鞋匠的父亲察觉到了这一点,他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跟你玩,爸爸陪你玩!”从此爸爸就成了安徒生生活中的玩伴。
安徒生的家很简陋,只有一间小屋子,各种生活用品摆放得到处都是,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活动的空间。然而,就在这个破烂又狭小的空间里,安徒生的父亲却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它布置得像一个小博物馆似的,墙上挂满了图画和做装饰用的瓷器,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和歌谱,橱窗柜上摆了一些玩具,就是在门玻璃上,也画了一幅风景画。让孩子在无形中受到熏陶。
父亲还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甚至会给他念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本。
在父亲的影响下,安徒生没有被贫穷的生活境遇所吓倒,奋发向上,成为了丹麦最有名的童话作家。
孩子的成长是家庭中的大事,为了孩子的未来,爸爸一定要做孩子最好的玩伴,和孩子一起踢球、下棋、看动画片,带孩子去爬山、游泳、探险,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甚至争论,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让孩子在玩耍中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增长见识,不断进步,这才是合格的爸爸。
带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一句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