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1421,假如历史可以重来(历史新知书系)
26309000000021

第21章 欧洲人冲击印度洋

尽管阿拉伯人、印度人在印度洋上活动已久,但当欧洲人闯进印度洋后,这片海洋很快就成了欧洲人的天下,他们带着殖民者强烈的破坏、占有欲望大肆侵占印度洋,破坏了这里原有的一切旧秩序,建立起欧洲人的新秩序,欧洲人用一种海盗的方式冲毁了印度洋数百年来安宁的贸易环境,取而代之的是欧洲式的血腥的劫掠。

抚摩着永恒磅礴的海洋脉搏,在澎湃的印度洋海岸,印度,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于1526年至1707年间,先后存在六位莫卧儿大帝,王位世袭,代代相传,创造了一个家族王朝的辉煌历史。在这个时期,印度政权统一,贸易兴盛,国家富庶。而这其中大部分的财富来自于他们和中东的穆斯林进行的贸易往来。因此,天然的距离阻隔,成为当时无可避免的问题,面对大批量的货物运输,海运成为当时人们贸易交往的首选途径。当时,人们习惯于将所有非欧洲的船舶称呼为“摩尔人”的船只,其中大部分都属于莫卧儿大帝,数量之多可见一斑。考察海盗活动情况可以了解某一海域历史上海洋贸易状况,这是一个历史研究方式。

欧洲人在大西洋上四处扩张的时候,他们之间也互相争夺,欧洲各国之间总是处在半战争状态,他们的船只在大西洋上相遇时总会大打出手,彼此抢夺货物,各国在贸易航线上也都组织舰队护航,彼此驱逐对方的劫掠船。在大航海时代,不仅官方进行殖民活动,普通民众也广泛参与航海,他们中有的参与官方舰队,有的就成为海盗,独自组织起几艘海盗船进行劫掠,在1500年至1900年数百年间,大西洋上的海盗多如牛毛,海盗的繁盛也显示出了海洋贸易的繁荣。当一些欧洲海盗在加勒比等美洲海域处处碰壁,大多逃不过被驱逐的命运,使得这些海盗把攻击的对象转向亚非国家的海岸,印度洋也是一个广阔的游猎场。迫于生存压力的海盗,无心于政治征服的复杂欲望,远道而来的他们以大肆掠夺金钱财富为主,一路亡命,发了大笔横财。印度洋上的走私者无疑认为单独冒险和区域性团体的劫掠方式已无法满足他们更大的欲望,财富的共同利益,集结着一个个小团体,由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欧洲人海盗担任首领,形成印度洋上更可怕的海盗组织,如黑色幽灵般长久笼罩那古老的历史大洋,书写了一段波涛狂卷的海盗风暴。

老牌的资本主义殖民大国在入侵其他国家时,都会寻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以求得其表面上合理性的粉饰。在我们所谈到的这段时期,“与海盗活动作斗争”就成了当时殖民者最好听的入侵借口,与今日某些国家的“反恐”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在16世纪末,英国就在孟加拉湾东侧的东南海域进行海上劫掠,开始了东侵活动。1600年,英国在印度设立了东印度公司,带着赤裸裸的欲望,打开了文明古国的大门。在贸易光鲜的遮掩下,欧洲人开始剥削劫掠的野蛮行为。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造船、航海等技术的发展水平,极大地刺激了西欧国家对于原材料和原始资本积累的欲望,膨胀的欲望如同困兽般在嘶吼着,挣脱着,寻找着逞欲的出口。然而,这样的出口不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航路的开辟,信息的传递,给了他们新的猎物,印度这块神秘而富庶的土壤成了欧洲掠夺的猎物。

在基督教世界,莫卧儿大帝的财富足以睥睨天下,无人可比。印度国王拥有精致绝伦的孔雀御座,满饰了光华闪耀的红宝石、石榴石,钻石以及珍珠翡翠,而这些,只不过是这个王朝财富的一小部分。莫卧儿的船队一般沿着国土西海岸航行,满载珠宝、象牙、香料,经波斯湾和红海,由商队穿越努比亚沙漠将这些宝贝带到尼罗河,由此再运至开罗,亚历山大和地中海沿岸的各大港口。一支支船队犹如待宰的肥羊,在印度洋的浩瀚中,落入海盗的利爪。尤其莫卧儿帝国在走向衰落的过程里,对于分散的劫掠袭击不做认真抵御,海盗的计划更是一再得逞。

另外,海盗的贪婪目光不仅仅投向莫卧儿帝国,更辐射到其它广阔的范畴。回溯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原始积累的驱动下,殖民机构陆续在富庶的东方土地上建立。在众多拥有专属船只的欧洲国家中,最富有的就要数英国东印度公司。1600年,东印度公司成立,并荣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钦许。同世纪九十年代,在印度土地上建立许多贸易驿站,后来,这其中的大部分驿站都变成了重要的大城市。他们如同“摩尔人”一样,在船上装满了金钱、丝绸、象牙和珠宝,虽然东印度公司为船队配备了海军,但是与习惯了掠夺的海盗相比,生存的迫切驱使,海盗的亡命狠绝,无疑使东印度公司的海军相形见绌,因而英国的皇家海军从未来过好望角以东的地区。1701年,东印度公司的一份材料里曾经记载:“有关可以抢劫到大批财富的传闻刺激了那些老的海盗帮,使他们都转向了东方。”“只要到了那里,海盗到海上抢劫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取得成功,有从英国来的,也有从我们美洲殖民地来的,偶尔会有一两个倒霉的海盗水手在被官方抓到后处以绞刑,更多的海盗出海活动中没有受到过来自政府的惩罚,甚至得到纵容。”驻扎在印度的英国总督、商人和一般的百姓对于求生的海盗存有同情,在殖民地法庭上,被审判的海盗,也可以通过得到陪审团的“无罪释放”判决书而重获自由。海盗的冒险事业,以劫掠之式席卷而来,丰满了他们的腰包,如此形成的经济依赖,也使海盗的频频活动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这也刺激了欧洲各国国内的航海业,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发展。

在印度洋,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三个海盗活动的中心,各自形成传统的统治地盘:马达加斯加水域、波斯湾地区以及马拉巴尔海岸。

从卡塔尔半岛东南端,向东南延伸三百六十英里,这一段波斯湾海岸在历史上素有“海盗海岸”之称,这是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这里一直是海盗们的主要据点,直到1820年,当地酋长与英国政府缔结了一个总条约,条约规定:“维持和平,放弃海盗行为和奴隶贸易。”这项条约实行之后,这些海盗才被彻底消灭,“海盗海岸”的称呼也才逐步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海盗海岸的称呼由来已久,以海岸线曲折而著称,其间散布的众多海湾和濒海湖是海上船只最为理想的避难所。造船技术的日益完善使得波斯湾沿岸的居民很早就放弃了原有的打鱼和珍珠采集的行业,而开始从事更为有利可图的海洋运输业。公元9世纪,马斯喀特(今阿曼苏丹国的首都和港口,位于阿曼湾南岸,其名称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太阳落下去的地方)的阿拉伯人就开始同遥远的中国、暹罗、爪哇和苏门答腊等地的商人发展贸易。这些阿拉伯人通过海路将东方的香料、佐料、丝绸及其他贵重布料运到波斯湾各港口出售。与此同时,这些东方货物还可以沿幼发拉底河向北,直达中东第一大都市——巴比伦城,向南在东非卸货,发展与这些富饶地区的贸易,然后再由骆驼组成的商队穿越茫茫沙漠,将货物转运到地中海沿岸,当地的腓尼基人从这里通过海路将货物运送到埃及的各个富饶的城市。大约到了14世纪前后,红海才逐步取代了波斯湾在东西方贸易中所占据的重要战略地位。

贸易往来为海盗行为提供了丰饶的土壤,二者紧密相连。在发展与周边地区的贸易活动的同时,波斯湾沿岸地区的海上抢劫活动也日渐猖獗。在公元10世纪之后,基本上只有查瓦锡姆部落从事着海上抢劫活动,它是生存在海盗海岸上的阿拉伯部落,也只有它延续着这些海盗行为,虽然该地长期以来是世界奴隶贸易最繁荣的地区之一,19世纪末这里还存在着公开的奴隶贸易,但由于查瓦锡姆部落的活动中心拉斯一埃尔一海姆斯城的地理位置并不优越,海盗行为仍旧被保留了下来。随着主要商路在14世纪以后从波斯湾转移到红海,该部落的海盗活动也就渐渐销声匿迹了。然而,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大规模入侵,该地区的海盗活动又重新猖獗起来。1763年,布什尔市(在今伊朗波斯湾沿岸)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的下属贸易机构,欧洲人在波斯湾地区的贸易垄断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的查瓦锡姆部落由于生计所迫,又开姑从事非法贸易和抢劫,与此同时,随着贸易发展的道路被欧洲人阻断,其他阿拉伯民族也改变了原已放弃的海盗活动,无法维系的生计,加之被侵略的怒火而衍生的报复目的,他们又参与到了海上抢劫的过程之中,继而发展成为绵延几个世纪的公开的海盗活动,海盗海岸的名号也逐渐为世人所熟知。